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5814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教的教育学_互联网_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_谭维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术 ” 。 我 们 还 没 有 发 现 专 门 讲 “ 不 教 ” 、研 “ ( 不教的教育学 * “ 互联网 +” 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谭维智 摘 要 不教的思想是与关于教的思想相伴而生的,只是由于人们长期关注教、施 行教,而导致那些不教的主张被忽视乃至于无视。不教的教育学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 的无为与顺应,通过不教达到比教更好的教育效果。不教的教育学要研究教的有限性、知 识的可教性、学习者的学习与教师的教的关系、如何实施不教及反成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等问题。不教的教育学是 “ 互联网 +” 时代的需要,当下正在发生一场信息技术对传统学 校教育的改革和重构,网络一代的学习者更习惯于不

2、教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 +” 时代要求 学校和教师实践不教的教育学,教育学正在发生 “ 由教向不教 ” 的颠覆性创新。 关 键 词 互联网 +;教育创新;不教之教;教育学 作者简介 谭维智,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教授、博士 (山东曲阜 273165) 目前的教育学主要是讲为什么教 、教 什 么 、怎 么教的关 于 “ 教 ” 的 教育学 ,诚 如亨德森 所言, 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 1 究 “ 不教 ” 的 关于如 何 “ 不教 ” 的 教育学 。 毋庸 置疑 ,在 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一 个 “ 不教 ” 的 思想传统 ,在 中国 ,这 个传统可以追溯到道家 的 老 子 、

3、庄 子 、彭 蒙 、田 骈 ,儒 家 的 孔 子 、孟 子 ,还 可以在佛家的诸多经典中找到不教的 精彩表述 ;在 西方 ,不 教的传统可以从卢梭一 直追溯到苏格拉底等 ,不 教之教一直被视为 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备受推崇 。 虽然如此 ,不 教的思想还是一直被教的传统所遮蔽 ,尤 其 是工业革命以来 ,特 别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教育中弥漫着对技术的崇拜 ,教 被视为合理 的 、毋 庸置疑的 ,人 们致力于开发各种教的技 术 ,致 力于用更先进的教法提升教的质量 ,将 教育学发展为一门专门研究教的学科。当教 育出现问题时 ,也 只是在改进教的方法上着 力 ,努 力做些持续性创新的工作 ,却 很少

4、检视 历史上那些不教的思想资源。本文旨在归纳 总结历史上关于不教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分析构建 与 “ 互联 网 +” 时 代契合的不教的教 育学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对 教育学的颠覆性 创新做些粗浅的探索 ,以 期与关于教的教育 学形成一种互补。 一 、不 教的教育学的思想源流 在人类教育史上 ,关 于不教的思想是与 *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教 育 学 一 般 课 题 “ 不 教 的 教 育 学 研 究 ” 课 题 批 准 号 : BAA120012)的研究成果。 37 教之教称 为 “ 教之宗 ” 。 可以说 ,在 道家的 己 的 力 量 了 解 功 课 时 才 去

5、帮 助 他 。 ” 这 种 法 。 ” 主 张 “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 无为而无所 不为 ,不 教而无所不教 ” 。 可以说 ,不 教的 助学生自己把知识接生下来 ” 。 柏拉图在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教的思想是相伴而生的 ,只 是由于人们 长期关注教 、施 行教 ,而 导致那些不教的主张 被忽视乃至于无视 。 在中国 ,不 教的教育思 想主要有三个源头。 一是道家的老庄。老子和庄子将不言之 教推崇为圣人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道 德 经第 二 章); 夫 知 者 不 言 , 言者不知 ,故 圣人行不言之教 ” 庄 子

6、 知北 游)。 庄子 在德 充 符篇 提 供了一个成功施 行 “ 不 言 之 教 ” 的 典 范 : 王 骀 ,兀 者 也 ,从 之 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 立不教 ,坐 不议 。 虚而 往 ,实 而 归 。 固 有 不 言 之 教 ,无 形 而 心 成 者 邪 ? ” 汇 集百家之学的稷下学派将不教演绎为 一种成熟的教育方法 。 庄子 天 下中 曾述及 “ 田骈亦然 ,学 于彭蒙 ,得 不教焉 。 ” 最 早对不 教之教进行的界定见于吕不韦主编 的吕 氏 春 秋: 故 曰 天 无 形 ,而 万 物 以 成 ;至 精 无 象 ,而 万物以化 ;大 圣无事 ,而 千官尽能 。 此 乃谓不教之教 ,

7、无 言之诏 。 ” 汉 代的严遵将不 2 传统中 ,不 教之教是一种备受推崇并被付诸 实践的教育方法。 二 是 佛 家 。 禅 宗 推 崇 的 “ 世 尊 拈 花 ,迦 叶微笑 ” 是 最成功的不教之教 。 佛家 的阿 含 经、 阿弥陀 经、 金刚 经等 经典中均有不 教 思 想 的 论 述 ,而 且 佛 家 还 演 化 出 默 摈 、置 答 、禅 悟等具体的不教的方法 ,这 些方法在佛 家教育思想体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儒家。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以教为 主 ,但 孔子 、孟 子等人也有不教的论述 ,如论 语 述 而中 的 “ 不愤不 启 ,不 悱不发 ,举 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 不复也

8、 。 ” 除 了强调适时进行 启发之外 ,主 要还是讲了什么情况下不教 ,其 表述采用的是排除句式, 启 ” 和 “ 发 ” 之 前都 用 了 “ 不 ” 字 , 不 愤 不 启 ,不 悱 不 发 ” 意 思 是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 时先不要去诱导他 ,不 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 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 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 不复也 ” 的 意思也 是说做不到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了。孔子在这 里一直强调的是达不到什么状态就不教 ,核 心意思是说为什么不教 、怎 样做到不教 ,而 不 是怎样去教 。 学 记中 明确提出了少教的建 议 , 故 君 子 之 教 ,喻

9、 也 ;道 而 弗 牵 ,强 而 弗 抑 ,开 而 弗 达 。 道 而 弗 牵 则 和 ,强 而 弗 抑 则 易 ,开 而弗达则思 。 和易以思 ,可 谓善喻矣 。 ” 主张教师要少教多引导 ,多 做 些 “ 道 ” 、 强 ” 、 “ 开 ” 的 功夫 ,少 做甚至不 做 “ 牵 ” 、 抑 ” 、 达 ” 的事情。宋明理学发展了原始儒家不教的相 关主张 ,对 于可教性的问题作 了进一步探讨, 如 张 载 认 为 , 教 之 而 不 受 ,虽 强 告 之 无 益 。 譬 之 以 水 投 石 ,必 不 纳 也 ,今 夫 石 田 虽 水 润 沃 ,其 干可立待者 ,以 其不纳故也 ” 经 学理

10、窟 学大原 下)。 言下之意 ,有 些人 、有 些东 西是不可教的。 上述三个思想源头中 ,道 家和佛家的教 育思想以不教为主 ,儒 家虽然主张以教为主, 但也有关于不教的深刻见解。 现当代中国的主流教育思想虽然是教占 了上风 ,但 也有诸多学者在倡导施行不教之 教。蔡元培主张,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的 ,等 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 3 主张显然与孔子 的 “ 不愤不启 ,不 悱不发 ” 一 脉相承。有学者提出, 不教也是一种教育方 4 5 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 ,其 探讨范 畴涉及是否可教的前提性追问 、不 教作为一 种教育目的 、教 育方法等方面 ,虽 然没有发展

11、成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但 一直作为一种 不可忽视的声音存在着 ,对 教育实践产生着 重要的影响。 在国外 ,特 别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欧 美 文 化 中 ,也 一 直 存 在 着 不 教 的 思 想 源 流 。 苏格拉底提出 的 “ 产婆术 ” 的 教育方式, 认 为 “ 教育 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 是帮 6 38 倡 导 “ 把 一 切 事 物 教 给 一 切 人 类 ” 的 夸 美 略的内容也同样起作用 。 还有许多学者关 具闲暇 、快 乐及坚实的进步 ” 。 卢梭 在爱 结果反而会创 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 。 斯宾 多些 ” 。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授课时, 些东西不完全

12、讲透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 。 伊利奇在 者 ” 和 “ 零消费市场 ” , 对于教育学科而言, 进行的 ,即 使教师经常在场时也是如此 。 ” 一种活动 。 ” 埃里奥特 W艾斯纳从课程 “ “ “ “ “ “ 美 诺篇 讲苏格拉底对美诺的教育 ,不 是用 教的方法 ,而 是通过启发令其自己说出正确 的答案 ,就 是一种不教之教的实践 。 即使是 7 纽 斯 ,也 试 图 发 现 一 种 少 教 的 教 育 方 法 ,以 “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 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 、厌 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 8 弥 儿中 主张 ,教 育的开头几年应该

13、是纯粹消 极的 、不 教的, 如果你能够采取自己不教也 不让别人教的方针 你开头什么也不教, 9 塞也主张教师要少教 、少 讲, 给他们讲的应 该尽量少些 ,而 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 10 要有意留下一些东西不教 、不 讲, 就像是把 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之窗微微打开一点 ,留 11 国 际 教 育 发 展 委 员 会 于 1972 年 提 交 的 一 份 报告中也提出 了 “ 少教 ” 的 建议, 教师的职责 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 是越来越 多地激励思考 ,他 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 ,一 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 ,一 位帮助发现矛盾论 12 非 学校化社 会中 提出 了 “ 非学校

14、化 ” 主 张, 本质上就是在倡导一种不教的教育学。伊利 奇认为 ,我 们常常是将教与学混淆在了一起, 误认为有教就有学 ,误 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 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 其实 ,因 教而引 发的学是很有限的 ,技 能方面的培养或许会 因教而学 ,学 生可能因为技能课程的教育而 有效获得某些技能 ,但 在很多方面的教并不 能引发学 ,比 如文化性的 、感 知性的 、思 考性 的 、探 索性的 、批 判性的知识 ,有 教无学反而 是常态。 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学 校之外学会的 ,学 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自己 13 他进而提出, 学习乃是他人操纵愈少愈好的 14 的视角讨论了不教的问题

15、 ,并 提出了一 种 “ 空 无课程 ” ,建 议大家不仅要研究显性课程和隐 性课程 ,而 且还要研究学校没有教什么 ;认 为 学校没教什么同学校教了什么同样重要 ,不 仅学校教过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被 忽 15 注不教的问题并专门著书 论述 ,就 笔者目力 所 见 ,有 泰 勒 盖 托 的上 学 真 的 有 用 吗 ?、 詹姆斯 埃尔金斯 的艺 术是教不出来 的、丹 尼尔 科顿姆 的教 育为何是无用 的、威 廉 V斯 潘 诺 斯 的教 育 的 终 结以 及 特 雷 安 塔 费勒斯 的美 德可教 吗等 。 梳理国内外不教的教育思想资源 ,我 们 可以得出几点基本的结论 。 第一 ,所 谓

16、的教 与不教 ,都 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 在现有的教 育学中 ,没 有明确地对不教进行界定 ,作 为一 种教育方式的不教与教是混杂在一起的。第 二 ,教 与不教并非绝对对立的两极 ,而 是互补 共生的关系 ,我 们既不能一味强调教而忽视 的确存在着不可教的层面 ,也 不能一味放大 不教的作用 ,无 视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二 者不可偏废 ,最 好的教育在乎教与不教 间 。 第三 ,虽 然不教之教在人类教育思想史 上一直存在着 ,但 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却是一个现有教育学未曾详尽探讨的理论灰 色地带 ,教 育史上关于不教的思想是关于教 的思想的伴生品 ,对 于这种伴生思想我们极 少进

17、行单独的审思 ,对 于不教的单独的审思 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按照克里斯 坦 森 的 界 定 ,颠 覆 性 创 新 主 要 面 向 “ 零 消 费 16 不教之教正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那种未被教 育学开发与消费 的 “ 零消费者市场 ” 。 我们有 必要对这个现有教育学未曾涉猎 、不 谈论的 地带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 要去开发这 种 “ 零消费者 ” 地 带 ,其 研究 的对象 、理 论基础 、研 究的问题也必然是与目 前以教为研究旨趣的教育学不同的 ,为 了与 目前以教为旨趣的教育学加以区分 ,我 们姑 39 ( ( “ ( “ 妄称之为不教的教育学。本文尝试将不教从 各种教之中剥

18、离出来 ,对 教和不教进行细致 的区分。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地告 诉 、告 知 、给 予 、授 予 、教 给 、教 授与讲授知识 的 行 为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教 育 者 是 积 极 有 为 的 ,相 应地 ,受 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 ;不 教是 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 、告 知 、教 给 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 ,而 是让受教育者自己 去探索与思考 ,自 行获取知 识 ,是 不以直接的 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在 这个过程中 ,受 教 育者是积极有为的 ,教 育者是无为而为 、无 为 而治的 。 之前我们探讨教育方式 、教 育问题 的时候 ,由 于缺乏对于二者的明确区分 ,将

19、 教 和不教的方式混沌在了一起 ,往 往导致我们 在对待某些教育问题上立场摇摆不定 ,甚 至 出 现 分 歧 ,教 育 实 践 中 有 时 还 会 无 所 适 从 。 对于教和不教的细分 ,引 入一个思考教育 、审 视教育的新维度 ,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 育现象 、厘 清教育问题 。 二 、不 教的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机制 自道家的老 子和庄子起 ,中 国的哲学家 就发现自然世界中事物的发展无不遵循一个 规律 ,就 是正反对动原理 ,所 谓 “ 反者道之动 也 ” 老 子四 十 章)。 他 们 认 为 ,天 下 一 切 事物都按 照 “ 正反二元 ” 相 对而生 、相 对以形, “ 万 物

20、负 阴 而 抱 阳 ,冲 气 以 为 和 ” 老 子四 十二 章)。 事物在相互对立中不断变化 ,表 现 为正反两种力量的互动调节机制。任何一方 对另一方既制约又促进 ,促 进使对方增长 、强 大 ,制 约使对方削减 、衰 退 ,两 种力量相反相 成 ,使 事物稳定于一个符合整体和谐的消长 状态 。 正反之所以能 够对动 ,皆 因世间万事 万物中存在一种反力量 ,这 种反力量使事物 的正反两面相对而动 ,反 极则正生 ,正 极则反 生 ,阳 极阴便生 ,阴 极阳又复生 。 在反力量的 作用下 ,阴 发展到极致终将趋向阳 ,阳 发展到 极致终将趋向阴。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 反成原理 ,要 想得

21、到正面的效果 ,就 必须从反 面来采取行动 ;要 想得到相反的结果 ,就 要从 其对立面入手进行转化。世间的万事万物包 括人的种种行为都不能离开正反对动原理, 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 ,任 何 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这 种向相 反的方向的运动是一种破坏性的 、颠 覆性的 创新发展 ,其 中 ,反 的力量则是颠覆性创新的 动力所在。反成原理对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有两个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 ,教 育学的颠覆性创新要从教的 反面即不教切入 。 一般地 ,我 们解决问题的 方式都是只知道用正的手段 ,从 正的方面入 手来获取正的结果 ,却 不知道用反的手段 、从 反的方面入手来达到

22、正的结果。 故善用针 者 ,从 阴 引 阳 ,从 阳 引 阴 ,以 右 治 左 ,以 左 治 右 ,以 我知彼 ,以 表知里 ,以 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 微 得 过 ,用 之 不 殆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阴 阳应象大论 篇)。 这是在人的身体机体上对 正反对动原理的应用 ,其 核心是在切入点的 选择上 ,从 反出发 ,从 反求正 。 正反对动原理 应用于教育亦如此 。 庄子 在人 间 世篇 讲到 教育切入点的选择问题 ,颜 阖将要当卫灵公 太子的老师 ,就 向蘧伯玉请教: 有人于此 ,其 德天杀 。 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 ,与 之为有方 则危吾身 。 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 ,而 不知其 所

23、以过 。 若然者 ,吾 奈之何 ? ” 如 何教育好这 样一 个 “ 问题少年 ” ,蘧 伯玉建议从反面切入: “ 善哉问乎!戒之 ,慎 之 ,正 女身哉!形莫若 就 ,心 莫 若 和 。 虽 然 ,之 二 者 有 患 。 就 不 欲 入 ,和 不欲出 。 形就而入 ,且 为颠为灭 ,为 崩 为蹶 ;心 和而出 ,且 为声为名 ,为 妖为孽 。 彼 且为婴儿 ,亦 与之为婴儿 ;彼 且为无町畦 ,亦 与之为无町畦 ;彼 且为无崖 ,亦 与之为无崖; 达之 ,入 于无疵 。 ” 受 教育者如果表现得像个 无知的儿童 ,那 么 ,教 育者也与他一样表现得 像个无知的儿童 ;受 教育者如果随心所欲

24、,那 么 ,教 育者也与他一样随心所欲 ;受 教育者的 行为如果不自我约束 ,那 么 ,教 育者也与他一 40 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一项重要因素 ” 。 捷 ” 。 颠覆性产品是从与成熟产品相反的 “ “ “ ( “ 样不自我约束 。 从表面上看 ,教 育者是与受 教育者一样的正或反 ,但 又不是真正的同流 合污的正或反 ,之 所以要这样做 ,就 是为了运 用反成原理 ,因 势利导 、由 反引正 、从 反切入, 帮助受教育者身上反的一面达到极致 ,从 而 实现由反到正的自我调节。克里斯坦森曾经 说到颠覆性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即 颠覆性 产品总是表现为一种与成熟产品完全相反的 特征 ,相 比成

25、熟产品的复杂 、昂 贵而言 ,颠 覆 性产 品 “ 一般更简单 、更 便宜 ,也 更可靠 、更 便 17 一面入手最终实现对成熟产品颠覆的 ,高 端 产品总是被低端产品颠覆 ,这 充分说明 ,颠 覆 性创新也是遵循反成原理的。对教育学的颠 覆性创新也要充分运用反成原理 ,从 反入手 、 从反切入 ,即 从不教切入 ,颠 覆关于教的教育 学。 启示二 ,教 的过度供给终将导致教育学 颠覆性创新的发生 。 道家经 典阴 符经 三皇 玉 诀中 运用反成原理得出一个结论: 恩生 于害 ,害 生于恩 。 ” 恩 与害构成正反关系 ,恩 害 相对而生 、对 动转化 。 恩害反成 、对 动的原因 在于 :帮

26、 助一个人越多 ,得 到帮助的人越是会 形成对帮助的依赖而放弃自身的努力 ,一 旦 失 去 了 外 在 的 帮 助 ,他 将 可 能 无 法 自 我 生 存。出于好心的帮助最终导致了相反的结 果 ,不 帮助反而可能对他更有益处 。 一斗米 养个恩人 ,一 石米养个仇人 , ” 说 的就是恩害 反成 、对 动的道理 。 外在的帮助只能解决一 时之急 ,但 却会使其养成懒惰 、不 劳而获的思 想 ,这 些都是反成原理的作用 。 由于认识到 恩害对动中反的力量的调节作用 ,庄 子主张 要有节制地使用仁义 。 仁义 ,先 王之蘧庐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 觏而多责 ” 庄 子 天 运)。 要有目

27、的地使用仁义 ,克 里斯坦森 将这其中的道理表述 为 “ 过度供给 ” 。 所谓的 过度供给 ,是 指一旦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产 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需求 ,客 户将不再根据功能性来选择产品 ,转 而更倾 向于根据可靠性来选择产品和供货商。这种 选择终将会带来可靠性的过度供给 ,但 当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供货商经过不懈努力 ,具 备 了提供 超出市场需求的可靠性时 ,竞 争的基 础将转向便捷性。当便捷性出现供给过度的 情形时 ,客 户选择的标准将转向价格 。 这其 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性能的过度供给, 性 能过度供给 ,是 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由一个阶 18 简言之 ,事 物性能的过度供给最

28、终必然导致 颠覆性创新的发生。正如那些被颠覆的大公 司都是死于自己的最大优势一样 ,各 种越来 越精致的教的方法和技术终将导致关于教的 教育学被颠覆。 在教育实践中 ,教 与不教是一种正反关 系 ,二 者之间相对而生 、相 对而动 ,如 同阴阳 一样 ,动 态地糅合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互 相 包容 、互 相 依赖 、互 为体用 。 教与不教的对立 与互根 ,能 动地维系着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 统一性 。 在教育过程中 ,没 有绝对的 、不 包含 不教的教 ,也 没有绝对的 、不 包含教的不教 。 教与不教同样遵循了正反对动原理 ,教 是为 了不教 ,教 中包含了向不教转化的力量 ;不

29、 教 是为了更好地教 ,不 教中也包含了向更好地 实现教育目标转化的力量。教是为了不教, 包含了教育的目的 ,一 切的教都是为了最终 不再需要教 ,实 现这个目的的衡量标准就是 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 受教育者具备 了自我学习能力 ,可 以不再依赖教师的教的 时候 ,教 的目的就实现了 。 教是为了不 教 ,也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教 育的本质目的是育人 使人成为 人 ,包 括对 学生人文精神的养 育 、人 格 的 养 成 、人 生 的 发 展 。 认 识 到 这 一 点 ,我 们须谨记 :教 育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 子知识 ,而 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自我发展 的能力 。 不教是为了更好

30、地教 ,是 指通过不 教的方法实现教育的目的 ,突 出不教作为实 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教育过程中有些知识、 技能的传递需要通过不教的方法来达成 ,需 41 窒息了他们的想象 。 ” 教和学的活动 ,就 像 是残酷 ? ” 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根 本上还是 以及对制度性分等归类的认可 ” 。 依赖教 “ “ “ 要从反的一面切入 ,从 反的一面思考问题 ,从 不教入手 ,通 过不教实现教 ,用 反成原理达成 教育目的 。 因此 ,不 教既是教育目的 ,又 是教 育的手段。 同时 ,教 师的教与学 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也 构 成 一 种 正 反 对 动 关 系 ,遵 循 反 成 原 理 。 虽然教师的

31、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会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目标 ,但 过多地教又 会导致学生对于教的依赖 ,阻 碍学生学习能 力的发展。正如外在的帮助会导致自主发展 能力的退化一样 ,由 于反力的作用 ,教 师过多 地教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退化。学生 在教师教的状态下 ,很 多东西可以依赖教师 提供 ,可 以等待现成的信息或答案 ,他 们无须 收集材料及对材料真伪进行鉴别。在教师教 的状态下 ,学 生无须自我学习 ,不 需要运用自 我学习的能力 。 因此 ,教 师教的越多 ,学 生越 会形成对于教的依赖 ,越 不需要运用自主学 习的能力 ,最 终必将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弱 化 。 虽然我们力图教会学

32、生学习 ,但 我们无 法通过减弱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来让他们学 会学习 。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而言 ,教 是 一把双刃剑 ,教 既能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 ,也 会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 ,常 常可看到教师无视反 力的作用 ,不 考虑学生的兴趣 、习 惯 、学 习方 式 ,本 来不需要教的东西却硬要去教 ,以 教师 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把 教师自己的 思考强加给学生 ,结 果是对学生学习本能的 窒息和毁坏。直接地给予弱化了学生自行获 取 的 能 力 ,过 度 地 教 使 学 生 养 成 对 教 的 依 赖。教的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于教的需 要 ,越 是提供更多的教 ,人

33、们对于教的依赖越 强 ,越 是需要提供更多的教 ,教 的供应量远远 赶不上人们对教的需求的增长速度。这种对 于教的依赖, 助长人们形成放弃自身努力、 一味依赖于他人服务的习惯 ,助 长异化的生 产活动 ,助 长人们对于对制度性依赖的迁就 19 的结果 ,就 是导致学习本能的萎缩 。 教学 20 阴阳两极 ,需 要保持阴阳的平衡 ,过 度地 教会 打 破 教 与 学 的 平 衡 ,造 成 阴 盛 阳 衰 、教 盛 学 衰 ,会 剥夺 、侵 占乃至窒息学的能力的发展机 会和发展空间 ,造 成学习能力的萎缩 、智 能的 退化 。 在反力的作用下 ,教 总会导致与教的 结果相反的东西出现 。 教学生一

34、味听讲 ,实 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旁骛或者什么都不 想 ,无 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 ,岂 不 21 教的结果。厌学本质上可能并不是讨厌学 习 ,而 是学习本能的窒息和退化的表现 ,是 反 成原理作用的结果。 就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而言 ,也 遵循反成 原理 ,教 的 “ 性能过度供给 ” 最 终也会引发向 不 教的转化 ,导 致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而 且 这种颠覆性创新必然是从教的反面切入的。 比如课堂教学 中 “ 满堂灌 ” 现 象正是由于教的 过度供给所引起的 ,是 对教的过度供给的反 抗 、反 动与反制 。 不教的教育学强调一种与 现有教育方式切入点和着力点完全不同的教 育方式 ,

35、强 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无为与顺 应 ,要 求教育者对学习者不控制 、不 干预 、不 替代 ,凸 显学习者自身的作用 ,通 过不教达到 比教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 关注的是最简单的 、 最基础的人的学习本能的应用 ,不 教的教育 学对学习的本能应用不仅吻合了颠覆性创新 的特点 ,也 体现了反成原理 的作用机制 。 从 反成原理来看 ,不 教的教育学是对教的过度 供给的反动 ,是 由教的过度供给引发的 、从 教 的反面切入的对现有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 三 、不 教的教育学要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研究不教的教育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 于我们对教的作用有限性的认识。教的有限 性包括有些知识无法教 ,知 识

36、不能由他人给 予 ,而 只能靠学习者自己感悟等 。 教的有限 42 货 ” 。 知识不能给予任何人 ,想 给也给不 也不可能是别人给予的 。 ” 知识之所以难 予学生的意思 。 ” 之所以这样说 ,是 基于他 与某种程度的认同 。 ” 简言之 ,在 知识传授 到真知识 。 ” 叶圣陶所说的教师不能授予 “ “ “ “ “ 25 “ “ “ 性是现有的教育学没有解决 、无 法解决的问 题 ,是 现有教育学的一块短板 。 现有的教育 学由于只是研究如何教 ,因 此 ,对 于有些知识 无法教 、知 识不能由他人给予这样对教本身 具 有 颠 覆 性 的 问 题 只 能 弃 之 一 旁 、不 做 研 究

37、。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正是从这些现有教 育学没有解决的 、不 曾涉及的问题切入 ,为 这 些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换句话 说 ,不 教的教育学是以这些现有教育学无力 解决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一)不 教的教育学要研究教的有限性 不教的教育学要研究教的有限性 ,这 是 不教之教得以立足的主要依据。教的有限性 一方面体现在教的本身 ,即 知识不能由他人 给予 。 叶圣陶曾表示 ,绝 不将教师的行业叫 作教书 。 这里我不敢用一 个 教 字 。 因为用 了 教 字 ,便 表示我有这么一套本领 ,双 手授 22 对知识不能由他人授予有清醒的认识。 教师 有什么可以授予儿童的呢?除却物

38、质的东西 可以授受 ,属 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 授予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 兴趣的结晶体 ,离 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 谓知识 ,所 以 ,知 识只有自己去求 ,别 人的知 识 只 能 由 别 人 去 应 用 ,我 不 能 沾 他 的 一 些 光 。 教师的真知识终究是教师的 ,与 儿童没 有关系 ;教 师用语言和文字将古人的和自己 的经验一一传 授给儿童 ,即 使这些经验是千 真万确的 ,毫 无疑义的 ,也 不一定能使儿童得 23 学生知识 ,类 似于庄子 在天运中 说的道不 能给予: 使道而可献 ,则 人莫不献之于其君; 使道而可进 ,则 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 道而可

39、以 告 人 ,则 人 莫 不 告 其 兄 弟 ;使 道 而 可 以 与 人 ,则 人莫不与其子孙 ” 。 庄子认为知识不可 以像有形的物品那样拿来奉献 、赠 送 、告 诉 、 给予 ,不 可以从某人转移给另外一个人 。 假 如 知 识 可 以 转 移 ,那 么 ,人 们 首 先 会 拿 来 奉 献 、赠 送 、告 诉或者给予自己最 亲的人 ,这 是 无法做到的。教育不是送货, 学习不是装 24 了 ,我 们能够给予或者告知他人的 ,通 常只是 某种信息 ,而 不是知识 。 约翰 希利 布朗和 保罗 杜奎德认为 ,知 识通常存在于人身上, 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知 识的这种人身依附关 系具有与信息

40、完全不同的特性。 人们认为信 息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东西 ,人 们可以将其取 走 、占 有 、舍 弃 、存 入 数 据 库 、遗 失 、寻 找 、抄 录 、积 累 、计 算 、比 较等 。 对比之下 ,知 识就不 能够装运 、接 收以及量化 ,它 难以取走也难以 传送 。 ” “ 学习者只有在为学习制造出一层 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 这层意义以及知识 从来不是个体一下子就能直接获得的 它 26 以传递 、给 予或被接收 ,是 由于知识需 要 “ 上 手 ” 、 上身 ” ,需 要与接受者形成人身依附关 系 。 知识是某种我们需要加以消化 ,而 不仅 仅是用手获得的东西。它需要接受人的理解 27 上 ,

41、教 的作用是有限的 ,仅 仅通过教师的教, 并不能给予学生任何知识。 (二)不 教 的 教 育 学 要 研 究 知 识 的 可 教 性问题 现有教育学的一切理论奠基于知识的可 教性之 上 ,相 应地 ,不 教的教育学认为有些知 识是不可教的。与教师想把更多知识传授给 学生的努力形成对照的 ,是 并非所有的知识 和内容都能被传授或测试出来 ,很 多知识是 不可教的 。 庄子 在天 道篇 讲了一个不可教 的案例 :做 轮子的木匠轮扁无法将做轮子的 技术教给自己的儿子, 斫轮 ,徐 则甘而不固, 疾 则 苦 而 不 入 ,不 徐 不 疾 ,得 之 于 手 而 应 于 心 ,口 不能言 ,有 数存乎其

42、间 。 臣不能以喻臣 之子 ,臣 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 以行年七十 而老斫轮 ” 。 砍削车轮需要很高的技巧 ,动 作 太慢了车轮就松散而不坚固 ,动 作太 快了车 轮就滞涩而难以入木 ,轮 扁自己现在已经可 以做到不快不慢 ,得 心应手 ,他 虽然掌握了很 43 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 。 能教的是不需 “ 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 ” 。 诸如艺 师 而 对其进行帮助 ” 。 学习只 能是由学 是因为他自己在学习 ” 。 学 习 “ 既不可能 什么 ” 。 实际上 ,学 校教育中试图教给学 划的结果 ” 。 吕叔湘和叶圣陶都认为教育 有用之才 。 ” 如同没有人可以代替种子发 技能

43、,也 都不是教来的 。 ” 以批判性思维为 别人不能取而代之 。 ” 如同不需要有人专 该如何传授或考察这项能力 。 ” 根本的问 问题 ,也 不能教他们怎么思考 ” 。 思考能 现 ,我 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 。 ” 人 途中学会了如何思考 ” 。 据此 ,瓦 格纳认 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 ” 英国纽卡斯 “ “ “ “ “ “ “ “ “ “ “ 高的做轮子技术 ,但 他无法用语言清楚地讲 述砍轮子的这种体验 ,无 法把这种技巧明白 地教给他的儿子 ,他 的儿子也无法从他这里 学到这一技巧 ,所 以他七十岁了还要砍制车 轮 。 这 种 状 况 恰 如 奥 斯 卡 王 尔 德 所

44、 说 的 , 28 术 、领 导 力 、发 明 创 造 等 ,都 是 教 不 出 来 的 。 这些不可教的东西都属于吉尔伯特 赖尔所 说 的 “ 知道如何做 ” 的 知识 、波 兰尼所说的缄 默知识或默会知识 、欧 克肖特所说的实践知 识。这种知识在教学中无法通过语言的描述 和讲授传递给学生。按照欧克肖特的说法, “ 它只存在于实践中 ,唯 一获得它的方式就是 给一个师傅当徒弟 不是因为师傅能教它 (他 不 能),而 是因为只有通过与一个不断实 践它的人持续接触 ,才 能习得它 它从未 被人明确地传授 ,也 常常不能精确地说它是 29 生的很多能力都不是在学校被教会的 ,而 是 学生在学校及学校以外的场景中学会的。 传 统教育强调教 ,而 非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