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_龙花楼.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5792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_龙花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_龙花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_龙花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_龙花楼.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68 卷 第 8 期 2013 年 8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8, No.8 Aug., 2013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0101) 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 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 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 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 的农村地区社会经

2、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 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 3 个方面内涵的基 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 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 “ 空心村 ” 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 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 “ 自下而上 ” 为主、 “ 自上 而下 ” 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 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 间的优化

3、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转型发展;土地利用转型;生产 生活 生态空 间;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地理学 1 引言 目前,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 互作用,地方参与者 (主要是村民和地方政府 ) 无疑必须对这些作用与变化做出适时的响 应与调整,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主要涉及村镇空间 组织结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资源利用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 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的转变。这一过程称之为乡村转型发展 1。实质上,乡村转型发展这 一概念与国

4、际上流行的乡村地理学研究术语乡村重构 (rural restructuring) 具有相似的内 涵。伍兹 (Woods) 认为,乡村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地位 的下降和农村经济的调整、农村服务部门的兴起和地方服务的合理化、城乡人口流动和社 会发展要素重组等不同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 2。然而,农 村地区的这一社会经济结构重塑,必然通过改变其空间载体 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格 局,进而导致乡村空间的重构。正如中国学者张小林所主张的乡村转型发展集中表现在经 济形态、空间格局与社会形态等方面的转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乡村空间重构 3。乡 村空间重构与

5、中国 “ 三农 ” 问题联系紧密,当前中国乡村空间正面临重构 通过土地集 中和规模经营、村镇和产业布局调整等改造传统农村,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优化 城乡空间格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6。 快速城镇化进程助推了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升级,引发乡村土地利用剧烈 转型 7-8。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中国农村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巨大变化,也带来 收稿日期: 2013-04-09; 修订日期: 2013-06-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171149; 41130748; 41201176)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6、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171149; No.41130748; No.41201176 作者简介: 龙花楼 (1971-), 男 , 湖南醴陵人 , 博士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S110001545M), 主要从事乡 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 , 现任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和 Land Use Policy编委。 E-mail: 1019-1028 页 染以及大规模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 。中国乡村土地利用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保障城 1020 地理学报 68 卷 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

7、题,直接影响城 乡统筹发展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众 多水土丰腴的昔日商品粮基地如今成 为城市化地区,直接威胁着作为一个 人口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一方面, 在保护耕地红线目标的约束下,城镇 发展建设用地缺口严重;另一方面, 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形成大量 “ 空心 村 ” 和闲置浪费的农村建设用地 9。耕 地被弃耕、田块的破碎化和粗放经营 严重影响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行。城镇 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对中国农村生 活 环 境 也 带 来 诸 多 负 面 影 响 , 如 农 图 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整治与土地利用转型和乡村 药、化肥超标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 空间重构 由于相关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不配 套,农

8、民集中居住带来的生活垃圾污 Fig. 1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under the pressure of rapid urbanization 10 乡发展和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考验。 与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的乡村发展制度不稳、机制不活,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 设施欠账太多,使得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 台,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土地是人类主要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 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转型发展与重构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

9、色色的经济社会与环境问 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加以调解 1。土地整治是指基于严 格耕地保护、城乡统筹用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 的土地进行治理,对山、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11-13。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可 在农村生产力提升、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和平台搭建等层面为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提供 有力支撑 (图 1)。本文在界定乡村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讨乡村生产、生活和生 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助推机制,以及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战略,以 拓展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乡村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 乡村重构这一概念较早见于

10、欧洲乡村地理学与社会学学者对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乡村发 展变迁的论著 2, 14-16。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 逆城市化进程中,欧洲国家 、 美国 、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经历了显著 的变化与重构,诸如家庭农场和农业的转型 17-18、社会结构和阶层变迁 19-20、土地利用和农 村劳动力市场变化 21、零售业的变化 22、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变化 23等。自 1978 年改革开放 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广袤的乡村地区也经历了明显的重构过程 24-28。从中国乡村发展实践 来看,乡村重构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空间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战略,它立足于

11、合理完善乡 村在城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 升,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组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 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 的良性互动 29。乡村重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即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 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 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乡村空间重构也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推进 8 期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

12、间重构 1021 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途径。据此,乡村空间重构的内涵包括如下 3 个方面: 产业发展集 聚,即实现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农民居住集 中,即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通过集中居住解决分散居住所带来的公共基 础设施投入需求大、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以有效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保存乡村传统 文化景观; 资源利用集约,通过产业发展集聚和农民居住集中,解决农村生产发展和 农民生活居住中的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乡村地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主要包括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构 3 个方面。 3 基于土地整治的乡

13、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 3.1 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助推机制 3.1.1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持续推进,作为乡村发展两大核心要素的人口与土地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给中国乡村地 域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乡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与兼业化 对乡村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乡村土地的非农化与非粮化对乡村生产和生 态空间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镇。伴随着人口外流,农村过疏化问题 逐渐出现,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中心建设用地 (主要是宅基地 ) 出现废弃和闲置。囿于农 村宅基地退出机

14、制不健全以及产权制度的缺陷,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大量农村宅基地被闲 置,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最终导致 “ 空心村 ” 的出现 30。 “ 空心村 ” 的显著特征是:一 方面,村庄内部大量农宅日趋老化甚至被废弃,农村中心地区呈现衰败的景观;另一方 面,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建新不拆旧、新建房空置的现象,最终形成村庄外围粗 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分异 31。在中国,受自然地理条件、传统地域风俗和乡村规 划缺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部分乡村聚落呈现出 “ 散、小、乱 ” 的特征。 2009 年,中 国仍有近 56.75 万个行政村,自然村的数量更是高达 271.39 万个,尚有 130.92 万

15、个自然村 的人口数低于 200 人 32。从欧洲国家的中心村建设情况来看,门槛人口对中心村的甄选及 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起着决定性作用,如 20 世纪 60 年代,一所小学需要的门槛人口大致 在 5000 人左右,一个医生需要至少为 2000 人服务才能有规模效益,一个由 3 个医生组成 的医疗小组可服务 8000 人,可相对有效地为乡村地区提供基本便利服务的门槛人口是 5000 人 33。中国农村空心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农村组织核心弱化、结构网络薄弱、发展 要素流动无序,成为农村各类投资缺乏规模效益和产出效率以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 设施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乡村生活空间极为不便。此外,随着大量农

16、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耕 地被粗放经营甚至被弃耕撂荒。在社会保障不健全及集体财产产权不明晰的情形下,农民 不可能彻底离开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耕地和闲 (空 ) 置的农村住房或宅基地,使得兼业经 营成为当今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的生产空间。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土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使得耕地大量减少。一方面是农业 内部结构调整的逐利性导致耕地向果园、畜牧业、水产养殖等用途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 土地的城市和工业利用其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地,导致农地向城市、工业土地转移的必然 趋势。此外,农村建房选址偏向于地形平坦、设施便利的优质耕地的分布区,致使大量耕 地被农村建房占用。在城乡

17、建设用地的蚕食下,耕地趋于破碎化,人多地少且不利于规模 经营,致使 乡村生产空间受限 34。城镇化进程中,初级的工业化 (尤其是乡镇企业 ) 布局 无序且对污染物排放控制不严,直接导致农村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在管理 层面,环境规制的强化会增加企业治污成本,进而减少企业利润,由此对企业区位决策产 生影响,这类情况下企业更易进入环境规制相对不严的乡村地区,从而给此类地区带来严 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有关研究以中国合资企业为样本证实了污染避难所效应的存在 35。随 着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国工业污染正逐步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上农业生产和 1022 地理学报 68 卷 乡镇生活带来的污染

18、致使乡村生态空间不断恶化 36。 2013 年 2 月 26 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 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通过专家评审,成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未 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 55.87%。京津唐地区高密度的不透水地表分布对于海河流 域地表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加剧了流域河流水质的污染程度,且子流域不透水地表面积 比例与 COD、 NH3-N 浓度均值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 37。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土地 的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地域的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1.2 助推乡村生

19、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 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以及农村土地整治的特点 11-12,确定乡村空间重构 的土地整治类型及特点如下: (1) 农用地整治。农用地整治是指在以农用地 (主要是耕地 ) 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 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农用地整治的目标主要是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 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规模经营。 (2)“ 空心村 ” 整治。 “ 空心村 ” 整治是

20、指通过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 用的村庄建设用地 (主要是农村宅基地 ) 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 城乡用地统筹配置的活动。 “ 空心村 ” 整治的对象主要是空废农村宅基地以及其他村庄废 弃、闲置地,通过推进 “ 空心村 ” 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3) 工矿用地整治 。 工矿用地整治是指对乡镇企业等工业用地及采矿 、 采石与采砂 (沙 ) 场、盐田和砖瓦窑等采矿用地进行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 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

21、约用地水平的活动。工矿用地整治的 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用地和砖瓦窑场,通过推进工矿用地整治,引导工业生产向园区集 中,整治农村污染损毁土地,提高用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3.1.3 土地整治与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 农村土地整治的类型与特点分析表 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乡村系统带来的生活空间不便、生产空间受限和生态空间恶化等问 题,均可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以重构乡村空间来加以调解。当前,城市用地快速扩张、 城乡人口频繁流动、城乡产业空间重组构成了乡村空间重构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因素。农村 土地非农化与低效利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产业布局无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 不足、农村生

22、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和破解这些问题的内生需求与能力,构成了乡村空间 重构的主要内生性动力因素。充分考虑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外动力因素,通过农村土地整治 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可有力助推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重构 (图 2)。 3.2 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 3.2.1 乡村生产空间重构 乡村产业经济系统的振兴,有赖于乡村生产空间的重构。乡 村生产空间重构进程中,应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以及工业的园区化,广泛运用适 宜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组织的社会化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与资源利用率相统一。基于规划引导、市场机制,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按照集聚

23、发展、 集约经营的原则,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具体而言,应编制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空间布 局规划,将生产发展相对低端、对农产品的依赖性较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适当集聚布局 在农村地区;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布局在城镇地区,实现农村与城市地 域上的有序分工协作。通过开展农用地整治,按照 “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 旱能灌、涝能排 ” 的标准,大规模建设高标准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 (图 3),便于实现农业 的规模经营,并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开展工矿用地整治,使工业发展走园区化 之路,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乡村服务业走集聚化之路,向商贸区集中。非农产业基 地 (如园区和商贸区

24、 ) 应集中布局在区位条件优越 、 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 8 期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1023 图 2 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助推机制 Fig. 2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atial restructuring by carry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农业生产适当远离城镇和 中心村建设区,以防止优 质耕地被非农占用。农村 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合作 社和产业协会等应针对性 地重点围绕土地、

25、劳动力 和资金等农村发展基本生 产要素,通过创新不同的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模式, 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社会分 工和产业协作,优化重构 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 空间。 3.2.2 乡村生活空间重 构 通过有效的规划调 控,在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下,合理规划农村聚落, 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 住。在此基础上,合理配 置农村基础设施,切实提 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形 成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的 乡村生活空间。中国农村 居民点用地 “ 散、乱、 空 ” 的现实状况决定了 图 3 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概念模式 Fig. 3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models of rural p

26、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atial restructuring “ 空心村 ” 整治成为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 “ 重中之重 ” ,核心是推进农村组 1024 地理学报 68 卷 织整合 13。农村组织整合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图 3): 村并村,逐步推进小村或在远郊 区的村庄向大村或道路沿线的中心村迁并; 村变镇,逐步推进集镇周边的村庄向集镇 迁并; 村变城,逐步推进县城周边的村庄向县城迁并。山东桓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挂钩规划实践表明, 300 多个村庄将并入 50 个镇或中心村,其中, 160 个边远农村居民

27、点 组成 41 个中心村或农村社区; 10 个城镇驻地周边的 147 个居民点向各自小城镇驻地集 中; 10 个城中村和县城周边 18 个农村居民点就近融入县城,实施后将减少 54.3%农村建设 用地,增加耕地 2800 hm2 38。通过实施 “ 空心村 ” 整治与农村组织整合,引导农民向社区 集中、向行政村集中,解决农村聚落分散化布局问题,达到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业 的门槛人口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提高基层政府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水 平,增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优化重构宜居适度的乡村生活空间。 3.2.3 乡村生态空间重构 在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过程中,还应注重乡村生态空间

28、 的重构,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重构是密不可分的 (图 3)。乡村生态空 间重构进程中,不管是农用地整治,还是 “ 空心村 ” 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均需遵循自然 生态规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大尺度上重视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尺度上 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土地整治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从不 同尺度维护和修复自然生态过程和生物链,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空间格局,提高乡村生态 系统的弹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使乡村作为城乡发展重要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屏障,成为保障 食物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空间 39。具体操作 过程中,应基于农村生

29、态系统自身特点,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实现 清洁化、绿色化、无公害生产;建立生态拦截系统,吸纳净化面源污染物,结合工矿用地 整治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安全,即形成减源、截流、治理体 系;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保护物种栖息环境,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开展 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清洁的生产空间, 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优美的生活空间,优化重构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态空间。 4 依托土地整治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 土地整 治可为乡村空间重构搭建平台,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途径。然而乡村空 间重构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驱使重构发生的

30、动力及相应的依托土地整治的重构战略。 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导致了生 活空间不便、生产空间受限和生态空间恶化,但当前大部分村民已逐渐意识到,唯有通过 开展土地整治才能重构其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村民对发展村域经济并改善生产、生活 和生态环境的切身需求和共识是开展土地整治重构乡村空间的核心动力。通常,在乡村精 英的带动下,通过增强村域的内聚力,争取政府的外助力,激发和整合内外部需求,依托 土地整治逐步实现乡村空间重构,称之为 “ 自下而上 ” 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 40。然而,推 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宏观政策转型及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是

31、依托 土地整治重构乡村空间的重要推力。地方政府借助土地整治的相关政策平台及各类中央或 地方财政支持的支农惠农项目,通过整合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等, “ 自上而下 ” 地 推进乡村空间重构。 通常, “ 自上而下 ” 战略的优势在于通过内在的投资和提供工作岗位以提高就业率和 农民收入,但不利于加强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以增强乡村应对各种竞争压力的能力;然 而, “ 自下而上 ” 的战略优势在于其可以促成多样的根基较深的乡村振兴项目,但在支持 乡村经济应对全球化的压力方面有所欠缺 41。国际上有关乡村重构计划的顺利推行均要归 功于其经历了一个嵌入和自然化的过程 42,其乡村重构计划通常以居民与邻居

32、间的互助或 居民与地方部门之间的协作等多种自愿参与的方式来推行,在社区之间或不同中介之间通 过成熟的自助合作的战略来组织乡村发展计划的参与者 43,而在战略制订过程中自始至终 有当地居民的参与 。中国目前实行的政府主导的乡村发展政策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之所以 8 期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1025 出现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没有足够重视政策执行的嵌入和自然化过程。借鉴国 际经验,采取 “ 自下而上 ” 为主、 “ 自上而下 ” 为辅的战略,有助于今后顺利推进中国的 乡村空间重构。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 土地整治,即基于严格耕地保护、城乡统筹用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33、目标,对低 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山、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 治,可在农村生产力提升、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和平台搭建等层面为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 构提供有力支撑。 (2) 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 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 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乡村空间重构也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途径,内涵包括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 (3) 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分析,以及农村土 地整治的特点

34、,提出推进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主要涉及农用地整治、 “ 空心村 ” 整治 和工矿用地整治 3 种类型。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 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采取 “ 自下而上 ” 为主、 “ 自上而下 ” 为辅的战略有助于今后中国乡村空间重构的顺利推进。 5.2 讨论 (1) 与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的乡村发展制度不稳、机制不活,农业与农村发展 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使得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 平台,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 生活和生态空间

35、,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乡村空间是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根基。然而,目前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 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 之间矛盾深化的结果,是协调当前土地利用状态与土地利用目标之间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 要举措,其内容、任务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变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差异,将导致区域土地整治模式和内容也会因此而不同 44。随着乡村 发展不断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逐步推进,势必对乡村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提出新的要求。因 此,需要注重乡村空间重构操作模式与途径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因地制

36、宜开展区域农村土 地整治工程技术与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及对重构的乡村空间的动态监控、预警预报和科学 调控的系统研究,以构建良好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目前的土地整治活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村土地利用形态,并通过乡村生产、生 活和生态空间的重构加速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引领着未来中国城乡土地配置和统筹城 乡发展的方向。然而土地整治只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途径,它能否为乡村空间重构 搭建好平台,关键在于与土地整治相关的 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主要涉及土地流转和规 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37、以及如何依托当地优势通过提升当地自然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来 重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的乡村重构模式。 (4) 针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重组,伴随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变,地理学创造了众多 新的、充满着思维争辩的研究领域 45-47。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便是其一,通过研究乡 村转型发展与重构进程中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并从土地整治的视角探讨 相应解决方案; 它既是区域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 48-50, 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亟需推进科学决策与创新的重大战略主题。这一研究领域涉及自然 1026 地理学报 68 卷 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以综合

38、性和空间关联性为主要特色的 地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 51-52,作为其分支 学科的乡村地理学在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这一研究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Long Hualou. Land Use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龙花楼 . 中国 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2. 2 Woods M. Rur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

39、e, 2011. 3 Zhang Xiaolin. To restructure rural space and promot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China Land and Resources News, 2010-06-25(007). 张小林 . 助推城乡统筹 重构乡村空间 . 中国国土资源报 , 2010-06-25(007). 4 Gu Chaolin, Li Alin. A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plann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

40、na: From city exploiting rural area to solving three issues in rural area.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 138-141, 148. 顾朝林 , 李阿琳 . 从解决 “ 三农问题 ” 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经济地理 , 2013, 33(1): 138-141, 148. 5 Fan Jie. The strateg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41、 pattern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28(2): 54-67. 樊杰 .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3, 28(2): 54-67. 6 Liu Peilin. The New Garden City concep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ina Rural Discovery, 2011, 6(2): 76-80. 刘沛林 . 城市化进程中的 “ 新型田园城市 ” 构想 . 中国乡村发现 , 2011, 6(2): 7

42、6-80. 7 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2): 131-138. 龙花楼 .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 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31(2): 131-138. 8 Li Xiubin.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land use change in the accelerated phase of urbanization.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43、 and Environment, 2009, 19(5): 1-5. 李秀彬 . 对加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学术问题的认识 . 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 , 2009, 19(5): 1-5. 9 Liu Yansui, Long Hualou, Chen Yufu et al. Research Report on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ollowed Village and Its Re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刘彦随 , 龙花楼 , 陈玉福 等 .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

44、农村空心化 及其整治策略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1. 10 Li Yurui, Liu Yansui, Long Hualou et al. Villag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ffects and their optimal regul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suburbs: The case of Beicun i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6): 825-838.

45、 李裕瑞 , 刘彦随 , 龙花楼 等 .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 究 : 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 . 地理学报 , 2013, 68(6): 825-838. 11 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1(6): 1-5. 郧文聚 .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1, 31

46、(6): 1-5. 12 Liu Yansui. Scientifical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eclamation and readjustment of rural land in China. China Land Science, 2011, 25(4): 3-8. 刘彦随 .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 . 中国土地科学 , 2011, 25(4): 3-8. 13 Liu Yansui, Zhu Lin, Li Yuheng. The essential theories and models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

47、io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6): 777-782. 刘彦随 , 朱琳 , 李玉恒 .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 论与模式探析 . 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31(6): 777-782. 14 Bourne G. Change in the Village.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84. 15 Marsden T, Lowe P, Whatmore S. Rural Restructuring: Global Processes and Their Responses. London: David Fulton, 1990. 16 Cloke P, Goodwin M, Milbourne P. Rural Wales: Community and Marg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