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共1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557005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重点(共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共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重点(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重点(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外科总论1.(1)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晋末.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撰 (3)华佗乃中医外科学鼻祖,创立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4)最早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脏器疗法、葱管导尿)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地方性疾病,甲状腺肿 (6)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陈司成黴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三大流派:正

2、宗派、全生派、心得派(1) 正宗派: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外科正宗一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因此后人有“列证最详,论述最精”的评价特点:重视整体观念 内外兼治,手术与药物相结合 丰富了消托补三大原则重视调理脾胃 精于外科与手术(2)全生派:以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以阴阳为辩证论治纲领;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丹药及刀针;主张以“阳和通凑、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如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3)心得派: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用三焦辩证提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和规律,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A、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

3、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B、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C、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多发于中也;将温病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3.疾病命名原则: (1)以部位命名:颈痈、背痈、腿痈、乳痈、子痈、对口疽;(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膻中疽;(3)脏腑:肠痈、肺痈、肝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水火烫伤;(5)症状:翻花疮、浸淫疮、脓疱疮;(6)形态:蛇头疔、岩、鼠乳、鹅掌风;(7)颜色:丹毒、白驳风、黧黑斑;(8)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湿疮;(9)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10)传染性:疫疔、梅毒;

4、(11)病程长短:千日疮、走马牙疳。(12)两种命名方法(部位和疾病特征):乳岩、肾岩翻花等。4.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也称为外疡。古代称外科为疡科,称外科医生为疡医。疮疡: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创面。痈:痈者,壅也。气血被邪毒壅聚,蕴结成痈。痈有外痈、内痈之分。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如颈痈、腋痈;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如肝痈、肠痈等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多发生在肌肤间,相当于西医的

5、痈;无头疽多发生于骨骼或关节等深部组织,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胬肉:是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影响疮面愈合,可用平胬药物治疗或剪除。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为有形之物积聚,多属阴证。毒:凡能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致病因素统称为毒。顺证:“顺”就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依顺序而出现不良症状者,称为“逆证”。5.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

6、致脏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而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6.中医外科学诊断特点: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病早于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注重整个病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注重某个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个性”。辨证:把握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注重疾病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环境的症候群。7. 阴阳辩证的具体内容:阳阴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病位深浅发于皮肉发于筋骨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灼热不热或微热肿胀形势高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肿胀局限,跟脚收束肿胀范围不局限,跟脚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

7、消坚硬如铁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剧烈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稀薄或纯血水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晄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病程长短比较短 比较长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8.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9.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为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榻下陷,这是毒以走黄或内陷之危象10.(1)脓是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因

8、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化生的。 外科疾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表现 (2)辨脓的方法有: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辨脓的有无:有脓,肿块坚硬高突,皮肤焮红,按之灼热痛甚,中软应指,有波动感,脉数,伴有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无脓,按之微热,轻痛,肿块仍硬,无应指感,脉不数。11.癌性溃疡:边缘隆起,外缘呈菜花状或火山口样,坚硬如石,基底不平,有时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色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有恶臭,创周色泽暗红,始终不愈。12.疼痛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引起。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疔疮、丹毒等。啄痛:痛如鸡

9、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在肌肉,常为阳证疮疡成脓标志。13.辨病位上部辨证中部辨证下部辨证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胸、腹、腰、背臀、腿、胫足发病原因风邪易袭,湿热多侵,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风火气郁火郁所致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寒湿、湿热多见。多由湿邪所成,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常于发病前伴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体性格郁闷,病发于不易察觉之时,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影响症状的轻重与变化起病缓慢,初觉沉重不爽,继则症形全现,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

10、疡则脓黄而稠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常见疾病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疔等。 乳房肿物、腋疽、胁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瘕瘕积聚等。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证型特点常见有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初多气郁、火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其病多及肝胆初起多为阴证,后期以虚证为主,多

11、兼挟余邪,病变涉及肺脾肾三脏。14.内治法的三个治疗原则:消、托、补(1) 消法: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 托法: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脱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但一时不易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脱毒外出。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A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榻,跟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分为益气补托法和温阳托毒法。B透托法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3) 补法:补法是用补养的

12、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原则。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15.内治法法则: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内托法:是用透脓和补益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撒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深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临床具体应用时分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方剂举例:透托法:透脓散 益气托毒法:托里消毒饮 温阳托毒法:神功内托散透脓散(生黄芪、炒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 )(透脓归芎皂芪甲)用

13、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佐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银花、甘草)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补益气血,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血调理,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注易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16.外治法: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14、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外治法分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17.切开法:(1)切开法是运用手术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治疗方法,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2)适应症: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3)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18.外治法手术切口选择 (1)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切口 (2)一般疮面宜循经直切,以免伤血络 (3)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4)面部脓肿应尽量按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5)手指脓

15、肿应从侧方切开 (6)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应该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7)若关节处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8)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第七章 疮疡一、疔1.疔亦名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疔的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反应剧烈,易于走黄(颜面部),损伤筋骨(手足部)3.(选择)蛇头疔:生在指头顶端,肿胀形如蛇头(切口长度不越过指节为宜)蛇眼疔: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腹疔:又叫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或状如蛇肚托盘疔::生于手掌心(依掌横

16、纹切开) 足底疔:生于足掌中心4.辨别手指部有无脓可采用透光验脓法5.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检查。二、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临床特点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红肿热痛; 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1.颈痈(大T):(1)颈痈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肝胃火毒上攻;内挟痰热;毒邪流窜 (3)特点:发生在颈部两侧,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4)治疗原则:以散风清热、化

17、痰消肿为主 (5)风热痰毒证: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牛蒡解肌汤组成:牛蒡子,荆芥,薄荷,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2.腋痈:生于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治疗原则:清肝解郁,消肿化毒3.委中毒:在腘窝后委中穴。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和营祛瘀注:比较颈痈、腋痈、委中毒的治疗原则三、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1)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疼痛; 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莲蓬、蜂窝; 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 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中老年人; 易出现“陷

18、证”(2)临床表现:三期A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向周围扩散后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时历约1周; B脓成:肿块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直径常超过10cm; C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以后逐渐收口而愈;四候即疡科心得集云:“,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每候约710天。全身症状: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口渴,舌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化脓时高热口渴,便秘溲赤,溃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并发症: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多为内陷。若在收口期疮口四周突然鲜红色赤,状如丹毒,系并发丹毒。(3) 内治法(

19、病案)火毒凝结证:【主症】: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跟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湿热蕴滞证:【主症】局部症状与上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组成) 阴虚火炽证:【主症】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组成) 气

20、虚毒滞证:【主症】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易成空腔,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法:初起火毒凝结证,湿热蕴滞证用金黄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溃脓期,八二丹掺疮口,金黄膏外敷,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十字形切开手术 收口期,生肌散掺疮口,白玉膏外敷四、丹毒丹毒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丹疹”“丹膘”“天火”,西医也称丹毒,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

21、炎(1)丹毒的分类:发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腿游风;新生儿多臀部,称赤游火丹(2)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发。(3)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凡发于头面者,多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有肝脾湿火;发于下肢者,多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所致。(4)治疗原则: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5)辩证论治:风热蕴毒证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凉血利湿柴胡泻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毒汤加

22、减 湿热毒蕴证凉血清热、利湿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注:“丹毒”和“发”相鉴别发丹毒细菌金葡菌或厌氧菌-溶血性链球菌病位全身各处皮下、筋膜下、肌间隙。头面,小腿内皮网状淋巴管局部症状皮肤暗红,中央明显,边界不清肿较明显,大于炎症范围鲜红色,中央较浅,边界清楚,肿胀轻度,边缘稍高于正常皮肤,淋巴水肿疼痛持续明显或跳痛 烧灼样轻痛,面部剧痛化脓常有无复发无常有五、走黄和内陷(填空)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化脓性感染、脓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1)走黄:走黄是因为

23、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或因挤压等,使毒邪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扩散,伴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七恶证 病因病机: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2)内陷:内陷是指凡生除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又称“三陷变局”。因多由有头疽并发,又名疽毒内陷。特点(多选):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红活疮面忽而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A、发生于有头疽一

24、至二候毒盛期称火陷;B、二至三候溃脓期称干陷;C、四候收口期称虚陷。合称“内陷三证”病因病机: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治疗不当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而成预后转归:火陷发生在疾病的初起阶段,邪盛热极,预后较佳;干陷发生在溃脓阶段,正虚邪盛,预后次之;虚陷发生在收口阶段,正虚邪衰,阴阳两竭,预后较差。六、瘰疬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项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合成串,累累如贯珠状,故名瘰疬。2.临床特点: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颌下、锁骨上凹、腋部,病程进展缓慢。发病前可有虚劳病史。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无疼痛,逐渐增大窜生,相互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

25、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晰,夹有败絮状物质,此愈彼溃,经久难敛,形成窦道,愈合后形成凹陷性瘢痕。3.分型: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加减补充:治疗阳证疮疡的药膏: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大青膏、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治疗阴证疮疡的药膏:阳和解凝膏、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等; 治疗半阴半阳药膏:冲和膏第八章 乳房疾病1.乳房与经脉的关系:乳房与肝经、胃经、肾经及冲任两脉息息相关。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2.治法:疏风解表法瓜蒌牛蒡汤、银翘散 疏肝清热法内疏黄连汤、柴胡清肝散

26、 扶正托毒法托里透脓汤、托里消毒散、香贝养荣汤、归脾汤 解郁化痰法开郁散、逍遥蒌贝散、小金丹 调摄冲任法二仙汤、右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阴化痰法消疬丸、六味地黄汤、清骨散3.乳痈:乳痈是发生在乳房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发生在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1) 临床特点: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2) 病因病机:中医:肝胃蕴热、乳汁郁积、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乳络不通,郁久化热,酿成脓痈西医:多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乳头破损,乳汁郁积,细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

27、,继而感染而成,致病菌多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3) 辩证论治 气滞热壅证(初期)(问答)【证候】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排乳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泛恶,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内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外治法】乳房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芒硝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 热毒炽盛证(成脓期)内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外治法:成脓则切开排脓,溃后则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外敷金黄膏 正虚毒恋证(溃后期) 内治法: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

28、减4.粉刺性乳痈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所称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胞感染性的乳腺化脓性疾病。(1) 特点: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 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 化脓溃破后夹有粉刺样物质; 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全身症状较轻(2) 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肝经郁热、气血瘀滞(3) 辨证论治:内治法:肝经蕴热证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柴胡清肝散加减 余毒未清证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化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形成瘘管者,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拖线法、挂线法

29、及垫棉绷敷法等5.乳痨乳痨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特点:起病缓慢,结核状如梅李,边界不清,日久溃破,脓液清晰夹有败絮状样物,常伴有阴虚内热之证。多见于2040岁已婚体弱妇女。6.乳癖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1)特点(重点)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 乳痛与肿块和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推之活动 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发病率高,占乳房疾病的首位 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补充:乳癖的疼痛特点:胀痛为主,或为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月经后减轻或

30、随情绪波动而变化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可伴有乳头疼痛或瘙痒】(2) 辨证论治 内治法(大T):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篓贝散加减 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处,如用阳和解凝汤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7.乳疠乳疠是指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相当于西医的乳房异常发育症。(了解)肝气郁结证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肾气亏虚证补益肾气偏肾阳虚右归丸加小金丹,偏肾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8.乳核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填空)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

31、表面光滑,推之活动。9.乳衄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其特点是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分型:肝火偏旺证;脾不统血证10.乳岩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1)特点:乳房肿块,质地坚硬 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窍溢血 晚期溃烂则凸如泛莲或菜花 (2)辨证论治: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香贝养荣汤加减 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加减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表病名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乳腺增生病(乳癖

32、)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乳腺癌(乳岩)好发特点2030岁3045岁4045岁4060岁肿块特点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片状结节或条索状,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多在乳晕部,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疼痛无明显胀痛或刺痛,多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少数可有压痛初期无疼痛,中晚期可出现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无粘连无粘连无粘连可有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活动度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活动可活动早期活动度可,中期

33、及晚期无法推动乳头及分泌物情况乳头正常;无分泌物乳头正常;常为挤压后双侧乳房多孔有分泌物溢出,多为乳汁样或浆液样乳头正常;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多为单孔乳头可回缩或被牵拉;可有分泌物溢出,血性或水样,多为单孔淋巴结肿大无无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度差第九章 瘿1.经络归属(多选):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关。2.气瘿:即甲状腺肿气瘿是甲状腺肿大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填空)其特征是颈部漫肿,皮色不变,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常发生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后的女性。 气瘿的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补肾调摄冲任 辩证论治(病案):A肝郁脾虚证【证

34、候】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善太息,气短,纳呆体瘦,面色晄白;舌苔薄,脉弱无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B肝郁肾虚证【证候】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有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治法】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3.肉瘿:即甲状腺瘤、囊肿(1)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颈前部肿块,偶尔发现,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巨大肉瘿可出现压迫症状 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为腺瘤内出血所造成的部分患者合并甲亢 体征:查体可见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动

35、作上下移动辅助检查:同位素I131扫描多显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超检查提示有液性暗区或者实质性肿块(3) 治疗原则:多采用内治。以理气、化痰、散结为主。(4) 辩证论治(病案):气滞痰凝证【证候】颈前一侧或两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气阴两虚证【证候】颈前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伴急躁易怒,怕热,易出汗,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舌红苔薄,脉弦。【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

36、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4.瘿痈:即甲状腺炎(1)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发病急骤。(2)临床表现:起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肿块迅速增大焮红,疼痛可波及耳后枕部,常伴发热、畏寒可触及波动感(3)治疗原则: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主。(4)辨证论治: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消痈牛蒡解肌汤加减 气滞痰凝证清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清肝汤加丹参、莪术、赤芍等。5.石瘿:即甲状腺癌(1)特点:结喉一侧或双侧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2)好发于3045岁青壮年,女性发病较多。(3)治疗原则:早期确诊,及早手术。(4)辨证论治:痰瘀内结证解郁化痰,活血消坚海藻玉壶汤加三棱、莪术、

37、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蛇六谷、石见穿等瘀热伤阴证和营养阴,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第十章 瘤、岩1.瘤:凡瘀血、痰浊、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所形成的赘生物均称为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瘤的统称。2.血瘤:因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良性体表肿瘤。肉瘤: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筋瘤:筋瘤是体表静脉曲张交替而形成的团块状的病变。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其临床特点为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团块3.失荣失荣是发于颈部的岩,因其晚期伴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失去活力的树木,枝枯皮焦,故名失荣。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 临床特点为颈部肿块坚硬

38、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身体逐渐消瘦。(2) 病因病机:多因气郁生痰,与脏毒互结所致肝郁痰凝痰毒凝结气虚痰凝气血两亏(3) 辨证论治: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痰毒凝结证祛寒温阳,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 气虚痰凝证益气养荣,化痰散结补中益气汤合海藻玉壶汤 气血两亏证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加减第十一章 皮肤疾病及性传播疾病1.皮肤病病因病机:(1)病因:外因有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淤、化热、伤阴等。2.自觉症状:最常见瘙痒,其次疼痛,尚有灼热、麻木、蚁走感。主要的他觉症状:(1)原

39、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

40、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2) 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痂:皮肤损害处的

41、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3. 辨皮肤病的性质:急性皮肤病与肺、脾、心关系密切,慢性与肝肾相关。4.内治法: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润燥法、活血法、温通法、软坚法、补肾法5.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注意控制感染用药宜先温和后强

42、烈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外涂软膏在第二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一、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上的带状疱疹。(1)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臖核肿大; 愈合后很少复发 好发于春秋季节,好发于成人体质虚弱者,老人尤其严重,好发于胸胁部(2) 病因病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3) 鉴别要点:成簇水疱,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生,伴有神经痛等特点

43、,即可诊断。(4)皮疹分布: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5)内治法(案例):肝经郁热证【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气滞血瘀证【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治法: 初起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 水疱破后,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敷 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西医治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