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
2、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C.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C. 谥
3、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
4、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D. “五教”是父、母、兄、弟
5、、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C. “六亲”泛指亲属。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
6、、母族三、妻族二。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
7、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括发”就是束发。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
8、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10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B.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C.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D.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
10、古姑侄不能对称。兄弟之孙为从孙。B. 妻又称为妇。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妻之姊妹为姨。C. 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为小姑。D.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娣姒,又叫妯娌。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两婿相谓为娅,后俗称为连襟。B.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是指女之夫。C.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D.
11、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B. “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C. 过去所谓的“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D.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公、
12、侯、伯、子、男五等之爵。B. 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C.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D.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B. 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C. 周易家天下:“家人有严君
13、焉,父母之谓也”,“ 君”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D.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位。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称为十二生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B.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C.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D. 十二生具体的顺序为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
14、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戌为猪,亥为狗。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B.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C. 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D.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
15、,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B.“初度”:出生三五天。“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百岁。黄发:指长寿老人。C. 及笄之年:指古代15岁的女子。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B.古代把南向视为至尊,而北向象征失败、臣服,宫殿庙宇都朝向正南,帝王座位都是座北面南,做了皇帝又叫“
16、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叫“败北”、“北面称臣”。C. 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北面”,而把称臣叫作“南面”。D. 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B.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C.12个节是指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
17、、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气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D.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秋分这一节气。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如江阴是指长江的南岸,河阳指黄河的北岸。B.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三十这一天叫“晦”。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C.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5月。D. 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
18、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是年”是指这一年。“经年”是指一年。“迩年”指近年。“不数岁”指不到几年。B. “日”指当天。“旦日”指明天,第二天。“后日”是过几天。“来日”指未来的日子。C. “旬日” 指十天左右。“兼旬”是十五天。“日”有每天的意思。D.“旦旦”是天天。“昔日”是从前。“初阳岁”是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北狄,有鄙视之意。B. 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
19、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C. “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D.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土”。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B.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D. 赐姓:多是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姓氏,以示褒宠。赐姓分赐国姓、赐他
20、姓、赐恶姓几类。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B. “象笏”是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C.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D .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家父”,称呼对方的父亲用“令尊”。 “令”是美好的意思。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B. 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
21、称。C. 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D.尊亲死后,服满以前,居住在庐,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丧制规定,人死后,守孝期为三年,凡祖父母、父母死后,嫡长子祸承重孙都要守孝三年。B.守孝期间,守孝者不得到外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等。C.所谓在家守孝须达二十七个月。民间还规定:守孝期间不能贴红春联,后代对死者还要逢七日时上坟烧纸。D.守孝时间为27个月的由来,是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俗就是指礼仪习俗。古
22、代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方面的礼节与习俗。今天我们依然保持了好多古代的风俗。B.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C. 古代所谓的“六礼”一般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D. “六礼”还可以专指婚姻成立时的有关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B. 古代男子到20岁左右要举行加冠的礼仪,称为冠礼,也称“弱冠之年”。C. 后代如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都与此仪式有关
23、。祭妹文中:“予弱冠粤行”,即是此意。D. 古人非常重视冠礼,礼记冠义上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中最重要的。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叫笄礼。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B. 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C. “合卺”的起因是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以“合卺”为结婚或成年的代称。D.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
24、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指男子的配偶。在古代从等级上看,妻指诸侯以下男子正式的配偶,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B.“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小妻”的地位极其低贱。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也自谦为“妾”“贱妾”。C.“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成为少女的美称、美女的通称。D.“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这些被“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才和“妾”成为
25、同义词。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古代各国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各类珍物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一定会出兵征伐。B.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C.“觐见”是指古代诸侯见天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D.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
26、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时,不能杀牲,不须歃血。B.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C.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是否要杀牲、歃血。如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D. 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叫“遇”。“歃血”是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把自己的手指刺破,以表示诚意的仪式。3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时,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
27、敬,叫“免胄”。B. 古代出行之前一般要祭祀路神,此礼叫“祖”。后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C. 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而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高大,离天又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D. 古代帝王“封禅”时,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以报答天之功,这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梁父山上举行祭地仪式,以报达先祖之功,这叫禅。3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就是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B. 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
28、家。C. 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D.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B. 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殓而未葬叫“殡”,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C.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叫“七七”。D.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表”;立
29、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志”。3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的“坐” 是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 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安而坐危”。B.“跽”是挺腰耸身,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C.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D.“拜”是古人常用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故后有“三叩九拜”之称。3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拜礼中
30、,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B.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只是拱手行礼,也就是现在的揖。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C. 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据对象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的推手时稍微往下, 对异姓、有婚姻关系的是平推手,对同姓、同族,稍微举高。D.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拥抱相似。如诗经邺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所谓的“布衣”是平民的代称,因平民穿麻衣葛衣。黎民也称“蒸黎”“黎元”,也有“平民”“众民”之意。
31、而“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称谓。后又有一定的变化。B.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C.“士”是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后便逐渐成了知识分子的通称。D. “奴隶”为奴隶主无偿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仆”“臣”“妾” “庶人”等都是奴隶。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
32、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B.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师傅”是古时老师的通称。“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后来泛指老师。C. “教授”在古代太学中是讲学的博士。“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D. “刎颈之交”所表达的情意最为深重。“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点头之交”指交情甚浅,见了面点头而已。“杵臼之交”比喻志同道
33、合的朋友。“市道之交”指惟利是图,为利害关系而结交的朋友。宗法常识部分参考答案1C. 一般是这样,但也有个别朝代改变过,如雍正。2.D. 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3D. 自个家人不能4C. 出现重大祥瑞灾异才改元5D.没有反映出亲疏等情感观念6(1)B.是从汉代起的,非明代6A. 正确顺序应该是曾祖父、高祖父7D. 只在秋季征伐处死8B. 应该是左三昭,右三穆9D. 应该是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10D. 表与堂不可以互换11A. 姑侄能对称12D. 应该是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13B. 非不会女功,应该是窃盗14D.祠堂主要供奉的是祖先的神主排位15D. 是“忠”“孝”而非仁义
34、16D .应是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17B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18B.“初度”:周岁。19C.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南向北。帝叫作“南面”,臣相反,叫北面。20D.应是白露21B.农历的最后一天叫“晦”22C. “兼旬”是二十天23D.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24C. 是到泰山主办25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26C. 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27B是不得任官28B.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丧葬的事为凶礼。29D.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说,是一切仪式的开始。30C. “合卺”专指结婚31C.应是妇女的美称32A. 应该是就有理由出兵征伐33D.应是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34D.以报达地之功35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36D.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37A.应是跪危而坐安38D.和现在的握手相似39D. “庶人”不是奴隶,身份比奴隶高40D.“杵臼之交”比喻结交朋友不以贵贱而有分别。志同道合的朋友叫“苔岑之契”。另:道义之交:指以学问或品行互相勉励的朋友,乌集之交:一时为了同一利益而结交为朋友。总角之好:谓幼年相契的好朋友,与“青梅竹马”相近。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