《怀瑾握瑜-君子如玉(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瑾握瑜-君子如玉(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怀瑾握瑜,君子如玉论玉学中的君子文化摘要: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对玉石的青睐长盛不衰。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斑斓画卷上随处可见玉的美喻,与玉有关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玉不仅具有“石之美者”的资质,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荀子以玉比喻人的基本属性,孔子将玉作为最高道德境界的生动体现,无一不体现了玉的人文道德色彩。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中国古代,玉就被赋予了君子之德的人文化内涵,表现人的高尚品德和内在修养。玉学与君子文化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积淀,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逐渐趋于理性化,关于玉文化内涵的认知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金相玉质”的普遍审美,其对中国
2、古代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关键词:玉文化,荀子论玉,玉德,君子文化中国乃崇玉之邦,历朝历代,佩玉之风蔚然不衰。玉,视之温润,触之生寒,集天地灵气,凝日月精华,孕万物风采,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灵物、美物。玉,并非一件寻常器物,它在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中,被赋予了流芳百世的人文内涵。说文云:“珮,所以象德也。”更有荀子“君子比德”,“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菜根谭有云,“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君子如玉,玉如君子,在某种程度上,玉文化与君子文化已水乳交融。“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玉在其高度审美价值之上同样凝聚着深厚的人文道德色彩。一、
3、石之美者玉的自然审美性许慎说文:“玉,石之美者。”玉,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光而不耀,濯清涟而不妖。“其温润纯洁,异彩纷呈,前人形容为白如割肪,黄如蒸栗,蓝如靛沫,绿如翠羽,赤如丹砂,紫如凝血,黑如墨光这种天生资质引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仰慕和追求。”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67页。三国时期周瑜,字公瑾,名字里包含着“怀瑾握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名如其人,素留下“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历史上的诗词歌赋,名言典故,均不乏玉的美喻。有一代丽人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北宋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竹林踏月“
4、玉林风露寂寥清,仙妃对月闲吹笙”。 大到天地山川,小到一花一木,皆有用玉来美喻。以“玉线”喻柳枝;以“玉露”喻水;以“玉痕”喻天,以“玉色”喻美人细微之处尽显玉的自然之美,一花知世界,一叶知菩提。“玉”的世界,冰清玉洁。“玉”的典故渗透在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的词头片尾,那看似无意的点睛之笔恰似玉石之上的一抹俏色,润物细无声地装点了古典文学。处处闪现的玉文化倩影印证了中华民族对玉的自然美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步凝聚的,具有历史的积淀性和深厚感,并同其他社会因素互相联系与结合,最终达成一种心理共识,融汇成广泛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
5、城出版社,2004年,第69页。玉的自然审美性带给人们的高贵愉悦之情是玉文化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玉之比德(一)人的基本属性荀子论玉 自从孔子指出人的道德情感和理性能力是礼制文明的基本依据之后,儒家后学就不断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6页。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存在差异。孟子认为任何个体都具有四个基本起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包含了人的情感和潜力两方面,这便是孟子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的认识。而荀子认为从情感的感性认识难以勾勒人的特性,只有理性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但不
6、论孟荀,都认为人自身的某些基本特点是形成文明的基本依据。也许是机缘巧合,荀子在对于人性漫长的冥想中被一缕微光照亮,他想到了玉,因而若有所思。 “石之美者”的玉是石之精华,因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具有着某种独特的品格,并很自然地被视为对人的基本属性的比喻。荀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山石林木之所以盛而不衰,是因为山中藏有玉石,崖岸保有生气,是因为深渊之中藏有宝珠。与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意为人类之所以有文明源远流长,是因为人类有着形成文明的理性基础,即文化基座。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文化如远年琥珀,既晶莹可鉴又不能全然透
7、明。一定的沉色、积阴,即一定的浑浊度,反而是它的品行所在。极而言之,彻底透明,便没有文化的起点。”在荀子看来,也许理性思想便是玉质内的一丝沉淀,是一切美丽无瑕,温润柔和的起点。 荀子已然将玉视为人类特性的隐喻,使玉具有了更加深层的人文意义。(二)由玉的自然属性到君子之德 诗国风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块玉石原石需要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经过长久的打磨方可显其光华,因此有了“玉不琢不成器”的俗语。“雕琢其章,金玉其相” 荀子柬释第十篇富国,即使是与其他石头有所不同的玉石,若放任其碌碌无为,与普通的石头也就别无二致了。正如儒家思想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
8、礼智只是四端,真正使之四端磅礴周流,还需要一番养心、静气的功夫。“修身”是一切事业的前提,“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孟子梁惠王下玉需琢磨然后成器,如此普通的一个工艺过程被人文化成了君子应修其德的最好说明。 不同于书画作品,玉器特殊的一点在于极少会有琢玉师在完成的玉器上留下款字。任何一尊玉雕或一块方寸的平安扣上除却巧夺天工的纹饰,再无多余一物。那精湛的刀工被岁月磨练的愈发炉火纯青,而琢玉师的姓氏因无人追溯而日益模糊。玉的一生都在修行,经过千锤万凿,从原石中破茧而出,经过精雕细刻,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因势象形,栩栩如生,辗转至人的手掌上,日复一日地摩挲把玩,天长日久,慢慢包浆,方可温
9、和润泽,珠圆玉润。人养玉,玉养人。玉在修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君子修其德,即寻求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马倩:探析“君子比德以玉”观的文化内涵,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孔子曾提出“仁”是最高的修养境界,并把玉作为这一最高道德境界的生动体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
10、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孔子在此讲述了玉的十一种德,温和润泽,即仁爱;缜密细腻,即理智;尖而不利,即正义;悬而垂坠,即谦卑;环佩叮当,余音袅袅,即清越;瑕疵与美好并存,即忠;色彩不隐,即诚;光耀如虹,似天;精气如川,似地;圭璋不凭借他物而单独送给君主,像德;世人爱玉,像道。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好玉,是因为玉凝聚着对最高美德的追求。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就如君子内在的德,日益朗润,其德之馨,流芳百世。 玉如君子,君子如玉。玉的美不仅仅在于表象,更蕴含于深层次的人文内涵。玉,乃散落在人间的宝石,自有光华,偶然间拾得便觉惊喜非常。玉的特质挖掘不尽,各类诗词典故
11、随手拈来。但其中隐匿的君子文化在人类的普遍审美意识之上闪烁出了理性的光辉,使玉的美,更加意蕴悠长。亦如上品的茶叶,经冲泡后升腾出袅袅余香。玉恰似人的德,含而不露,光而不耀,沉静而内敛。中国传统文化的悠悠岁月中,玉文化好似千年的檀香,在波澜起伏的文化长河中,似一泓弱水,发出清淡而高远的明月光华。 参考文献:1.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67页。2.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69页。3.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26页。4. 荀子劝学5. 荀子柬释第十篇富国6. 孟子梁惠王下7. 马倩:探析“君子比德以玉”观的文化内涵,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8. 礼记聘义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