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共35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单元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 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
2、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第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根据
4、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单元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
5、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6.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的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单元重点: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单元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七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第5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
6、对除法算式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课时课题: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第6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2.结合实践操作,借助集合图,使学生初
7、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3.在抽象概括、总结数学结论的过程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课时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第9页例1。教学目标:1.利用百数表,通过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在经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自
8、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学习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奇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第四课时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第10页例2。教学目标:1.利用百数表圈画数,根据提示,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归纳举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交流、
9、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合情推理能力。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课题: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三第6-12题。教学目标:1.通过基础练习题,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2.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有条有理的思考习惯。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审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
10、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4.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教学难点: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课题:质数与合数教学内容:第14页例1。教学目标:1.学生能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制成质数表,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11、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辨别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会辨别质数和合数。第七课时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内容:第15页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举例、说理、图示等自主探究活动,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目标: 1.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
12、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1dm、1cm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单元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1dm、1cm以及1L、1mL的实
13、际意义。单元难点: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课时安排:十三课时第一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第18页例1、19页例2。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2.通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能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体验
14、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长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二课时课题: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0页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活动,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2.引导学生从顶点、棱、面三方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揭示并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正方体的初
15、步表象。第三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第23页、2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中,知道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面的大小相等,根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
16、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六第5题、第6题、第8-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2.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并求出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和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实际,会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五课时课题
1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7页、28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实验比较”这一线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意义,在实物比较中揭示体积的概念。 2.利用比较两个不容易直接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类推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意义,能正确区分
18、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第六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第29页、30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理解体积意义的基础上,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联系,感悟并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教学难点:在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发现
19、长、宽、高与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七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棱长棱长”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引导学生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来计算,理解长方体和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
20、乘。”。 3.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第八课时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4、35页例2、例3内容及练习八第1题和第6题。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理
21、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整理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对比,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3.能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4.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想象和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迁移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第九课时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5页例4及练习八第2、3、4、5、7、8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根据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自主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从中感受到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2.鼓励学
22、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现实,可采用不同的换算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检验习惯,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十课时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 38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药水瓶、饮料瓶等,认识容积单位 (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要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1升 =1000毫升。初步认识度量液体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
23、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mL、1L的表象,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L=1dm、1mL=1cm。 3.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并要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进行转换, 从而更好地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和联系。4.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能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第十一课时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9页例6。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
24、体积和容积意义及计算的基础上,探索测量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知道用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二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基本数量关系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总体积。从中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2.关注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到排沙法、测质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掌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
25、决问题中的应用。第十二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梳理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三课时课题:探索图形 教
26、学内容: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
27、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单元重点: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2.使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单元难点:1.建立单位“1”的概念;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性,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课时安排: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古人的测量方法,了解分数
28、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单位“1”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知道一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由谁决定的。3.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教学内容:第49页例1、例2 ,5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分一分,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
29、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第三课时 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内容:第53页例1、例2 ,5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图,动手涂一涂的方法,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及它们的意义,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以及分类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学难点: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第四课时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5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30、: 1. 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第五课时 课题: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第60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圈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不同的方法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简
31、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过程中,发展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六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第62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在探索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七课时
32、课题:约分教学内容:第65页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2.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的概念,学会约分的数学形式。3.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找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熟练的约分。第八课时 课题: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第68页例1、6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经历借助集合图,直观感知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3、。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找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九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第70页例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2.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阅读理解、画图等方式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3.在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将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的问题。第十课时
34、课题:通分教学内容:第73页例4,74页例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并掌握通分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4.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会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教学难点: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第十一课时 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内容:第7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
35、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单元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形,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单元重点: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和特性。单元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旋转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
36、时 课题:图形的旋转教学内容:第83-84页例1、 例2 、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探索旋转的特性及性质。2.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第二课时 课题: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第87-88页例4。教学目标:1.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2.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增强审美意识。教学重点: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借助方格纸完成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探索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