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李元极 (讲义+笔记).pdf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1518749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3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01.3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李元极 (讲义+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01.3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李元极 (讲义+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01.3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李元极 (讲义+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01.3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李元极 (讲义+笔记).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 主讲教师:李元极 授课时间:2018.01.31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1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讲义)(讲义) 一、题型辨别一、题型辨别 1.题干中出现:对观点/现象的见解/看法/评价/评析/分析/认识; 2.要求中出现: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论据充实等 二、答题思路二、答题思路 表态+理由(从问题、危害、意义、事例等方面展开)+对策 三、答题技巧三、答题技巧 (一)表态(一)表态 1.1.依据题干判定依据题干判定 2.2.依据材料判定依据材料判定 (二)理由(二)理由 1.1.与主题相关与主题相关 2.2.能证明表态能证明表态 (三)对策

2、(三)对策 1.1.摘抄摘抄 2.2.推导推导 四、例题详解四、例题详解 20152015 年国考副省级年国考副省级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 2 2” ,” ,谈谈你的看法。 (谈谈你的看法。 (2020 分)分) 要求: (要求: (1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 3)不超过)不超过 250250 字。字。 资料 2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 G 教授关心的问

3、题, 她比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等问题。 2 2014 年某研讨会上,G 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 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按照常识, 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 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 ”她说。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

4、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事实证明, 信息技术的发展, 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不过,G 教授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 教授大体从三个方面观察了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首先,从他们在日常生

5、活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 2.6 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确实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 是靠信息联结起的 “孤独个体” ,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分散两地,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靠通信来维系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第二个方面,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平时没什

6、么表达渠道,在原来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声音基本上是不会被外界听到的,但是有了新媒体技术后,他们不仅扩展了视野, 转变了观念, 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 G 教授把这种方式视作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 从信息技术和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角度来看, 你会发现信息技术真的非常了不起, 比如他们可以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 知识以及各种经验。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 QQ 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他们更容易取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有的农民工说,如果没有自媒体技术,他们自身的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G 教授认为,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

7、用,因为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 农民工在互联网上虚拟的团结需要和他们已有的传统人际网络、 社会关系产生联系,需要和他们所在工厂、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直接关联。 更重要的是, 当农民工从互联网这类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 那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的人却有能力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长远来看, 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农民工身上获得的。 3 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观点现象分析题专项(笔记)(笔记) 【说在课前】 (1)本节课是针对江苏省考的高频考题,且有些同学认为比较难的题型设置了本节专项课。 (2)根据对江苏省考考情的了解,在单一题、

8、综合题、公文题等常考题型中,观点现象分析题出现的频率是最多的,几乎每年都会涉及。 (3)在理论课时,也对此类题型进行了专门讲解。本节课的目的:一方面回顾此类重要且比较难的题型,另一方面继续深入、详细讲解,有助于更简洁、有效地应对此类题型。因为定位了回顾、巩固,所以本节课没有完全纯粹的新知识,毕竟申论不像行测有很多知识点,题型相对比较固定,要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及所应学到的内容。 一、题型辨别一、题型辨别 1.题干中出现:对观点/现象的见解/看法/评价/评析/分析/认识; 2.要求中出现: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论据充实等 【解读】 (1) 题型辨别: 在题干中出现 “对观点/现象谈

9、见解/看法” , 为最常见的两种问法。随着教研的深入及最近对题目的汇总, 在近年来各省市的各类考试中, 有时还会出现 “对观点/现象的评价/评析/分析/认识” ,题干出现这些词,也是典型的观点现象分析题。通过题干判断题型是最靠谱的判断方式。 (2)在要求中出现“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论据充实”等可以作为辅助的判断方法。仅仅是辅助,主要还是依据题干。 二、答题思路二、答题思路 表态+理由(从问题、危害、意义、事例等方面展开)+对策 【解读】 (1)答题思路:表态: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辩证的等。理由:说好/对,要解释为什么好/对;说不好/错,要解释为什么坏/错;说一分为二,

10、要解释好的理由是什么,坏的理由是什么。对策:以后遇到此类事件怎么办,如对于坏的方面应该如何改。 (2)强调:态度、理由、对策都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随意编的,要根据材料进行组织。 (3)态度:建议多写几个词。 (4)理由:在材料中,不论是常见的问题、危害、意义、事例等要素,还是优点、缺点、特点、优势等信息,只要是符合题干的理由都可以写,没有的不要“硬编” ,有的不要漏掉。 (5)对策:类似“后娘养的” ,与表态和理由相比,与题干隔得远一些。对于一个观点4 /现象谈见解,最重要的是表态和理由,至于对策不是那么重要,可以少写一些。 三、答题技巧三、答题技巧 (一)表态(一)表态 1.1.依据题干判定

11、依据题干判定 【例 1】 “给定资料 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 ,反驳“网民 A”的观点。 (20 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 (2)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 (3)不超过 400 字。 【例 2】结合给定资料内容,反驳“给定资料 5”画线部分文字所表达的观点。 (50 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论据充实,具有说服力; (2)层次清楚,表达简洁; (3)不超过400 字。 【例 3】 “给定资料 2”文章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 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 ” 请结合 “给定资料” , 谈

12、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15 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 250 字。 【解读】 (1)表态与理由和对策一样,不是主观的,在材料面前的“我感觉”并不重要。表态一方面是题干说的算,另一方面是材料说的算。之前在理论课也讲过这一理论,但可能感觉操作起来比较“朦胧” ,本节课会详细地进行讲解。 (2)根据题干判断态度的倾向性,需要注意是否有明确的提示信息。 (3)例 1: 题型分析:回顾理论时提到,要求对某观点谈评价,即可判断是观点现象分析题,辅助性判断标准为要求中出现“观点明确,论据充实”等。本题符合要求,为典型的观点现象分析题。 表态判定: a 本题要求围绕“网民 A”的观点谈,虽然根据题干

13、还不清楚网民 A 的观点,但是由题干可以判断态度是反驳的,认为网友 A 是错误的,很明确。 b 是否需要表态:只要判断为该题型,答题应该包括表态+理由+对策(可省略) 。另外,要求中写到“观点明确” ,所以表态一定要写。因此,从答题思路和要求来讲,表态都是需要写的,并且不能“瞎编” ,需要从材料中寻找。 c 本题根据“反驳”可以推出表态,认为是错误的、片面的、不科学的。 (4)例 2: 题型判断:虽然不清楚观点是什么,但要求围绕观点谈看法,且要求中出现“观点明确、论据充实” ,可以判断为观点现象分析题,且需要表态。 表态判定:根据“反驳”可以推出表态,认为是错误的、片面的、不科学的。 注意:a

14、 并不是所有的题型都倾向于给错误的或者反方向的立场,在申论中并不是完全确定的。b 申论是客观的,不要认为表态是多此一举,要求中提到“观点明确” ,说明表5 态必须写。 (5)例 3: 题型判断: “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 “这一说法”即观点, “谈见解”与谈看法是一致的,说明为观点现象分析题。答题思路:表态+理由+对策。 此处虽然没有 “观点明确” ,但其仅作为辅助性判断,不影响题型判断。 表态判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 : a 观点要依据此句来判断,可转化为:A 比 B 重要,其中 B 为长城、故宫、A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而言,B 代表物质文化遗产,即可以转化为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重要的财富” 。 b 如果本句直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还重要” ,则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应该辩证的看,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情况可能有存在,但并不是全部。 c 而本题加了“从某种意义上说” ,即 A 比 B 重要是有前提的,虽然没有实质意义,但这句话非常严谨,是有前提的,并没有说得很绝对,表述严谨时,可以大胆判断此观点是正确的。 (6)之前很多同学在判断表态时,精力主要集中在材料上,总结根据题干判断表态的情况:题干明确要求了立场,如“反驳” 。题干虽然没有态度的指向性,但表述非常严谨,难以挑出毛病。 (7

16、)注意:根据题干并不能判断所有题目表态的倾向性,此时需要根据材料判断。也就是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其他情况都不建议根据题干盲目地进行判断。 2.2.依据材料判定依据材料判定 【例 1】 “给定资料 5”中谈到, “博士生逃离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请你参考给定资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2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 300 字。 【例 2】根据给定资料 3,对“微领队”这一新兴职业进行评价。 (15 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字数不超过 200 字。 【例 3】 “给定资料 7”中提到,欧洲学者将重视家教看成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请结合

17、“给定资料” ,谈谈你对这一见解的看法。 (15 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 250 字左右。 【例 4】阅读给定材料 14,针对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 分)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 350 字。 【解读】 (1)例 1: 题型判断: “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说明是观点现象分析题。 表态判定:“博士生逃离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 的现象可能是好的, 也可能有问题,或需要辩证的看。题干没有明确指出倾向,也没有表述得很严谨,所以必须看材料。材料给6 正面理由就是好的,给负面理由就是坏的,两种都有说明是辩证的。 (2)例 2:

18、 题型判断: “对这一新兴职业进行评价” : “ 微领队这一新兴职业”属于现象,说明为观点现象分析题 表态判定:题干没有明确的倾向性,表述也不严谨,所以必须看材料。仅看题干无法判断时,只能依赖材料。 有些同学审题时,自己认为题干中的现象很好或积极,不看材料时认为是对的。但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我觉得”并不一定对。有些题干自己判断有倾向性,但是材料并不是这样的态度。 (3)例 3: 题型判断:本题在前期理论课曾讲过, “谈谈你对这一见解的看法”说明是典型的观点现象分析题。 表态判定: “欧洲学者将重视家教看成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 仅看题干可能认为讲得非常在理,预判此观点正确。而且

19、材料中都是支持的理由,也似乎印证了预判正确。但是,不能因此说明可以自己进行预判。 (4)例 4: 题型判断: “针对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 “针对谈看法”判断为观点现象分析题。 表态判定: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强制执行”不是好事,有些同学可能认为是辩证的。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 但是根据题干纯粹进行猜测是不准确的。 而本题给出的材料全面支持、认为是好的、科学的、合理的,即认为带薪休假强制执行是非常好的,应该的。 (5)除了明确要求反驳或表述非常严谨,其他情况根据题干判断表态是不靠谱的。猜测或者自己预判都是不准确的、不靠谱的,需要依据材料判断。 (6) 如果态度是依据材料判断,

20、有时可能有直接给出态度的原文原词, 直接摘抄即可。如果没有直接给出,围绕主题先找到理由,然后得出表态。 (7)注意:不能因为找到好的理由有 9 点,找到坏的理由有 1 点,就“以多欺少” ,认为是好的。只要理由中好坏均有,即为辩证的。 【表态】 7 【梳理】 (1)态度来源:依据题干:给了明确的指向,或表述非常严谨。依据材料:除前面两种外,其他全部来自于材料。 (2)态度表达: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明确大致的立场有 3 种,认为好的、不好的、辩证地看。结合题干选择合适的词,建议写 2-3 个,提高采分概率。 赞同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等。 反对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不支持的、错误的

21、、偏颇的、偏激的、绝对的、片面的等。 辩证看待、未知的: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有待考证,尚未定论等。 (二)理由(二)理由 1.1.与主题相关与主题相关 2.2.能证明表态能证明表态 【解读】 (1)理由应该是答题中最多的部分。虽然不同题目的理由不同,但是有一定共性的原则。 (2)要与主题相关。 与主题不相关,不需要看,不可能是答案。 只要是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都需要注意,很可能有答案要点。小技巧:只要材料与主题相关,都需要关注,有可能是答案。 与主题相关材料的判断方法: a 出现主题词的材料。如要求“围绕新技术的内容” ,只要出现新技术,或与新技术类似表述的材料都需要关注。 b 有些材料与

22、主题相关,但是没有直接出现主题词,但有能代表主题词的也需要注意。如主题词是技术,那么出现网络、3D 电影、自动吸尘器等,本身可以代表主题词,也可能8 出现答案要点。 (3)能证明表态的。看到某则材料,在与主题相关的情况下,只要能证明所写出的态度即可。如态度认为是好的,能证明好的即可。态度认为是坏的,能证明坏的即可。态度是辩证的,符合主题即可。 【例】 “给定资料 2”文章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 ,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15 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 250 字。 【审题】 (1)表态:表述严谨,所以这句话

23、正确。 (2)理由:即要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的正确性,重点想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 。因此,要证明观点正确,需要找证明重要性的内容,相关的都属于理由。 意义: 重要是因为带来很多好处。 如父母很重要, 因为养育了我们。 重要性包含意义,但是不仅限于意义。 优点:也可以证明重要性,如文化可传承、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等也可证明文化的重要性。 面临紧迫的、严重的问题:如最近生活中小狗旺财对我很重要,因为它的生命可能即将走到尽头,陪伴多年感情很深,所以旺财非常重要。 证明重要性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带来的意义、优点,或面临紧迫的问题等,理由只要能证明重要性即可。找理由需要

24、从材料中找,需要注意的材料: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词) ,或者代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如剪纸,这些地方可能出现答案要点。 从应试角度来讲, 有空间可以写物质文化遗产不好的方面, 但是本题重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心要判断准确。 (3) “结合给定资料 ”说明此句话仅是出自资料 2,可能需要结合全文。 材料节选: 记者在婚礼结束后向婚庆策划人表达了自己观摩婚礼时的感动心情。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策划一场传统婚礼的时候,W 说:与新式婚礼比较,传统婚礼更注重过程和仪式。半年前这对新人就严格地按传统习俗精心策划和准备,这种漫长的筹备过程让新郎新娘都格外郑重,他们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传统婚礼。 我相信对于

25、这一对新人来说, 这也是一个心理和精神的升华过程,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Z 则补充说:传统婚庆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也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传统文化与习俗在某种意义上凝聚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 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 材料节选第一部分: 9 (1) “与新式婚礼比较这种传统婚礼仪式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很明显核心是谈传统婚礼。 判断与主题是否相关的方法:出现关键词,或者代指关键词。而此处的传统婚礼虽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本身,但可以代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婚礼的一些要点可能可以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 “

26、更注重过程和仪式”等在谈传统婚礼的内容,但“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属于意义,理论上可以写。但是整道题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重要” ,意味着应该是有代表性、整体的文化遗产,表态认为观点正确的前提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谈。这是很宏观的, 因此找到的理由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传统婚礼带来的影响仅是影响一小部分人,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还没达到这样的层级,是非常微观的。因此,此处并不能证明表态,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建议写。 (2)“传统婚庆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世代沿袭的乡村习俗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和形式” :此处“载体、形式”说明传统婚礼是承载着传统精神的内涵,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

27、和形式。此处依然是传统婚礼带来的意义,但更加宏观,符合题干要求,可以表达重要性,摘抄下来。 (3) “传统文化与习俗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 :也是比较宏观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因此可以写入答案。 (4)梳理:围绕传统婚礼展开,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谈意义。传统婚礼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观角度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虽然与主题相关,但是不能证明表态,而补充的宏观角度符合要求,属于答案要点。 材料节选第一部分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 凝聚文化精神归属感,传承民族精神。 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大多是活着的。活生生的文化遗产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痛心。中国的

28、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文化形态正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片挤走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 过去的农村姑娘个个会绣嫁妆, 现在结婚时则是到集市上去买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证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材料节选第二部分: (1) “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就更令人感到痛心” :“无形的”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 :要想代表重要性,有典型特点也可以写,如这个东西很重要,因为非常值钱; 狗非常可爱也可以作为重要性的理由。 所以

29、 “活着的” 也可以作为理由。 “流失,就更令人感到痛心” :如果有紧迫性,也可以作为重要性的理由。 (2) “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之丰富廉价而缺少灵气的印花纺织品” :是对“流失严重”的具体举例。 (3) “而戏曲证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 :此处虽然没有直接说非物质文10 化遗产,但是“戏曲、秧歌、剪纸、刺绣”都可以代指它,此处强调“是活的” ,再次强调为要点。“活着的”作为高频词,一定要作为答案要点摘抄出来。“体现着”为意义,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理由:体现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证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体现非常独特。 (4)总结:找理由,不仅要与主题相符,还要能

30、证明表态。 材料节选第二部分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体现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 (三)对策(三)对策 1.1.摘抄摘抄 2.2.推导推导 【解读】 (1)虽然对策不是很重要,但如果材料中包含对策,字数空间允许时,也需要将对策写入答案。 (2)来源: 摘抄:直接摘抄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借鉴别人好的经验。 推导:根据问题进行推导。 【例】 “给定资料 2”文章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 ,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15 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 250 字。 【解

31、读】 (1)表态: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 (2)理由:刚才所举得例子。 (3) 对策: 字数允许的时候可以作答对策, 材料中可能有对待文化遗产的相关的对策。 材料节选: F 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直存在困难,但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初期的困难是你的声音没有反响,像在空气里呐喊,没人回应。现在好了,上上下下都有了反响。但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又被政绩化,表现出来往往是在“申遗”之前狠下功夫, “申遗”一旦成功反而不用劲了。因为不少地方喜欢做面上的、能够很快出效果的事情,而“申遗”以后日常的保护则与政绩“脱钩” 。实际上,文化遗产更需要“申遗”之后的保护。F 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是不应

32、该只是由政府保护或专家保护,因为文化是属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动才能保护好,全民保护是关键;第二是科学保护,无论是“申遗”前后的保护,还是后来的资源开发,只有从学理上和科学性上拿出一整套的方案,遗产保护才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保11 护是多方面的,比如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等,但科学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读】 (1) “F 认为脱钩 ” :没有提及对策。 (2) “实际上关键” : “文化遗产”与主题相关。 提炼出对策:全民保护。 (3) “第二是做好” : 提炼出对策:科学保护。 “无论是做好” :具体阐述什么是科学保护。 (4) “文化遗产重要的” : 从性质的角度来看,

33、虽然“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属于对策,但博物馆、传承人是主体,能够被全民保护所概括;教育保护、法律保护(方法)属于科学保护。 “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没有“全民保护、科学保护”的概括性强。 (5)注意:字数允许的时候,可以作答材料中包含的对策(直接摘抄、借鉴别人的经验) ,但对策不是非常重要。如果字数允许,则可以作答“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 ;如果字数不允许,优先作答具有概括性的对策。 (6)对策:全民保护、科学保护(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 。 【例】 “给定资料 5” 中谈到, “博士生逃离科研选择去当中

34、学教师” 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请你参考给定资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2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 300 字。 【参考答案】 对“博士生逃离科研” ,应理性、辩证看待。 首先,这有合理之处:1.科研辛苦,缺乏兴趣,要求高,待遇低。2.科研创新能力差,缺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且无法解决难题; 社会及教育环境过分务实和名利化; 且陷入恶性循环。3.教育方式不合理,学生被逼太紧,压力太大。4.新一代青年人强调个人价值兴趣,是时代进步。 5.科研人员急切需要改善生存状态, 这是经济理性选择。 6.换个环境能放松自己。 其次,这也有不妥之处:1.老一代知识分子重视培养人才,强调奉献精神

35、。2.浪费人才及高等教育公共资源。 对策: 【解读】 (1)博士生逃离科研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妥之处。材料中包含很多理由,包含合理之12 处的理由、不妥之处的理由(正、反两方面) ,所以要辩证地看待。 (2)对策:本题的对策是自己推导的。 如果材料中有对策,则可以摘抄。 如果材料中没有对策,则需要自己推导。可以根据负面信息进行推导,但需要作答更重要的、具有概括性的对策,并不是作答全部的对策(可能字数空间不允许) 。 (3)根据问题进行反推: 科研辛苦:属于特质,无法推导。 要求高:不能作答“降低要求” ,不能进行推导。 “缺乏兴趣”培养科研人员兴趣; “待遇低”提高待遇。 “科研创新能力差,缺少

36、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且无法解决难题;社会及教育环境过分务实和名利化;且陷入恶性循环” :说明科研、教育环境都不好。 a 字数允许的时候,可以进行推导,比如:提升创新能力,研发科研成果等。 b 但本题中的对策不是非常重要, 对于内容较多且复杂的问题, 可以简练地推导出对策:改善科研、社会及教育环境。 “教育方式不合理,学生被逼太紧,压力太大” :问题非常啰嗦,要解决最根源、最主要的问题。 a“学生被逼太紧,压力太大”是“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反推对策:改良/调整教育方式。 b 其实“释放学生压力”不必写入答案,因为对策不是非常重要。 “浪费人才及高等教育公共资源” :并不是非常啰嗦,可以反推出

37、对策:合理利用资源。 【参考答案】 对“博士生逃离科研” ,应理性、辩证看待。 首先,这有合理之处:1.科研辛苦,缺乏兴趣,要求高,待遇低。2.科研创新能力差,缺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且无法解决难题; 社会及教育环境过分务实和名利化; 且陷入恶性循环。3.教育方式不合理,学生被逼太紧,压力太大。4.新一代青年人强调个人价值兴趣,是时代进步。 5.科研人员急切需要改善生存状态, 这是经济理性选择。 6.换个环境能放松自己。 其次,这也有不妥之处:1.老一代知识分子重视培养人才,强调奉献精神。2.浪费人才及高等教育公共资源。 因此,我们应培养科研人员兴趣,提高待遇;改善科研、社会及教育环境;改良教育方

38、式;合理利用资源。 【解读】 (1)虽然问题较多,但不需要全部推导成对策。可以推出对策“培养科研人员兴趣,提高待遇;改善科研、社会及教育环境;改良教育方式;合理利用资源” 。 (2)反推对策时有一定的方法和底线。 (3)总结: 13 推导对策时要根据字数空间决定,字数空间允许的时候,则可以作答对策,但一般题目的字数有限。 对策的来源:直接摘抄、借鉴经验、推导,但要作答具有总结性、概括性的对策(摘抄、推导) 。 【注意】 小班课练习的题目较多,江苏省的题目已经在理论阶段、真题阶段用过,所以本次讲解2015 年国考副省级的题目。 四、例题详解四、例题详解 20152015 年国考副省级年国考副省级

39、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 2” ,谈谈你的看法。 (20 分) 要求: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 250 字。 【审题】 (1) “新技术看法” :可以理解为观点(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 、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现象,因为观点、现象一直合并在一起进行讲解,并且两者的答题思路没有区别,能够对观点、现象谈看法,明白是观点现象分析题即可。 (2)审题三步走: 材料范围: “根据给定资料 2 ”说明:范围是资料 2。 主题与结构:主题:新技术;谈对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性屏障的看法(观点现象分析题) 。结构:表态、理

40、由、对策。 a 表态: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可以根据题干进行判断,若根据题干无法判断,则需要根据材料进行判断。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并没有明确的指向、表达也不是非常严谨,是非常开放式的语句,无法从题干中判断出表态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到材料中寻找。 b 理由:为什么新技术的使用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为什么新技术的使用不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 先找出相关的理由, 根据所找的理由再推导出态度。 如果材料与主题词 (新技术)相关, 则需要注意, 并且要能够证明新技术的使用是否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 (能够证明态度) 。 c 对策: 如何对待新技术。 如果材料

41、中有对策, 则可以直接摘抄; 如果材料中没有对策,可以作答具有总结性的对策(自己编、反推) 。 要求: a 观点明确:需要表态。 b 有理有据:如果题干中提及“有理有据、论据充实” ,暗示答案中可能会有事例。如果有大段材料在描述某个典型事例,则需要作答事例。 c 论述全面:要点要全面, “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 。 d 语言简明:语言不能啰嗦,省略掉废话。 14 e 字数:不超过 250 字。 【注意】 到材料 2 中寻找与新技术相关的态度、理由、对策。 资料资料 2 2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 G 教授关心的问题, 她比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

42、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等问题。 资料 2 第一段: (1)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提及题干中的话。 (2) “这是问题” :说明 G 教授在研究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可能比较关注普通人。暗示后文涉及与普通人相关、与新技术相关的材料可能会与理由相关,G 教授是在根据普通人做研究, 研究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是否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3)本段没有重要的信息,只是说明了情况和背景,还需要继续看后文。 2014 年某研讨会上,G 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当时她和

43、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 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资料 2 第二段: (1) “2014 年某研讨会上,G 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 : “农民工”是普通人,涉及农民工的内容可能是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屏障的相关理由。 (2) “特别是信息技术” :没有重要的信息,但是说明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即为新技术(与主题词相关) 。 (3) “比如融入社会” : 农民工即为 G 教授关注的普通人,与主题相关。 “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农民工融入社会即为穿透结构性屏障。 此处虽然没有说明具体的理由,但可能是最终答案的态度,

44、只是不确定,可以先进行标记。态度:有希望、有可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即可能突破、也可能不突破。 资料 2 第一、二段梳理: (1)态度:可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事例:农民工) 。 (2)此处还不能确定事例是否是农民工,只是进行了猜测,还需要到后文进行验证。如果后文大段、集中地通过农民工进行举例、论述,则“农民工”可以写入答案(符合有理有据、会得分) 。 “按照常识, 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 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15 乡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 ”她说。 资料

45、2 第三段: (1) “按照机会” : 虽然没有提及主题词(新技术) ,但“硬件条件、数据终端”与题干中的“新技术”是同一类事,所以其带来的好处、意义与新技术能否突破结构屏障相关。 此处说明新技术的意义: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机会(与主题相关,并且是能证明态度的理由) 。 理由:能突破:使人平等获取信息、资源、机会(不必作答“各种各样” ) 。 (2)“从理论上说公正” : 是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能够突破社会结构性屏障的理由。理由:消除城乡鸿沟、社会不平等,促进公正。 资料 2 第三段梳理: (1)能突破:理论上可使人平等获取信息、资源、机会,消除城乡鸿沟、社会不平等,促进公正(与主题相关,

46、能够证明表态) 。 (2)注意:理由要宁滥勿缺、全面,虽然题干要求“有理有据” ,但不能只是作答例子(据) ,理论也非常重要,能够指导实践。即只要与主题相关、能够证明态度,则可以都写入答案。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资料 2 第四段: (1) “但经过那么简单” :暗示出现不能突破的理由。 (2) “在新技术马太效应” :

47、 出现主题词,说明此处的理由与新技术相关。 不能突破的理由:出现马太效应。 (3)“ 马太效应 夺过来” : 说明不能突破社会结构性屏障, 是对马太效应的解释。 (4) “指强者愈强两极分化现象” : 虽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是能够证明新技术不能突破社会结构性屏障的理由,但实际上是在解释马太效应。 字数允许时,可以作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 ;字数不允许时,要优先作答“马太效应” 。 事实证明, 信息技术的发展, 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资料

48、 2 第五段: (1) “事实证明某种鸿沟” : “鸿沟”在前文已经提及(消除社会鸿沟) 。 (2) “但从现在看来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 16 出现主题词:新技术。 虽然没有说明理由,但说明了态度:还需要继续观察。 (3)理论上,态度需要根据理由进行判断,但材料中有原词时,可以直接摘抄。 资料 2 第四、五段梳理: (1)不能突破:出现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 。 (2)态度:需继续观察(不一定、辩证地看) 。 (3)材料给出了能够突破的理由和不能突破的理由,态度为还需要继续观察。 (4)明白态度之后,需要找出新技术是否能突破社会结构性屏障的理由(正、反两方面)

49、 。 不过,G 教授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 教授大体从三个方面观察了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资料 2 第六段: (1)本段说明两个重要信息: 前文猜测“农民工”可能是主要的观察对象、实验对象,重点关注农民工,并且题干要求“有理有据” ,猜测农民工是大段描述的事例,可以作为事例写入答案。 “从三个方面观察了农民工” :暗示之后的内容都围绕“农民工”展开,可以作为论据、事例写入答案。 “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与“新技术”相关; “新媒体和自媒体”是新技术的代表。 (2)本段暗示后面的内容也与新技术相关,需要重点关注。 资料 2 第六段梳理:事例:如农民工。 首先,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 2.6 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19秋学期《爆破工程Ⅰ》在线平时作业1  div 煤矿井下爆破   后 瓦斯检测员进入工作面和电气设备附近检测瓦斯浓度 正常时方可恢复送电   div.docx19秋学期《爆破工程Ⅰ》在线平时作业1 div 煤矿井下爆破 后 瓦斯检测员进入工作面和电气设备附近检测瓦斯浓度 正常时方可恢复送电 div.docx
  • 19秋学期《大学英语(二)》在线平时作业3  p class  p15  style  MARGIN TOP  0pt  MARGIN BOTTOM  0pt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docx19秋学期《大学英语(二)》在线平时作业3 p class p15 style MARGIN TOP 0pt MARGIN BOTTOM 0pt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docx
  • 19秋学期《电气安全》在线平时作业3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kerning  1 0pt  mso ansi la.docx19秋学期《电气安全》在线平时作业3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kerning 1 0pt mso ansi la.docx
  • 19秋学期《创造学》在线平时作业3 1565年在 法国诗学要略 中 提出创造学意义为 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 的学者是.docx19秋学期《创造学》在线平时作业3 1565年在 法国诗学要略 中 提出创造学意义为 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 的学者是.docx
  • 19秋学期《实用写作》在线平时作业1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LY  宋体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k.docx19秋学期《实用写作》在线平时作业1 span style FONT SIZE 10 5pt FONT FAMILY 宋体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k.docx
  • 19秋学期《自动控制原理Ⅰ》在线平时作业3 震荡环节一般具有   储能元件.docx19秋学期《自动控制原理Ⅰ》在线平时作业3 震荡环节一般具有 储能元件.docx
  • 19秋学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Ⅰ》在线平时作业2  p  span style  font family  宋体  font size  12pt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docx19秋学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Ⅰ》在线平时作业2 p span style font family 宋体 font size 12pt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font .docx
  • 19秋学期《管理技能开发》在线平时作业3  span style  FONT FAMILY  宋体  FONT SIZE  12pt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ansi lan.docx19秋学期《管理技能开发》在线平时作业3 span style FONT FAMILY 宋体 FONT SIZE 12pt mso bidi font 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 ansi lan.docx
  • 19秋学期《电子政务》在线平时作业2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普遍采用   和电子信息设备 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上升至占主导地位的过.docx19秋学期《电子政务》在线平时作业2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普遍采用 和电子信息设备 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上升至占主导地位的过.docx
  • 2016.10.24 行测专项-判断1 韩菲 (讲义+笔记).pdf2016.10.24 行测专项-判断1 韩菲 (讲义+笔记).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