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科目名称: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开发教师:王丽 王建荣 张伟 周梅双 李蒙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82课时(新授课76节+6节复习课)课程目标:知识领域基本目标能力目标拓展目标数与代数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1、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体会优化思想。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并与同伴交流。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1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图形与几何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
3、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与同伴交流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统计与概率能按照给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体术问题的习惯。综合与实践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方面知识的理解。1、学会表达自己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程内容:(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7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共有4个单元
4、,占全册学习内容的80%;空间与图形共有2个单元,占全册学习内容的15%;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占全册学习内容的5%;还有两个独立的综合应用找找周围的数分积木。(二)学情分析学生都是刚入学的孩子,身上稚气未脱,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入学教育,因此学习基础差异较大,许多学习习惯有待养成,学习能力也有待加强。因此本学期将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重点。(三)单元分析单元学情分析单元目标重点、难点课程实施一、10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是数的认识的起始阶段,它是“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习本册中的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5、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认、读、写10以内各数,掌握各数的组成;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发展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3、会用10以内的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110各数的含义,建立
6、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教学难点:写010各数。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4、充分利用“自主练习”,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扩大学习空间。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二、分类与比较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分类和
7、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比较的一般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多少、大小、轻重、高矮等。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8、教学重点:按指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比较物体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怎样自定标准对物体分类,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操作,积累活动经验。4、既要注重对指示灯与技能的考查,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引导。三、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主要认识单元,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9、际,组织丰富、有效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了解“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比较熟练的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2、经历探索10以内加减法算法及运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10、,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对生活的实例或图意的描述和交流,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问题。1、 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3、 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 重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 注重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认识位置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位空间的3个方向,所以本单元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本单元的学
11、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认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学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2、经历用上下、前后、左右辨认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方位感。3、在现实、有趣的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的直观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辨认左右。教学难点: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1、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3、注意引导学生讲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联系,学到有用的知识
12、。4、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五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且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10以上的数,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1120各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认数是学生认数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0个一是一个十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表示数的位值制原则,为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乃至更大的数打下基础。在认数基础上接着教学20以内加减法,有利于深化对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也为后面学习20以上的
13、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加减法奠定基础。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并能正确的读、写;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 不进位)”“十几减10”、 “十几减几”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在建立数概念和理解算理、提炼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借助学具操作直观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3、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
14、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写教学难点:11-20以内各数的写法1、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利用小棒和计数器,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数学活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注重在直观操作中感知与抽象。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六、认识图形本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进行“摆积木”、“用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拼搭”“、装饰一些废旧物品”等游戏活动,在这些游戏中会接触到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感性的,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
15、初步的空间观念,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抽象,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在拼、摆、摸、滚等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2、在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
16、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感性的理解,让学生 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动手拼摆,自主进行分类,教师再提升认识,重点强化图形的认识。2、通过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他是学习多位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
17、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规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2、经历探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18、: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学会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破十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1、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童趣。2、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具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3、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四)课时安排知识领域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与计划课时总课时数与代数一、校乐的校园10以内的数的认识1-5各数的认识 3课时 0的认识 1课时6-1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 2课时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 12统计与概率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9、学习按指定标准分类 1课时学习比较的方法 1课时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 4综合与实践找找周围的数 找找周围的数 1课时1数与代数三、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5以内的加法 3课时 5以内的减法 3课时6、7的加法 2课时 6、7的减法 2课时8、9的加减法 3课时 10的加减法 3课时连加连减 3课时 加减混合 3课时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24空间与图形四、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认识位置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4数与代数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1120各数 2课时加减法 3课时智慧广场 1课时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8空间与图形六、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认识
20、图形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 4综合与实践分积木分积木 1课时1数与代数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9加几 3课时 8加几 3课时 7、6加几 2课时 十几减9 3课时十几减8、7 3课时 十几减6、5、4、3、2、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2课时18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1)教材: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参、教辅等。还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2)教案:根据学生情况撰写教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3)信息化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如青岛版教材资源网、省市区教研网、自制课件。(4)视频:充分利用各种课例
21、视频材料。(5)试卷:使用全区统一下发的单元测试题。(6)教具、学具(7)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2)实施手段(1)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和课标要求,科学撰写教学案。教案的结构分为:三维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教学准备、教学流程、课后反思,通过教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2)重视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学生刚刚入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重在考查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程评价: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重
22、点,全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1.形成性评价(40%权重)(1)学生单元学习质量检测 。(2)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习效果)。 (3)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业成果、反映学生成长的材料等)。(4)进行两次作业展览(常规作业、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促进个性化学习。(5)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相结合。以上四项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说明:优秀为100分90分,良好为90分75分,合格为74分60分,不合格为60分以下。2.终结性评价(60%权重)(1)单项测试:计算、几何与图形、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均按优秀
23、、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等级分值参照形成性评价。(2)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等级制)根据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结果。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多样,采用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教师结合数学学习档案及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客观地给学生一个评价,并指出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审议意见】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课程实施与评价四个项目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结构完整、合理,条目清晰。2.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标准,从三维目标进行划分,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
24、合与落实,具有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性,叙写规范,清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3.课程内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学段标准和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课时划分打破了原来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的僵硬格局,从大的单元模块出发,根据不同的课型合理的划分课时,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4.课程实施关注学生,通过“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切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发展。5.课程评价多元,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评价设计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了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者的一致性。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