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数学衔接讲义讲义系列一(共9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947602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5.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一数学衔接讲义讲义系列一(共9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新高一数学衔接讲义讲义系列一(共9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一数学衔接讲义讲义系列一(共9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一数学衔接讲义讲义系列一(共92页).doc(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讲 数与式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与化简3、理解并掌握繁分式的化简重点、难点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二次根式与分式考点及考试要求1、理解并掌握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与化简3、理解并掌握繁分式的化简教学内容知识框架知识点一:乘法公式【内容概述】【公式1】【公式2】(立方和公式)【公式3】(立方差公式)【公式4】(请同学证明)【公式5】(请同学证明)【典型例题1】:例1.计算: 例2.计算:例3.计算(1) (2)变式1:利用公式计算(1) (2) 变式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1) (2

2、) (3) (4) 【典型例题2】:例4.计算:(1)例5.已知,求的值例6.已知,求的值变式1:计算:变式2:已知,求的值知识点二、根式【内容概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1) (2) (3) (4) 【典型例题1】:基本的化简、求值例7.化简下列各式:(1)(2) 例8. 计算变式1: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 A BC D是任意实数变式2:若,则的值是() ABCD变式3:计算【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

3、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分母中有根式(如),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如)这时可将其化为形式(如可化为)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如化为,其中与叫做互为有理化因式)【典型例题2】:有理化因式和分母有理化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有理化因式。如与;与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在分母含有根式的式子里,把分母中的根式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例9.计算:(1)(2) 例10.设,求的值知识点三、分式【典型例题1】:分式的化简例11.化简 例12.化简 【典型例题2】:

4、分式的证明例13. (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2)计算:;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 ,有【典型例题3】:分式的运用例14.设,且e1,2c25ac2a20,求e的值变式1:对任意的正整数n,_-变式2:选择题:若,则 =( )(A) (B) (C) (D)变式3:计算知识点四、因式分解 【内容概述】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

5、组分解法等等。【典型例题1】: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内容概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立方和公式) (立方差公式)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例15.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1) (2) 变式: 分解因式:(1) (2) 【典型例题2】:分组分解法【内容概述】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

6、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例16.把分解因式。 变式:把分解因式。(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17.把分解因式。 变式:把分解因式。【典型例题3】:十字相乘法【内容概述】(1)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二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由,我

7、们发现,二次项系数分解成,常数项分解成,把写成,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如果它正好等于的一次项系数,那么就可以分解成,其中位于上一行,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1)型的因式分解例18.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例19.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例20.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例2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变式练习:(1)x2-6

8、x+5 (2)x2+15x+56 (3)x2+2xy-3y2 (4)(x2+x)2-4(x2+x)-12 【典型例题3】: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 例22.分解因式 变式:(1)x2+12x+20 (2)a4+a2b2+b4(2)拆项法(选讲) 例23.分解因式 (3)其它方法(选讲)例24.(x2-5x+2)(x2-5x+4)-8课后练习1填空:(1)( );(2) ; (3) (4)若,则的值为_(5)若,则 _ (6),则_(7)若,则_(8)若,则( ) (A) (B) (C)(D)(9 )计算等于( )(A) (B) (C) (D)(10)若,则的值为( ) ABCD2化简:(

9、1) (2)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6) 第2讲 一元二次函数与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1、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能够根据解析式快速画出函数的图像2、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3、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4、能够根据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关系解二次不等式重点、难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考点及考试要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内容知识框架1、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3、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4、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点一、的图像与性质【内容概述】1、 当时,函数图象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为

10、,对称轴为直线 ;当 时,y随着x的增大而 ;当 时,y随着x的增大而 ;当 时,函数取最小值 2、当时,函数图象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直 线 ; 当 时,y随着x的增大而 ;当 时,y随着x的增大而 ;当 时,函数取最大值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上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典型例题】例1 . 求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变式1:作出以下二次函数的草图(1) (2) (3) 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

11、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150165y/件705035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例3.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求b,c的值知识点二、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内容概述】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3、交点式:ya(xx1) (xx2) (a0)【典型例题】例4.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

1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例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例6.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例7.函数yx2x1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无法确定变式1: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a (a0) 变式2:二次函数yx2+2x1的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变式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图象经过点(1,2),(

13、0,3),(1,6); (2)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3)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0)和(1,0),并与y轴交于(0,2)知识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内容概述】1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在自变量取任意实数时的最值情况: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最小值,无最大值;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最大值,无最小值2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 第一步:确定a的符号,a0有最小值,a0有最大值; 第二步:配方求顶点,顶点的纵坐标即为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3求二次函数在某一范围内的最值如:在(其中)的最值第一步:先通过配方,求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 第二步:讨论:(1)若时求最小值或时求最大值,

14、需分三种情况讨论:对称轴小于即,即对称轴在的左侧;对称轴,即对称轴在的内部; 对称轴大于即,即对称轴在的右侧。(2)若时求最大值或时求最小值,需分两种情况讨论:对称轴,即对称轴在的中点的左侧;对称轴,即对称轴在的中点的右侧;说明:求二次函数在某一范围内的最值,要注意对称轴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应位置【典型例题】例8.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 (2)例9.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10.当时,求函数的取值范围例11.当时,求函数的最小值(其中为常数)变式1:设,当时,函数的最小值是,最大值是0,求的值变式2: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4,求的值变式3:求关于的二次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常数

15、)变式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知识点四、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概述】通过前面的学习,咱们已经掌握了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函数的图像,现在同学们根据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分类,详细总结,然后对比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的框架,让学生来填,引导学生自主找规律)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 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 2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解简

16、单的分式不等式的方法:对简单分式不等式进行等价转化,转化为整式不等式,应当注意分母不为零.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最终可以化为的形式:(1)当时,不等式的解为:; (2)当时,不等式的解为:;(3)当时,不等式化为:; 若,则不等式的解是全体实数; 若,则不等式无解【典型例题】例12. 解下列不等式:(1) (2) 例13. 解下列不等式:(1) (2) (3) 例14. 已知对于任意实数,恒为正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例15 . 解下列不等式:(1) (2) 例16. 解关于x的不等式例17. 已知不等式的解是求不等式的解变式1:(1) (2) (3) (4) 变式2:解下

17、列不等式:(1) (2) (3) (4) 变式3:解下列不等式:(1) (2) 变式4: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是一切实数,求的取值范围(选做)课后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B(1,0),C(,2);(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且与y轴交于点(0,1);(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0),(5,0),且与y轴交于点(0,);(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2.已知函数,其中,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3.若0a1,则不等式(xa)(x)0的解是(

18、 )A. ax B. x或xa D. xa4.如果方程ax2bxb0中,a0,它的两根x1,x2满足x1x2,那么不等式ax2bxb0的解是_5.解下列不等式: (1)3x22x10; (2)3x240; (3)2xx21; (4)4x20 (5)4+3x2x20; (6)9x212x4;6.解关于x的不等式x2(1a)xa0(a为常数)7.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为求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第3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重点、难点1、韦达定理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2、韦达定理的应用考点及考试要求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

19、、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教学内容知识框架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选讲) 4、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选讲)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方程的根(1) (2) (3) 例2.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变式练习: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 (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4)

20、方程无实数根。知识点二、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内容概述】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则有: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x1x2, x1x2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即:p(x1x2),qx1x2,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的两根因此有: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

21、是x2(x1x2)xx1x20【典型例题】例3. 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例4.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例5.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例6.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1)求| x1x2|的值; (2)求 的值; (3)变式: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3) ;(4) 例7.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a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的范围例8.已知关于的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值。(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

22、5; (2) 方程的两实根满足。例9.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使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使的值为整数的实数的整数值。变式1:填空:(1)若方程x23x10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则 (2)方程mx2x2m0(m0)的根的情况是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4)若m,n是方程x22005x10的两个实数根,则m2nmn2mn的值等于 (5)如果a,b是方程x2x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3a2bab2b3的值是 变式2:已知,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axb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变式3:已知方程x23x10的两根为x1和x

23、2,求(x13)( x23)的值变式4: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1和x2,如果2(x1x2)x1x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变式5: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和x2求:(1)| x1x2|和; (2)x13x23变式6:关于x的方程x24xm0的两根为x1,x2满足| x1x2|2,求实数m的值知识点三、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选讲内容)【内容概述】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掌握了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高中新课标必修2中学习圆锥曲线时,需要用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因此

24、,需介绍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或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1)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内容概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都可以用“代入法”求解其蕴含着转化思想:将二元一次方程化归为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例10.解方程组 例11.解方程组(2)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可因式分解型)【内容概述】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可以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则原方程组可转化为两个方程组,

25、其中每个方程组都是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例12.解方程组 例13.解方程组例14.解方程组 例15.解方程组变式练习:解方程组(1); (2)知识点四、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选讲)【内容概述】初中大家已经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这里将要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无理方程的解法要求掌握:(1)不超过三个分式构成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或”换元法”求方程的根,并会验根;(2)了解无理方程概念,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的解法,会用”平方”或”换元法”求根,并会验根。【典型例题1】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去分母,化分式

26、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例16.解方程 。(2)用换元法,化分式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例17.解方程 例18.解方程 【典型例题2】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1)平方法解无理方程例19.解方程 例20.解方程 (2)换元法解无理方程例21.解方程 变式练习 :解下列方程 (2) 课堂练习1选择题:(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3 (B)3 (C)2 (D)2(2)下列四个说法: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方程3 x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方程3 x22x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

27、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A)0 (B)1 (C)1 (D)0,或12填空:(1)方程kx24x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2)方程2x2x40的两根为,则22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22x10的两根为x1和x2,则| x1x2| 3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m1)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课后练习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28、长恰好是方程2x28x70的两根, 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A) (B)3 (C)6 (D)9(2)若x1,x2是方程2x24x10的两个根,则的值为 ( )(A)6 (B)4 (C)3 (D)(3)如果关于x的方程x22(1m)xm20有两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为( )(A)(B) (C)1(D)1 (4)已知是ABC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2(ab)x0的根的情况是( )A)没有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有两个异号实数根2填空:若方程x28xm0的两根为x1,x2,且3x12x218,则m 3. 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27x

29、10各根的相反数4已知关于x的方程(1)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2|x1|2,求m的值及相应的x1,x25.若关于x的方程x2xa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6(选做)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4kx24kxk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使(2x1x2)( x12 x2)成立?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使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的整数值;(3)若k2,试求的值第4讲 绝对值不等式与无理式不等式教学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能够熟练的解绝对值不等式2、了解解无理不

30、等式的方法,会解无理不等式重点、难点绝对值不等式与无理不等式的解法考点及考试要求绝对值不等式与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内容知识框架1、 绝对值的意义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3、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4、无理不等式的解法知识点一、绝对值【内容概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在数轴上,数和数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内容概述】(1)不等式的解是;(2)不等式的解是;(3)不等式的解为 ;(4)不等式的解为 .【典型例题】例1.解

31、下列不等式:. .变式1:不等式12x-73的解集是( )A.x4x5 B.xx4或x5 C.x2x3或4x5 D.xx3或x2变式2:x+34的解集是_ 变式3:若x-13,化简x-4+x+2得_例2.解不等式:变式1:解不等式组 变式2:解不等式x+2+x-212例3.解不等式变式1: 变式2:课堂练习(1); (2); (4); (5); (6);知识点三、简单高次不等式【内容概述】(设:(1);(2);(3)说明:(1)化高为低即“降次”;(2)数形结合的应用;穿针引线法: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奇过偶不过【典型例题】例4.解不等式:; 变式:知识点四:无理不等式【内容概述】前面我们已经研

32、究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高次不等式,它们称为整式不等式,再加上分式不等式,统称为有理不等式,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一下无理不等式的解法。 无理不等式一般是指在根号下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在二次根号下含有未知数的简单的无理不等式的解法。【典型例题】(1):通过这个题型我们可以发现:在解无理不等式的时候,关键是找出与其同解的有理不等式组,而解有理不等式组(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一元高次不等式组等等)都是我们比较拿手的。简言之:“解无理不等式”要转化为 “解有理不等式”。即:无理不等式的有理化解法。例5. 解不等式变式:解不等式 (2):例6. 解不等式

33、 变式:解不等式(3):例7.解不等式 变式:(4):综合问题例8.解不等式: 变式:知识点五、四个结论:(选讲)【内容概述】(1)恒成立; (2)恒成立;(3)有解; (4)有解;【典型例题】例9.(1)求使得不等式有实数解的的取值范围:(2)对于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变式:若关于的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课堂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1); (2); 2.解下列不等式:(1); (2);(3); 3.解下列不等式:(1);(2); (3);课后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1); (2)(3) (4); (5); (6) (7);2、若关于的不等式有解,且对任意的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

34、围;第5讲 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重点、难点1、集合元素的三种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子集与真子集考点及考试要求1、集合元素的三种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子集与真子集教学内容知识框架1、集合的概念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记法3、集合的表示方法 4、 集合的分类5、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真子集)知识点一、集合的概念【内容概述】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

35、元”【典型例题】例1. 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著名的数学家; (2)某校2010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3)不超过20的非负数; (4)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 (6)的近似值的全体变式1:下面有三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个(1)自然数中最小的数是零(2)0是自然数(3)1,2,3是不大于3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概括】: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无序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不考虑顺序的例2.下列各组对象:其中能构成集合的组数是( ) 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 比较小的正整数全体 的近似值的全体平面上到点O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 正三角形的全体A.2 B. 3 C. 4 D.5 变式2:下列各种对象,可以构成集合的有_个某班身高超过1米8的女学生 某班比较聪明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