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具有创新、协同、公平、开放、绿色等特征。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建立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为推进我省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供应链组织方式、商
2、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供应链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环境,我省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更加注重组织参与融入供应链建设,综合绩效持续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整合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积极延链、拓链、强链,“链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一大批企业专注于供应链薄弱环节和细分领域,不断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实现了高盈利和高成长,200家企业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现代流通企业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和高效配送,助力供应链物流成本不断下降。供应链平台功能加快提升。我省供应链平台化趋势日益显现,建成2个高质量一体化公共供应链服务平台,累计培育建设综
3、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24个,接入设备产品355万台,服务企业1.3万家,在矿山装备、智能农机、煤焦化、盾构装备、建筑材料、智能传感等领域居先进地位。开发建设“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企业上云”服务提供商66家,推动10.3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供应链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出台实施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推动贸易试验区和企业入选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在产业供应链体系完善、供应链技术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省入选国家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全国首创发布物流复工指数,依托“冷链”平台开展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农产
4、品供应链、物流标准化、冷链配送等试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供应链金融发展成效明显,规范并持续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促成企业融资超过70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融资占比超过90%。供应链网络不断优化。积极拓展全球流通网络,统筹推进“四路协同”开放通道建设,国际机场5年新开通货运航线17条、达到34条,基本形成横跨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45万吨、居全国第5位;班列国际直达线路达到10条,累计开行3500班,综合运营指标居全国前列;跨境电商网购保税模式不断完善,交易额五年增长4倍、达到1745亿元。境外工业园区、商品市场、制造基地、营销服务网点加快布局,海外仓
5、备案企业达到25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达到20家。冷链物流基地等一批全国性集散分拨中心建成投用,冷链、电商、快递、农产品等专业化流通网络更加完善。但我省产业供应链发展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理念、平台设施、组织方式、技术水平、综合能效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少企业习惯采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方式直接控制企业资源,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的供应链思维,供应链上中下游协作水平不高。国际国内供应链格局加速调整,对我省稳定供应链带来挑战,高端芯片、动力电池等关键原材料和零器件阶段性断供风险上升。我省企业在产业供应链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整体偏低,中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地化适配率不高
6、,深度融入国内外龙头企业供应链、采购链的水平有待提升。供应链平台设施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平台数量不多、功能不强,信息共享和衔接不畅,行业标准规范化应用程度较低。供应链环境亟待优化,跨部门协同、多级政府联动的治理方式尚未建立,现代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相关支持政策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二)面临形势。1.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对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出挑战。大国战略博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供需两侧同时受到冲击,国际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上升。我省正处于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关键阶段,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对
7、国外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积极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多措并举,确保重要产业国际国内供应链平稳运行。2.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发展现代供应链创造战略机遇。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家将更多立足国内市场畅通经济循环,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供需动态平衡。现代供应链能够有效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各类产业行业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我省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区位交通、开放通道等传统优势明显,迫切需要依托现代供应链发展,促进我省既有优势重组整合、倍增放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3.产业创新和布局调整对发展
8、现代供应链提出迫切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正在加速重构产业供应链系统,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式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现代供应链是构建产业链的核心要素,在促进资源整合、供需匹配、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省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面临着“慢进则退、不进出局”的风险,迫切需要把现代供应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供应链优势、补齐供应链短板、谋划供应链布局,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我省产业加速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4.新一轮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供应链提供动力支撑。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演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
9、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为企业真正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提供可能。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以技术革新促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为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组织、市场销售等环节快速响应、精准匹配,提升供应链整体运行效能和企业质量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以数智化、绿色化、自主化、可控化为方向,以供应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关键,以完善网络、搭建平台、畅通金融为路径,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10、实施供应链重点领域创优增势工程,着力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高效协同、安全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动我省产业进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衔接配套、融通创新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公共服务,有力推动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2.改革增效、创新赋能。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型、差异化改革探索,坚决破除制约供应链资源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数智
11、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供应链组织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治理方式创新,实现现代供应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3.立足国内、内外协同。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开放通道等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用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重要产业供应链延链、补链、强链,让更多企业、产品、服务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4.绿色低碳、安全稳定。以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绿色转型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供应链风险管控,着力攻破卡点、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确保供应链安
12、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全面高效协同、自主安全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代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十四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1.供应链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电子制造、节能环保6个万亿级,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4个5000亿级和若干千亿级产业供应链,培育100家以上具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2.供应链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数字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培育5个以上全国领先的行业供应链平台。现代供应
13、链金融成为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供应链融资规模大幅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3.供应链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以国际交通门户枢纽为核心、多节点支撑的枢纽体系功能更加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3%左右。培育100家省级供应链综合服务示范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供应链服务外包基地。4.供应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供应链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争创一批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供应链领域“最多跑一次”和“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全省统一、跨部门协同的省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
14、,供应链数字化治理方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三、建设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一)重构传统产业供应链。充分发挥装备、食品等领域产业基础优势,以整机和终端产品为牵引,依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标准等,推进供应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和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供应链。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原材料供应渠道布局,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和网络货运平台,推动大宗商品平稳有序供应。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大功能性合金、高端电子专用材料、电子玻璃、工程塑料等产品开发力度,匹配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高端化、新领域市场需求。以汽车、
15、轻纺等消费品行业为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统筹推进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品牌营销,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二)壮大新兴产业供应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培育引进100个具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引领型企业和10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供应链。对基础较好的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5个产业,重点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提升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打造更多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对有一定基础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3个产业,积极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及
16、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尽快做优做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5G、新一代人工智能2个产业,深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示范应用,抢占发展先机。(三)布局未来产业供应链。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氢能储能,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物流车辆示范应用,建设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依托信息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重大研究测试平台,在先进制造、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全域感知城市、智慧工业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谋划培育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等若干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
17、区。四、优化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一)创新农业供应链组织形式。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优先选择粮食、果蔬、茶叶、药材、乳制品、蛋品、肉品等我省优势农产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模式,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壮大社会化、市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大力推广小麦、花生、家禽、林果等订单化生产模式,鼓励发展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牛奶
18、等特色农产品直销,打造“厂家直供、基地直采”高效便捷的农产品供应链。做大做山药、苹果、鲤鱼、花生等知名农业品牌,支持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城市农产品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我省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力争培育10条以上农业主导产业供应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左右。(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巩固扩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成果,推进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递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统筹布
19、局建设、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到2025年,培育10个交易规模超百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三)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肉蛋奶等优势产区在产地推广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与产地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配送中心,推广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构建贯穿运输、分销、零售各环节的全程冷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枢纽。(四)
20、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省、市、县三级信息系统与全国平台对接衔接和数据共享。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推动农产品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四挂钩”。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逐步实现二维码、“耳标”、包装标识等追溯载体全覆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五、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一)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关键作用。建立全省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单,完善主办银行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核心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应收账款融资
21、、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现代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民营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推动国有企业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塑造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信链”等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在线确认债权债务,便利中小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组织供应链核心企业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及时足额支付中小微企业应收款项。(二)做强做优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专营机构、事业部或特色分支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倾斜。引导证券公司规范推进供应链相关资产证券化、提
22、供资管产品等融资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稳妥发展各类信用保证保险。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各级政府出台支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发展有关政策措施,引导融资租赁企业和商业保理企业提供适合供应链企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三)提升供应链金融运行效率。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政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挖掘“数据信用”价值,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进行全方位“信用画像”。依托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搭建全省统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主动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引导核心企业在线签发供应链票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
23、构为供应链票据提供贴现、质押等融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从债券市场融资。扎实推进区块链融资平台试点建设,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新业务场景。(四)优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依托“信链”搭建省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与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征信系统、“信易贷”平台等深度对接、信息共享,完善供应链金融结算、监管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开展信息挖掘、信用评估、交易执行、风险预警等业务,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智能化、便利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供应链金融示范区,推广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先进经验。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控,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
24、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相结合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金融机构事中事后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供应链金融平稳健康发展。六、积极发展绿色供应链(一)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区域经济循环化为途径,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到2025年,新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00个、省级绿色工厂(园区)400个。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在汽车、电子、纺
25、织印染、大型成套装备及机械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二)积极推进绿色流通。加快建设绿色消费平台,引导传统百货商场、交易市场、宾馆酒店、连锁便利店等开展节能改造,推广使用循环包装袋、可降解购物袋、共享快递盒、环保快递箱等绿色产品和配送器具,推动住宿餐饮业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推进绿色物流建设,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运作和评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物流设备能耗和排放检测、认证制度,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大力推行集装箱、标准托盘等循环共用制度,积极发展厢式运输、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构建低环境负荷的高效物流系统。(三)建立逆向回收体系。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推进
26、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布局“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网络,推广“在线收废”模式,畅通废旧物资回收渠道。完善落实电器电子、汽车、轮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支持生产企业自建或委托建设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旧产品回收和再制造系统。加强“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新建30个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构建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稳步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七、提升供应链协同服务水平(一)推进数智化网链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数智管理方法在供应链领域创新应用,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高效协同发
27、展。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引进培育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模块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每年建设5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到2025年,带动25万家企业“上云”。(二)建设培育供应链平台。依托“1+N+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数据多元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特色行业供应链平台。建立智慧农业云平台,完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应用系统,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化、全链可追溯、全域可视化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支持优势电商平台和品牌商整合需求、物流、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
28、建设全程可控、响应快速和柔性管理的电商供应链平台。协同整合国际陆港、航空港、公路港和各地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多式联运物流平台。围绕建筑工程、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建设一批数据智能驱动、线上线下协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政府采购供应链平台。(三)推动生产服务环节协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畅通十大骨干物流通道,建设10个国家物流枢纽、30个左右区域物流枢纽,培育100家左右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航空、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培育一批基于供应链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业
29、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远程诊断、消费信贷、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提升全产业供应链运行效率。八、对接融入全球供应链(一)优化布局国际化供应链网络。提升品牌优势,深化国际机场航空电子货运和空空中转试点工作,探索推进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国际机场与全球前20位的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打造联结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经济廊道”。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加快建设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节点,拓展班列等国际干线和境外集疏网络,支持布局建设境外集散分拨中心,实现班列扩容提质。织密“网上丝绸之路”,拓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布局一批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打造“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创新与
30、应用品牌。畅通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内陆无水港设施共建和铁海联运班列线路拓展,开辟内河水运和河海联运出海新通道。(二)提升开放平台供应链服务水平。发挥航空港综合经验实验区开放门户功能,集聚发展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航空物流、高端服务等临空偏好型产业,到2025年,力争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打造链接全球供应链的先导平台。更好发挥贸易试验区“试验田”作用,争取设立试验区扩展区域,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基本形成以投资贸易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政策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汽车制造、新基建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和产业供应链头部企业。依托国家级开发区
31、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集群式产业供应链合作园区,探索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沿海和境外、生产及转化后台在内陆的“双飞地”发展模式。加快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申建功能性口岸。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经贸合作产业园,推动我省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三)完善外贸产业供应链体系。积极申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进出口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向海外复制推广网购保税“1210”模式,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融
32、合发展。争取开展数字贸易先行先试政策试点,支持建设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积极推进内外贸融合协同,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多渠道搭建商品出口转内销平台,推动出口转内销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步行街、进展会,加快构建内外贸市场相通、规则相连、产业相融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四)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实施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战略,引导支持供应链企业在网络布局、流程管控、物流保障、应急储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增强弹性,促进供应链全链条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家供应链安全计划,建立健全关键产业供应链安全评估制度,引导省内重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排查供应链关键节点、重要设施和主要供应商等风险点,对重点行
33、业龙头企业实施全球供应链“备链”计划,提升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九、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成立省现代供应链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全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等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省有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政策制定、督促落实和综合评价,加强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规划的有机衔接;市、县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供应链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协调推动本地供应链创新发展;探索建立现代供应链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研究谋划重大政策、重要规划、重点工程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工作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二)加强政策引导。要建立省级
34、供应链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渠道,加强用地、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设立省市配套的供应链发展投资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业务提供融资支持。要建立完善具有特色的现代供应链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监测体系,探索制定行业指数、企业指数等关键性指标。支持省内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创新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供应链人才。(三)推进试点示范。积极争创国家级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有序推进省级试点建设,制定完善试点示范专项激励政策,实行“一对一”对接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示范评估,及时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一批最佳实践和典型案例,示范带动全省现代供应链加快发展。(四)营造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供应链+互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供应链+区块链”“供应链+数据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优化我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充分利用媒体、网站等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重点依托相关协会,广泛开展高峰论坛、资源对接、行业培训、项目推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营造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