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8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
2、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
3、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
4、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
5、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
6、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
7、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
8、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
9、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
10、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
11、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
12、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13、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4、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
15、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
16、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
17、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
18、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19、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
20、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
21、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xxxx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
22、?(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xxxx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xxxx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xxxx70177xxxx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
23、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
24、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
25、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26、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
27、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28、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
29、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
30、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
31、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教材 1、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6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32、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
33、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
34、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主题图、表格。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1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填表。 盘数123456 个数 、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35、 、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三)小结。 1、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36、。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
37、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
38、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
39、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
40、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
41、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8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
42、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
43、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44、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