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提要)(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15012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过程(提要)(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知过程(提要)(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过程(提要)(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过程(提要)(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壹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考纲要求:1. 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2. 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3. 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 感觉(一)感觉概述1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信息的来源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

2、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二)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能力的大小称为感受性。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反比关系。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

3、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进入明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在暗光下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

4、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3感觉后像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4 感觉补偿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二、知觉(一)知觉概述1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

5、意义。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事物整体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2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觉

6、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事物的特征,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以及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

7、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刺激性的物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如与人的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个体以往经验不同而使知觉有差异。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

8、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经验校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三 注意(一)注意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在同一时间

9、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那些能被我们感知系统捕捉进入人脑的事物就是注意选择的结果。注意并不是一个注意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同时存在。例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是注意与听觉活动的结合;默写,是注意与记忆的结合;解题计算,是注意和思维的结合;考试后心情糟糕,是注意与情绪体验的结合。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二) 注意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

10、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本身的特点。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刺激物的对比性等。无意注意与个体本身的特点和状态有关,如需要、兴趣、情绪情感、个人期待、人格特征等。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如同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有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

11、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三) 注意的品质注意有一些基本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特点,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注意特性。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在同一活动任务上,注意的对象可以有所变化

12、,只要总的活动方向不改变,注意仍然是稳定的。注意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注意的起伏,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叫注意分散,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和训练延长注意稳定的时间。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

13、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性质和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四、记忆(一)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传统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分析和定义记忆,把记忆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输入与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二) 记忆种类1.按记忆内容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

14、忆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也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2按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和编码方式不同,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它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持续性短暂,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存储中保存时间大约为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过充分的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

15、,保存时间有的很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3.按长时记忆中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类记忆,主要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练习而学得的活动性记忆,如骑车、写字、游泳等。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如对定理、规律、历史等均属陈述性记忆。4按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当个体完成任务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个体往往意识不到他

16、们在回忆。5.按识记时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目的的记忆。儿童的无意记忆能力比有意记忆能力强,而对大多数成人来说,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不经意的无意记忆效果好得多。6. 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类,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机械记忆指不问记忆内容的意义,死记硬背。逻辑记忆又称意义记忆,是一种建立在对记忆内容意义理解上的记忆。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与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学龄早期,由于理解力有限,逻辑记忆在记忆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高。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任务量增多,记忆就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17、。7. 按记忆时使用的感知器官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嗅觉记忆型、味觉记忆型、肤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六类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三) 记忆系统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

18、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1.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印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感觉记忆的信息还未经任何心理加工,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3)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2.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

19、,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美国心理学家M勒(G.Miller)在其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中明确提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存储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长时记

20、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四)遗忘1. 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过重新学习则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2.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研究得出了最著名的遗忘曲线,也称为保持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量随时

21、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3. 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消退理论认为遗忘就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看,记忆痕迹是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分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痕迹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得到人们的接受。(2)干扰抑制说。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能是由于干扰而引起。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干扰理论认为,遗忘并非经验的消失,而是储存的资料不能提取。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缘故。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旧经验对新学经验的

22、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前摄抑制,新经验对旧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倒摄抑制。(3)动机性遗忘说。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4)线索依赖性遗忘。线索依赖性遗忘是与痕迹消退说相反的观点,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信息检索困难所致。4. 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如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规律。(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程度对遗忘的影响。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最先遗忘的是那些最不重要的材料。(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得最慢。(4)识记材

23、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需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过度学习有助于记忆。(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的影响。一般来说,系列材料的开始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而中间位置则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这可能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有关。因为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会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学习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记忆力差。强记忆力能够迅速地、准确地、持久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比较好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1. 拥有良好记忆心

24、态(1)记忆要有明确的目的。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则记忆力持久且强劲,反之则短暂而微弱。(2)记忆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和对象,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精神上更加亢奋。(3)记忆要有高度的注意力。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和对象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反之,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过多,会使人记忆力下降。(4)记忆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实验证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人,记忆效果就好,反之则差。2.运用有意识记和意识记得方法有意识记一般与当前的活动目的一致,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注意机能,学习效果较好。意义识

25、记能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记忆效果较好。3. 加强复习防止遗忘(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要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在大规模遗忘之前就进行复习效果较好。二要分散复习。集中大块时间进行复习容易产生疲劳,分散复习的效果一般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2)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对于内容较多、较难的材料,采用部分复习效果较好;对于内容较少、容易的材料,可以采用整体复习的方法。(3)学习程度的安排。刚刚达到会背的程度,被定义为100%,这种程度并不能保持持久,需要再次基础上再学习,即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的保持效果最好。(4)采用多种复习形式,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心理学研究表

26、明,运用多种感官复习,既看、读、又听、写、做、思,效果比单纯看要好得多。两个人交互式复习比一个人复习效果可能要好。(5)注意克服材料之间的干扰。注意在两种学习材料的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6)采用其他精加工和组织策略进行复习。如直观形象法、联想法、谐音法、列图表法、归类法、歌诀法等4.强调科学记忆方法(1)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记忆前提下的理解相统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记忆,不可能上升到理解;而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没有理解,记忆就像散沙一样,失去应用价值。(2)尝试背诵法。尝试背诵应有一个明确的记忆提纲,就像电脑里的目录、路径一样,将

27、知识放在“目录”中,将“目”录融汇在知识里,相得益彰,便于知识的提取应用。(3)联想记忆。接近联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历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明治维新。相似联想,用相似的事物联想,例如:意大利的地图像靴子。对比联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例如: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归类联想,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因果联想,从原因想结果或从结果想原因。例如:遗传和变异。创新联想,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的联想。例如: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五、思维与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

28、内容,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3根据解决同题的创造性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

29、创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又称为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此外,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学知识,还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三)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2比较与归类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归类是在人脑

30、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人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思维过程。系统化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因此它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四)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

31、经验,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例如新软件的开发,新歌曲的创作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六个特征:(1)敏感性: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2)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灵活性: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4)独创性:产生新颖的、有思想的能力;(5)再定性:重新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适应方法;(6)洞察性:能透过实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和特性。(五)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情境下,个体经由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

32、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它包括三种状态: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中介状态。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2.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有四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环节。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心理定势。心理定势也称心向作用,是指重复进行的相同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是个体按照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心理定势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2)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结构就是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包括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态度

33、和观念。当个人遇到问题情境时,总是以个人的认知结构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情境与个人认知结构完全符合,就只要靠旧经验来解决;如不符,就需调整甚至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人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丰富,组织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一种惯常的事物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其他的功用和联系。如果初次看到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4)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完成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有无、动机的强度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起到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对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操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在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之间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很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是不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