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全人机系统中人的作业特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安全人机系统中人的作业特性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安全人机系统中人的作业特性 第一节 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 第一节 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量代谢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 在物质代谢过程的同时发生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的同时发生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1劳动时的能量来源 糖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糖是人体的主要能源。人体所需能量约有70%由糖的分解代谢来提供。脂肪则起着储存和供应能量的作用。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糖和脂肪在体内经生物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能量。 人体摄入的物质(糖、脂肪
2、、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能量中约有一半是热能,用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向体外散发;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ATP分解时放出能量,供应合成代谢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机体活动的大部分能量来源于三磷酸腺苷。 ATP生成后,除直接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外,还可以把它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CP)。 CP是机体内的贮存库,多含于肌细胞内,其贮存量是ATP的5倍。每当细胞内ATP消耗时,即由CP生成新的ATP加以补充,使ATP在细胞内的量保持恒定。 第一节 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量代谢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2能量代谢量能量代谢
3、量 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和劳动代谢。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和劳动代谢。 (1)基础代谢)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所必需消耗的基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量。所谓基础代谢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是指人在进餐12 h后,在清晨清醒地静卧于1825环境中,并保持神经松弛,体位安定,各种生理活动维持在较低水平下的代谢率。 表3-1 中国人基础代谢率的水平 kJ/(m2. h)(2)安静代谢 安静代谢是指人仅为保持身体平衡及安静姿势所消耗的能量代谢量。一般在工作前或后进行测定。安静代谢率一般取为基础代谢率的1 .2倍。 (3)劳动代谢 劳动代谢量是指人在工作
4、或运动时的能量代谢量。作业时的能量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耗量的总和。一般而言,体力劳动的能耗量可高出基础代谢的10-25倍,它与体力劳动强度直接相关。3能量代谢率 为了消除个人之间的差别,通常采用劳动代谢量和基础代谢量之比来表示某种体力劳动的强度。这一指标称为能量代谢率(RMR,Relative Metabolic Rate)。 (式3-1)二、作业时的氧消耗二、作业时的氧消耗1氧需与氧债氧需与氧债 劳动过程中每分钟的需氧量称为劳动过程中每分钟的需氧量称为氧需氧需。成年人安静时的需氧量为。成年人安静时的需氧量为0.20.3L/min。劳动时随着劳动强。劳动时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需氧量也随
5、之增多(最大需氧量可达安静休息时的度的增加,需氧量也随之增多(最大需氧量可达安静休息时的30倍),供氧能否满足人体活动的需要取倍),供氧能否满足人体活动的需要取决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人体在每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决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人体在每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也称氧上限),也称氧上限),成年人的最大摄氧量一般不超过成年人的最大摄氧量一般不超过3L,经常锻炼的人可达,经常锻炼的人可达4L以上。以上。 一般情况下,摄氧量与耗氧量大致相等。在劳动过程中,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强,存在摄氧量满足不一般情况下,摄氧量与耗氧量大致相等。在劳动过程中,随着劳动强
6、度的增强,存在摄氧量满足不了需氧量增加的情况,需氧量大于摄氧量时,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从事活动,形成氧缺乏,这种供氧与了需氧量增加的情况,需氧量大于摄氧量时,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从事活动,形成氧缺乏,这种供氧与需氧之间的差,称为需氧之间的差,称为氧债氧债。2氧债及其偿还氧债及其偿还 氧债及其偿还与劳动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氧债及其偿还与劳动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图3-1 氧债及偿还图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劳动强度及其分级一、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反映了劳动的繁重、紧张或密集程度,是劳动者体力消耗、生理和心理紧张程度的综合反映。 劳动强度也反映了作业过程中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作功与机体代谢能力
7、之比。劳动强度的大小可以用耗氧量、能耗量 、能量代谢率等参数加以衡量。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劳动强度及其分级一、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反映了劳动的繁重、紧张或密集程度,是劳动者体力消耗、生理和心理紧张程度的综合反映。 劳动强度也反映了作业过程中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作功与机体代谢能力之比。劳动强度的大小可以用耗氧量、能耗量 、能量代谢率等参数加以衡量。 可以将所有作业归为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两种 。静力作业 静力作业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即身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时所进行的作业。如脑力劳动、计算机操作人员、仪器监控者等所从事的作业。 静力作业的特征是能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导致疲劳
8、。2动力作业动力作业是靠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作业动作的,即经常说的体力劳动。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劳动强度及其分级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Hygienic standards for the Desig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之附录B(规范性附录)中规定了我国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 1.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采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为分级指标,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 表表3-4 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强
9、度及其分级劳动强度及其分级2.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 劳动强度指数I计算公式: =M10 (式3-2) 式中: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M8小时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cal/minm2),用下式计算: (式3-3) Ayi 同类活动能量代谢率,kcal/ (min.m2); A ti 同类活动时间,min); Ta 工作日总时间(min) 。 按表3-4的分级标准,8小时工作日内平均散热量(能量消耗)为: 级:110kcal/hper 级:170kcal/hper 级:220kcal/hper 级:300kcal/hper 注:1kcal=4.18KJ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劳动强度及其分级3.
10、 能量代谢率测定方法 (1) 工时记录表 每天选择受测工种工人12名自上班至下班跟随记录其从事各项活动和休息的起止时间,连续(或间断)测定3天,取3天的平均值。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为正式记录。工时记录表的格式见表3-5。 表表3-5 劳动工时记录劳动工时记录 (2)平均能量代谢率(M值) 根据表3-5将各种操作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休息为一类。再计算出各项活动与休息在一个工作日内累计占用时间。然后分别测定各项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再乘以相应的工作日累计占用时间,最后计算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值。 3. 能量代谢率测定方法(3)某工种劳动强度指数计算举例 平均能量代谢率(M)可由
11、表3-6的测定结果利用式3-3计算获得,即 平均能量代谢率(M)(Kcal/minm2)924/480=1.925 代入式3-2: =M10 =1.92510=19.25(级) 按表3-2分级,该工种劳动强度为级。 (4)各劳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率(M)的测定 在操作者从事该项操作5分钟后,给受试者戴上肺通气量计的采气口罩(务要严紧,保证不漏气),启动开关采集操作时呼出气,一般可采气25分钟,关闭采气开关记录肺通气量,再根据计算公式计算能代谢率。每项操作要采测510个样品(5个样品最好在不同人身上完成,如受条件所限也可在同一人身上重复多次)取平均值(按表3-7所示记录表要求操作)。 表表3-7能量
12、代谢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测定记录表 根据例表3-7计算出的Ye值,按表3-8归纳,计算各单项操作(包括休息)平均能量代谢率(kcal/minm2),再将其纳入表3-6中参加进一步计算。 表表3-8 单项操作平均能量代谢率统计率单项操作平均能量代谢率统计率 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一、疲劳及其产生机理 疲劳是指在长时间连续或过度活动后引起的机体不适和工作绩效下降的现象。 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产生疲劳。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使得体内储存的能量和潜能耗尽,导致身体内部生物化学环境失调,使得确保活动的各个系统工作失调,从而产生了疲劳。 长时间的脑力活动,致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
13、转为抑制状态,导致思维活动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反应迟钝,从而出现疲劳状态。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二、疲劳的主要特征 疲劳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及生活中常常体验到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其主要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的欲望2心理功能下降 疲劳时人的各项心理功能下降,例如反应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断力程度都有相应的减弱,同时还会出现思维放缓、健忘、迟钝等。3生理功能下降4作业姿势异常 在作业姿势中,立姿最容易疲劳,其次是坐姿,卧姿最不容易疲劳。 作业疲劳的姿势特征主要有: (1)头部前倾; (2)上身前屈;(3)脊柱弯曲;(4)低头行走;(5)拖着脚步行走;(6)双肩下垂;(7)姿势变换
14、次数增加,无法保持一定姿势;(8)站立困难;(9)靠在椅背上坐着;(10)双手托腮; (11)仰面而坐; (12)关节部位僵直或松弛。5工作质量下降 疲劳会导致工作质量和速度下降,差错率增加,进而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与财产的损失。 总之,疲劳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许多事故就是在疲劳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三、疲劳的分类三、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的功能特点,可以将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1生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是指人由于长期持续活动使人体生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疲劳。 生理性疲劳又可以分为肌肉疲劳、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感官疲劳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1)肌肉疲劳:
15、是指由于人体肌肉组织持久重复地收缩,能量减弱,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2)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也被称为脑力疲劳,是指人在活动中由于用脑过度,使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不愿意再作任何活动和懒惰的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意味着肌体迫切需要休息。 (3)感官疲劳: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由于长时间活动而导致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2心理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是指在活动过程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而使其他功能降低的现象,或者长期单调地进行重复简单作业而产生的厌倦心理。 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四、引起疲劳的原因、引起疲劳的原因 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及管理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是造成疲劳的原因。具体而言,主要
16、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工作单调,简单重复,如起重作业; 超过生理负荷的激烈动作和持久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如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 作业环境不良,如作业现场存在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作业场地肮脏杂乱,作业现场光线阴暗等等; 不良的精神因素,多由于家庭变化或社会诸多不良因素而导致; 肌体状况不良以及长期劳逸安排不当,多由于个人因素或由于企业工作制度安排不合理而导致; 机器本身在设计制造时,没有按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 【案例】 疲劳导致事故 某厂40吨冲床正在冲制零部件。由于任务比较紧张,冲床操作工王某已连续7天,每天从早晨上班一直干到晚上7时半下班。第7天时,她的体力已明显下降,头脑昏
17、昏沉沉,手脚的协调性也比平时差了。但是,为了完成任务王某还是继续上机操作。到了下午2时,她的操作节奏突然发生紊乱,安放工件的手还未离开,竟下意识地踏下了开关。冲头迅速落下,将她的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压在工件与冲床台面之间,造成三指断裂。 工伤事故的发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因疲劳而引起的伤害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措施。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五、预防疲劳的措施1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1) 工间暂歇工间暂歇 工间暂歇是指工作过程中短暂休息,例如操作中的暂时停顿。(2)工间休息)工间休息 在工作效率开始下降或在明显下降之前,及时安排工间休息,则不仅大脑皮层
18、细胞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而且体内蓄积的氧债也会及时得到补偿,因而有利于保持一定的工作效率。 休息次数太少,对某些体力或心理负荷较大的作业来说,难以消除疲劳;而休息次数太多,会影响作业者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与中断对工作的兴趣,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和造成工作中的分心。因此,工间休息必须根据作业的性质和条件而定。 一般重体力劳动可以采取安静休息,也就是静卧或静坐。对局部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则应加强其对称部位相应地活动,从而使原活动旺盛的区域受到抑制,处于休息状态。作业较为紧张而费力的,可多做些放松性活动。一般轻、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最好采取积极的休息方式,例如打羽毛球、做工间操等,这样的效果相对较好。(
19、3)工余时间的休息)工余时间的休息 工作后生理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疲劳,因此注意工余时间的休息同样重要。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合理地安排休息、学习和家务活动,而且应该适当地安排文娱和体育活动,例如郊游、摄影、培养盆栽等。当然,安静和充足的睡眠更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五、预防疲劳的措施 2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适当调整轮班工作制度 对于违反人体生物规律的轮班工作制度所带来的疲劳,必须对轮班工作制度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更加符合人生理需要的要求,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最好的方法,是将所采取的轮班工作制度彻底地消除,采取新的工作时间制度如弹性工作制度。 对于必须24 小时不间断工作的
20、行业企业(例如铁路,航空等)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轮班制度作适当的调整。 (1)调整轮班工作制度的周期 如将“三班三运转制” (早、中、晚各班连续工作一周后轮班,每周休息一天)调整为“四班三运转制”(二天白班,二天中班,二天夜班,二天空班)或“四六工作制”(每天四班倒,每班工作6小时,在工作时间轮班吃饭),好的轮班制对人体生物钟的干扰进一步降低,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对轮班工作员工的休息给予充分的照顾 例如对于上中班和夜班的员工,设置休息宿舍。尽量创造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使倒班工作的人员能够得到及时良好的休息。 关心轮班制员工的膳食营养问题,尽量保证轮班工作人员尤其是中、晚班工作人员能
21、够及时地吃饭,吃得合理而且有营养。使轮班工作人员的体能消耗得到及时的补充。第三节 作业疲劳及其预防五、预防疲劳的措施3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分配体力 正确选择作业姿势,使作业者处于一种合理的姿态。尽量降低由于单调的重复作业引发的不良影响,可以采取如下等措施: 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克服单调乏味的作业; 交换不同工作内容的作业岗位。4改善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 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所布局,设置合理的温度、湿度,确保充足的光照,努力消除或降低作业现场存在的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作业场地等,都对于减少疲劳有所帮助。5建立合理的医疗监督制度 为工作人员建立医务档案,定期对其生理、心理功能进行检查。特别应该针对年龄较大,工龄较长,并且其心理和生理功能开始下降的劳动者,更应该加强诊断和治疗。企业可以和医院建立紧密联系,使工作人员能够经常得到简易的检查,了解其一段时间内休息是否充分,有无疲惫感等,预防控制由于疲劳而产生事故的隐患。本章课堂讨论题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体能量代谢的认识。2. 结合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谈谈体力劳动分级在职业安全卫生法规中有哪些应用?3. 根据所学疲劳知识对自身的疲劳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出消除或改善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