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哲学、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传播学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应用的基础。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足百年,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发展和完善。这里只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与现代教育技术直接相关的理论,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了解学习理论、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论
2、的主要内容。 掌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会用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传播理论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2.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涉及心理学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感觉、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3、,产生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这些不同的理论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因此我们在应用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过程。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就如刺激和强化,是学习的两个
4、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子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关键,也是用来控制学习的根本手段。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如下: 反应 + 强化 增强反应 反应 + 无强化 减弱反应 反应 + 惩罚 压抑反应斯金纳认为,成功的教学与训练之关键是分析强化效
5、果。基于这一观点,他又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并据此研制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法又称“小步子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1)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3)对学生的反应要做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4)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和学习进度。(5)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做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斯金纳的这种程序教学原理已广泛运用于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引起必要反应和形成强化刺激的材料及条件,以引起学生的多种反应,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并培养学生的
6、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只强调行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由此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对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布鲁纳强调在教学过程
7、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究、猜测、发现的积极性;而奥苏贝尔则强调意义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上述两派不同的观点看,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带有片面性,行为主义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但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认知派强调学习靠智慧和领悟,靠人的内在因素,而忽视了外在条件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慧是辩证统一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其理论基础也由行为主义学
8、习理论转向认知学习理论。在CAI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2.1.3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由于客观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教
9、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是知识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客观主义基于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相信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外,不受人类经验所支配的。由此理念出发,客观主义认为人通过学习能够认识、至少是能够理解这个真实世界,知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的反映,它可以通过先知者传授给未知者,因而所有的人在知识上具有同一性、同步性和统一性。传统的教学是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理念之上,相信知识是以一定的结构而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把握真实世界。他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10、掌握间接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他根据一定的目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就像河流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学生就像容器一样接受、储存知识,因而客观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灌输”。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它把教学看成是具有同一起点、经历同一历程、达到同一目标的过程。都是规定了同一的教学目标,实施既定的教学过程,寻求达成同一目标的行为结果的教学。这种教学有利于结构良好的知识领域的学习,能够高质、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比较适应工业领域追求办事效率的价值观念。基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清楚地陈述具体的学习目标。(2)由低层次知识技能到高层次知识技能,按顺序
11、进行教学。(3)强调个人独立学习(在班级教学或个别化学习环境中)。(4)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如班级课堂讲授、讨论、书面作业、测验等)。从目前到可预见的将来,社会和家庭都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相应的,社会、家庭、学习者都追求较高的学习效率。因而客观主义的指导性教学仍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几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技术领域成为一种理论倾向,他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康德,近代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则有杜威、皮亚杰等。乔纳森(Jonassen,1991)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
12、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人们的思维是工具性的,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这些解释构成了因人而异的知识库。在作这些解释的时候,思维对来自外界的输入作过滤。德国的一则关于鱼和青蛙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俩是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自己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真是一种
13、奇怪的动物,他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一个红色的大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他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如图2-1所示。图2-1 “鱼牛”的童话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显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有其道理,因为他从本体出发,将从青蛙那里新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
14、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促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活动必然有创造性质,他能把从外界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同化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
15、过程。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更新,使他适应新的学习对象,并实现“整合”。(3)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建构活动有社会性质。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即包含有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2.1.5 各种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影响图2-2所示的是乔纳森(Jonassen)于1992年提出的一个二维图,该图说明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影响。 图2-2 乔纳森提出的二维图图2-2中对各种
16、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各举了一个例子。如:程序教学典型地带有行为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智能导师系统的实质也是客观主义的,虽然智能导师对学习过程作认知主义假定,但他们仍企图将专家的知识映射到学习者脑中;各种能够增强思维和有助于知识构造的工具都可称为建构主义的工具;动作技能学习则不仅需要通过反复操练进行强化,还需要个体置身于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方面的建构。应该指出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间虽然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他们之间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如何相辅相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工作者对各种理论有较好的了解,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选择和综合应
17、用。2.2 视听教育理论1946年,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戴尔在他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阐述了录音、广播等视听教学手段怎样在教学中使用,以及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出一系列视听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理论,这就是视听教学理论。由于戴尔把人类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来系统描述,因此人们又将这一理论称为“经验之塔”理论。2.2.1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思想戴尔将人类学习的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并按抽象程度分为十个层次: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活动;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广播、录音、照片、幻灯;视觉符号和语言符
18、号,如图2-3所示。图2-3 戴尔经验之塔1.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戴尔认为经验之塔的最底层是直接的经验,是直接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的经验,是最丰富的具体经验。即通过对事物的看、听、尝、嗅、做所取得的经验。2. 设计的经验这是“真实的改编”,这种改编,可以使人们对真实更容易理解。如制作模型,尽管模型与原物相比,其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通过制作模型,可以产生比用实物教学更好的效果。3. 参与活动通过演戏、表演,感受那些在正常情形下无法获得的感情上和观念上的体验。以上三个方面的经验,都包含有亲自的活动,在这三种方式中,学习者都不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4. 观摩示范通过看别人怎么做,使
19、学生知道是如何做的,以后他自己就可以动手模仿着去做。5. 见习、旅行见习、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课堂上看不到的各种真实事物和景象。6. 参观展览通过观察展览中陈列的材料取得观察的经验。7. 电影和电视屏幕上的事物是实际事物的代表,而不是它本身。通过看电影、电视,得到的是替代的经验。8. 广播、录音、照片、幻灯它们提供的内容更加抽象了。照片和幻灯缺乏电影和电视画面的动感、广播和录音则缺少视觉映像。但它们给学习者提供的是视听刺激,故仍属一种“观察”的学习经验。9. 视觉符号主要指表达一定含义的图形、模拟图形等抽象符号。10.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文字符号)两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2
20、.2.2 “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1. 塔的底层的经验经验之塔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越往上越趋于抽象,但并不是说,获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并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层次,是为了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2. 学习方法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只让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是教育上的最大失败。3. 教育升华教育不能满足于获取一些具体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向抽象化和普遍化方向发展,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概念是进行思维、探求
21、知识的工具,它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4. 替代经验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语言、视听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是替代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之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 形成科学的抽象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把具体的直接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通化的充分理解是危险的。但当今的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具体程度,因此加强视听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
22、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既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概括、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因此,它不仅是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2.3 传播理论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它是随着广播、电视、报刊、报纸等传播媒体的发展,逐步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教育
23、媒体,将相应的教育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关系密切,可以把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媒体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传播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2.3.1 传播的概念和类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教育传播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
24、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一分为二,成为一个“主我”(I)与另一个“宾我”(Me)的对立统一体。平常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自我思考、自我安慰、自我剖析等,都属于人的内在传播的范畴。而人与人的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通常它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 1.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是以语言表
25、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间接传播是以媒体为中介,如电话、电报、电视、书信等进行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目的是:(1)沟通。通过交流,不仅使自己了解别人,也能使别人了解自己,达到相互了解、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2)调节。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各种反应,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使之符合社会需要。 2.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是一群相互关联的个体的组成,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组织,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传播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的目的是:与其他组织达成有效的
26、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组织内部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和睦共处,以共同的行动促进共同的利益。 3.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不是某个人,而是有组织的传播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播的内容是经专门人员,根据预定的计划编写、设计、制作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运用的媒体有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受众是广大而不确定的人群,包括各种职业、各个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或认同传播者的意向。 4.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
27、,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教育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定的。 (3)受众的特定性。 (4)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充分发挥口语和形体语言的作用,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做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5. 网络传播 若以媒体分类,现代传播又可分为书
28、刊传播、电话传播、电报传播、广播传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既是对传统传播的一种继承,又具有以下自身的特征。(1)传播的数字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只传递0和1的数字。 (2)传播的互动性。网络公众通过BBS论坛、QQ聊天室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 (3)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发布的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时刷新,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4)信息的大容量。互联网络实现了在线资源
29、共享,任何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只要联网,都可以成为公众的共享资源。 (5)检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闻站点等多种检索方式,可以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6)媒体的综合性。网络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7)信息的再生性。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可以复制或打印,成为个人信息。 (8)传播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 (9)传播的选择性。网络传播的网站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宽广,每位网民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网站。2.3.2 传播模式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都毫不例
30、外地把传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用一定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1. 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如图2-4 所示,是传播理论研究中描述传播行为的一种简便方法,称为“5”模式,它通过回答五个问题来描述传播行为:谁(Who)、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 (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图2-4 拉斯威尔的传播模式拉斯威尔传播理论明确地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的基
31、本理论。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拉斯威尔“5”模式,主要是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和组合适合教育内容的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通过实践检验或证明其产生的效果,因此该模式对指导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作用。2
32、. 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模式1949年,传播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数学家香农和韦弗,从电话、电报的传播模式出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其传播模式如图2-5所示。图2-5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成某种符号,如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信宿”即受者,接收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号)的信息符号。有效的信息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认识。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有环境的干扰,或受者在处理收到的信息时会有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
33、给传者,传者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的需要,以提高传播效果。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反馈原理”。应用这一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教学过程。首先,这一模式指出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信源就是教师;信宿就是学生;第三个要素是信息即教学内容;信道是指第四个要素即通道与媒体。其次,这一模式说明了师生之间信息传播的过程。图中的“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反馈”以及一些箭头符号,是用来描述这一过程的。为了便于理解,分成几个环节来具体说明。1)编码上文已经讲过,教学信息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这种状态的信息是无法传递的,必须转换成符号,如语言、文字、声
34、音、图像等,才能传送出去让对方接受。当然,这些符号必须能表达信息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相认的。在运用符号表达信息内容时,需要对符号加以编排和组合,这就是“编码”的意思。在图2-5中,来自信源的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信号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把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文字、语言符号的环节。不经过这个环节,教学信息无法传递。2)记录、储存、传送教师经过编码将信息转换成符号系列,然后通过记录、储存并传送给学生,这就是图中的信道(即通道与媒体)传送信号的环节。例如书本,就是把文字符号系列记录并储存起来,再通过光波传送到学生的视觉器官;电视录像,是把音像符号转换成电磁信号记录并储存起来,然后通过
35、录像设备把电磁信号还原成音像符号传送到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记录、储存、传送这一环节,教学信息转换成的符号就送不到学生那里。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即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学生没有听到(或听不清楚)、没有看到(或看不清楚)教师传送过来的符号,这就是图2-5中所示信道所受的“干扰”。干扰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教师讲话声音过低,教师身体遮住了学生的视线,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一些事件,学生思想开小差等,都可以说是干扰。如何排除有害的干扰,利用有益的干扰,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感受、译码教师传送给学生的符号,首先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并接受下来,然后再通过头脑的加工,“译出
36、”符号表达的信息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识,这才能说获得了信息。图2-5中,信号通过译码转换成信息为信宿所获得,就是指这一环节。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就难以通过这一环节。4)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系统将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和译码后其(学习的)结果(通过提问、测试或学生的表情等反应)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信息传递的速度、方法,也可通过认可、表扬、指正等方式指导学生顺利地获得信息。反馈这一环节,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没有反馈,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现代教
37、育技术采用香农的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相应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掌握师生经验的重叠范围,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最优化。 3.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传播理论中反馈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研究教育传播理论的学者们,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的特点,又进一步强调了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关系,更有力地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双方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交互性这一本质。图2-6所示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图2-6 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与图2-5相比较,该模式省略了编码后形成的符号(或信号)通过信道传送(同时有干扰)这一环节,强调了师生双
38、方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图2-5中的译码,上文已说明,是指感受传送过来的符号并译出其表达的内容的环节,而图2-6中用“译码”和“释码”来描述这一环节,因而显得更符合教学实际,“译码”是指对符号进行识别,“释码”是指进一步理解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按图2-6所示,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受教育者)都是信息的传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信息转换的编码者,又是信息转换的译码、释码者。这样,在交流过程中,双方不断变换传播角色,直至交流告一段落。这也表明了师生双方应该是相互平等的这一思想,师生双方应在教学中相互合作、相互理解,从而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4. 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韦斯特莱传播理论是一种控制
39、论的模式,强调传播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其理论的模式如图2-7所示。图2-7 韦斯特莱传播模式图2-7中:X 表示周围信息。A 表示信息来源,即编制者。C 表示信息传播线路上的把关人,即传者。B 表示接受者,即受者。fBA 表示接受者向编制者反馈。fBC 表示接受者向把关人反馈。fCA 表示把关人向编制者反馈。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的特点是传播的信息必须经过“把关人”的过滤,而且注意反馈。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播教育信息的,这种教育信息也应由把关人选择、过滤。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通常A为教材的编制者,C是授课的教师,B是学习者,在这过程中,教师起了把关人的作用,教师要获得最佳的教
40、学效果,必须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即必须及时分析各个渠道的反馈信息。软件的编制者也应获取教师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提高教材的质量,只有从教学的整体观点来考虑,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2.3.3 教育传播过程1.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进行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教师、社团中的指导者、学生家长等。学校中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发送教育信息,因此从这个
41、意义上说,“教师”这一名称并不局限于讲台上的教师,还应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等,而且在特定条件下,教学机器也可以成为教师,即“电子教师”。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传播什么内容,利用什么媒体,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能实现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体目标,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完成这一重任,教师必须做好设计、组织、传递、评价等工作。 2)教育信息信息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现的教育信息。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递、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信息
42、是教学目标信息、预测学生信息、教师传送信息、实践教学信息、家庭教育信息、大众传媒信息、人际交往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等。 信息是抽象的,只有被某种符号表征出来时才是具体的。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如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和人工语言(如专业符号语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具有抽象性、有限性等特征。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等,具有形象性、普遍性、重要性、多维性、整体性等特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擅长于描述事实与知识,而非语言符号则擅长于表达态度和感情。合理运用各类传播符号,组成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传播活动,
43、是提高教育传播效率的有效措施。3)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作为受者的学生,他首先要接收传播信息,如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视听其他多种教学媒体,视听大众传播媒体,参加教学实践与社会活动等。然后,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储存,即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再将这些符号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得到符号的信息本义。但在教育传播系统运行过程中,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收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甚至是有选择地去接受与理解教育信息。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可概括为目标
44、性行为、主动性行为和选择性行为。目标性行为是学生区别于一般大众传播中的受者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要按培养目标确定,学生的传播行为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学生的主动性行为是指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生的选择性行为包括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学生接受传播之前,已经有了自己本身的一定经历、兴趣爱好,并且对事情、观念有一定看法,因此当遇到不同于自己看法的传播时,往往会误解、曲解这种传播内容。 4)通道和媒体在教育传播通道中,教育传播媒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
45、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各种教育、教学材料,如标本、直观教具、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都属于教育传播媒体。承载教育信息的所有物质形式都必须是能为师生双方的感官所能感受到,这样才能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联系。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教育信息只有经过一定的通道,才能完成传递任务,达到教育传播的目的。按传递的信号形式来分,通道包括图像通道、声音通道和文字通道。所谓教育传播通道,就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它的组成要素有各种教育媒体、教学环境、人的感觉器官、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通道也包括由一方传
46、送到另一方所建立的联系方式。师生间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古老的联系方式。目前,除了印刷技术、光学影像技术外,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已为教育传播系统广泛采用,成为师生间重要的联系方式。5)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自然物、人工物等,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影响较大较直接的有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声、色、空气、温度等。 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能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产生促进作用: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教师有可
47、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同样,适宜的教育传播环境也能对学生的认知行为产生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2.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控制,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传播过程如图2-8所示。图2-8 教育传播过程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 教育
48、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传送的教育信息,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的文字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通常都体现了要传送的教育信息。因此,在这一传播阶段,教育者要认真钻研文字教材,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对学习者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要传送的信息,实质就是编码的过程。某种信息该用何种符号和信号的媒体去呈现或传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用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指导。一般来说,一是选择的媒体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二是选用的媒体符合学习者的经验与知识水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三是选用的媒体容易获取,需付出的代价较小,却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依据这些原则,教育者应在分析教育信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