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总结(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重点总结(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学的概念内涵:经济学是以人们在稀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选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并进而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去研究其他有关社会现象的一门社会学科经济学的门类分支: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的各种总体经济问题。以及对应的经济总量间的关系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目的在于解释经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规范经济学目的在于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结果生产要素:就是经济活动中所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生产要素分为四个类型:自
2、然资源、资本、劳动和管理。七个方面: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技术、制度、开放。经济效率,指用最小的成本来得到最大的收益,因而与要素价格有关。技术效率,指是在给定生产技术水平和要素质量条件下,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能够生产出的做多产品量。技术系数,指生产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配合比例,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市场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明显缺陷,会在调节资源配置等方面发生失效现象。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失效通常被称为市场失灵。一、非理想状态所引发的市场失灵:1.信息的不完备2.垄断3.行业门槛;二、自身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1.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无论好坏,都无须因这种影响而索取回
3、报或付出代价,这种影响为外部性。2.公共物品:专指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到不确定的公众人群而无论这些人是否愿意为此支付代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整体性。3.社会公平政府管制方式:1征税和补贴2价格管制3配额政府失灵:政府不当干预不仅未能实现期望目标,反而导致市场紊乱、资源低效配置,乃至公共物品生产和配置出行明显的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政府失灵的经常表现形式包括:政府的干预导致市场出现供给的短缺或者过剩,政府的决策频繁变动导致市场调节信号紊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市场激励失效,政府的行动效率低下导致社会整体资源浪费,政府的盲目扩张加大社会负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部门或者个人私利等。城市成因的主
4、要理论学说三大流派:专业化分工成因说、集聚经济成因说和城市创新源泉说。简雅各布城市经济先有城市后有乡村。城市:人类及其活动在特定空间地域上的集聚现象,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方式和地形、地貌改造方面的显著特征,包括经济活动中非农业化方式占据显著主导地位、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明显分工合作、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对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社会活动的显著主导作用、聚集地域内地理环境的显著人工化改造等。分工:人们按不同技能或要求分别做不同但又互为补充且不可或缺工作的社会现象;专业化:与分工紧密联系的人类社会现象,是在分工中专门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现象。交易成本:实质上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为利用价
5、格机制达到交易而获取市场信息找到合适交易对象等活动所需支付的所有成本。规模经济:企业因为生产规模扩大而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范围经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范围而带来的总体上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情况。地域化经济:当某行业企业在特定地域聚集,并因此由于总产量扩大而行业内企业长期成本下降。城市化经济:因为城市经济总量上升和不同行业企业更多聚集时,单个企业长期成本下降。产品属性划分法:1马克思的两部门划分法: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前指必须具有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领域的商品,后指进入个人消费领域的商品,并由此划分了两大产业部门,
6、要是生产不断更新,就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补偿和消费资料的补偿。2农轻重的三部门划分方法起源于苏联。就是将生产活动分为农轻重三部门3霍夫曼的工业三部门划分法将工业部门分成了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三类。消费资料工业包括了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家具制造业;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通用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工业包括橡胶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和印刷工业等。要素属性划分法,主要将生产活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产业部门。阶段属性划分法:钱纳里泰勒划分法:在考察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内部结构时,对于制造业部门采取的划分方法
7、,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初期: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满足基本生活特征,后向关联系数较小;中期: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部分最终产品,明显的最终需求性质,前向关联系数较大;后期:产品大多为最终产品,前后向关联系数都很大。三次产业划分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FISHER,在经济发展史中,经济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由此可以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与人类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包括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与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相对应,包括纺织钢铁机器制造业等,第三次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
8、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的机构及个人所获取的原始收入的总和;区别:GDP强调地域范围内所有产出而无论是本地单位还是外来单位,GNP强调隶属某国家或地区的机构与个人的收入情况。增加值:各个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每个行业的增加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组成部分。工业净产值: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各个工业企业的净产值总和就是工业企业的净产值。国民收入(NI):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的总和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总收
9、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既包括企业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个人所得,人均收入只包括居民个人所得。霍夫曼系数H=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将不断下降,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占据统治地位,H=5;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H=2.5;第三阶段:资本资料规模与消费资料大致相当,H=1;第四阶段:H1;区位熵:专门化率,最早由哈盖特提出,成为测量某一地区或城市内的各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中的相对战略地位的重要参考指标经济发展理论:佩蒂克拉克定理: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的结构变化关
10、系的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社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增加。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在各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技术进步的困难比较明显。库兹涅兹法则:在佩蒂克拉克基础上,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假说”: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国民收入比重下降更快。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于国民收入比重大
11、体不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劳动力比重同步上升,甚至下降,体现出第三产业部门很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倒U曲线: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在社会不同成员间的分配差距将明显拉大,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直至经济发展达到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才逐渐改善。初期分配拉大主要是储蓄集中在少数富有者,新的经济增长集中在差距更大的城市里造成的;抑制性因素:发展政策、人口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城市化定义: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人口迁移理论的关注重点是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均衡问
12、题。因此改变城乡之间的“推力”和“拉力”,对于劳动力转移速度有重要影响。结构转换理论,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为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
13、转入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区别) 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行为。 体现在乡镇政府和农民加入城市化进程的自发需求上,行政放权极大的促进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村镇为基础的乡村企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城市化,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聚和地方运输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之一诺瑟母曲线和钱纳里定律:城镇化水平的倒S型曲线图(城市人口)图P12
14、6,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10%,第二阶段,30%,第三阶段,70%(主要进入到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钱纳里: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共同处于0.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率,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下降,这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但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使得城市化继续上升逆城市化:主要对应的是传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进而带来的市区“空心化”现象的发展阶段,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国家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所普遍面临着的阶段性现象。一般认为逆城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等严重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所引起的,城市人口为了避免这个严重的城市问题,开始
15、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城市集中度:是用以衡量现有城市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分配的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城市集中度的测定指标:三个:城市集中的帕累托系数、城市集中的H系数、首位城市比指数我国城市规模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规模大、速度快;两头大中间小的人口分布(特大城市人口多,小城镇人口多,中小城市人口少);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东中西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新增扩张空间方面:紧凑型扩张和松散型扩张两类,前者主要在一些原有城镇建成空间形态相对紧密的城镇,新的扩张形态扩张主要集中在城镇外围地区;而后者主要在一些建成空间相对松散的
16、城镇,新的形态扩张分散在建成区内部和外围的不同区位。整体形态扩张过程中的连续性角度:外推扩张和跳跃扩张,前者又分为同心圆形扩张、星状生长和带状生长。根据扩张速度的不同,划分为渐进式扩张和急剧性扩张首位度: S=P1/P2(P1: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P2: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劣势: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运动,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优势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大城市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
17、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通常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投入使用,并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就影响其他消费者享用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很多城市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和投入使用,往往不会因为一些人或者单位享用就会影响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享用。城市财政:有着经济稳定与增长(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公平收入分配(城市财政就要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校正”原有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正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当市场配置资源出现失败或低效时,就需要城市公共财政发挥作用。城市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具体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公益性服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等。)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国有资产和利润收入、费用收入、公债、基金预算与专用基金、上级政府拨款。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