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课程要点(重庆大学)(共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工程”课程要点(重庆大学)(共16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城市道路工程”课程要点一、重要概念: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广义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技术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工程性(技术性)基础设施:能源系统、水资源和给排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六个子要素。社会性基础设施:行政管理、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狭义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全部。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方式运输人和货物的活动(即:客运与货运),以及行人的流动。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静态交通等。一
2、般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内各种交通的总称,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运输旅客和货物的活动,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是运输线路及站场。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城市道路:城市范围内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供车辆,行人使用。一般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巷道、内部道路(国标分级)。设计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速度。指驾驶员气候良好、低密度情况下,一般驾驶员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平均行驶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70-90。经济行驶速度:小车80km/h左右。车流密
3、度:单位长度路段上,某一瞬间的车辆数。(交通追求的是流量而不是密度,追求的是人和物的流动)车流量:由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路段的车辆为标准,在一定时间内,某条公路点上所通过的车辆数,用公式表示:车流量公式为:车流量=单位时间*车速、(车距+车身长)。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日交通量的百分比。一般为10左右,重庆10-15。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内平均流量(PCU/M)与其中最高峰时段(T)的平均流量之比1。反映高峰小时内流量的变化特征。T一般取5分钟(道路)、15分钟(交叉口)。PHF越接近1,交通越拥挤。道路通行能力:一定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某一道路断面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
4、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单位为pcu/h,pcu/d(机动车1:混合交通-辆/每小时、天)Veh/h(机动车2:当量小汽车-辆/小时)p/h.m(行人:人次/小时.米)道路服务水平:道路提供给驾驶员的交通条件;用以区分道路上的不同车流运行状态;服务水平等级反映道路的拥挤程度。分级:自由流、稳定流、饱和流、强制流四种。(道路分类系数0.75、0.8、0.85、0.9)道路分类系数:等级高的道路要求服务水平高,即容许通行能力降低,因而分类系数小。相反,等级低的支路,分类系数较大,使用条件较差。c为道路分类系数,与道路等级(服务水平)有关。慢行交通: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
5、民采用“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创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车种换算系数: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以及交通组成条件下,所有非标准车辆相当于标准车对交通流流量影响的相当值。车辆界限:道路路拱形式:路拱:车行道中间高、两侧低所形成的拱形(弧形)断面形式。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坡度等选择:曲线型(圆形、抛物线型)、直线型、折线形。道路超高:为了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的稳定性,将道路弯道外侧路拱横坡(1-2)坡向作成与内侧坡向一致,路面呈单坡形式。 加宽:汽车在小半径(R250米)曲线段行驶时,较长车身汽车行驶轨迹,不能与曲线完全吻合,因而占用的横向空
6、间比直线段大,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路面必须加宽。a、一般在曲线内侧,受地形地物限制时,也可在外侧。 b、桥梁上需加宽时,内外侧需同时加宽。分隔带:分为路中分隔带和路侧分隔带。组成: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路缘带指的是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 机动车道边缘路缘带宽度,其值为0.25-0.5米(黄线或白线边界)路段及交叉口每条车道的宽度:1)支路:16米道路、2)次干道:32米、26米、3)主干道:44米道路、4)快速路:54米道路平曲线:连接直线间的曲线,使车辆能够从一段直线过渡到另一段直线。是道路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
7、曲线和缓和曲线。 平曲线要素:控制曲线道路平面定位的几何参数,包括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半径、偏角)等。平曲线的控制点:曲线的起点、中点、末点以及缓和曲线起点、末点。极限最小半径:当受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时,采用最大超高横坡度,以保证行车安全、平稳的路中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道路设某个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复曲线:多个圆曲线首尾相接、组合而成的曲线。(一般为同向曲线)缓和曲线:车辆行驶在曲线起、终点附近时,由于行驶轨迹的曲率半径发生突变,车辆的离心加速度也发生突变,造成行车不稳、行人不适,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尤为明显。为此,高等级道路设置缓和曲线,使道路曲线半径在进(出)曲线前逐渐变小(大
8、),并在进(出)曲线时刚好是曲线半径R。即:道路上直线与圆曲线间插入的曲率半径由无限大渐变为R的曲线称之为缓和曲线。横向力系数:横向力系数u,即表示汽车单位重量所受到的横向力。它可以表示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横向的稳定程度,u值越大,表示横向愈不稳定,汽车就可能产生侧向滑移。横向力系数的考虑因素:行驶稳定性、乘客舒适性、轮胎与燃料的消耗情况。停车视距:汽车在行驶的车道上发现前方障碍物时(如路上的停车、路边的堆料、横穿马路的行人等),能及时刹车并保证安全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对象行驶的车辆在同一车道上相互发现后,已来不及错让时双方必须制动停车所需的最短通视安全距离。视距三角形:最靠右的直行机动车与右
9、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时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道路最大坡度: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不超过8,自行车骑行的坡度宜在2.5以下,平板三轮车骑行的纵坡2及以下。纵坡折减:是指对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小半径弯道、合成纵坡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最大坡长:车辆在陡坡上行驶时,驾驶条件恶化,容易发生事故。因此GB规范规定:当道路纵坡大于4-5时,对道路最大坡长进行限制。最小坡度:(道路最小纵坡控制)保证地面雨水的及时排除 考虑因素:路面材料、横坡度与气候条件 取值范围:(城市道路)最小排水纵坡0.3,低于0.3时应设置锯
10、齿形街沟。锯齿型街沟:为确保地形平坦路段(如平原城市)道路的纵向排水顺畅,可采取锯齿形街沟排水。其特征是街沟是锯齿形。最短坡长:过短的坡段,道路起伏频繁,对行车平稳,道路视距及临街建筑布置不利。合成纵坡(弯道:道路纵坡+超高):当设置弯道超高时,道路路面的的最大坡度方向为纵坡与超高横坡间的斜线方向,即合成坡度。(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斜向纵坡)变坡度:竖曲线:为使车辆纵向行驶平顺及保证视距,在坡度转折处设置的过渡曲线。互通立交:相交道路上的车辆通过匝道可以相互转换。可减少部分冲突点,但占地多投资大。组合立交:多种立交行式并存于一个立交中复合立交:多个立交复合冲
11、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分流点: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立交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在匝道连接干道的部分为了不因为车辆变速而妨碍干道车辆行驶,分别设减速加速车道(减速车道一般为50-150米、加速车道一般为50-300米)。集散道路:匝道:用以连结上下各层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行驶的道路。BRT:快速交通专用道TOD:公共交通(运输)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线路-车站HOV:多乘员车辆特指车上有3名或者3名以上成员的车辆(包括驾驶员),最
12、新的交通法规给多乘员车辆单独提供了一个车道指示标识: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这个车道只允许多乘员车辆使用。PHF: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内平均流量与其最高峰时段的平均流量之比1。反映高峰小时内流量的变化特征。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二、重要问题:1、城道路系统的定义及组成;城市道路网络的形式、特点。形式:棋盘式(方格网、渔网状) 优点:交通组织简单,不会形成复杂的路口 可靠性较高,一条道路故障后有多条道路可以分流 交通分布均衡,整体通行能力较大。 利于道路两侧建筑布置。 方向性强 缺点:对角线间绕行距离太长非直线系数大。路口较多,车辆行驶速度受限。 适用城市: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中心区、
13、旧城区。 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般为集中式。 放射及放射环形式 放射道路:多依托对外公路和过境公路形成。 放射环形道路:现代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的一种趋势。 具体形式:1、内网格(传统棋盘式路网)、外放射(过境公路或对外公路)、并逐渐以环形干道(环线)相连。2、环形干道:半环、全环。适用城市:形态一般为集中式、组团式等。自由式:根据地形特点、依山就势建成,无一定的几何特点 特点:1)顺应地形,节约投资。2)街坊不规则、非直线系数大。混合式:方格+其他 自由+其他如 带形城市、环形城市的路网:小方格+大自由 组团式:河流山体阻隔所形成的组团布局或带型城市的道路网络。 组团内交通+组团外交通结合。 组团
14、内交通:便捷,强调交通的可达性(自由式或网格状) 组团外交通:快速交通(快速公共交通与快速路,平行路网或环状路网)2、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方式运输人和货物的活动(即:客运和货运),以及行人的流动。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静态交通等。以道路交通为主公路交通、慢行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为具体形式。一般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内各种交通的总称。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运输旅客和货物的活动。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是运输线路及站场。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具体: 1)铁路交通:一般连接城市与城市
15、、城市与工矿区等,在一些大型城市可作为居民上下班的通勤方式。 2)公路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承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小城镇、城市与工矿区、旅游点等的联系。 3)水运交通:成本最低适应于对成本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如煤炭、矿石等。海运: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间、城市与城市间等 河运:沿自然河流、运河进行的运输,城市、城镇、村庄之间的运输 4)航空交通:城市间快速运输5)管道运输-可实现连续运输:适宜液体、气体运输。3、 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类与分级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
16、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 公路的分级标准: (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2、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3、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4、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5、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二、 公路:行政等级分为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公路,中心城市与境内及周边重要城市(镇)的骨架道。国道编号放射线G1、南北线G2、东西线G3) 、省道、县道。车道公路。 三、道路分类:公路(分
17、为国道、省道、县道三类)、城市道路、工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国标分级:1、 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2、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3、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4、 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生活性功能)(城市内还存在巷道、内部道路、山地城市还有各级梯道)4、 城市客运交通形式及特点。街道外客运交通:a.地
18、铁b.轻轨c.单轨(abc快速轨道交通:运输量大;速度快;行车准时;站距大;舒适性好;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重点发展方向)d.轮渡 e.索道f.空运g.水运(轮渡)(de轮渡:分为顺江、横江线路。优点为直达、方便。缺点为运行间隔长、受气候影响大。在大江大河城市无桥梁河段存在。 索道:直达、方便、舒适。投资较大、景观组织要求高)街道内客运交通:a.公共汽车(运输能力中等;速度低;站距短;线路及站点布置灵活,可深入居民区内部;舒适性、可靠性较差;事故率高;受道路交通状况影响较大)b.无轨电车(运输量中等;速度低;站距短;污染少;灵活性差)c.出租车(ce运量小;速度中等;乘客上下方
19、便;灵活、不定线、不定时;大量非高峰时段空车行驶,造成交通拥堵)d.有轨电车(运输量较大;速度较低;站距短;灵活性差;噪声大、废气少;安全性、可靠性好)e.私人轿车、单位客车f.自行车(能耗小;运输成本低;灵活方便;事故率高,安全性差;客均、车均占地大)其他:缆车、电梯(缆车、自动扶梯:斜面代步工具,快速,低噪,低污染。运量较大,适用于具有大量稳定客流处,流量大时为自动扶梯。 电梯:垂直代步工具、快速、无污染、占地少、运量小)5、 道路通行能力的种类及概念,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的基本通行能力。1)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理想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
20、(保证安全的)最小车头时距连续行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PS:车头空距(L):车身长度(与设计车辆有关)、安全距离(2-5米)、制动距离(与车辆性能、路面类型及状况有关,用道路附着系数表示)、反映时间(1.2-1.8秒)车行距离四部分。车头空距(L):道路条件:宽度:3.5米/车道 线形:平、直路段,达到设计速度规定的平面、纵断面线形标准。 路面:高级、次高级路面。交通条件:车种单一、速度接近、交通有序、无交叉口干扰环境条件:无支路及行人横穿马路干扰气象条件:晴天、无雾2)可能通行能力Np通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且较长路段畅通无阻、连续行驶车流时单位时间内通过
21、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断面的通行能力。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条自行车带宽度1米。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自行车路段可能通行能力Npb:有分隔设施时:2100无分隔设施时:1800受.时,自行车路段可通行能力,Nb=b.Npb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人次/h.m):类别折减系数(分类系数)0.750.80.850.9人行道1800190020002100人行横道2000210023002400人行天桥180019002000车站、码头的天桥、地道14006、 道路密度D、车流量Q、速度V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密度与流量成幂函数关
22、系、和速度成反比关系。Q=Vs.D(Vs:空间平均车速)密度的空间变化:(1)路段变化: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同样行驶速度下,宽度影响),但可能高速公路(快速路)最低。(2)车道变化:靠近中心线车道的密度大(同Q)(3)方向变化:上午进城方向大,下午出城方向大(同Q)7、道路横断面布置基本形式及适应条件。单幅路:一块板、混合式两幅路:两块板、分向式三幅路:三块板、分车式四幅路:四块板、分车分向式当快速路两侧设置铺路时,应采用四幅路;当两侧不设置铺路时,应采用两幅路。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采用单幅路或两幅路,支路宜采用单幅路。8、路段横断面与标准横断面的差别。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
23、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做的剖面。道路标准横断面:反映一条道路全路段或某一段横断面组成的断面。9、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标准横断面与路段横断面设计标注逐桩桩号、原地高程、设计高程、断面填挖高度(施工高度)、断面填挖工程数量。设计道路边坡:自然放坡或工程构筑物二、道路宽度的确定(1)机动车道宽度10、道路平曲线最小半径的种类及其含义。极限最小半径(设最大超高的极限半径):当受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时,采用最大超高横坡度,以保证行车安全、平稳的路中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设某个超高值的推荐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汽车沿路拱外侧行驶的路面摩擦力,足以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所需要的最小半径。不设缓和
24、曲线的最小半径11、 视距在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交叉口的应用。1)平面设有中央分隔带或具有明显车道标线(双黄实线)的城市道路 ,对向碰车的危险很小,采用停车视距。 未划分车道线的城市道路及一般公路,采用会车视距。2)平曲线上的视距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遮挡。因此在道路平面设计时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距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遮挡时,须清除视距区段内侧横净距内障碍物。12、 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道路平面设计(图)的内容:1、根据平面上的控制点(转折点),确定道路中线的走向(中线控制点:包括道路起点、终点、平面转折点(垭口等)、交叉
25、口等)。2、根据道路等级及偏角大小,选定平曲线半径,并计算平曲线要素。3、编排路线桩号。4、根据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确定的红线宽度及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在平面图上画出平面线型。5、确定交叉口位置及缘石半径。6、布置公共汽车停靠站(位置、尺寸):500-800米间距。7、道路标线、标志(警告、禁令、指示等)的设置。道路平面图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的“五线”:路中线、车行道边缘线2、道路红线2;公路一般为“三线”。2)里程桩号(含基本桩号、各类加桩,及其坐标)。3)平曲线要素表。4)超高、加宽、缓和曲线的设置。5)设施布置:如公交停车港、人行横道线及其他标线、绿化、雨水口等。13、竖曲线的作用与设置
26、条件。竖曲线的作用:1)变折线线型为曲线线型,确保行车平稳。 2)避免行车颠簸 3)满足纵向行车视距要求(凸型变坡) 4)减轻离心力、避免弹簧过载(凹型变坡)设置条件:城市道路竖曲线的设置目的是缓和纵坡转折、保证行车视距、确保行车安全。因此出现道路纵坡转变时,均需设置竖曲线。14、道路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纵断面设计的步骤:1、根据各桩号的原始高程,绘制路中心线处的原始地面线。2、初步确定沿线高度控制点及其高程。控制点包括起迄点、交叉点、桥梁、重要建筑物等。3、设计纵坡4、设置竖曲线5、计算各桩号的设计高程及施工高度15、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特点及基本尺寸要求。特点:环形交叉口为渠化交通
27、的特例,主要构筑物为环形岛(环岛)及环形道路。1) 交通组织特点进入交叉口的车辆除右转车辆外均围绕交通岛交织通过。2) 交织:车辆由进到出完成一次汇入与分离的过程。3) 原理:利用环岛组织单向交通,使所有车辆在交叉口连续通过。 可避免色灯管制时出现的周期性停车 同时变冲突点为合流点与分流点 适用于入口个方向流量之和小于2700辆/小时的交叉口特例:在环形交叉口增设信号灯组织交通,可提高通行能力。 尺寸:一、中心环岛的形状及尺寸(一) 中心岛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形状。(二) 中心岛尺寸满足:(1)车辆行驶时的最小曲线半径要求 (2)交织长度的需要选其中大者作为设计值。 二、其他几何要素
28、交织角:环道上的车辆常以最直接的方式驶进、驶出、进环、出环轨迹线所夹的角度为交织角。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一般要求在20-40之间。交织长度越长,交织角度越小,行车条件好,但此时环岛半径越大。 环道宽度:14-16米 进出口设计:满足路沿石半径要求。入环车道半径应有利于减速,出环车道半径应有利于加速。 环道路沿石设计:采用直线圆角形式为好。16、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参数及信号灯拓宽路口的设置要求。参数包括:信号周期、信号显示、信号配时、相位差等信号周期:交叉口信号循环显示出现一周所需的时间。一般为60-120秒。信号相位:一个信号显示称作一个信号相位,一个信号周期常见2-8次。配时:一个周期内各信号显
29、示的分配时间,用秒或比例()表示相位差:在使用同一周期的信号机群中,各信号同一显示的时间差,用秒表示(在绿波交通中采用)。路口拓宽:当交通量较大时,对交叉口进行拓宽,一般拓宽进口道的左弯或者右弯车道,并适当压缩每条车道宽度。1)拓宽条件高峰小时一个周期进入交叉口的左(右)转车辆大于3(4)辆时,应增设左(右)转专用道。2)拓宽位置及方法有中央分隔带可压缩或取消分隔带、压缩进口道各车道的宽度、向外拓宽路口。3)拓宽车道的宽度及长度宽度:较路段可适当压缩,一般每条车道3-3.5米长度:入口段(停车段):L=50-70米,需要保证排队等候的左转弯车辆的尾车不影响相邻直行、右弯车道。 出口段(加速段)
30、:L=20-40米,保证右转弯车辆由低速过渡到正常行驶速度。 过渡段:10-20米。17、互通立交的种类、特点、图式及其适应性。一、喇叭形立体交叉口:丁字路口的一侧设置匝道实现左右转的全互通式立交。适用于T形或Y形路口,结构简单,行车安全顺畅,而且可在地形收到限制的情况下采用。二、菱形立体立交:两条主次道路相交时采用的全方位互通式立交。其特点是主要道路直行车辆畅通,左、右转弯车辆在匝道上上坡进入次要道路、下坡进入主要道路。左转弯车辆在次要道路上采用平面交叉的方式。它的优点是造型简洁,占地少投资省,车辆迂回距离较短,主干道直行及右转交通不受干扰。其缺点是次要道路与匝道连接处存在两处平交,每处有三
31、个冲突点,故对次要道路的直行交通及所有左转弯交通均有一定的干扰。但由于次要道路交通量较小,故影响不大。三、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典型式样。它在交叉口周围四个象限内设有270圆形匝道,以供左转车辆使用,而右转弯均用外侧匝道直接连通。这种立交消除了所有冲突点,而且只需要建一座桥梁,通行能力大,适用于用地充足,各方向车流量都很大的十字路口,但它占地大、造价较高,限于节约用地,圆形匝道半径不能太大。此外,苜蓿形立交的左转车辆进出匝道时,在主车道上会产生交织,影响车辆的行驶速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常在道路外侧加设集散道路。四、环形立体交叉环形立交是由环形平面立交发展而来,是通过一个环道来实现
32、各个方向转弯的立交方式。它可分为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环形立交结构紧凑、占地较少,且左转车辆行驶的环道半径较苜蓿叶形立交大。但它的通行能力受到环形交织段通行能力的限制,而且行车速度取决于环道半径大小。因此在选用时必须考虑满足远期交通量和行车速度的要求。五、定向式立体交叉定向式立体系各个方向车辆均行驶在直接通行的专用匝道上,行驶路线简洁方便安全,通行能力大。但此种立交的匝道层数多,占地大,工程结构复杂,耗资巨大,一般适用于各个方向车流量均较大的交叉口。(1)部分互通式保留有一个以上的平面交叉(有少量冲突点)直行车辆为立交,右弯车匝道上行驶,左弯车在次要道路上平面交叉。1)菱形立交
33、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半苜蓿叶式立交) ps:部分定向、喇叭形 (2)完全互通式3)苜蓿叶式立交 5)定向立交 (3)环形立交Ps:组合立交、复合立交18、 公交停车港位置、形式及尺寸等设置要求。19、道路绿化设置要求。(绿化比例、树穴尺寸等)。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不是绿化覆盖率,但也不是详细规划的绿地率)1)园林景观路: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不得小于303)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不得小于254)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不得小于20种类:1)行道树绿带: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
34、连续的绿带。行道树最小株距为4米。 2)分车带绿化:两侧分车绿带1.5米时,以种植乔木为主。 小于1.5米时,应以种植灌木为主。中间分车带应有利于阻挡对向眩光。在距机动车道路0.6米-1.5米之间的范围内,以灌木地被为主。道路绿化要求:一、行车视线要求其一,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数目,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保证行车视距。 其二,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且有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二、行车净空要求在道路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树干树枝不得进入,影响车行和人行三、美化要求四、地域性要求五、经济性要求人行道绿化:1)树池式:在交通量大,行
35、人较多,人行道又窄的路段采用树池的方式。树池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其规格以(1.0-1.5)mX(1-1.5)m为宜;亦可为长方形,以1.2X2米为宜;还可为圆形,直径以不小于1.5米为宜。2)绿篱式:一定长度连续绿化带,多为灌木或花卉。3)混合式:乔木绿篱结合布置。(网上: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0-15,树干分叉高度不低于4M行道树可以单行种植,也可以双行种植或错位双行种植,其宽度为1.5-4.5米。当接近交叉口或者公交停靠站时,可将其绿带缩去3-3.5米,增辟一条车道宽度供停车候驶或辟作公交港湾停靠站。)20、 山地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设特点。公路红线:在公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其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为: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城市对外交通的构成。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比较。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