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讲社会变迁的一般机制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第二讲社会变迁的一般机制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部分第二讲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探讨一、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1、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社会变迁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一种事实陈述。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有两种 :一、静态分析, 即通过截取社会的横断面来分析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物质和经济层面的变迁是更为根本的, 是社会变迁的实体,一切其他方面的变迁从根本上说都是伴随这一实体的变迁而发生的。二是动态分析,即通过揭示社会的进化、演变和发展来了解社会的变迁过程。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但社会系统的结构未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系统的功能
2、也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社会解体和社会重组, 而社会结构的功能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因此, 社会变迁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2、社会变迁的类型(1)从变迁的方式上看,分渐进社会变迁和突发社会变迁。突发性社会变迁是急剧发生的带有质变性质的社会变迁,社会革命是它的一种主要形式。(2)从变迁的范围和规模上看,分局部社会变迁与整体社会变迁。前者指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变化, 整体性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的彻底转变。整体变迁的力量不是等于而是大于局部变迁的力量之和。因此,局部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是把握整体变迁的方法。
3、(3)从变迁的层次上看,分微观社会变迁和宏观社会变迁。(4)从变迁的方向上看,分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前者指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后者指社会倒退或社会停滞。a 如由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流行病而导致社会结构的生成条件不复存在而出现的社会倒退。b 如因战争的破坏导致社会结构的解组和受到摧毁则导致的负向社会变迁。正义的战争虽然也是一种破坏力量,但它是为了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c 还有社会分化加剧而整合错位导致负向社会变迁。历史上的伟大进步往往伴随着退步。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带来社会分化的加剧,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公平机制和整合机制,往往带来社会动荡。d 因社会的结构失调和功能障碍导
4、致的负向社会变迁。主要是指违反客观规律、单凭主观意志办事造成的社会倒退。负向表现为社会失范,社会问题大量产生。(5)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控制程度上看,分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前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在短暂的时段内可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 能表现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序变迁,但从长时段来看,其产生的后果仍然与人们的预期相差很远。历史显示了自己的顽皮与吊诡,往往走向人类预期的反
5、面。1另外 艾森斯塔德 在其帝国的政治体系一书,对社会变迁作了以下分类:适应性变迁 :(accommodable change),是指在不改变基本的制度框架下的一种变迁,而基本的制度框架则可以通过自己内部的调整以适应这些变迁。总体性变迁 (total change):现有的制度框架、基本的象征和合法性都会受到挑战,而无法对这种变迁加以适应。在这种总体性变迁中,将实现对整个政体的改造。尤其是当一些新的群体夺取了最高权力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整体性社会变迁。1949 年后的中国即如此。边际性变迁 (marginal change):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一种变迁。通常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造反及一些宗派型的政治运
6、动。从性质上看,兼有适应性变迁和总体性变迁的特点:一方面,这种变迁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象征会对现有的政治秩序及其逻辑前提加以否定;但另一方面, 这种变迁又无法形成新的政治象征、政治组织和新型的政治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变迁缺少充分的明确表达的要求和有效的领导。在历史上,社会变迁往往兼有各种特征。当不断增多的适应性变迁突破某种界限的时候,当边际性变迁结束后原有的制度框架重建时,总体性变迁就会到来。在相当一部分国家中,革命往往成为实现总体性变迁的手段。这里的革命并不是与暴力划等号,主要是指对整体制度的根本性改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中提出 诱制性变迁 和强调性变迁 ,希望大家看一下。前者指一群人在
7、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指国家法令引起的变迁。从理论上讲,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类型:进化型社会变迁:视社会变迁视为一个渐进过程,主旨是为了通过社会改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马克思批判这一变迁理论为“庸俗” 的社会学说。中国历史上的法家和改革家往往持这种理论观点。循环型社会变迁。功能型社会变迁。缺陷在于其非历史性分析。冲突型社会变迁。3、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则社会变迁有无规律,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论。西方学者多不承认有规律存在。强调社会发展的偶然性。 今天来看,应该有规律,任何事物都存在必然性和有序性,只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它。但没有掌握,就说没有规律,显然不正确。另一种反驳的
8、说法是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不像自然界的规律那样具备完全重演的现象。社会规律应该分宏观规律、中观规律和微观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1以上分析主要来自陆学艺主编的社会学( 中高级读本 ) ,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 -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律,是宏观历史层面的;社会分化与整合、技术传播与文化适应的规律属于中观层面的;行为模式的转化及角色的变化规律则属微观层面的规律。社会变迁不完全依人的意志为
9、转移,所以说马克思说社会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社会变迁又是有人来实现的,打上了人的主观意志,所以又不同于自然界的变迁。导致社会变迁的变量太多,以致人类至今还不能完全认清人类社会演变的全部规律(1)变迁的动力人的需要说。人的欲望、意志、观念、心态、本能等,过去对此是否定的,现在概括为人的需要。这是最为根本的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说。即包括生产力说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说。阶级斗争说。人的素质。影响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人口、制度、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经济等。对于最根本动力、最终动力、终极原因之类的说法,越来越被人们抛弃。因此这是思维不发达的产物。随着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的认识,系统
10、论的思想占居了上风,人们更多地把社会看作一个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很难说哪个是终极动力因素。线性思维使得许多人总想找到所谓的终极原因,可能是徒劳的。 但在不同的时空中,社会构成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一般意义上讲,物质生产方式起的作用更根本些。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高度抽象的产物(2)变迁的一般过程A 社会需要的增长: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社会需要是一个时代性概念,需要的内涵或需要的满足受制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状况。需要有合理和不合理、可能性与理想性及空想性之分。王南湜 在社会哲学中则提出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瓶颈需求”的满足。诸基本需求的满足方式决定着诸活动领域间的关系或总体的
11、社会结构,而“ 瓶颈需求 ”的满足状况又决定着诸需要的满足方式,那么,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的考察便须从对“ 瓶颈需求 ” 变化的考察开始。B新要素的产生与导入: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社会需要本身并不能直接启动社会变迁,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环节。新要素的导入是讲社会变迁的具体动因和启动器的意思。这与马克思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因、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因不矛盾。新要素的出现一是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果,二是从系统外部导入。近代中国的变迁主要是从外部导入的。但有争论,很多人正在寻找中国内部的动因。C新要素的传播和扩散:社会变迁的具体途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12、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 新要素在社会内部都要经过传播和扩散才能形成社会变迁。新要素的传播往往遇到顽强的抗拒,因此有时间滞后效应。时间的滞后程度取决于很多条件。D 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社会变迁由表层变迁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是本质上的深层变迁。所谓社会分化,是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的分割、互动关系的增加和功能的分化。它标志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所谓社会整合,指通过制度、组织、价值体系等连结纽带把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
13、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社会更具有自我维持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帕森斯的适应、分化、冲突和整合。社会变迁的一般序列一般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瓶颈需求开始,进而发展到社会秩序,最后解决生活意义的需要。即中心领域的转移。于是, 我们便有了一个最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或发展序列:前文明社会、文明社会和后文明社会。前文明时代以经济活动为中心领域,似乎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但只要想一想, 原始人为保存生命而奔波,就不难理解了。文明社会经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这并非直接的生存压力所致,而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对于货币占有的欲望,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权力。在这个时代, 起支配作用的仍是对于扩张性的社会秩序的需求,而社会权力
14、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形式而已。未来的后文明时代,马克思曾将其描绘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原则的社会形式。与本书说的以满足对于生活意义的需要的精神文化活动为中心领域的时代是一致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时,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恐怕将会得到人们深刻而不是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理解。一旦有此基础, 对于个人自由发展的追求,对于更为丰富的生活意义的追求,也就成为自然的趋向了。决定社会结构变迁的诸因素社会结构的变迁起因于满足“ 瓶颈需求 ” 的生产方式的改进。但生产方式的改进又是为多种因素决定的。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需求的满足实际上无非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15、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两种:现实性和理想性两类。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性关系一般称之为生产力,其本质是技术。 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关系一般称之为制度(不能说是生产关系)。两种理想性关系则可称为思想观念或观念。因此,满足基本需要之生产活动便可分析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种基本因素,而生产方式的改进亦可分别从技术、制度和观念方面去考察。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河北学者吴宗熿、张建映、张云海等主编的社会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XX年)对社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6、 7 页 - - - - - - - - - - 会发展的规律作了较新的概括:一条公理、三大定律,提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规律,也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陆学艺的评价: 英国的斯宾塞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马克思主义主义创造人则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得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结论。作者则提出了一条公理,三大定律。一条公理: 生物总是要生存发展的。 要生存发展, 就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从而与外界某些物体发生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要生存发展, 生物必须能动地调节主客体关系, 即能动地
17、趋利避害。生物的能动性, 就表现为生物所特有的信息处理功能和趋避行为功能。生物的趋利避害总是力争得大于失,即讲求效率, 这就是生物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一条“效率定律 ”。为了提高效率, 生物首先要改进自身的信息处理和趋避行为功能,这就促使生物的不断进化,即由低等生物的“感应一适应”功能,再进化到动物的“感知一利用”功能,最后进化到人的“思维一创造”功能。从此人也就成了世界的“万物之灵”。人为了提高效率,凭经验能够逐渐符合“需求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增长是质无限和量有限、多样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需求定律”和 “整体趋利避害效果大于局部趋利避害效果之和”的“合作定律”的基本要求, 从而推动社会不断
18、发展。但是由于这些规律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并掌握,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所以违反规律而受到惩罚的现象就很普遍。例如经济中出现的短缺和过剩,分配中存在着的掠夺和剥削,这既抑制了社会需求,减少社会供给的有效程度,同时也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成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顽症”。值得指出的是,本书所提出的“一条公理、三大定律”,至今还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支配着人类。将来,这些客观规律被人们所普遍认为和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社会发展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杜厚文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之后,就进人了一个漫长的有阶级的社会。 在阶级社会中, 充满着激烈的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
19、实质,就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构成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代表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要进行阶级斗争,就要从事推翻统治阶级的革命。无疑,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阶级斗争的观点,看成是对整个历史演变的全面概括,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未免以偏概全,失之偏颇。正因为如此,运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经济建设,往往产生“左”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
20、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 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河北保定一群学者集体创建的一门高综合性的学科“主客体关系学”,通过对人类社会比较透彻的研究,指出阶级的存在只是社会中的局部问题。尽管有时阶级矛盾会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需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但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毕竟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而不是社会的常态。所谓社会的常态,就是在“一条公理、三大定律”的推动下,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具体点说,就是:人总是要生存发展的。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创造生存发展的条件,就要不断地提
21、高创造的效率。正是在这种强大动力的推动下,人才进化出具有创造性的智能,从此,一方面制造工具,延伸劳动器官;另一方面,摆脱血缘群体的束缚,进行社会性的分工、 交换,即进行合作创值。 从而使生存发展的条件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新型的生存单位,还远未成熟。所以一方面,合作创值始终带有自发的性质,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因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人性也未成熟,在特殊条件下,局部的竞争会恶性膨胀,即出现武力掠夺、权力勒索、资本剥削等侵占他人利益的行为。也就是出现阶级统治、压迫的现象。但合作创值是社会的主流、是基本的一面。因为没有创造价值,也就无价值可侵占。但由于这方面的规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揭
22、示,因此社会发展还十分缓慢。如果人们认识了共同创值的规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各种侵值。那么社会发展的速度定能成倍提高。这就是他们创建的“主客体关系学”给人们提供的全新的历史观、社会观,意义之重大。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 文档编码:KDHSIBDSUFVBSUDHSIDHSIBF-SDSD587FCDCVDCJUH 欢迎下载 精美文档欢迎下载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