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沪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试题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一、默写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3、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4、时人不识凌云木, 。(小松)5、已诉征求贫到骨, 。(又呈吴郎)6、周公恐惧流言日, 。 (放言五首)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
2、“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3、: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下见小潭 (2)隔篁竹 (3)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4、。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12、文章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
5、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 ) (2)以子之长 ( )15、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一)社戏节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 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 前篙,阿发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 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6、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7、下
7、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至的横线上停 泊 跳 蹦 拿 拔 围 聚 撑 点 摇 碰 撞 磕 支 架18、文中至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D、以上答案都正确。19、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21、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22、
8、“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 )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23、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 24、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分别举一例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二)餐桌上的谜底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每次,
9、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 (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 (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
10、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是的,我知道了。 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那年,我11岁。 25、第段和第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 、 26、-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27、“邻居
11、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 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 28、 第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 29、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 第三部分 作文30、礼物,可以传达情感;可以奖赏成功;可以纪念事物;也可以表达特殊的意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收到或送出礼物,并在其中体会到各种人生滋味。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专心-专注-专业答案1、潭影空人心2、何人不起故园情3、路人借问遥招手4、直待凌云始道高5、正
12、思戎马泪盈巾6、王莽谦恭未篡时7、振作精神8、B9、 看见 竹林 (3)呆呆的样子 (4) 忽然 10、 C11、 C12、 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样貌。13、 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14、(1)有人 (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17、泊、拔、拔、点、磕、架 18、D19、心理、表现我愿望实现时的愉快心情。20、比喻、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娴熟、高超21、A22、A23、远处的笛声24、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25、挪 支撑26、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我”对吃肉的极度渴望。暗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为下文写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27、 因为妈妈知道对我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亲身体验。28、知道了餐桌上的秘密,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29、这是一位善良的、肯吃苦的、勤劳的好母亲。同时也是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好母亲。她通过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来教育孩子,方法独到而有效。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