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四川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整理 地理一、宇宙中的地球(一)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1.天体系统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层次(级别):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哈雷彗星: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公转周期(76年)(二)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太阳系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都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2.太阳
2、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3.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及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1.安全的宇宙环境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3、。 (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 形成了原始海洋 , 孕育了生命。(4)自转周期不长【随堂练习】:1. 与银河系处于同一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2. 判断题: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适宜的温度,是因为地球本身的质量和体积比较适中。( )3. 关于八大行星分类与运动特征的正确叙述( )A.类地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B.巨行星是指火星、木星、土星C.远日行星是指天王星、海王星D.八大行星在同一平面,以同一方向,同样的轨道偏心率绕太阳运动(三)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含义: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4、(3)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太阳能、煤、石油等能源(四)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内分层:日冕、色球、光球(用肉眼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1)黑子:发生在光球层,温度比其他地方低;(2)耀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3)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
5、受到影响甚至中断;(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4)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五)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角速度:两极为零,其余各点均为15o/小时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两极为零。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公转自西向东逆时针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自转图:侧视图: 俯视图: 北极俯视图 南极俯视图公转示意图:(六)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
6、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晨线:夜昼昏线:昼夜(2)晨昏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3)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4)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5)晨昏线上的时间问题: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6)晨昏线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日期斜交。(7)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2.时差(1)地方时的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2)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区时:全球分为
7、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4)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即东经120上的地方时。(5)日界线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6)简单区时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侧,用“+”,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西侧,用“-”。例:已知北京时间为4月9日16时,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3.产生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
8、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七)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o26/)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2. 黄赤交角的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春秋二分直射赤道。节气(二分二至)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昼夜长短的变化(1)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
9、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3)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4)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变化规律: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特殊日期的太阳高度a.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b.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
10、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c.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总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5.四季的更替(1)产生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度季节。实际四季划分(气候):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随堂练习】:1. 北半球正值 A春分日 B夏至日 C
11、秋分日 D冬至日2. 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 A角速度甲大于乙 B线速度乙大于甲 C角速度相等 D线速度相等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是_ 月 _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判断的理由_。太阳直射点位于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沿CD方向向D点运动,其方向将向_(南或北)偏移。(3)图中A.B为_线(晨线或昏线)。(4)F点的时间为 。(5)图中A、C、F三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角速度相比 。(八)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1.地震波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
12、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不连续面3.地球的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2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3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4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4.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
13、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二、地球上的大气(一)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气受热过程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如白天有云温度不会太高)(3)散射作用有一定选择性。(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3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的都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
14、并受到大气逆辐射将热量又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例如:深秋或冬天,霜冻多出现在_(晴朗或多云)的夜晚,因为:_ _;北方农民冬季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制造人造烟雾,以增强_,使农作物免受冻害。(二)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维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问题:(1)处与处比:气温_(高或低);气压_(高或低)(2) 气压的大小关系是_3应用
15、实例分析:(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城区由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人为废热,使城区温度比郊区温度_(高或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2形成风的制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3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理想状态)(2)受水平气压梯
16、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1) (2) (3)【规律总结】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该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四)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1)分布:(如图)气压带:A:_ F:_ :_B:_ G:_ :_C:_ 风带: :_D
17、:_ :_ :_E:_ :_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典型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o之间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温带海洋性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40o60o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全年温和多雨西欧地中海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沿岸、旧金山、洛杉矶开普敦(五)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1.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
18、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3.季风环流东亚南亚冬季: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对于南亚季风环流(夏季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一个原因。4.特点: 冬季偏北风低温干燥夏季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5.典型地区东亚。原因是东亚地处最大的海与陆之间,海陆热力对比显著,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最大,季风最典型。6.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旱雨两季 成因:均可回答为
19、受季风环流影响(或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六)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抬升主动徐徐爬升降水位置锋后锋前图示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的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暴发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风沙天气(七)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北半
20、球水平气流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四周辐散南半球水平气流顺时针向中心辐合逆时针向四周辐散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示意图(北半球)我国典型的气候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我国北方 “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天气(八)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1.特点:(1)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2)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2.原因:(1)自然原因:现今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温暖期(2)人为因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3.影响:(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2)影响农
21、业生产就地区而言,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产;而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3)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4.适应对策:(1)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3)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等;(4)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气候的变化;(5)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固碳技术。【随堂练习】:1. 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 ) A B C D2. 判断题:台风是由强烈发展的冷锋造成的。( )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 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
22、是 地。(2)甲图是 锋天气图。该锋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 。(3)乙图中F处是 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 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 天气。4. 下图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l)从气压带看是 带,是 带。(2)从近地面风带看是 带,是 带。(3)气压带、风带是随 的移动而移动的,图示气压带、风带位置大约在 日(节气)前后。5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1)北半球亚洲地区季风形成的原因: (2)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 图。(3)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风风向: ,性质: ;夏季风风向: ,性质: 。(4)东亚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三、
23、地球上的水(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2)存在形体:固态(主要在高纬、高山地区)、液态(数量最大)、气态(分布最广)(3)存在空间: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2.河流的补给(1)河流补给即指河水来源(2)主要补给形式:雨水补给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关地下水补给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方式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常形成相互补给关系3.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_;_;_;_;_;_;_;_。(2)主要类
24、型: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促进陆地上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是海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二)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2.性质分类:暖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寒流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3.主要成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4.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低维度):北顺南逆(
25、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北逆南无(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自西向东流)冬逆(自东向西流)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寒流降温降湿秘鲁沿岸的荒漠地带(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汇d.秘鲁渔场沿岸上升流的影响(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a.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b.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c.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带来较大威胁.(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a.
26、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b.使污染范围扩大。(三)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1.水资源(1)定义:广义水圈内的水体总量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地区差异: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3)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世界分布状况:从大洲看亚洲最多,大洋州最少 从国家看巴西最多,我国居第六(5)我国分布特点:地区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
27、动的效益。(3)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3.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加剧水资源短缺。(2)解决措施:开源节流,加强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源措施: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b.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c.开渠引水,将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d.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措施: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随堂练习】:1. 判断题:人类活动对水循环
28、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2. 右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 A表示水汽输送 B表示蒸发C表示径流 D表示下渗3. 关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A.促进陆地上水资源不断更新补充B.使全球上的水体总量逐渐增加C.使地球上各地热量相等D.水循环可在其联系的各圈层中进行能量交换,但不能进行物质迁移4. 若下图表示北太平洋大洋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赤道暖流 B是东澳大利亚暖流C是北太平洋暖流 D是加那利寒流5. 读下列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图中主要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有(填代表字母) 。(2)图中主要受西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有(填代表字母) 。(3)在B、E洋流汇合处形成
29、的渔场名称是 ,在I处,由于 流而形成 渔场。6.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序号太平洋大西洋7.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 ) A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C河流水、咸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D海洋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8. 以下选项能体现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大小的是( )我国南方水量充足,气候湿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种植区 我国北方降水不足,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 我国北方水量不足,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业不发达 饮料厂建在水质优良的地方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南方河流流程长,支流众多,内河运输十分发达A B C D四、地
30、表形态的塑造(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分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分析形式能量来源主要形式作用结果综合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使地表形态趋向平坦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二)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流水河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冲积平原、洪积扇、冲积扇、三
31、角洲风力风湿蘑菇、风蚀城堡、沙漠、戈壁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冰斗、角峰冰碛湖、冰碛丘陵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煤(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大理岩、板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三)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随堂练习】: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和 B和 C和 D和2.图中表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序号是 ( )A和 B和 C和 D和(四)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1.褶皱形态岩层新老关系一般地貌地形倒置原因实践意义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新山岭背斜成谷地
3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石油、天然气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老谷地向斜成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地下水2.断层(1)定义: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性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2)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3)断层中上升一块为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断层中下降一块为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4)应用: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3.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2.线路分布: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线路设计:迂回前进例题:
33、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地貌名称是_。(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处为好,其中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五)河流地貌1.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2)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流不断变长;下蚀则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流变宽。(3)河谷的发育 2.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洪积冲积平原:山区(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3)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高原: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2)山区: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沿河流两
34、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3)平原:聚落分布最密集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3.整体性的内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4.表现:(1)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和变化着(各要素统一演化)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牵一
35、发而动全身)5.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功能:(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二)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陆地环境差异的体现陆地自然带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类型特征基础因素分布由赤道向两极(纬度地带性)东西延伸(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更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热量低纬和高纬及中纬度的一定范围内由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南
36、北延伸(经线方向延伸)东西更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水分中纬度从山麓向山顶(垂直地带性)水平延伸垂直更替水热组合变化3.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4. 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随堂练习】:1. 判断题:“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地域分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2. 图8所示范围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纬度地带)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经度地带)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3. 回答下列问题。(1)沿直线AB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
37、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_。(2)沿直线CD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理一、人口的变化(一)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公式: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数量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共同决定,如中国自然增长率低,但每年净增长的人口数量依然很多,是因为人口基数大。(2)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呈低水平缓慢增长;(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原因: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38、食物供给不稳定农业革命期间及其后一段时间,人口增长率有所提高;(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原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18世纪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原因:工业命使生产力有了更大飞跃,经济快速发展(3)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原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等事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发展中国家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2.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主要模式: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4)大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5)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