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993800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 感觉世界 (2) 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3) 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嗅觉:鼻的结构:鼻腔、 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 嗅觉细胞 嗅觉神经 大脑 产生嗅觉嗅觉的特点:(4点) 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 不同动物的嗅

2、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大脑 产生味觉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 综合味觉有:麻、辣、涩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 舌尖 苦味 舌根 酸味 舌侧中部 咸味 舌侧前部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3、)(4)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4、5) 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 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耳的结构: 中耳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前庭:内耳 半规管: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 耳蜗 听觉神经 听觉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一般儿童

5、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人的发生频率(85Hz-1100Hz)与听音频率(20Hz-20000Hz)是不同的,如果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音频率范围内则能被听到,反之,不在人的听音范围内,高于2000Hz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波)叫次声(波),这些声音人听不到。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

6、不是指没有声音。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音色:声音的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噪声: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称为噪声。控制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光和颜色: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

7、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与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相同。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的颜色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三原色:红、绿、蓝5、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反射定律:(见图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8、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个平面,法线中间,角相等)说明:光的反射遵循光路可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像和物体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说明: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7、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也遵循光路可逆。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统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光疏物质)斜射入水(光密物

9、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则反。如果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跟着增大。垂直界面入射,方向不变。8、透镜:凸透镜:中央比边缘厚 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窄。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体现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虚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大。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性质应用物距像距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实象虚象同侧异侧u2ffv2f缩小倒立实象异侧照相机u=2fv=2f等大倒立实象异侧f

10、u2f放大倒立实象异侧幻灯机u=f/不 成 像ufu水酒精 。第4节 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

11、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 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第5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