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共1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949676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共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共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详细】(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人口增长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过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人口的数量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5.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6. 社会生产力发展、政策影响着人口增长。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

2、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10.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13. 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14.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5. 人口老龄化:60岁占人口的10% ;65岁占7%1.2人口的空间变化1.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

4、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 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

5、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 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变化;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的合理容

6、量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最重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

7、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之间的组合(等级体系)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个体)(城市 群体)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 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4.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

8、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 功能区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中高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占用土地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聚集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6.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8

9、.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9.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10.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5)行政因素、通过制度政策和城市规划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

10、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3.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11、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6.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8. 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1)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3)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城市化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 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

12、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4、城市化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水平30、中等水平3070% 、高水平70)体现了社会济济发展水平6、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

13、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8、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此为英国特有)9、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起步早工业革命开始早水平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量的乡村人口转 为城市人口速度发展趋缓,甚至停滞人口增长趋缓,城市中心区衰落问题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

14、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发展中国家起步起步晚二战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才得到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人口比重低速度发展快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异变大,纷纷涌入城市问题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力过剩1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的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运动; 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影响了日照、风速和

15、风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合理:改善环境: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 过快: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11、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堵; 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缓解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中心区发展高新产业,大三产业。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案例分析季风水田农业(以亚洲为例)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乳畜业(以西欧为例)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

16、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区位因素农业发展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

17、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农业技术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土地价格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工业基础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高温多雨)、“橘生淮南则为橘

18、,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毛竹:亚热带典型植被。平原适合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

19、多;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府鼓励支持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分

20、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

21、壤肥沃、水源充足)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地租低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土地:地形平坦,地广

22、人稀,地租低 草原:草类生长茂盛,质量好; 水源:水源充足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科技:科技水平高 发展措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草 开辟水源 培育良种牛二、乳畜业1、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3、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主要类型分布典型地区区位优势特点季

23、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作物:水稻)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区;我国东北和西北。(我国为国营,其他国家为私营)美国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产品商品率高。(作物:小麦、玉米为主)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

24、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乳畜业北美五大湖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西欧、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澳大利亚等;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北美五大湖区、西欧市场(大多紧消费市场)、饲料供应。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混合农业美国、澳大利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地势较平坦(中部平原);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

25、);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便利(靠近主要铁路、公路,距海港近);市场广阔;机械化程度高;政府支持。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区位的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应考虑近河湖分布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动力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

26、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科技科技进步能促进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的提高;能使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还能使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运输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市场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2、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3、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

27、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构成的成本也就不一样。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类型名称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接近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水电站)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

28、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几种特殊条件下工业区位的选择 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油田);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应接近市场,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而伊春的家具制造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大兴安岭)。内蒙古呼和浩特建立乳品加工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该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分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

29、水平(决定性因素)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区位变化变化的原因对原料地的依赖减弱工业原料的范围扩大;原料替代品增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动力基地的依赖减弱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核电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原料、产品的运入、运出都离不开运输,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典例 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煤炭区位 铁矿区位 港口区位 中国: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2、随着人们环境

30、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要求举例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即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电子厂、感光器材厂污染程度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储厂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

31、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 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20世纪80年代前:内地大型工业基地建设,西部纺织工业中心建设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加大表现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

32、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工序上的联系(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概念: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概念: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D部门C部门B部门A部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信息上的密切联系2.工业集聚概念: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优点: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集聚的两种情

33、况 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举例: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区) 原因: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聚集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技术专业化生产集聚区(举例:新兴产业集聚区) 原因:在生产上没有联系,是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3工业地域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分类 .【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原因: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基础: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基础:有工序联系或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目的:吸引投

34、资者建厂,降低生产成本.【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举例:食品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低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举例: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协作企业多、发育程度高潜力大,多为综合型,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原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原材料少,产品小; 寻找最优区位。表现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 (结果:形成跨国公司;趋向:公司的规模为中小型,且全球化) 产品结构复

35、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2.工业的地域联系 条件:工业分散的现象,引起了工业的地域联系。【必要性】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可能性】 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重要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

36、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4.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较近(法国的洛林铁矿) 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德国、西欧)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37、。调整工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三、新兴工业区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国际条件);发达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上3个国内条件)2发展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企

38、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产品:研发费用高;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

39、湿润。交通便捷;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的比较: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

40、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3.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方式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笨重的、需长途运输的货物公路运输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货物管道运输大量流体货物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航空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公路远程铁路大宗笨重货物水路液体、气体、粉末状固体管道4.交通运输方式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发展。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2.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综合运输网 3.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的影响和制约南昆铁路的建设 1.建设的决定意义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2.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