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doc(1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目录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第1页第二章环评技术导则总纲第4页第三章大气导则第11页第四章水导则第30页第五章声导则第49页第六章非污染生态环评技术导则第60页第七章开发区环评导则第72页第八章规划环评导则第83页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第89页第十章生态影响类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规范第92页第十一章固废污染控制标准第99页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第一节概述1.环境标准定义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2.环境标准的作用(六点)3.环境标
2、准的特性环境标准具有法规属性,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各级标准的优先执行关系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同时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地方标准补充国家标准中没有的,若有相同项目时,地方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在执行中优先于国家标准。第二节环境标准体系一、体系结构分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1、国家标准分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
3、、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此外,国家环境标准还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2、地方标准分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车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于国家的,要报国务院批准。3、环境保护部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等。环评技术一般分各环境要素的、各专项或专题的导则、规划和和建设项目的导则等。二、环境标准间的关系三、三种主要环境质量指标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2、地表水环境质
4、量功能区分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泅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3、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分五类: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
5、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一、适用范围中国领域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二、术语定义1、环评技术导则体系构成由总纲、专项环评导则、行业环评导则构成。专项环评导则
6、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环境要素导则有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的环评导则;专题导则有环境风险评价导则、公众参与的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导则有:火电项目、水利水电工程、机场建设、石油化工项目导则。2、环境要素分自然和社会环境要素。3、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污染因子或生态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指环评报告书、报告表,不包括环评登记表。三、总则(一)环评工作程序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环评文件编制三个阶段。(二)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四个原则:1、依法评价 2、早期介入 3
7、、完整性 4、广泛参与(三)资源利用及环境合理性分析1、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根据项目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项目与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项目占用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2、环境合理性分析调查项目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项目与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保要求。(四)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环评因子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的方法有: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环评因子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基本状况、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五)环评工作等级1、分为一、二、三共三级2、划分环评等级的依据 按
8、项目特点、环境特征、法律法规及规划标准、环境功能区划分。3、环评等级的调整 根据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调整。(六)确定环评范围 根据导则要求确定范围,区域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可适当外延。(七)确定环评标准 (八)选取环评方法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四、工程分析(一)基本要求1、突出重点 2、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3、结合项目的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项目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说明(二)工程分析方法 有类比分析法、物料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等。(三)工程分析内容1、工程基本数据建设项目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
9、装置、平面布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 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 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 改扩建及异地搬迁项目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2、污染影响因素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
10、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产生浓度、削减量、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3、生态影响因素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如环境敏感区、长隧道、淹没区等,关注间接性、区域怀、累积性、长期性影响等影响因素。4、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
11、分析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半年、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核定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5、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分析由于项目施工和运行,对当地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6、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消耗量等,论述来源及可靠性。7、非正常工况分析分析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排放,找出非正常排放来源,给出污染物种类、成分、数量、强度、产生环节、原因、频率和控制措施等。8、环保措施和设施按环境影响要素分别说明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给出环保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9、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项目排放的各种污
12、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排放去向等统计汇总。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变化量,给出最终排放总量。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基本要求根据项目污染源及地区环境特点,结合环评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调查参数。搜集利用有效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对与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分析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2、现状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3、现状调查评价内容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
13、、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社会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内容人口与交通、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环保规划调查,当污染物毒性较大时,进行人群健康调查。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调查评价内容根据项目特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评价;调查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确定污染源调查主要对象,选择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项目特殊污染因子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
14、的分类调查;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途径。其他环境现状调查根据环境状况、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下沉等环境状况调查。六、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基本要求预测范围、时段、内容、方法根据评价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环保要求决定;预测环境因子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种;要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在建项目同类污染物环境影响的叠加;对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2、预
15、测评价方法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等。3、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项目环境影响,可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还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阶段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环境影响较重、影响时间较长,可进行建设阶段的预测。预测生产运行阶段中,正常、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进行项目服务期满的环评,提出环保措施。环评时,考虑环境对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的
16、项目,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分析采用预测方法的适用性。七、社会环境影响评价1、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2、收集反映社会环境影响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3、分析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八、公众参与1、全过程参与。2、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包括可能受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和公众等。3、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团体、专家和公众的意见。4、应告知公众项目有关信息,包括项目概况、主要
17、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计的环境风险和后果,拟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5、按团体、专家、公众,对反馈意见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并进行综合评述,对所有意见,均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九、环境保护措施及经济技术方法1、明确拟采取的具体环保措施;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特别注意施工期的环保措施。2、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不同时段,列出环境保护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3、结合环保措施、投资估算一览表和
18、环保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十、环境管理与监测1、 提出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监测计划及不同阶段的竣工环保验收目标;2、制定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3、对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项目还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十一、清洁生产分析与循环经济1、按照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及技术指南,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必要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建议;2、无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及技术指南规定的,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19、3、从企业、区域或行业等层次,进行循环经济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废物处置途径。十二、污染总量控制1、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前提下,按节能减排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按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分析是否满足排污总量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必要时提出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确保满足环境质量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十三、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从项目的正负环境影响上,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估算项目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纳入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中;2、以项目实施后的影响预测与环境现状比较,从环境要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
20、响进行货币化,并纳入项目经济分析中。十四、方案比选1、对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环保角度进行比选;2、重点进行选址、选线、工艺、规模、环境影响、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比选;3、对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进行同等深度评价;4、给出推荐方案,结合比选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十五、环评文件编制总体要求1、应概括反映环评全部工作,环境现状调查应全面、深入,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清楚,重点突出、论点明确,环保措施可行,评价结论明确;2、文字简洁、准确、文本规范,计量单位标准化,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尽量使用图表和照片;3、资料表述清楚,利于阅读审查,相关数据、应用模式编入附录,参考文献注意时效性,列出目录;4、
21、跨行业项目环评,或评价内容多时,各专项评价可繁可简,必要时,重点专项评价编制专项评价分报告,特殊技术问题编专题技术报告。附录 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一、专项设置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评价级别、环保要求选择。包括:1、污染影响为主的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保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公众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专题。2、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二、编制内容(一)前言 简要说明项目特点、环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22、主要结论。(二)总则1、编制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导则及技术规范,技术文件和工作文件,引用资料等。2、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分列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给出相关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3、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说明各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重点评价内容。4、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以图表形式说明评价范围和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类别或级别,各环境要素环境敏感区和功能及与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等。5、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附图列表说明所在城镇、区域或流域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或保护区规划等。(三)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用图表及文字结合方式,概要说明项目基本情况、组成、主
23、要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在建工程的关系。对项目全部组成和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影响特征、程度、方式等进行分析说明,突出重点;并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当地环境特征、项目特点、专项评价设置情况,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等方面选择内容进行。(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给出预测时段、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方法、预测结果,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评价。(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措施。(七)环境风险评价根
24、据项目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论证项目可行性,提出具体可靠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八)环保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明确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结合环评结果,论证项目拟采取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并按技术选刊、适用、有效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按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环保投资额,分析其合理性,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九)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量化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废物处置途径,提出节能、降耗、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保措施。(十
25、一)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根据项目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效益分析结果,提出补偿措施与建议。(十二)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根据项目环境影响,提出设计、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要求,包括环境管理制度、机构、人员、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等。(十三)公众意见调查给出采取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项目环境影响信息、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主要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等。(十四)方案比选项目选址、选线和规模,应从是否与规划协调、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环境敏感区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要优先厂址及选线方案时,应全面比较
26、,从环保角度提出选址、选线意见。(十五)环评结论在概括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定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规定采取的环保措施,从环保角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结论一般包括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现状与主要环境总量、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可针对性选择部分内容。结论要从与法规、政策、规划的一致性、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环保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达标排放稳定性、公众参与接受性等方面分析得出。(十六)附录和附件项目依据文件、评价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引用文献资料、原
27、燃料品质等文件、资料附在报告书后面。第三章 大气导则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定义、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特征污染物指常规污染物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环境空气敏感区分三种1)一类功能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2)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3)对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大气污染源分类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四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高度排放污染物的
28、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有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风把污染物吹到污染源的下风向。、简单地形污染源中心点五公里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复杂地形污染源中心点五公里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推荐模式包括三种估算模式单源预测模式,用于评价项目等级、确定评价范围。结果值大于进一步预测模
29、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多源预测模式,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大气污染物分类分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粒径小于15微米。二、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根据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大气环评工作进行分级基本方法: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13种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该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然后按分级判据分级。选定评价因子和主要污染物: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利用等标排放量公式选定主要污染
30、物:等标排放量(m3/h)污染物的排放速率(t/h)/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一次值mg/ m3)109占标率和D10%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最大地面浓度/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100%确定评价工作等级选择最大地面浓度时注意:1)一般选用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2)没有小时浓度限值,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3)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 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4)如有地方标准,选用地方标准值;5)上述标准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同一项目有两个以上污染源排放同种污染物
31、时,分别确定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3)对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4)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5)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环境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6)公路、铁路等项目,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评价等级。7)
32、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的计算参数和选项。、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预测。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直接以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确定评价范围1) 根据污染物最远影响范围确定环评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2)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3)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4)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确定环境空气敏感
33、区范围见术语定义。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调查分析对象一、二级评价项目1)项目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2)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已建和在建项目污染源;3)已批复环评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4)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拟替代污染源。三级项目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新建项目用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在建、未建项目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资料;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利用有效数据或实测;分期实施项目利用前期工程最近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污染源参考污染源调查方法。、污染源调查内容及调查清单(
34、调查清单详见导则教材39、40页)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扩建项目三本账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毒性较大污染物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其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2)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
35、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4)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边长(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5)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车速(km/h),各时段
36、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6)其他调查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考虑周围建筑物引起空气扰动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对估算模式,只要调查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宽度。颗粒物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核实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资料来源
37、三种途径:)环境资料:收集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近三年监测资料;)项目资料:收集近三年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现状调查监测方法:)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参考ISO 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分析现有监测资料)分析达标情况长期浓度(年、季、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小时平均浓度);)若监测结果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
38、、变化趋势。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1)常规污染物;2)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在TJ36中有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污染物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但毒性较大,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制度监测期数规定: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2)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3)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1)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2)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3)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
39、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时,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的原则:一级项目获取当天早晚2、5、8、11共个小时浓度值;二、三级项目获取当天早晚2、8共个小时浓度值;)无法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取值时间要求。、监测布点数量根据项目规模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环保目标布局,综合考虑。一级项目:包括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项目:点位不少于6个,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大、环保目标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三级项目:若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年监测资料,且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规定,能满足要求,可不监测,否则设置24
40、个。、监测布点原则及方法一级项目:以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0,至少在00、450、900、1350、1800、2250、2700、3150各设置个监测点。二级项目:至少在00、900、1800、2700各设置个监测点。三级项目:至少在00、1800各设置个监测点。监测方法均采用极坐标布点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技术规范要求:监测点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30度;监测点周围有270度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影响,原则上20米内无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1520米内无绿色乔木、灌木等;注意监测点可达性和电力保证。、监测采样环
41、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原则1)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2)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 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4)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
42、级项目不必)、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1) 评价范围50km: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2) 评价范围50km: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 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43、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不同点:调查时间为近3年内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1) 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2) 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3)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风向的360度划分法以北方为0度,顺时针旋转。4)选择调查内容:湿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由于进一步预测模式需要每天
44、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24次的,可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1)观测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2)调查距地面1500m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 风速、风向、露点温度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时机: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一级评价连续观测一年;二级评价选择代表性季节观测,观测期限在2个月以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45、: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月均温度变化情况,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风速统计月均风速月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绘制月、日变化曲线图。风向、风频统计月、季、长期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绘制季、年平均风向玫瑰图。注:风向玫瑰图,应附当地气象台站20年以上的气候统计资料结果。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一般为连续45度左右。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范围。主导风向有明显优势,风频之和应30%。没有主导风向,应考虑全方位影响。第三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预测内容与步骤、预测内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预测步骤) 确定预测因子。) 确定预测范围。) 确定计算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确定气象条件。) 确定地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