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解析(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勇气》解析(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
2、中。教学与真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当教师失去心灵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教师们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表面上,这种痛苦是因为那些加入学术群体的人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在
3、更深层次,这种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于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启发、引领我们的心灵的导师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导师的素质,引发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铸造我们的学科仅仅环顾四周,我们不能看到“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观察世界的每一件事物都依赖于我们观察世界所通过的透镜。如果选用了新的透镜,我们就会看到先前看不到的东西。人们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自由地行走,他们其实是被附加在
4、其思想和心灵上的无形的操纵者控制着。教师的内心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自我准确地说,为了符合一些抽象的原则而侵犯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
5、怀中。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教师的内心是使我们的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教学中两种最难对付的真相:第一个真相,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改变人的优秀教学。第二个真相,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同时还要学会与自己内心进行对话。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
6、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我们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我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灵魂家园。在以教学技术为中心的文化中,我们常把威信与权力混淆。但两者并不等同。权力是外部赋予的,而威信是发自内心的。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威信。权威、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全面认识世界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们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们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关注,我们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
7、解放思维的重要性。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科技领域赋予我们力量,但也给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生活的完整和奇妙。博尔(诺贝尔获得者、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博尔以极为恰当的话语,界定了对整体地思考世界很重要的悖论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如果我们想了解什么是本质的,我们就必须放弃那种割裂地、片面地思考问题的方式,重新开始全面地思考问题。悖论式的
8、教学的普通原理:1.每一节新课开始,我都觉得自己还是个新手。2.内在的、隐形的自身认同感,也只有在外部可见的“他者”相遇,从而证明其自身时,才被人知晓,甚至被我自己所认识。3.好的教学来自自身认同而不是教学技术。4.教学总是发生在个人与公众交汇的地方,而且如果我想要做好教学,我必须学会站在对立事物的交汇点。(视野才能宽敞)5.智力工作伴随着感情同时存在。(开启学生的思想,就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当事物陷于分离我们对孤独和集体的需求是一样的,这两种需求彼此对立,构成了一对很大的矛盾,一旦拆开分离,原本都赋予生命活力的两种存在状态就蜕变为它们自身的亡魂。教育世界充满了被分离的悖论:1.我们把头脑
9、和心灵分开,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2.把事实与感觉分离,其结果是:如今使世界冷漠和疏远的冷酷事实和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3.把理论与实践分离,其结果是:理论跟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4.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辩证式的思考需要我们接受与对立面相联系的世界观,以便我们能够清晰完整地看待世界。这一观点既不带有冷眼旁观的现实主义特征,也不带有天真的浪漫主义特征,而是两者创造性的综合。当我们整体地思考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开拓了生命力,也在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自我的局限和潜能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
10、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悖论与教学设计悖论原理如何有助于教与学的设计:1.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就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我们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再深入一点,学习空间的开放提醒我们,将要到达的终点可能不是我们在行程之初计划要到达的终点,因此,对于共同行进过程中呈现的真正目的地的线索,我们必须保持敏感。界限的本质:就是路标,就是方向,就是告诉不要走错或偏离行进的方向。有界限意味着有人导引,有安全感,没有迷失方向之虑。
11、开放是方法或思路的开放。2.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只有当人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育才有机会产生。3.既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4.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学习需要独处这不仅是在学生们需要时间单独思考和吸收学习内容的意义上提出的,而且在应该尊重和不干扰他们内心自我真实完整的更深层意义上提出来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们学习,就要提供学生独处的空间。学习需要集体交流在对话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的想法可以受到检验,我们的偏见也会受到挑战,同时我们的知识面也会被拓展,通过交流我们就不再只是独自思考着自己的想法。5.这个
12、空间应该既是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开放的空间是一种解放,但同时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惧(恐惧就可以造成紧张)。所以学习空间一定要令人愉快既开放又吸引人,既自由又安全、可信赖。6.这个空间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沉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反思我们所说过的话和听到的信息,而且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悖论原理能够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悖论把握对立的张力伪装是分离的别称,是一种妨碍我们培养优秀教学所依赖
13、的联系能力的状态。当我们伪装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共同体与我们自己、与我们的学生、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联系,放弃了与作为教学根基与成果的共同中心的交流。但是当我们理解了那一句“关键在于体验一切”,我们就会重新赢得失去的一切。一些违背理解的规律视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无从选择,在那里,我们并不喜欢我们的所爱,好和坏像不可分离的伙伴不能被截然分开,在那里,我们心灵的破碎与狂喜这种冲突只有盲目地把它带入到我们的心灵才能够解决。(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读这本书,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个课堂里。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
14、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摘自书中)这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帕克的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吗?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
15、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帕克的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原来,学生面对我的竟也是一种恐惧!“面对学生的,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的心中的恐惧”。 由此得出,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当我们否认自己状态时候,我们就会抵制在别人身上看见的任何东西,这些东西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真正是什么样的和我们到底怎么样了”。我可以有恐惧而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中我的言行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 教学恐惧直接导致了我对自我教学成败的无尽的反思。一堂课,抑或是一项作业都会让我反反复复地去思考无数。在这本书中,帕克同样提到了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
16、: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面对学生渴求的双眼,我苦苦寻求能解释得清的答案。我总以为自己胜他们一筹,不断告诫自己不用去担忧自我的“权威”性质的动摇。而在客观主义者看来,主观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惧的敌人。所以帕克说客观主义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面对帕克的箴言,我又一次地剖开自我,我发现内心“茧”住的东西恐惧。如果我能走出我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也许我就能放弃我控制的幻想,而与学生以及世间万物形成良好的协作。 “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
17、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1、何谓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又称自我同一性。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这样来解释自我同一性,他说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这个概念应用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2、自身完整包含哪些方面?教师的自身完整性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1教师与学生不分离。教师与学生不分离,意味着一种润泽的、无障碍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靠外在权威来控制学生,而是与学生形成对话关系,彼此尊重,坦诚以待。一旦教师试图掩饰自己,师生就隔开了。2
18、教师与知识不分离。教师必须热爱自己学科的知识,成为本学科的传教士。而传教士不仅仅意味着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意味着热爱知识成为一种信念。当教师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体会到知识的伟大魅力并与学生分享。当教师不能意识到所教学科的魅力,只是将冷冰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他与知识之间便缺乏内在统一性,知识没有穿越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与知识割裂了,这也是痛苦之源。因此,帕尔默说:第一个真相是,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我们能够、也确实正在使教育成为纯外部的事业,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从来不诉求于学生内在的真谛结
19、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一旦离开学校,就再也不想读发人深省的书,再也不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人的优秀教学。3教师与自我不分离。帕尔默说:第二个真相更让人恐惧: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3、如何形成自身完整?因此,教师保证自身完整性需要的是开放的姿态、真诚的态度、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知识的追求。六对有助于教学的悖论:1、课堂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
20、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即个人自由与集体约束之间的对立统一。)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说明: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对学生个人独处的支持,总是容易把它和分神联系起来。)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感受:我有多少耐心等待学生的沉默,思考着的沉默?因为害怕沉默,课堂上很少给学生留下真正思考的空间。)把握对立的张力当我们 忍受不了通往更高境界的磨难时,我们就不能在最深的层次教导我们的学生。(如何把握考试成绩与享受课堂之间的张力?)每一个好教师、每一对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经历矛盾、在生活中体验到悖论,紧张就会消失。否则,有可能在这种
21、张力中被撕裂。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 通过前三章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才能与另人和睦相处,形成共同体。 共同体掠影 帕尔默说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曾经出现过的共同体模式有:治疗型共同体、公民模式、市场模式。 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真正的共同体的特征体现于这一主张中: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现实的本质),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如何认识现实的假设)。 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既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又拥抱身陷网中那些恰好对我们认识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 可见共同体首先是一张有相互联系的网,这张网里既有亲密性、公民性,又有责任性,还有我们与非人
22、类的存在形式(现实)的隐性联系。我们和我们所要认识的现实(真理、伟大事物等)结成这张网,谁都不可缺。 重温真理我们的教育方式经常是这样的:知识客体高高地存在于人类之上,只有经专家(教师经常扮演这一角色)的传播,未受教育的外行(比如学生)只管完全信赖专家为他们提供有疑问的原始客体的客观而纯洁的知识(即前面高高在上的知识客体)。 而探索真理的真正过程则是这样的:求知者聚集在一个共同的主体(要认知的伟大事物或真理)周围,并会遵守让它们以同样的方式去接近这个主体的共同规则和解释。于是,求知者和主体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比较一下上面把知识作为客体和主体的区别:主体可以用来发展关系(联结所有的求知者,没有专
23、家和权威);客体则不能(它高高在上,被一层层偏见织成的障碍波隔断与人的联系)。 真正共同体透过论争而不是竞争来推进我们认知的。竞争是个人为了牟取私利而秘密进行的、得失所系的比赛;而论争是公开的,有时是喧闹的,但永远是群体共享的。在这个公开的、群体的论争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胜者。竞争则跟共同体相对立,腐蚀瓦解关系结构。论争是我们公开挑战彼此想法的动力,是彼此考验、更好地认识世界的群体努力。 要真正进入共同休,我们必须遵守它的原则、标准和程序。这些标准和程序随着我们对主体认识的演进而演进。 由此得出: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想起人类思想史上观点的演变。
24、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永恒的对真理的探索。课堂上理想的认识状态也是这种永恒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寻求一个标准的答案。 伟大事物的魅力 真正的共同体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如课文中的文字本身、文字所塑造的原形等) 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是:多元化(前面论述过教师对多元化的恐惧)、多重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作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读至此,想到那
25、些曾扬言“没有说不清的事物,只有认识不清的事物”的人的狂妄。)、创见性的论争(便于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诚实、谦卑、自由(只有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我们已经背离它太远了)。 想认识上面所陈述的伟大事物的魅力,必须先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这里和第一章所论及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意思相近。 认知与神圣在一个充满不敬的文化中,教育遭受的命运最可悲教育变得平庸了。结果是我们失去了惊喜的能力。于是,当一个突出其来的刺激向我们走来时,目光就会变窄,或打或逃的综合症就会接踵而至。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第三事物任何情景的真正共同体都需要一种超
26、验的第三事物,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这样有利于避免当学生和教师是惟一活跃体时,共同体很容易出现的不是教师成为绝对权威就是学生永远不会犯错的自我陶醉中。而这两种情况都曾经或正在教学中存在着。以第三事物为教学主体,等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度量的标尺。既不偏左,也不倾右。以第三事物为主体的课堂有这样有特征: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教师和学生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的确,当把所有的精力专注到要探讨(学习)的第三事物上时,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会变得高效起来。由此看来,每堂课确定好能打开学生视野、吸引
27、学生心灵的第三事物(我理解为教学内容)举足轻重。至于如何来推进这个以第三事物为主体的共同体不断向着接近真理的方向进展,应该是帕尔默没有谈及的技术问题。不管怎样,师生围在由第三事物联系的共同体圆圈周围,总是一幅让人向往的图画。从微观世界教学“空间”与“内容”是一对悖论。传统的做法是让内容占领空间。但帕尔默却这样说:“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如此精深,以至于每一块关键组件都包含重组整体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用激光照射,一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光就会把所有的一切都重组起来。这组激光就是教学行为。”关于激光的美好愿景,我总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呈现它,但总不成。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如果让我们改变占领空间的
28、习惯,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而这一阶段总让我们做得不是很好,此时,是继续坚持开放空间还是回到从前?此种煎熬,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也是所有新事物出现之初的共同特征。支撑自己渡过这一困难时期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开放学习空间时我做一听理念;另一样是认识维持一个开放的空间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当许多人追随着新理念进行课堂改革的尝试时,如果相应的技术手段不到位的话,只有理念肯定开创不出新景观。共同体:变化与障碍营造共同体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一切皆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读到这节时,我才约略明白本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思。于是,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虽然讨厌过分离的生活,但分离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理
29、所当然。教学生活中也永远存在地位和权力分歧,但不要幻想等这些差异消失之后再建设共同体。那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差异促进共同体持续进行。(是啊,怎么利用呢?)而由这些差异所激励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缺乏也是形成真正共同体的障碍。教师总会觉得课堂上只有学生依附于自己,而很少认识到自己也依附于学生。没有了学生,教师一个人不可能在主体之外围成圆圈,共同体也不复存在。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不只课堂需要真正的共同体,教师群体也应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以提高教学本领而形成的共同体。彼此观察课堂,建立各种可以互相切磋、帮助的小型组织等都是学习提高的好办法。本章引用的诗句同样代表着我
30、的心声:“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也可能得知你的荣耀被更卑劣污浊的小人践踏在阴沟里。只有一样东西可对付它学。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教学勇气读后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才恍惚明白“教学勇气”指的是什么。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所过的教育生活并非是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却并没有为大家所认识,当然,不排除有人意识到,比如帕尔默,比如新教育。如果想过一种完整的不分离
31、的生活,需要的就是教学勇气。我们都在哪些地方把生活分离了?首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三者分离。无论是之前的教师主体说还是为了纠正它的学生主体说,都没能将构成课堂的三个重要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于是,帕尔默提出以主体(第三事物)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主体的周围,由主体联系,构成一种没有竞争但有争论、冲破局限发展潜能的认知关系。读到这些章节时,总是不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教师激情澎湃,有时学生热火朝天,却很少反思教师和学生为什么而热情。在对目标的意识渐渐增强后,又总是会由帕尔默的“主体”联系到课堂教学目标(也许我不该这样僵化地去理解作品中的伟大思想,但总脱不了其中的
32、干系)。多少次,因为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略表现是为了什么。既然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认知的共同体,就不用再拘泥于诸多的评价方式,不用为了营合某些趣味或是其它原因而把自己同课堂的共同体分离。当你用讲解可以把学生引向认知的途中,就不一定非得小组合作;当你用问题吸引了学生对知识主体的关注,就不一定非得读多少遍书了;当你把教学空间开放后提高了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实效,就不一定要被“用知识占领空间”的理论所左右了-其次,在和同事共有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也把各自分离了。于是,教室的门关闭着,心也关闭上。各自为营只会带来停滞不前,带来更多的分离。如果我们有勇气认识到生活是一个整体,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整
33、体中的许多悖论。当课堂乱糟糟的时候,一些新奇的看法可能就在其中诞生了;当教室里安静异常保证所谓的纪律时,教师却又要接受沉默的考验;那些书写时的不安分分子可能就是实验时的领导-是耶非耶,取决于你的认识和对其应用的能力。勇气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于对自身的认同。这里的自身认同,不是出于任何道德或良心的要求,而是发自心底的真实声音,有你的长处,有你的不足。如果你有基于自己认同的关于教学的见解,不要屈从于那些流行的观点。可是,我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心灵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吗? 2008.7.12重阅教学勇气真正优秀的教师:是对教学工作有热情与激情;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真正优秀的教学:不是教学技术,是源自
34、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与学生的心灵相通。教学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对教授的学科的知识残缺不全;二是不能清晰、完整的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三是对自我的认识。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与学科同等重要。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当我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P3页描述内部景观的三种重要通道:智能、情感、精神。凭智能,是指思考教与学的方法;凭情感,是指和学生的感觉方式;凭精神,是指对生命热爱,对工作的渴望。这三者是完美的交织在一体的。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如果把教学
35、缩减为情感的,就成了自我陶醉;如果把教学缩减为精神的,就丧失现实世界之根基。没有什么比对某件事的渴望再具有动力的了。教师渴望工作,一定能干好这项工作;学生渴望为学习,学习成绩一定会好。在幼儿及儿童面前,你的热情与激情远比你的学历、学问、学识更重要!只有对事业怀有虔诚之心,才会以诚惶诚恐之心,对待工作,才会时刻关注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否则我们会忽略或掩饰许多缺点与问题,而又自我感觉良好。快乐能分享吗?1、什么是快乐?渴望得到满足时,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当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时,才会是快乐的。做自己想做、又有能力做、空间允许你做的事,才是最幸福的境界。2、快乐能分享吗?甲的快乐能被乙分享,那唯一的前提,
36、就是甲乙有特殊的关系。2008.7.13P14351、教学的勇气在于保持心灵的开放,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教师只注重教学技巧,不关注学生的心灵,没有心灵的导引,没有灵魂的首肯,内心处于肢解、分裂的状态,是不会有优秀的教学出现的。不仅如此,更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2、心灵是思想的内核,是行为的指挥所,是外显行为的操纵者。没有心灵的宁静,就不会有宽容与耐心,就不会有和颜悦色;没有心灵的宁静,就不会有教师的专心治学,就不会有幸福与快乐。没有后台CPU的忙碌,哪有前台显示器的荣光?3、评判优秀教师的标准:不是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是看他对教学有没有热情与激情,看他对工作有没有痴迷。4、人的视力是有
37、限的,或者说我们的视野是有范围的。但我们可以借助透镜看到先前看不到的东西。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微观世界的粒子;借助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遥远星空的星体。同样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延伸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5、制度只是压制了某些人的想法,并不能消除人的想法。任何制度与规范都是想让人把事情做好。如果某项工作是我渴望的,我又有能力做好,我一定会做好。这时的制度与规范,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2008.7.14P3762恐惧文化1、恐惧是一种和同事、学生、学科及我们自身相分离的东西。如:学校中师生等级关系的分离,知识分门别类的分离,提防同事相互竞争的分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离。恐惧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
38、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学生中,也存在于教师中。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作为教师,走进教室,恐惧就在那里:提出问题,而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被难题难住或不得要领把学生搞糊涂作为学生,更有恐惧: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他们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的愚蠢2、恐惧是一种心理失衡,会产生不安,会产生离心力,会使你远离自己的心灵。恐惧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恐惧某个话题,就会引起注意或说明你在这个话题方面人不足有缺陷,提示你在这方面有改变,这是健康的恐惧,是恐惧的积极意义所在。3、当我们问,教学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听到的多数意见是学生!我的
39、学生沉默寡言,没有社交会话能力,注意力不集中总之,学生质量太差。在更大的范围上: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公共教育不到位、电视大众文化的平庸从不在自身上找原因,把所有问题与责任都推向学生,怪罪学生,这是规避风险、自我防卫惯用的手段。更是掩饰自己无能的表现。由此我联想到:医生以治疗疑难病人来证明医术的高明,教师确以“教好学生”而自豪。天大的反差观念。医生遇到疑难病人,一个人解决不了,请专家,请同行会诊。集中大家的智慧与能力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医生的工作是合作的;教师碰到疑难问题时,难教的学生时想过与同行请教商讨过吗?没有从来没有!自视高傲的教师不会低下头这么做的,虽然集体备课活动也在开展,那与真正的研讨
40、相去甚远。2008-7-15 P63一、全面认识世界:既用逻辑思维又用非逻辑思维来思考,改变“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二元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大了。科学、知识领域是二元的,情感领域用二元思维就说不通了。二、悖论与教学设计1.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就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我们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再深入一点,学习空间的开放提醒我们,将要到达的终点可能不是我们在行程之初计划要到达的终点,因此,对于共同行进过程中呈现的真正目的地的线索,我们必
41、须保持敏感。界限的本质:就是路标,就是方向,就是告诉不要走错或偏离行进的方向。因此有界限意味着有人导引,有安全感,没有迷失方向之虑,意味着有一定的保障。开放是方法或思路的开放。我们教师习惯于在有界限的范围中工作。2.这个空间应该既是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开放的空间是一种解放,但同时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惧(恐惧就可以造成紧张)。所以学习空间一定要令人愉快既开放又吸引人,既自由又安全、可信赖。我们渴望更多的自由空间,但真正开放空间后,我们又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为没有界限,也就没有路标,一切要完全靠自己去探索。3.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只有当人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
42、,教育才有机会产生。4.既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学习需要独处这不仅是在学生们需要时间单独思考和吸收学习内容的意义上提出的,而且在应该尊重和不干扰他们内心自我真实完整的更深层意义上提出来的,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们学习,就要提供学生独处的空间。学习需要集体交流在对话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的想法可以受到检验,我们的偏见也会受到挑战,同时我们的知识面也会被拓展,通过交流我们就不再只是独自思考着自己的想法。6.这个空间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沉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反思我们所说过的话和听到的信息,而且沉默自身也是
43、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沉默也是学习,有时是更有效更真实的学习,梳理自己思绪时就需要沉默。可很多人都将沉默视为出现错误的征兆。悖论原理能够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 我们从来没有对课本怀疑过,其实,思考怀疑课文缺陷的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深层思考。 学生不会从一篇完美无缺、只提出正确问题、并且都给了正确答案的课文中真正学习。真正的完美是残缺的完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像。 我们从来不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总是理直气壮的认为,这是应
44、该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更好更快的理解自己的讲解,却从不试图去理解他们。2008.7.15P123页全息摄影图的每个部分都含有整体所拥有的全部信息。能从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何必要把满满一车沙子倒给我们的学生呢?从一粒沙中看到世界,显然需要想象,需要方法,需要智慧,需要规则,人的大脑在面对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资料信息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它善于处理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的信息形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并真正发挥共同体的教育力量。学生在一起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并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到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
45、正确的结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案例一: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P125医学院的学生,当初就读时大都深深地关心病人和他们的健康,可四年毕业以后,他们却到了“把病人看作物体,能修好就修理,不能修好就扔掉的可悲后果”。案例二: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P1292008.7.16P1341、课堂提问我一直认为很容易,可真正运用时会发现有许多技巧:选择恰当的话题(问题的关键点)用既不恐吓也不贬低身分的方法去发问(语言技术)能把师生的一问一答变成在学生中间到处反弹的话题2、心灵的挑战一定要学会相信学生具备所需要的智慧去处理手边的议题。这很困难,是很强烈的挑战,因为权威心理总是在鼓动你去显示自己的正确,尤其是当学生
46、说的完全错误时,恐怕你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想急切的站起来,用“权威之剑”去击破学生的谬误。此时,如果你想让学习共同体真正活跃起来,你要忍住煎熬,抑制自己权威的冲动,问自己一个简单但高要求的问题:我能等待30秒或1分钟吗?3、我们总是喜欢用严密的逻辑规则线性的去判定学生的发言是否合理,不会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复杂性与情绪化因素。4、耐心去倾听,给学生一个完整表达意见的机会。因为学生的思维有时不是那么清晰,他关注的东西比教师心虽预设的知识更复杂、更微妙、更富有情绪,所以外显性的语言也许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5、学会与无形的历史和思想共同体对话和聆听,这可以无止境地扩大一个人的世界,同时也永远
47、地改变他的生命。2008.7.17P142关上门教学教师的专业特征决定教师的教学,是最具个人化行为的工作,就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的眼光之外。走进教室,就把同事关在门外,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他封地的君王一概不受欢迎,所以,绝大多数教师从内心深处是不欢迎其他教师听课的。离开教室以后,很少去谈论在教室里所发生过什么,虽然集体备课活动也在开展,可我们依然不习惯讨论共同的经验。更深层的文化原因是同事间所建立起的壁垒。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或教师教学水平的评选,就是去听他一节课。仅仅听一节课,就对他人的教学作出评判,显然是以点代面,更有可能以偏概全。要知道“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是需要智慧的,要通晓四季变化的规律的。把教师职责的比喻为牧羊犬,的确是形象恰当的比喻。牧羊犬有四项功能:一是维持一个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二是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中,不停地氢走失的羊群找回来;三是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四是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被吃光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