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
2、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
3、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
4、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
5、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
6、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
7、趣。 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
8、目的: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化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
9、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主要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降、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过滤又为后续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沉淀、过滤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
10、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过滤实验的操作。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
11、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在学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
12、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会以四个水净化的方法展开。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将采用提问和演示的方法展开,首先通过“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这样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随后展示明矾净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矾的作用。 之后是过滤。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操作,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过滤的作用以及过滤操作。我会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过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演示完整的过滤操作,包括滤纸的折法、装置的组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请学生总结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经过小
13、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贴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滤液不澄清的小组注意总结原因。从而完成对于过滤操作的讲解。 接下来是活性炭吸附。我会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接着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的液体变化。进而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资料,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馏。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
14、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现象。再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证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对于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过滤操作,是为了让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有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师生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达到深化
15、过滤操作等相关知识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化学说课稿篇3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
16、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
17、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选
18、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一瓶白醋,接着再展示一块肥皂,让学生说出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腻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还有那些,如何识别它们?学生各述己见,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用手触摸一下。还有
19、的说碳酸能使石蕊变红,现在也应该加入石蕊。教师用媒体展示牵牛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接着提出问题:“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为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的呢?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
20、。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再接着设问: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
21、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
22、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23、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篇4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
24、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
25、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
26、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
27、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
28、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
29、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
30、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31、,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
32、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250mL1.84mo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
33、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mL1mo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mL1.5mol/L硝酸镁溶液B200mL1.5mol/L硝酸钾溶液 C50mL3mol/L硝酸钾溶液D300mL1mol/L硝酸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mol/L,密度为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B. C.D. 5、作业: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34、。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化学说课稿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专题复习。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学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获得科学方法,在
35、“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强调: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去实现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复习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复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是理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36、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占分值较大。 三、说学情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酸碱的定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问题,初学时学生会感到又多又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对于科学探究性题目,学生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描述性语言欠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
37、应的规律。 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酸与碱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认识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与别到
38、一般的归纳方法,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提升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在课前播放化学版青花瓷,以最强大脑为切入点,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歌曲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目的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将所知道的有关酸与碱的知识进行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为常见的酸与碱复习专题,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1.掌握常见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酸和碱重要的
39、化学反应及其简单应用; 3.认识常见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在生活中利用盐酸除去铁锈的问题(让学生表述,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展示给学生往年中考题,用左手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个图,回顾盐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以盐酸入迷宫问题为例,复习相关酸的性质,并总结出酸的五点通性。 由酸的知识点过渡到碱的知识点,以例题为载体,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氢氧化钠入迷宫为例进行总结,最后的出碱的四点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本节课没有写板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为老师
40、设计一份简洁,漂亮的板书。 对于两瓶无色溶液,只知道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利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目的是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形成网络图,并可以利用酸与碱的通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八、说板书设计 学生总结就作为板书设计,并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教师只略微做些小的调整。 九、说教学反思 化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
41、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
42、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本人所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
43、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五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豪感。) 2、激疑解答,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
44、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并把你们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是否符合你的思维过程?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