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改造工程施工主要工艺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办公楼改造工程施工主要工艺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办公楼改造工程施工主要工艺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1.瓷砖粘贴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1.1空鼓脱落(1) 基层清理干净,特殊工艺应渗入适量粘结剂,表面修补平整,墙面洒水湿透。(2) 面砖使用前,必须清洗干净,用水浸泡到面砖不冒气为止,且不少于24H,然后取出,待表面晾干后,方可粘贴。(3) 面砖粘贴砂浆厚度一般应控制在5-7MM左右,过厚或过薄,均易产生空鼓。砂浆初凝后(24时)用专用小锤全面检查,不放过一块。(4) 当墙面砖有空鼓时,应取下面砖,铲除原有粘贴砂浆,采用丹利胶及符合国家现行要求的粘结胶配制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粘贴修补。1.1.2接缝不平直、缝宽不均匀(1)对面砖的材质
2、挑选应作为一道工序。应将色泽不同的瓷砖分别堆放,用卡尺和钢板挑出翘曲、变形、裂纹、面层有杂质、缺陷的面砖。用专用直尺。翘曲度小于0.5MM同一类尺寸面砖应用在同一房间,以做到接缝均匀一致。用鱼线拉直检验。(2)粘贴前做好规矩,用2M水平尺找平,校核墙面的方正,算好纵横皮数,定出不平标准,阴角处要两面抹直。用阴阳角尺检验。(3)根据弹好的水平线,稳好平尺板,作为粘贴第一行面砖的依据,由下向上逐行粘贴,每贴好一行面砖应及时用靠尺板横、竖向靠直,严禁在粘贴砂浆收水后,再进行纠偏移动。1.2.木饰面制作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 接对缝,正面与背面的缝子要严,一般用墙纸刀片厚作控制比较合适。背后
3、不能出现虚缝。必要时用纸胶带或背面稍作处理。(2) 先安装下面,后安装上面板,接头缝的胶不能太厚,胶应稍稀一点,将胶刷匀,接缝时用力挤出余胶,以防拼缝不严和出现黑纹。(3) 对头缝花纹颜色不近似的处理措施a. 施工工前,应选择好面层板,接头处对好花纹,颜色要一致。淡色面板原边应先裁掉1-2cm。b. 板的木纹根部向下,顶部向上,不得倒头使用。c. 使用前用细刨净面刨光、刨直。1.3.石膏板吊顶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3.1拼板处不平整(1).先安装龙骨,边安装,边调平。只要主龙骨标高正确,板面平整度即可改善。(2).应该使用专用机具与配套材料。1.3.2天花造型不对称、罩面板布局不合理1
4、.3.2.1原因分析:(1).未在房间四周拉十字中心线。(2).未按设计要求布置主、次龙骨。(3).铺罩面板的流向不正确。1.3.2.2预防措施:(1).按吊顶设计标高,在房间四周的水平线位置拉十字中心线。(2).严格按设计要求布置主、次龙骨。(3).中间部分先铺整块罩面板,余量应平均分配在四周最外边,便于调整。1.3.3拼板处不平整1.3.3.1原因分析:(1).操作不认真,主、次龙骨未调平。(2).选用材料不配套或板材加工不符合标准。1.3.3.2预防措施:(1).先安装主龙骨,并拉通线检查是不正确,然后边安装板边调平,可满足板面平整度。 (2)b.应使用专用机具和选用配套材料,可保证加工
5、板材尺寸符合标准,减少原始误差和安装误差,以保证拼板处平整。1.3.4石膏板大面积不平整,挠度明显1.3.4.1原因分析:(1).由于未弹线,导致吊杆间距偏大或吊杆间距忽大忽小等,吊顶构造不符合要求。(2).龙骨与墙面间距偏大,致使吊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挠度暴露较为明显。(3).次龙骨间距偏大,也会导致挠度暴露明显。(4).采用螺钉固定时,螺钉与天花板边的距离大小不均匀。(5).次龙骨铺设方向不妥,不是与板长边垂直,而是顺着罩面板长边铺设,不利于螺钉排列。1.3.4.2预防措施:(1).按规定在楼板底面弹吊杆的位置线,按罩面板规格尺寸确定吊杆间距。(2).龙骨与墙面之间的距离应在10mm。如选
6、用大块板材间距以不大于50 mm为宜。(3).自攻螺钉与板边或板端的距离不得小于10mm,不大于16mm,板中间螺钉距离不大于200mm。(4).铺设大板时,应使板的长边垂直于次龙骨方向,以利螺钉排列。1.3.5石膏板开裂1.3.5.1原因分析:(1).吊顶工程完成后,人为上顶施工造成石膏板开裂(2).轻钢龙骨配件紧固不到位(3).板缝未按规定预留(4).板缝嵌缝腻子未干透(5).石膏板材质没有适应环境温度就安装1.3.5.2预防措施:(1).封板之前做好会签工作,避免人为因素。(2).吊筋必须拉直,主吊件螺栓采用双向螺帽拧紧,次龙骨与主龙骨挂件、小龙骨与次龙骨支托用钳子夹紧,使钢骨架形成整体
7、。(3).按规定所有板缝预留34mm(4).石膏板提前一周到现场,使其适应环境温度再安装。(5).嵌缝腻子干透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1.4.油漆施工中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4.1油漆流挂(1).选择优良的漆料和挥发速度适当的稀释剂。(2).板面处理干净,无油污、水分。(3).环境温度应符合涂漆标准要求,涂饰均匀一致,可避免流挂下垂现象发生。1.4.2漆膜表面起粒(1).选用良好的漆料,过细锣调合均匀,无气泡后再使用。保持施工环境,无灰尘、杂物。(2).喷硝基漆宜用专用喷枪,并清洗干净。1.4.3漆膜表面起雾(1).避免在潮湿环境中涂刷油漆。(2).未干燥表面不得涂刷油漆。1.5.地砖
8、铺贴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5.1地面空鼓1.5.1.1原因分析: (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浇水湿度不够,造成垫层和基层脱离。 (2).垫层砂浆太稀或一次铺得太厚,收缩太大,造成板与垫层空鼓。 (3).板背面浮灰未清理干净,没有浇水,影响粘结。 (4).铺板时操作不当,锤击不当。1.5.1.2预防措施:(1).基层必须清理干净,并充分浇水湿润,垫层砂浆应为干硬性砂浆;粘贴用的纯水泥应涂刷均匀,不得用扫浆法。(2).为基层较低或过凹时,宜先用细石混凝土找平,再垫1:31:4干硬性水泥砂浆,厚度在2.53cm为宜。铺放板材时,宜高出地面线34mm,若砂浆铺得过厚,放上板材后,砂浆底部不易砸实
9、,也常常引起局部空鼓。(3).铺设时,根据锤击空实判断,搬起板材,或增或减砂浆,再浇一薄层水泥浆后安铺板材,注意安铺时要四角平稳落地。(4).板材铺设24小时后,应洒水养护12次,以补充水泥砂浆在硬化过程中所需水份,保证板材与砂浆粘结牢固。(5).灌缝24小时后再浇水养护,然后覆盖锯末等保护成品进行养护,养护期间禁止上人踩踏。1.6.水性涂料施工中的质量通病、难点及处理措施1.6.1水性涂料流坠1.6.1.1原因分析:(1).涂料粘度低,涂膜太厚,涂料干燥较漫,在成膜中流动性较大。(2).毛刷蘸涂料太多。(3).涂饰基层表面凹凸不平,在凹处积聚涂料太多。(4).稀释剂选择不合理。1.6.1.2
10、预防措施:(1).基层表面在涂饰前,应刮腻子并用砂纸打磨平整。刷涂料时要用力刷匀,防止凹处积聚涂料太多,而产生泪痕或形成类似帷幕下垂状。(2).用毛刷涂饰时应少蘸、勤蘸涂料,涂刷的涂膜要薄,实行多遍涂刷,严防涂膜太厚。(3).涂料调制的粘度要适当,以便于控制每遍施涂的厚度。(4).施涂的场所应通风,并选用干燥稍快的涂料品种。(5).调制涂料用的稀释剂,必须和涂料配套;注意稀释剂的挥发速度和涂料干燥时间色平衡。1.6.2水性涂料咬底 这是面层涂料把底层涂料的涂膜软化,造成膨胀,咬起的一种现象。1.6.2.1原因分析:(1).在底层涂料的涂膜上涂刷强溶剂型的涂料,或在底层涂料未完全干燥就涂刷面层涂
11、料。(2).涂刷表面涂料的动作不迅速,反复涂刷次数过多。(3).涂料的溶剂型选择不配套。1.6.2.2预防措施:(1).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必须选用同基配套涂料,严禁使用不同基涂料、混合涂料。(2).涂刷面层涂料,必须底层涂料完全干燥后再刷面层涂料。(3.)咬底处理,应将咬底的涂膜全部铲除洁净,待处理后干透,再涂刷一道涂料饰面层。1.6.3.墙面起泡 涂膜在干燥过程中湿度过高,表面出现许多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的空鼓。1.6.3.1原因分析:(1).木制水泥基层的含水率大;木制的基层没有脱脂和脱油处理。(2).采用耐水性低的涂料在浸水基体上涂饰。(3).油性腻子没有干透或底层涂料未干透,就涂刷面层
12、的涂料。(4).底层涂膜遇雨水后,未清除饰面的浮水,就涂刷上面一层涂料。1.6.3.2预防措施:(1).施涂涂料应在基层充分干透后,才能在基层表面上施涂。(2).基体的含水量大时或在潮湿处施涂时,应选用耐水性能好的涂料,进行施涂。(3).基体表面的腻子和底层涂料应充分干透后,再涂刷下一道涂料。(4).在金属表面涂料前,必须认真打磨除锈,并应清扫干净,露出金属光泽表面后方可涂饰。(5).如果在施涂过程中遇有雨水淋涂膜时,应将涂膜上浮水清除,并完全干透后再进行下一道涂料施涂。1.6.4墙面涂膜脱落 涂膜开裂后失去应有的附着力,以致分成小片或整张起皮脱落。1.6.4.1原因分析:(1).基层表面清理
13、不当,表面有灰尘、锈、油垢、水泥和化学药品等。(2).腻子质量不合格,或者选用的腻子品种与涂料不匹配。(3).在受潮湿或发霉的水泥基层上施涂,导致涂料与基层粘附力不良。(4).底层涂料的硬度过大,涂膜表面光滑,使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的结合力差。(5)涂膜太厚。1.6.4.2预防措施:(1).在施涂前,应认真清除基体表面,处理干净。(2).水泥基层应干透,并应除去霉杂物后再施涂涂料。(3).腻子的质量、品种必须和施涂的涂料匹配。(4).选用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必须匹配,并应选用附着力强和湿润性较好的底层涂料。如果底层涂膜表面光滑,应用水砂纸打磨后,除掉表面的乳粉,再施涂下一道涂料。(5).严格控制每道施涂涂料的涂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