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5731076 上传时间:2022-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3、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

4、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

5、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

6、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

7、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

8、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

9、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10、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11、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

12、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

13、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

14、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

15、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16、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

17、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

18、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19、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

20、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

21、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

22、互的的结论。 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学生活动:学生在

23、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形变(deformation)。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中物理力

24、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重点 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

25、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

26、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作业:B作业本P3、4备注 板书设计: 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文章 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