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
2、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
3、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
4、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沿江多核组团式布局,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一个主城
5、、两个副城(下沙、滨江)、六个旅游区(西湖、灵山、之江、西溪、龙坞、江南)”的布局形态。三、杭州市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01年,为解决杭州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新设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千米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2010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对该版总体规划进行实施评估,评估认为实施成效显著:实施“两疏散、三集中”,初步形成了“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格局;确立“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基本建成“三纵五横”快速路骨架;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环境风貌显著改善;大江东、城西科创产业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此次总体规
6、划期限为2010年到2020年,城市性质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城市发展方向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空间布局结构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组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四、杭州市第三次总体规划修改(2015年)按照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解决城乡协调和产城融合发展
7、、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围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杭州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在围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空间开发管制和规模调控;围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要素合理集聚;围绕增强城市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增强城市魅力,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景观风貌保护。此外,本次修改充实并细化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规划内容,强化了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长三角、浙江省、行会走都市区和杭州市域层面制定区域协调的策略,增强区域综合交通、轨道交通、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覆盖城乡的规划内容。(二)、
8、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1、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1) 一主:“中心城区”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2)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
9、设用地102平方千米。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2、双心双轴 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新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
10、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3、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塘栖组团: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良渚组团: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
11、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余杭组团: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7万人。义蓬组团: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6万人。 瓜沥组团: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物流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万人。临浦组团: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4、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
12、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二、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一主三副六组团在主城中主要有城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居住片区,共设置53个居住区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
13、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片区。江南城则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2个居住区。临平城主要形成临平、运河、星桥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共设10个居住区。行政区内居住区总计为85个居住区,预计可以容纳400万人左右。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2、公共设施用地二个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市级
14、公共中心:两个旅游商业中心(延安路及近湖地区)与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 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
15、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3、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高效方便的换乘系统为依托,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为辅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交通:一环三纵五横一环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千米发展方向: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快速
16、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对外交通“一主一辅”“一小时半圈”“一港五线四支” 铁路:铁路编组站按“一主一辅”设置,客运枢纽由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萧山站)组成。公路:强化城市对外交通,完成绕城公路及十七条对外公路,加强与上海、南京、宁波、黄山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水路: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改造京杭运河,在九堡东规划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 航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远期年旅客吞吐量约3000万人次,远景用地控制规模约10平方千
17、米。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严格保护名城整体环境,重点保护好十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十六个历史地段;加强对市区16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文物保护点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启动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实施京杭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严格控制八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加强文物发掘工作;保持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五个特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对余杭塘栖镇、萧山进化镇、衙前镇三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的保护;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建立各类博物馆系列,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商企业和“老字号”、传统地名的保护。(三)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一、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城市
18、总体规划,涉及到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杭州城市发展目标是,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科教事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今后,杭州要主动对接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的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通过长三角、都市区和市域层面的合作互补,在区域层面实现功能复合和提升,从而增强杭州辐射带动力,成为世界级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同时,把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明确的“一基地四中心”这个
19、国家战略对杭州发展的要求,也纳入到杭州发展目标里,以此来增强杭州辐射周边的能力。 二、引导人口向副城和组团聚集截至2012年末,杭州市域常住人口88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632万人,但是根据现行的总规,到2020年,杭州的市域人口为820万,市区常住人口650万。也就是说,杭州目前的人口数量,早已超过了2020年的规划人口。规划专家预测,未来杭州城市人口规模仍将增长,但增速将会放缓。规划修改后,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为745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00万人。通过加快副城和组团的医疗、文化、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副城和组团集聚
20、,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三、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用地优先向大江东等产业集聚区倾斜在总规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现状存在大量镇和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管理粗放、低效蔓延。作为全国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城市,杭州率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是这次总规修改的一个重要变化。这次总规修改,秉承“多规融合”的理念,结合空间管制分区,划分了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三类地区,将适建区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在适建区范围内进一步明确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其中,禁建区和限建区加起来占市区面积65%,适建区占35%,这个65%也就是生态保育空间。比如,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文物重点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就属于禁建范围,风景名胜区内除核心景区
21、以外的地区、泛洪区、基础设施廊道等就属于限建范围,都属于这个生态保育空间内。城市开发也要讲究张弛有度,除了边界开发,还要控制建设用地增长,引导建设用地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规划修改后,将适当调整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增长30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副城、组团的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和民生设施保障要求。比如,用地增量就要优先向大江东、城西科创等产业集聚区倾斜;优先向绿地、居住、公共服务倾斜;优先安排在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实行TOD开发。在跨境电商、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上,杭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次总规修改,特别提出了要营造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今后,杭州将以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两大产业
22、集聚区为战略平台,以“特色小镇”为突破点,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服务、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打造国际制造的“杭州标准”,培育本土的国际品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四、两个主中心六个副中心在现行规划中,杭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三副六组团”,总规修改后将继续保持这种空间结构,但对主城、副城、组团的范围和内涵进行了优化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杭州要把城镇和乡村地区一并纳入规划,加强城乡统筹。杭州的中心包括四个层级: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居住区级中心。城市主中心有2个,分别是延安路及近湖地区和钱江新城及钱江世纪城。前者功能定位为商业、旅游、行政、
23、金融,后者定位为行政、商务、商业、金融、文体等。城市副中心有6个,分别是江南副中心、临平副中心、下沙副中心,大江东副中心、未来科技城副中心和城北副中心。另外,还有18个城市次中心。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要有主城向副城和组团发展的态势,重心要转移出去。比如,城北城市副中心是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污染企业的搬迁以及工业遗产的保留,延续着城北的有机更新。随着配套功能的植入,今后对于城北乃至良渚的居民来说,在就业、商业、医疗等方面将会带来不少便利,更具有活力和区域竞争力。五、保护历史遗产控制城市建筑高度杭州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这次总规修改,最体现杭州特色的部分,就是景观保护部分。今后,将会全面、系统地
24、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把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杭州段)、临安城遗址、良渚遗址等保护规划内容纳入总规。西湖要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保护着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其中对西湖景观风貌区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形式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遗成功,新总规要求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同时加快沿岸产业转型、加强截污纳管、改善运河水质,开展遗产监测、预警工作。清河坊历史保护街区、中山路历史保护街区、城市之星国际旅游综合体(杭氧)、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杭州的历史街区、遗产建筑、文保单位等历史文化遗存散落在各个区域,总规修改后,要将工业遗产、教育遗产、水
25、利设施遗产和乡土建筑纳入保护名录,加强乡村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分级分类保护,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机制。另外掘本土建筑文化,打造杭派建筑,重拾、重塑杭州民居风貌特征。以西湖、运河、钱塘江滨水地区为重点,重塑杭州大山水景观格局。杭州既要保持并延续城湖合璧、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更要发展并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四)总结:杭州市的总体规划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一个重要典例,与苏州的新城旧城分开发展不同,杭州新旧城混合发展,以钱塘江为线,六大组团为串珠,着力发展为多中心的现代城市,试图减小对老城区的发展压力和影响,带动起周边地区的发展。杭州市的总
26、体规划,很好的结合了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从大局出发,主动对接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的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通过长三角、都市区和市域层面的合作互补,在区域层面实现功能复合和提升,从而增强杭州辐射带动力,成为世界级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从城市本身的发展出发,多中心的发展模式使城市中心城的压力减小,同时给予周边地区更多的发展前途和机会,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参考文献:1、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0-20202、 杭州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杨冰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3、 变迁中的水和城市杭州城市历史空间整合研究 邢宇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4、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钱江新城为例 张琦卉 5、 顾杰杭州CBD的战略定位研究【J】特区经济,2 008,第2卷:981 016、 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杭州城市文化建设 童昀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