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气运动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大气运动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难点 】12【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黑板【
2、讲授过程 】【板书 】一、热力环流【说明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5,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回答 】略【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 A、B、C 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三地气温相同;三地气压相同;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2)若 A 地受热(如右上图),则A 地气温较高, B、C 两地气温较低;A 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 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
3、,气压降低,B、C 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 地较小, B、C 两地较大,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 迫使空气从B、C 流向 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 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 处,等压面往上移;A 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 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
4、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总结: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热力环流的实例?【学生回答 】略投影仪演示1海陆间热力循环2 山谷间热力循环2冬季夏季海陆间热力循环3城市与郊区间热力循环【讲解过程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5、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 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 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
6、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 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口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 而笼罩在城
7、市上空, 并从高空流向郊区, 到郊区后下沉, 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城市热岛效应。1、 等压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相关习题 】略【板书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讲授新课】【指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536 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 】略【总结讲解 】【板书 】(一)作用力1水平气
8、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板书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板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讨论 】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学生回答 】略【总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
9、同部位的风。【板书 】(二)不同部位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讲解 】在理想状态下, 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讨论 】在实际生活中, 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学生回答 】略【总结讲解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1006 (hPa) 1006 1008 1010 (hPa)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10、-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 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请同学们读P36 图 2-1-7。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 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空气质点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右侧,所以使得风向不断地右
11、偏。最后,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 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作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通常把这种稳定的风叫地转风,因为它只考虑了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以叫地转风。 地转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情况,它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是实际存在的。依此原理, 可以推导出风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通常称之为风压定律。所以,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转折 】实际在近地面还存
12、在摩擦力,这种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又表现为一种新的情形。我们已经介绍了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吹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板书 】2、近地面的风请同学们读教材P36 图 2-1-8,并且在图上画出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为摩擦力永远和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 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又在运动方向右侧90,即与风向垂直,所以,摩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即风向与等
13、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所以,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课堂小结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夹角(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压指向低压(2)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南左北右,只改变风向(3)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这节课我们大量运用了图表,这也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希望同学们能重视图表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这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