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举例:人靠声振带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解释: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6、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
2、(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7、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8、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9、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听见回声的最小距离为17m);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听到声音正常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
3、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3、耳聋的分类: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例子: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应用: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
4、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2、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声音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应用:次声波有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产生次声波;超声波有猫狗等动物听觉、B超等。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应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可以看西瓜熟没、瓷碗的好坏等。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5、: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2、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
6、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可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第二章 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火把、油灯、燃烧的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说明:光源指的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的情况。如月亮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的光等。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说明:如果介质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
7、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3、光线: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4、常见关于光直线传播的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5、光速: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3105km/s。说明: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规律总结:光能在真空中
8、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二、光的反射定律: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概念: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拓展:A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三线合一。此时,入射角、反射
9、角均为0度。B光路可逆原理误区警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大小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3、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4、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已知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关系,求剩余一项的位置。此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求可见范围,此种类型问题
10、,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规律总结:作图的方法有两种: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先要确定像的位置;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先要画出法线。5、分类: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四、光的折射现象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
11、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发生反射现象,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现象。因此光的折射现象就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
12、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海市蜃楼4光的折射定律与光的反射定律的异同: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不同点1介质方面反射学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2角度方面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相同点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测3两角关系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4可逆性光的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误区警示:因为先有入射光线、入射角决定折射光线、折射角,所以在叙述折射规律时,应注意两者的因果关系,先说折射光线
13、(折射角),后说入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随入射角的大小改变而改变。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不同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2、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色,说明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经光通过。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
14、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只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规律总结: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六、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定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特性:A热作用强。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吸收红外线。B穿透能力强:可穿透云雾。作用: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2、紫外线定义:光谱中紫外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特性A化学作用强: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的吸收B生理作用强:能杀死微生物,可用
15、来杀菌、荧光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行防伪等。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的基本概念及性质:1、常见的透镜2、透镜的基本概念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名称又名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透镜的一些基本规律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
16、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摄影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Fu2f幻灯机、投影仪u=f不能成像uu放大镜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屏幕(3)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
17、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4、凸透镜成像动态分析(1)像距与物距的关系: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移动方向相同(物距变大,像距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变化与像距的变化情况成正比(像距变小,像也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成虚像时:三、有关透镜的一些问题1、透镜光学作图(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
18、行于主光轴。2、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3、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4、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2)、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
19、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3)、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4)、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四、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1、眼睛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方法: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显微镜由目
20、镜和物镜组成,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2、望远镜: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显微镜和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成放大、倒立、虚像放大倍数。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1、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
22、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例如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2)熔化吸热。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能继续吸到热。(2)熔
23、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例如: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2、汽化方式
24、:蒸发和沸腾。(1)它们的区别有三:快慢程度不同。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条件不同。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4)液体沸腾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沸点随气
25、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6)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能继续吸到热。沸腾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如何减少实验时间: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3、液化定义:由气态变为液态。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4、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
26、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2)压缩体积。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举例:北方挂
27、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28、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附录:一、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雨: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雾: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霜: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
29、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雪: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雹: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固体分子排列紧,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固态液态气态。分子间距离由大变小,要放出热量。气态液态固态。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一、电荷1、电荷及其性质: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点:
30、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e=1.6x10-19C7、电荷的中和:放在一起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扩展:如
31、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二、电流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1)电
32、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5、单位:(1)、国际单位:A(2)、常用单位:mA、A(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A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
33、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三、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
34、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四、电路1、组成: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
35、断。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通路: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4、连接方式:串联并联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 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电路图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5、识别电路串、
36、并联的常用方法: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断开法(也叫断路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定义法: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来的,则电路为串联电路,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