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ppt.ppt(10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教育学复习(1),2,教学内容,第1讲 教育与教育学(上)第2讲 教育与教育学(下)第3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第4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下)第5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上)第6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下)第7讲 教育目的(上)第8讲 教育目的(下),3,教学内容,第9讲 学生与教师(上)第10讲 学生与教师(下)第11讲 课程(上)第12讲 课程(下)第13讲 教学(上)第14讲 教学(下)第15讲 德育(上)第16讲 德育(下),4,第 1 讲 教育与教育学(上),学习目标1. 识记教育的基本概念。2. 理解教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 应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5,一、教育的概念,
2、1. 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多种定义2. 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3.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影响,6,二、学校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标志是教育实体(学校)的诞生。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教育。2.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教育的国际交流,7,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教育(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三)近代教育(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8,第 2 讲 教育与教育学(下),学习目标1. 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 理解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 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教育现象。,9,一、历史上的
3、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与论语2. 墨子的教育学思想3. 道家的教育学思想4. 学记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 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2. 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3.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10,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 洛克的教育漫话3. 卢梭的爱弥儿4. 裴斯泰洛齐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2.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11,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2. 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3. 教育学的多元化,12,第 3 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学习目标1. 识
4、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 理解人力资本理论。3. 应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13,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14,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
5、力发展的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理论。,15,第 4 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下),学习目标1. 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 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6,一、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7,二、 教育与文化,(一)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赖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的构成(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2、学生文化的特征,18,第 5
6、 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上),学习目标1.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 。2. 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3. 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 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19,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述,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第一是生理的发展第二是心理的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20,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推动,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7、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1,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2,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23,第 6 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下),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任务。,24,一、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25,二
8、、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身体特征2、心理特征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26,三、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二)教育措施 1、保健问题; 2、丰富少年的精神生活,加强对少年的心理指导、咨询,对加快心理成熟和健康有重大意义。3、充实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促进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4、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5、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的起始阶段。,27,四、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年龄特征:各方面基本成熟。身体方面
9、心理方面2、教育措施: 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8,第 7 讲 教育目的(上),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的含义和层次结构。2、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3、理解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9,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30,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 2、导向和评价作用3、激励作用,31,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五分说”的层次结构 1、理想的教育目的。 2、正式的教
10、育目的 。3、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 4、教育者操作的目的。 5、实现的教育目的。 (二)“三分说”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3、教学目标,32,四、制定教育目的制约因素,(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教育目的。2、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33,第 8 讲 教育目的(下),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2、理解素质教育的的含义和特点
11、。,34,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的表述1958 年的表述1981年的表述1985年的表述1995年的表述1999年的表述,35,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1)教育的服务方向是教育方针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实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了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育人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根本性问题。(4)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全面素质为根本。,36,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
12、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人才培养的统一化、共性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7,第 9 讲 学生与教师(上),学习目标识记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38,一、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儿童: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3、学生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39,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第一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层次;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3、40,3、学生享有的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4、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1,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42,第 10 讲 学生与教师(下),学习目标1、识记教师角色的内涵。2、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43,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专门职业的衡量标准,44,二、教师的传统角色,1、蜡烛论 2、工程师论 3、园丁论 4
14、、“桶论” 5、“警察说”,45,三、教师的多元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46,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47,五、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表现学生不要喜欢的教师特征表现,48,第11讲 课程(上),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制约依据。2、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3、理解课程设计的有关原理。,49,一、课程的一般概念,(一)理解课程(二)课程的四个层面(三)“教
15、程”与“学程”,50,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政治的需要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文化传统的影响 4、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5、受到课程理论的影响,51,三、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划分,52,四、课程设计,1、课程计划 2、学科课程标准 3、教科书,53,第11讲 课程(下),学习目标1、识记课程实施的概念和结构。2、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过程和模式。,54,一、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差异4、掌握学科内容及其结构5、根据教学目标选择
16、教学方法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55,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一)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二)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56,(三)课程评价的模式,课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57,第13讲 教学(上),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和教学的一般任务。2、识记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4、掌握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7、。,58,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59,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三)教学过程的结构,60,三、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二)启发性原则(三)巩固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1,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62,第14讲 教学(下),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2、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63,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习成绩的
18、检查与评定,64,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优点课堂教学的缺点,65,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可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 。教学策略应具备的特征。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66,第15讲 德 育(上),学习目标识记德育的概念、演变和意义。2、理解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中小学德育目标。3、理解中小学德育的内容。4、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67,一、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一词的由来(三)我国现代德育外延的演变,68,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19、、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69,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含义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三)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70,四、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二)德育内容的构成(三)中小学德育内容,71,五、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三)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72,第16讲 德 育(下),学习目标1、理解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2、理解德育的相关途径。3、理解德育方法及其注意要求。4、理解德育模式的含义和相关的模式。,73,一、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
20、教原则,74,二、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 2、学科教学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各项活动5、班集体6、学校环境7、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8、教育者的表率作用,75,三、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示范法3、思想疏导法4、情感陶冶法5、实际锻炼法6、品德评价法7、自我教育法,76,四、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二)体谅模式(三)社会模仿模式,77,教育学复习2,78,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79,举例,一、单项选择题1.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
21、思想,80,2.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 北欧的尼德兰 B. 捷克的夸美纽斯 C. 法国的斯图谟 D. 德国的福禄培尔,81,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82,4.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22、。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83,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84,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85,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86,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
23、年,87,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88,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89,二、多项选择题,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90,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
24、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91,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92,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93,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94,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
25、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95,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96,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97,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98,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26、)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99,三、名词解释,1.教育2.教育方针3.德育4.课外活动5.教育科学,100,四、简答题,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01,五、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102,重点内容,名词教育 现代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教学过程课程 教学德育 课外活动 教育科学,103,理解问题,1. 教师职业的特点。2. 教育的基本要素。3. 学生具有的基本属性。4.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5.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6.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04,7. 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8.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9. 简述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10.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11. 教学的功能。12.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阶段。,105,13. 德育原则的类型与要求。14. 教育学原则的类型与要求。15. 课外活动的理解。,106,综合应用,1.联系实际,说明教师素质。2. 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3. 联系实际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4. 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5.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