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开展主题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沈阳路小学 胡莎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主题教研机制,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我们常常用“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实施“主题式”教研,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形象出入于课堂内外,行走在师生中间,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做到
2、“为有源头活水来”,永远给人以新鲜感,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新形象。近年来,我校各学年组全面开展以“主题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是对教研方式的一次变革,更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加油站,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助推器。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在对我校教研活动情况调研中发现:多数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些指令性的行政任务,主题不明确,流于形式,收效不高,交流时得过且过,轮到发言走过场。在听评课活动中,教师听课时没有观察的一个切入点,评课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可能对某一方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教育观念狭隘,科研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多数教师认
3、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很少有意识的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很少主动地去读一些教育书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认为搞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因此,他们只是在“孤立”的工作氛围中闭门造车,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欲望,或者说研究的意识和欲望不强烈。因此,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达到“自培”和“互动”的统一;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活动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基于平等、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是学校教研活动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校本教研的主题。教育科研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
4、实践,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主题校本教研不要求问题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近期要研究的主题。问题的挖掘要小、深、实。“小”即课题的切入点要小,便于操作;“深”即课题的研究要有价值,注重个性化的探索;“实”即课题研究要和实际教学、个人学习结合起来,有益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
5、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要具备两项基本素质: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学习,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做准备。三课例研究,集体探讨
6、。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与困惑,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核心是所有教师要协同合作致力于“研究课”,活动的选择与组织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活动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可以说课例研究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1“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跟进。这种模式对于培养青年骨干教
7、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成效。“一人同课多轮”的基本流程:选定课例内容实施课例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课例内容”是根据校本教研主题并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执教者独立备课、年组集体备课、反复修改,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课例研究”是执教者反复多次上课,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参研教师则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在一次次修改中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是以年组为单位展示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科全体教师观摩后共同总结、提炼本次主题研究的有效策略。“一人同课多轮”可以引发参与者知识的交融、智慧的碰撞。参与者经过个人钻研、集体
8、备课、反复上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对研究主题产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由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2“多人同课循环”。这种模式由求同转向求异,即确定同一课题,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学情以学定教,各有侧重,方法灵活。这种课例研究既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又彰显教师的个性特点,是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模式。“多人同课循环”主题突出,话题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中的得与失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在课堂中的得与失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
9、研究的,所以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精彩,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多人同课循环”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3“多人同课异构”。 同年组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校本教研主题并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回到教研组或备课组内交流汇报,分析反思,汲取他人之长,进行二度整合设计,然后上课展示,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开展评课,以便上出适合每个教师个性特点的课。“多人同课异构” 要注意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
10、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加上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四课后反思,总结提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任何一位名师都不是第一次上讲台就精彩,都不是第一天做教师就是名师,都要经过成长的一般过程,都要走由失败到成功,由一般到优秀的成长之路。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不断
11、碰撞,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而得到激发,产生瞬间教学的灵感,很好地调控了课堂,这些灵感常常是不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如果教师不通过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添砖加瓦,教学永远是一滩死水,没有活力和后劲。只有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成败的各种信息,通过教学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引导教师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点。在主题研究的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写反思,听课的老师写反思,备课组也要有集体反思。教师之间通过评价、交流和反思,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借鉴别人教学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
12、交流的浓厚教研氛围,既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分享中得以提升,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在反思中成长。 实践证明:“主题式校本教研”能将教师研究的视角聚焦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讨上来,能较好地促进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教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它的乐趣在于每个人都经历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获得共同提高。提升需求拓“主题”,就是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师头脑、指导教学行为,逐渐养成对专业理论的渴求,学会从理性思考问题,学会从实践捕捉智慧,学会用自己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教研成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就是“主题式”教研的魅力。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