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_汪习根.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5848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_汪习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_汪习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_汪习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_汪习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DOI:10.14111/ki.zgfx.2014.02.002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汪习根 * 内容提要 超越既有学术观点,在主客体二元互动关系中厘清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是 法治中国从抽象符号具象化为行为逻辑的 首要前提 。 主体维度的法治中国涵摄了主体的 法治自觉 、 自信 、 自立与自强; 客体维度的法治中国聚焦于从依法治权与依法维权 的二元对 立转向互信 、 和谐的权利与权力关系模式与治理格局,致力于构建友爱的党民关系 、 友善的 政民关系和友好的法民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法 治中国是中国模式的历史养成与现实创新 的统一; 在空间维度上,法治中国旨在谋求中 国在全球的法治话语权 、

2、法治治理权 、 法治管 理权和法治发展权 。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治理 模式 “ 法治中国 ” 作为法治在当下中国的政治表 达 ,正 在从一个命题具体化为全面改 革的行为逻辑,预示着中国法治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的 来 临,必 将对中国的法治与社会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对 “ 法治中国 ” 作为学术概念,学界 “ 出现了 法治中国 与 法治国 家 同一论和 法治中国 是 法治国家 的升华与深化两种基本观点 。 ” 对法治中国的 逻辑构成,则有三种不同看法: 一是 “ 三要素 说 ” ,认 为法治中国包括 “ 国家法治 、 地方法 治和行业法治 ” ,或者 “ 法治政党 、 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

3、三个部 分; 二是 “ 四要素说 ” 即 法治中国由 “ 法治国家 、 法治政党 、 法治政 府 、 法治社会 ” 四者构 成; 三是 “ 五要素说 ” ,即 “ 法治中国 ” 包括 “ 法治经济 、 法治政治 、 法治文化 、 法治社会和法治生态文明 ” 。 可 见, 进一步厘清与阐释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与逻辑构成,对 深化法治学术研究 、 加快中国的 *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在我国学术界 ,张文显先生最系统地深度解读与研究了 法治中国的全景图 ,提 出: “ 十八大以 来,习 近平总书记就法 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观点 、 命题和论断,特别是十分明

4、确地提出 了建设 法治中国 。 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进一步把 法治中国 作为法治建设的目标 。 ” 参见张文显: 全面推进法制改 革,加 快法治中 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 ,载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年第 1 期 。 针对法治中国的概念演进 ,学者指出, “ 法治中国 ” 经历了 “ 从学术命题到政治命题 ” 再到 “ 宪法命题 ” 的变 化,参 见韩 大元: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载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年第 5 期 。 刘红臻: “ 法治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 综述 ,载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年第 5 期 。 黄文艺: 对 “ 法治中国 ”

5、概念的操作性解释 ,载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年第 5 期 。 108 、 38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 。 法治中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多维构造 体,不 能仅仅只 看到治理的客体如国家 、 政府 、 社会等,也 不能只是抽象地分析 “ 中国 ” 这一主体 。 主体 性的强化与主客关系的优化是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核 心,应 当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 体二元互动论而非单纯的客体论或主体论出发来解读 法治中国 。 法治中国是指法治主 体在法治信念与法治精神的导引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制约法治的客 体,实 现全体 人民平等参与 、 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提升中国在全球的

6、法治竞争力实现国家发展的根 本价值 。 法治中国是借鉴吸 收了人类共同法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民 意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产物,反 映了法治发展规律 、 契合了法治普遍原理 。 基于 此,本 文 将从一般法治原理与中国法治 话语相结合的理论基点出 发,从 主体 、 客体 、 时空三个维 度来研究法治中国这一主题的创新性逻辑理路与实践出路 。 一 、 法治中国的主体维度 从主体上看,法治中国是主体法治素养生成与滋长 的产 物,也 是防止法治主体异化 为法治客体的必然 。 法律一旦被 人类创制出来以 后,似 乎就变为一个外在于人自身的 客体 。 其实,在主体的意识之中,法 律信仰是影响法治成

7、败的关键 。 然 而,法 治在 中国 的前现代一直是以一种外部性 的方式而存在 的,法 治在实质上被退化为主体以外的异 己力量 。 法治的主体性认同缺 失是制约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障碍 。 所 以,为 了还 原法治的真意 、 回归人的本质,法治中国的现实使命就是 要进行主体的角色建构与意识 内化,使法治从一种客观存在变为人的潜在素质的不可或缺的细胞 。 主体性是主体实现自我意识 、 自我价值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 “ 主体性正是关于人类 知识进程的关键要素 。 哲学家的确是在努力将一种对象性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看成是主 体性能力的表现形式 ” 。 而法治则是这 种知识与技术能力的核 心,因 为制度

8、创新是一 切技术创新的源泉,而法治则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性的制 度,对 资源配置与分配正义具有 最重要的功效 。 人的主体性是现 代人最重要的属性之 一,所 谓自由和解放正是人的主 体性的代 名词 。 “ 在主体中自由才能得到实 现,因 为主体 是 自 由 的 实 现 的 真 实 的 材 料 ” 。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性导致 “ 主体与客体均被 消解 ” 、 “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已 不存在区别 ” 、 “ 事实上真 正的主体性并不存在 ” 。 其 实,这 种观点显然不是要彻底否 定主体性,而是要摒弃那些基于人治 、 专制 、 反自由 、 平等与法治的 主体 性,这 种 “ 正在衰 落的主体性,

9、实际上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体主 义 、 以统治自然为目标的人类中 美乔治 F麦克林: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宽容精神 ,邹诗鹏译,载 求是学刊 2005 年第 1 期 。 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范扬 、 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11 页 。 法让 弗 利奥塔等: 后现代主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7 199、 页 。 109挥文化的作用 ” 瑏 。 因为, “ 精神自觉是精神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 瑏 。 走出了极度物质匮 锻造与刷新 ” , “ 清点我们的人 性财富 ” ; 而当我们研究梳理改革开放 30 多年 “ 中国发 展的精神因素 ” 瑏 时

10、,切不可忘记法治精 神之于中国人精神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 因 为 “ 法律只有在涉及价 值的立场框架中才可能被理解 ” 瑏 ,而 法律价值与其说是主观主 整的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 观为目 的,评 定特定的法益和行为方式 ” 。 没有 瑢 瑥 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瑏瑤 瑏瑥 中国法学 2014 年第 2 期 心说及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单独主体性 ” 。 法治的主体性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主体 力量对法治的意义与功能 。 从价值论的层面讲,法治 以主体的权利与自由为终极目 标, 人权是法治之发起 、 展开与进化 的根本导 引,是 构成法治的起点和终点的本源性价值 。 为此,应该着力解决一

11、个关键问题: 法治中国的主体 是 谁? 是人民大众还是公权力的执 掌者? 法治中国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国家机关,尽管法治 建设离不开立法 、 执法与司法机 关的民主立法 、 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但他们只是法 治的执行主体而非本源性主体 。 只 有人民才是法治的第一性的力量和主宰者 。 只有正确处理好了人民主体与国家主体之 间的关系,才能正本清源, “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 督,把 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里, 形成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 ,切 实防止将 “ 法治 中国 ” 变为 “ 法治百姓 ” 。 同时,也有助于将身居 “ 高位 ” 的法治下放给 “

12、社会 ” ,具 象化为 生活中的法治和行动中的法治 。 法治中国的主体性建构依赖 于人民的法治自觉 、 法治自信和法治自立以及法治自 强 。 具体来说 : 1 法治自觉 。 指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应有的高度并从一种知 识发展为内心的认同与自觉的 接 受,从 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 人生观与生活 观,将 法 治同化为中国价值 、 中国精神 的构成元素 。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要 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 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 、 民 族特性 、 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 系,坚 守我们的核心价值 观,必 须发 瑠

13、瑡 乏境地的当代中国,必须要进 行价值与精神层面的协同提 升,其 关键是要进行 “ 人性的 瑏 瑣 瑤 义的或纯粹客体主义的,还不 如说是基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 情景或质 态, “ 任何完 瑏 郭湛: 正确认识人的主体性 ,载 光明日报 2001 年 4 月 10 日 。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 参见 2013 年 1 月 22 日新华 网,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2013-01 /22 /c_114461056 htm。 瑏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

14、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 载人民网 2014 年 2 月 18 日 。 李明泉 、 向荣 、 肖云: 中国精神: 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 ,载 中华文化论坛 2012 年第 3 期 。 崔卫平: 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 ,载 南方周末 2007 年 1 月 22 日 。 童世骏 、 何锡蓉: 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 德古斯塔夫 拉德布鲁赫: 法哲学 ,王朴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 。 德伯恩 魏德士: 法理学 ,丁小春 、 吴越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55 页 。 110 神,而客观化了的精神却不是活的东 西 ” 。 可 见,唯

15、 有制度与法典显然是不够 的,精 神 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 ”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的今 天, 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 。 瑏 可见,民族的先进的法治精神对于法 治 治体认与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规则的外在服从 。 从广义上讲,法治自 信包括对法治 维方式: 一是父母官思维 。 此所谓 “ 恺悌君 子,民 之父母 ” 。 这种 “ 父权家长制 ” 所 “ 追 求的是实质的查明 真理 ” ,而 具有一种反形式的性 质,在 这 里, “ 福利关怀的行政管理 立法的动机和目的与法律技术手段之 间的界 限,通 通被摧毁的荡然无存 ” 瑐 。 二是运动 瑦 瑧

16、 瑩 瑠 瑡 瑦 瑏瑧 瑏瑨 瑏瑩 瑐瑠 瑐瑡 瑐瑢 瑐瑡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精神上的法治自觉,就没有法 治中国的形成 。 其缘由在 于,从 一定意义上 看,精 神可分 为三种形态: 从兽类受冲动和环境支配中解脱出来的人 格精神 、 超个人的共同精神即客 观精神和客观化了的精神 。 而 “ 客观化了的 精神 ”“ 作为第三个形态包含由精神从自身 中 展现出来的 各种客观化: 变成法典的法律, 人格精神和客观精神是活生 生的精 瑏 形态上的法治正如其他文明的精神一样, “ 慢慢地 、 静悄悄地向着它 新的形态发 展,一 块 瑏 塑造法治自觉精神贯穿于整个 实体法治的链 条,无 论是对执法 、

17、 司法还是对守法 、 护法 都至关重要 。 当然,必须明确,中 国法治精神必须是自身独特价值的反映 。 应当 “ 努力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 化 、 创新性发 展,把 跨越时空 、 超越国度 、 富有永恒魅力 、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 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 立足本国又 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 瑨 之重要性更为持久 。 2 法治 自信 。 指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 信心与信守,是 植根于主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法 瑏 的道路自信 、 理论 自信和制度自信 。 为 此,应 当在正向上提升法治思维方式的运用能 力,同时

18、克服现实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法治信心不 足甚至失去信心的社会心 态,深 入挖掘 、 分析 、 识别与消除同法治 背道而驰尤其是那些似是而非 、 掩人耳目的非法治思 瑐 瑐 接近于 灵魂关怀 的性质 。 法和习俗之间的界限 、 法律强制和父辈的告诫之间 的界 限, 瑢 瑏 德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 上卷,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297301 页 。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 页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 载人民网 2014 年 2 月 18 日 。

19、 从文化意义理解与认同法和法治 ,较之于规则与制度,对国人而言意义更 为深远 。 据中国法文化权威学者张伟仁先 生分析, “ 法文化则除了法制以外还涉及许多与它相关的问题 ,例如: ( 一) 法律以外的许多社会规 范; ( 二 ) 施行这些 规范 的制度和实践 ; ( 三 ) 思想家有关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的理论 ; ( 四 ) 一般民众的是非善恶观念 ; ( 五 ) 他们对 规范和权威的看法和态度 ; ( 六) 产生这些法律 、 制度 、 理论 、 观念 、 态度和实践的社会情势及其变迁; ( 七) 社会中各 色 人等 希望利用这些规范和制度去追寻的目标 ; ( 八 ) 这些人们大致共同的

20、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憧憬 。 ” 参见张伟 仁: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 、 发展和特点( 上) ,载 中外法学 2010 年第 6 期 。 吕氏春秋 不屈 。 德马克斯 韦伯: 经济与社会 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169 页 。 前引 ,第 171 页 。 111 目标,却损害了人民民主主权的合法性 。 ” 瑐 三是指标性思维 。 必须破除单纯盲目地追 求 克服 不求法律求 “ 大师 ” 的错误观 念,不 仅要以法治精神修 身,更 要依法治国平天下 。 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 ” 瑐 六是维稳型思维 。 不能 违背法治的精神谋求秩序 ,树 立维稳的 神 ” 。 精神张,则人立,

21、人立则凡事举 。 法治的精神得以弘 扬,则 作为法治主体的人才 占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理性与制度的忠诚而非对皇 “ 宽容 ” 、 “ 道德 ” 与法治 “ 文化 ” 。 瑤 瑦 瑧 瑨 瑩 瑣 瑐瑤 瑐瑥 瑐瑦 瑐瑧 瑐瑨 瑐瑩 ( 中国法学 2014 年第 2 期 式思维 。 “ 中国运动式治理模 式,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公民参与民主政治过程的同 时,又 严重削弱了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呈现出民主进程中的二律背反,以 大民主 的方式来 追求 小民主 的实现,以 政治动员 来消除 政治运动 的影 响,实 现了政府治理短期 瑣 经济指标 、 命案必 破的指标 、 罚

22、没款数额 、 零上访率等的思维方式 。 四是无为型思维 。 瑐 五是情理型思维 。 消解传统礼 治 、 德治与仁治之局 限,因 为 “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 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 。 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 的; 人类的本性 ( 灵魂 ) 瑥 瑐 前提是维权 、 维稳的基础是公平 、 维稳的手段是法律 、 维稳的程序要合法的科学法治观 。 3 法治自立 。 国无法不治 、 民无法不立 。 “ 立人 ” 是中国在与世界列强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的精神 资 本, “ 其首在立 人,人 立而后凡事 举; 若其道 术,乃 必尊个性而张精 瑐 能得以自立 。 法治自立即依据法律进行独立的思考

23、、 公正的判 断,使 法治演进为一种常 态化的思维方式 、 常设化的行 为模式和常规化的生活态度 。 关于中国精神自立与中国 发展的内在关系,正如一个美 国学者所 说: “ 欧盟正在千方百计地试图将 4 5 亿人聚拢 在一起,可是中国可以毫不费力地享有 13 亿人的民族忠诚和民族认同感 这个数字 瑐 权与人治的崇拜,就法治精神而言,这种全民族的认同与 信守对法治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又是何等重要! 事实雄辩地证 明, “ 从古老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到现今世界的美 国, 经由罗马帝国,唐王朝和西班牙,荷兰帝国,以及大英帝国 ” ,任何 大国的兴 起,都 离不开 瑐 4 法治自强 。 就是通过法治 实

24、现国富民 强,使 法治成为推动发展 、 激发活力 、 鼓励 创新的最有效手 段 。 古人 云: “ 国无常 强,无 常弱 。 奉法者 强,则 国 强; 奉法者 弱,则 国 瑐 冯志峰: 中国政治发展: 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 一项对 110 次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 报告 ,载 甘肃 理论学刊 2010 年第 1 期,第 23 页 。 白靖利 、 侯文坤: 不问苍生问 “ 鬼神 ” 官场 “ 风水 ” 现象扫描 ,载 人民日报 2013 年 8 月 10 日,第 4 版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63 页 。 烨泉: 克服手段崇拜才能体现

25、维稳真谛 ,载 法制日报 2013 年 8 月 7 日 。 鲁迅: 鲁迅杂文全集 坟 文化偏至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 页 。 美艾米 蔡: 大国兴亡录 ,刘海青等译,新世界出版社 2010 年版,第十章 。 “ 艾米 蔡给我们讲述了世界超级大 国的故事 这些帝国中的佼佼者在它们的全盛时期 ,也 几乎是无法做到平 等 。 不仅所有人都会被她精辟的理论所说服 种族宽容政 策是全球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而 且文化 粘性 的缓 慢溶解剂将帝国紧紧的团结一起 ” 参见 Nail Ferguson, Laurence A Tisch,关 于 大国兴亡录 的书 评,载美艾 米 蔡:

26、大国兴亡录 ,刘海青等译,新世界出版社 2010 年版) 。 112 弱 。 ” 瑑 同理,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 而时至今日,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米勒对中国发 展开出的药方是 “ 中国不需要更多的经济 学,而 是更多的法律 ” 。 中国市场化改革与 途径,法治强国是中国的战略目标 ” 瑑 。 法治对国家富强的内在机制包括: 激励机制即 通 义之 学 、 更是 “ 强国之学 ” ,为 实现通过法治的经济富强 、 社会创新与民生小康功能服 障 “ 全体公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 ” 。 1986 年联合国通过的 发展权利宣言 明 享有参与发展 、 促进发展和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与自由

27、。 所以,如何理 顺权利与权力 、 瑡 瑢 瑤 瑥 瑦 ; 瑠 瑑瑡 瑑瑢 瑑瑣 瑑瑤 瑑瑥 瑑瑦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瑠 瑑 瑑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已经不是经济学能够解决的,还要靠法治 。 “ 法治是中国的强国 瑣 过蕴含善德价值的法律制度刺激科技创新,以赢得核心 竞争 力; 约束机制即以普遍性调 整代替个别性调整 、 减少治理的 制度成本和交易成 本,提 升经济与社会效 益; 引导机制 即为社会设定行为模式与判断 标 准,对 社会关系进行超前导 向,减 少社会失范与无 序; 保障机制即为经济稳健运行 供给社会安全 阀; 救济机制即以法治之手遏制市场之手的 恣意妄为 。 因此,法学研究不

28、仅要 关注正义与秩 序,更 应该聚焦效率与市 场,法 学是正 瑑 务 。 总之,法治中国旨在让中国梦 、 强国梦 、 法治梦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 二 、 法治中国的客体维度 法治中国是从依法治权与依 法维权的二元对立转向互信 、 和谐的权利与权力关系 模式与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 。 法治之所 “ 治 ” 即法治中国的客 体,其 关键在于公共权力而非人民权利 。 法治中国 以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为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为依归 。 为 此,要 依法保 瑑 确指出所有国家有义务和责任 采取法律 、 政策措施确保全体人民和每一个公民公平地 瑑 公务员与公民 、 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29、一直是 摆在 法治中国建设面前的重大 议题 。 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似易解决,但实际上还存在 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层次困 惑,集 中表现在: 从理论上讲, “ 法不禁 止即自由 ” 与 “ 法无授权即无权 ” 之间的关系尚不甚明 晰,甚至存在法不禁止亦无授权的 “ 空白地 带 ” 与 “ 权利真空 ” 从实践上 看,中 国现在进 入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 盾的凸显 、 高发期 。 在所有的社会 矛盾中,较为突出的是贫与富 、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 及官与民之间的矛 盾,其 中的官 、 民 瑑 韩非子 有度 。 韩非子 饰邪 。 转引自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30、1996 年版,第 266 页 。 胡建淼: 走向法治强国 ,载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 期 。 李龙 、 汪习根主编: 法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5 页 。 党的 “ 十七大 ” 和 “ 十八大 ” 报告连续宣告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 “ 全体公民平 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 。 对 此,应 当进行及时的理论与制度回应 。 联合国: 发展权利宣言 第 1 条,联合国大会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四日第 41 /128 号决议通过 。 113 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之一 。 法治中国建设就是要以法治方式化解官 民矛盾 、 创新社 点 。 其实,不可片面而论, “ 不宜简单

31、地讲补缺地位或主导地位 ” 。 我们认 为,要 科学 成员带来好处 ” 。 瑑 尽管阿玛蒂亚 森 、 托马 斯 博格等著名学者 对罗尔斯正义论提出 瑧 ; 瑨 ; 瑧 瑑瑨 瑑瑩 中国法学 2014 年第 2 期 瑑会管理 、 促进社会建设,为大国 崛起构建一个安定和谐的法治大环境 。 具体来 说,需 要 通过依法执政 、 依法行政 、 依法执法 、 依法司法,不断形成与固化以下三种治理关系: 一是友爱的党民关系 。 通过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 导 、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 者的完美结合,形成人民爱党,党全心全意地代表和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和谐关系 。 如 何使依法执政从一个原则和口 号转化

32、为法律制度与法律行 为,是 制约法治中国建设的 一大症结 。 为此,应该解决三个 实践问 题: 其 一,党 法关系 。 其实质是党的领导地位与 法律权威的关系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在 “ 法治中国 ” 建设中确认了法律至 上,指 出要 “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 宪法是 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 长治久安的根本 法,具 有最高权 威 ”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20132017 年) 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 宪法 为上 、 党章为本 ” 。 这就明确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总关系 。 当 然,不 可回避的 是,应 该理清党内法规文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定性与效力位阶问题 。 不能简单地

33、对 “ 法规 ” 一词作狭义的理解,否则,宪法以及人大的法律就成 为党内法规文件 的上位渊源 。 如果 说宪法权威高于其他一切权威已成定论,那么,法律与法 规的一般关系原理则难以适用 于对党内法规文件的分析 。 其二,党法与政策的可审查性 。 三中全 会强调要 “ 完善规范 性文件 、 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 ,这一审查机制是否包括对党内 法规文件的审 查,其 内在机理与法律实践程序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 研究 。 其 三,法 治评价与政绩考核 的关系 。 三中全会强调要 “ 建立科学的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 ,并 将之作为重 要内容纳入 “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 之中 。 所

34、以,有必要 建立一个 “ 法治 GDP” 指标评价体 系,树立科学的法律发展观 。 二是友善的政民关系 。 善治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 求,然而,对 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即 政府在治理中的定 位依然存在争 议,在 学术界有主导论 、 补位论和折中论三种不同观 瑑 回答这个问题,首 先应当在法理上澄清一对基本的法律价值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正义论都离 不开对作为正义基础资源如何分配的问 题,正 如罗尔斯 所言: “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 享有一组完全适当的平等的基本自 由,而 不影响其他任 何人享有同样一组基本自由 ” “ 两种 情况下允许存在社会与经济不平 等: 首 先,在 机会 均

35、等的情况下,由官职与地位造 成的不平 等; 其 次,这 种不平等能给社会中境况最差的 瑩 瑑 参见杨军: 官民矛盾步入显化期 ,载 决策探 索 ( 上半月 ) 2009 年第 1 期; 吴忠 民: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 析 ,载 教学与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邓伟志: 论社会矛盾 ,载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年第 4 期; 邹焕 聪: 法治文化视角下官民矛盾的预防化解之道 ,载 求实 2013 年第 8 期等等 。 江必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载 光明日报 2013 年 11 月 15 日 。 John awls, Political Lib

36、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91 114 了种种挑战与修改 ,但无论如 何,自 由与平等始终是分析的圆心 。 为了求得自由与平 面临的社会挑战不可能 仅仅凭靠张扬所谓的相互回应的 “ 主体间性 ” ,这 是一种中间 瑠 ( 瑡 瑠 瑒瑡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瑒等的最大交集, “ 最大限度平等下的自由 ” Greatest equal liberties) 是政府应该解决的最 大难题 。 在现代市场经济与法治理念下,由于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 用,全 能政 府早已让位于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其高度集合的人治型权力应当被一分为二:

37、 “ 自由 ” 归还给市场与公民, “ 平等 ” 则留作政府的义务与职责 。 于 是,自 由便具有了私益的性 质,而平等则更多地被赋予公益的属性 。 可见,法治视 野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多元而 非简单同一的,就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应该让权给市 场 、 退权到社会 、 还权于人 民,此 时, 政府应当退居到补充 、 协调的地位上; 而在谋求公平 正义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政 府则 责无旁贷 。 责任政府作为法治的要义,不只是从正向增 进社会福利总 量,而 重在从反向 抑制与消除社会不公 、 社会矛 盾 。 基于这一理 路,在 实践 上,应 当将科学的法治标准融 入政绩考核体制,防止与 法治思

38、维背道而驰的下述三种现 象: 一是唯 GDP 至上的政绩 观 。 它使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 、 直接参与甚至主导市场 竞 争,导 致民众与社会对政府公 权的过度与不正常依赖,其结 果最终必然是既伤害了自由又不利于平等 。 二是国家与 社会 的二分法 。 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对立开来或完全同化看待都是极端片面的 。 不 可盲目模仿西方的做法,西方现代社会的法律与民众之 关系型构与以前大不相 同,解 决 市场竞争造成的社会两级分化 问题和疏通政治渠 道问题的压 力,促 进了政治国家与市 民社会在分离基础上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自治型法向回应型法的历史演变 ” 。 中国当下 瑒 状态,在自上而下主导的法治

39、模 式 下,如 欲突破发展瓶 颈,就 必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 向强势构建,既要在本体论上强调人民主权的国家与社 会 观,又 要重视其形式要件与实 践方式 。 应该依法改革行政体制 、 限缩行政审 批,推 进社会自治 、 强化社会组织结构与 运行机制的法律化 、 有效化 。 三是社会责任弱化 。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两项基本人 权,其 中的发展权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自由,还包括政治 、 社会 、 文化 、 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的权利 。 有权力必有责任 、 有权 利必有救 济,这 是基本的法治原则 。 但对后 者,由 于受 瑒 阿玛蒂亚 森认为罗尔斯的制度正义范 围太窄 ,其 实,在 不考虑制度的

40、情况下也可以探讨正义的分配与自由的实 现,并与托马斯博格等共同将罗尔斯的正义从一个国家共同体内部拓展到世界范围 ,致 力于 “ 全球正义 ” 的实 现,参 见印阿玛蒂亚 森: 正义的理念 ,王磊 、 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美托 马斯 博 格: 康德 、 罗 尔斯与全球正义 ,刘莘,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年版; 美托马斯 博格: 何为全球正义? ,李小科译,载 世界哲学 2004 年第 2 期; Tomas Pogge, The World Poverty and Human ights, Cambridge, Polity, 2002。 Gillespie

41、, A Cornish, F , Intersubjectivity: Towards a dia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 2010) 40, pp 19-46; Scheff, Thomas et al , Goffman Unbound! : A New Paradigm for Social Science (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 Paradigm Publishers, 2006 主体间性论的两面性,学界已有研究,国内有学者解析了西方哲学典型的

42、主 体间性理论各自所具有的限度 ,积极地 倡导整合性的主体间性理论思路 ,参 见王晓 东: 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 判: 一种形态学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 115 新型人权不可司法性 瑒 观点的影响,往往难以究责,更难以实现司法救 济 。 而实际 上,面 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 ” 。 法治呼唤良 法善 治,政 府对社会的治理必须导入善德价值 德原则 。 除了制度之于法治不可或缺外, “ 以 公民参与 为导向的 公民美德 的理论 与实践,对法治秩序的建构而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 可能的资源 ” 。 因为,法治中 国 同时又是完全不含诗 意的 就是理智的 、 没有自由的

43、 理性 和 想象 ” 瑒 。 20 世纪 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 ” 。 这些域外法 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持续关 注,的 确有其合理 瑣 瑤 瑥 ; 瑧 瑢 ( 瑒瑣 瑒瑤 瑒瑥 瑒瑦 瑒瑧 中国法学 2014 年第 2 期 瑢对社会矛盾与社 会管 理, “ 政府负责 ” 是一个基本要求 。 “ 治理的着力点是法治方式 。 瑒 准则,而善治的本质在于政府与公民通过法治实现对公 共生活的合作治 理,政 府以服务 为基本要求,奉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 。 所以,回归到治 理价值与法治理念的始点去处理 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法治中 国的必然选择 。 应当在主体上建立政府与社会 、 民众多元 对话的法律平台与法律

44、程序,消除法上的强制效力缺失 或不足的弊 端; 在依据上发挥正 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向调节功能,让官方法与民间 法交相辉 映; 在路径上跳出命令 与服从单一垂直的权力关系窠臼,在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不断调适 、 形成共识 。 三是友好的法民关系 。 法律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 内化为民众的主体意识与 潜在素养,是法治的生命力之所在 。 “ 公民美德 ” 对法治在当代的意义发掘应当成为法 治体系的一大支柱 。 人民或其代表通过充分互动能够使他们以公民身份避开私利而谋 求公益,产生 “ 公民美德 ” 。 所以,面对专制与滥权,应当不断呼吁公民美德,培 植公民美 瑒 瑒 的认识论基础在历史上是相当

45、脆弱的 。 19 世纪 初,黑 格尔曾指 出, “ 我们不能够说中国 有一种宪法 ,所以我们只能谈谈中国的行政 ” “ 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约法,是 道德 的, 瑦 初,马克斯 韦伯断言,儒家伦理缺乏资本主义发 展的有力动因 。 而到 70 年 代,昂 格尔 针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 出法治精神并走上法治之路这一问题进行了分 析,发 现 其 “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形成现代型法治秩序的历史条件 集团多 元主义 、 自然法理论 瑒 之处,但是,其共同的缺陷在于没有看到,在前现代的 中 国,法 治之不可能的关键不只是 在制度上没有宪法和法制,也不只是在于没有超越规范法的法理念,而在于仅有 “ 臣民 ” 没有 “ 公民 ” 意识 、 所谓的 “ 公民美德 ” 被代之以黑格尔式的 “ 臣民的精神 ” 。 更进一步分 瑒 “ 如果说有一个问题支配了关于经济 、 社会 、 文化权利的辩 论,这 个问题就是 ,那 些权利在国内法的层次上是否具有 可司法性 ” Herry J Steiner, Philip Alston yan Goodman, International Human 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