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标准(共1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标准(共113页).doc(1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for sludg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CJJ 13120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年 月日xxx出版社201x 北 京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2、是:1.总则;2.术语;3.方案设计;4.施工与验收;5.污泥预处理;6.污泥输送与储存;7.浓缩脱水;8.污泥热水解;9.污泥厌氧消化;10.好氧发酵;11.污泥热干化;12.石灰稳定;13.污泥碳化;14.超临界水氧化;15.污泥焚烧;16.污泥土地利用;17.污泥建材利用;18.污泥填埋;19.运行管理;20.环境管理;21.安全管理。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污泥处理新技术;2增加了污泥处置单元技术;3根据污泥处理处置特点,增加了环境管理章节、扩充了安全管理章节。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
3、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里乙37号,邮编:)。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北京绿源科创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天通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节能博实(湖北)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奥科技发展
4、有限公司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目 次专心-专注-专业1 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处理处置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实现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促进污泥资源化,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及其他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案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环境管理及安全管理。1.0.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1.1 污泥处理 sludge treatment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石灰稳定、干
5、化和焚烧等。2.1.2 污泥处置 sludge disposal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最终消纳的过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和建筑材料利用等。2.1.3 污泥稳定 sludge stabilization 通过处理减少污泥的有机物质、臭味、病原菌,使污泥不易腐败,一般包括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焚烧等。2.1.4 污泥热水解 sludge thermal hydrolysis也称为水热法(hydrothermal),在一定温度及压力条件下使污泥在液态下发生反应,提高污泥可生化性能与脱水性能。2.1.5 污泥厌氧消化 sludge digestion在厌氧条件下,使污泥中有机物生物降解和稳定的
6、过程,该过程可产生可燃的污泥气。2.1.6 高含固厌氧消化:High-Solids anarobic digestion进泥含固量高于8%的厌氧消化过程。2.1.7 污泥好氧发酵 sludge composting以污泥为原料,在一定的水分、氧气含量、温度、养分和pH等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泥中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腐殖质物质的过程。2.1.8 污泥超高温好氧发酵 sludge ultra-high temperature composting在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通过添加外源嗜热微生物,在高于80条件下完成好氧发酵的过程。2.1.9 污泥石灰稳定 sludge lime stab
7、ilization污泥经机械脱水后,将泥饼与干燥的生石灰(CaO)充分混合均匀,通过放热反应及pH升高,进一步降低泥饼含水率,同时达到杀菌及稳定化的过程。2.1.10 污泥碳化sludge carbonization在无氧或缺氧的状态下,将干化污泥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使其热解,污泥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裂解成可挥发的低分子有机物,同时使污泥转化成黑色炭质颗粒状物质的过程。2.1.11 污泥超临界水氧化 sludge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在水的超临界状态下,污泥中的污染物与氧发生氧化反应,使有机高分子物质分解并转换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1.12 污泥焚烧 slud
8、ge incineration 利用焚烧将污泥加温,并高温氧化污泥中的有机物,使之成为少量飞灰和炉渣。2.1.13 污泥协同焚烧sludge collaborative incineration污泥协同焚烧是指污泥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垃圾焚烧炉、燃煤电厂煤粉炉、水泥厂水泥窑等与其共同焚烧的处理处置方式。2.1.14 污泥建材利用 sludge build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以污泥作为部分原料或补充热值的组分制备建筑材料的处置方式。3 方案设计3.1 方案选择3.1.1 制订技术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近远结合,以“稳定化、减量化
9、、无害化”为目的,积极采用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生态的技术路线,充分利用污泥中的物质和能量,实现“资源化”。2 结合污泥的性质、最终处置方式、环境承载能力及当地经济、技术水平选择。3 应对技术方案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选。技术经济比选应以全局协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环境友好为原则,综合评价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4 应综合考虑厂址、运输、运行管理、防止二次污染、人员安排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可在污水处理厂内就地处理,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外的专用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处理或协同处理。3.1.2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 确定污泥性质,进行工艺单元优化组合,确定
10、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工艺及布局。2 确定工程规模、选址、处理要求和处置途径。3 进行工程投资估算、运行费用估算、效益分析、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3.2 技术组合3.2.1 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应包含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过程,在此基础上宜实现资源化。3.2.2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可由预处理、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热干化、碳化、焚烧等工艺单元组成,可按图3.2.2进行工艺单元组合。图3.2.2 单元工艺流程图3.2.3 适用于大规模(20t干污泥/d及以上)、有机物含量高的污泥处理主要工艺:1 污泥浓缩常规消化或高级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土地利用;2 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好
11、氧发酵土地利用;3 污泥浓缩常规消化或高级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污泥热干化(协同)焚烧填埋或建材利用。3.2.4 适用于大规模(20t干污泥/d及以上)、有机物含量低污泥处理主要工艺:1 污泥浓缩高级厌氧消化或生物质协同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土地利用;2 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好氧发酵土地利用;3 污泥浓缩高级厌氧消化或生物质协同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污泥热干化(协同)焚烧填埋或建材利用。3.2.5 适用于小规模污泥处理主要工艺:1 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好氧发酵土地利用;2 污泥浓缩污泥脱水石灰稳定填埋或建材利用。3.3 设计要求3.3.1 厂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国家现行有关
12、标准的规定。2 应具备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选在地震断裂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陷落区等地区。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的威胁。3 应选择在生态环境、地面水系、机场、文化遗址、风景区等敏感目标少的区域。4 应有方便的交通、可靠的电力供应、充足供水水源以及污水排放或处理系统。5 选址场地应符合市政规划的要求,厂址有发展余地,且有必要的环境容量。6 靠近城市边缘和易于后续污泥处置的集中地点,以满足城市卫生要求;7 建厂工程费用节省,投资合理。3.3.2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相关规定。3.3.3 应设置污泥储存设备,并应
13、采取防渗漏及除臭措施。3.3.4 污泥处理厂必须按相关标准的规定设置消防、防爆、抗震等设施。3.3.5 设计设施设备使用量时应结合污水处理单元水量、水质及季节变化对产泥量的影响,同时应能满足不利条件下污泥处理处置要求。设备设施备用量可参考表3.3.5进行设计。表3.3.5设施设备备用量参考值设施系列和设备数量备用量污泥预处理设备数量宜不少于2个可不设备用,预留跨越设施,在设备故障时,直接跨越。污泥输送与存储与处理设备配套设置如设施数量少于2个,宜设备用。污泥浓缩脱水设备数量宜不少于2个宜2用1备或3用1备。污泥热水解设备数量宜不少于2个宜2用1备或3用1备。污泥厌氧消化设施数量宜不少于2个如为
14、单系列时,设备宜1用1备,如设施系列超过3个,可不设置备用,预留跨越设施。好氧发酵设施数量宜不少于2个可不设备用。污泥干化设施数量宜不少于2个关键设备应1用1备。污泥焚烧设施数量宜不少于2个关键设备应1用1备。石灰稳定可不设置备用,预留跨越设施,在设备故障时,直接跨越。3.3.6 污泥处理厂的噪声、臭气和卫生指标应符合相关环境标准的规定。3.3.7 污泥处理时产生的污水,可由本厂自行处理,也可就近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3.3.8 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气应作为能源综合利用。4 施工与验收4.1 一般规定4.1.1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必须按设计施工。施工与验收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安全、劳动保
15、护、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条例及标准。4.1.2 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施工安全负责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4.1.3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特殊工种操作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并持证上岗。4.1.4 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4.2 施工4.2.1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采用的各种材料与设备,其品种、规格、质量、性能均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2.2 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提供订购合同、质量合格证书、说明书、性能检测报告、进口产品的商
16、检报告及证件等。4.2.3 进场的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复验,复验材料和设备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2.4 现场配制的混凝土、砂浆、防水涂料、胶粘剂等材料,经检测或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4.2.5 承担材料和设备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4.2.6 所用材料、半成品、构件、配件、设备等,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锈蚀或变质。4.2.7 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成品或半成品等应列入工程质量过程控制内容。4.2.8 隐蔽工程经过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4.2.9 施工单位在冬期、雨季进行施工时,应制定冬季、雨季施工技术和安
17、全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施工。4.2.10 水、电、气的计量仪表,能耗控制装置、各种监测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应严格按说明书安装,并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4.3 验收4.3.1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及验收记录和报告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的规定。4.3.2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107的有关规定。4.3.3 构筑物地面、周边及车行道应做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防渗水层。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层必须坚固、密实、平整;坡度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有起砂、起壳、裂缝、蜂窝麻面等现象。平整度应进行
18、检测,允许空隙不应大于5mm。4.3.4 污泥输送管道内不应有可限制物料流动的螺钉、焊接隆起、连接键等,污泥管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的相关规定进行验收。4.3.5 焊接钢罐的验收应按照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规范GB50128进行。4.3.6 密闭构筑物应进行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相关规定。4.3.7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验收程序应分为:1 单位工程的主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2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3 设备安装工程单机及联动试运转验收。4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交工验收。5 试运行。6 污泥处理
19、处置工程竣工验收。4.3.8 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交工验收时,在办理交工手续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试运行。施工单位应在试运行期内对工程质量承担保修责任。试运行期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竣工验收。4.3.9 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文件立卷存档。5 污泥预处理5.1 一般规定5.1.1 宜设置除砂及除渣装置作为预处理工艺。5.1.2 除砂和除渣工艺单元设于户外时,冬季应防冻。5.1.3 宜采取封闭型设备减少臭气扩散。5.2 除砂5.2.1 除砂工艺单元可用于去除含水率不大于99.5%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中的砂砾。5.2.2 旋流除砂工艺单元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以去除相对密
20、度2.65,粒径0.1mm以上的砂粒设计。2 沉砂池(器)的个数应不少于2个。3 污泥应以一定速度沿切向进入沉砂池(器),在池(器)壁形成旋流。4 表面负荷应不高于150m/h。5 停留时间应不少于30s。5.2.3 旋流除砂工艺单元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旋流器应连续不间断进泥,避免旋流器进口压力波动,或污泥中夹带空气。2 旋流进口流速应不低于1m/s,旋流速度应不低于6m/s。3 正常工作时进泥压力不得低于30KPa。4 采用旋流除砂时,旋流器内部宜进行耐磨处理。应定期监测旋流器和排砂螺杆衬套的磨损情况。5.3 除渣5.3.1 除渣工艺单元用于拦截固体污染物和部分絮状物。5.3.2 除渣
21、工艺单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可根据不同处理要求选择筛网间距,筛网间距宜小于10mm。2 过栅流速应根据污泥浓度、设备类型、过滤精度进行确定。5.3.3 除渣工艺单元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泥含水率宜为95%98%。2 应定期检查出泥情况,必要时停机清理,防止絮状物堵塞。 6 污泥输送与储存6.1 一般规定6.1.1 未脱水污泥的输送宜采用管道输送。脱水污泥的输送可采用管道输送、螺旋输送、皮带输送、链板输送、汽车、火车或船运等。6.1.2 污泥输送系统的设计应依据污泥水力特性。6.1.3 脱水污泥的储存宜采用接收缓存料仓和存储料仓。6.2 管道输送6.2.1 含水率为80%99.5%的
22、污泥可采用管道输送。6.2.2 管道输送宜采用离心泵、螺杆泵或柱塞泵,根据含水率选择无缝钢管或超低摩阻耐磨复合管。6.2.3 管道输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道选线应以最短距离最少弯头为原则。2 管道尽量平直,转弯时宜采用45弯头,转弯半径不低于5倍直径。3 管道应考虑疏通、清洗及排气。4 与污泥泵连接段应预留设备检修空间,必要时设置高压伸缩节连接阀件。5 依据污泥的粘度进行管道损失计算。6 脱水污泥设计流速采用0.16 m/s 0.06m/s。6.3 螺旋输送机输送6.3.1 螺旋输送机可用于输送含水率为60%85%的污泥。输送距离宜小于25m,扬程宜小于8m。6.3.2 单台单螺旋输送
23、机的输送能力可达40m3/h,单台双螺旋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可达120m3/h。6.3.3 螺旋的输送倾角宜小于30,且宜采用无轴螺旋输送机。6.4 皮带输送6.4.1 皮带输送机可用于输送含水率小于85%的污泥,输送距离宜小于100m,扬程宜小于20m。6.4.2 皮带输送机分为直行皮带机和爬坡皮带机。单台设备最大输送能力可达250m3/h。6.4.3 皮带的输送倾角应小于20。6.5 抓斗输送6.5.1 抓斗输送宜用于含水率小于85%、较松散的污泥,且后续系统无须连续进料。水平输送距离宜小于15m,提升高度宜小于20m。6.5.2 抓斗输送可用于大中型集中式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前端进料,或污泥处
24、理处置的转运或外运环节。6.5.3 抓斗可配套双梁桥式起重机、悬臂吊车、汽车吊等起吊装置。6.6 脱水污泥的接收6.6.1 脱水污泥转运至其他处理处置设施前,宜倾倒至地下的污泥接收料仓。污泥接收料仓宜为方形平底仓。6.6.2 脱水污泥接收料仓单座容积宜为20 m3150m3。6.6.3 脱水污泥接收料仓由仓盖、仓体、滑架、双轴螺旋给料机等部件组成。6.6.4 料仓内应安装在线超声波料位计和阻旋式料位计。6.6.5 仓顶应设置甲烷浓度检测器,实现自动报警、智能通风。6.7 脱水污泥的储存6.7.1 污泥料仓宜采用筒形平底结构、重力卸料。料仓由钢结构支架支撑,下部能够行车,高度不低于3.5m,保证
25、清空时将污泥卸至卡车外运。6.7.2 污泥料仓由仓体及液压动力站、液压油缸驱动的滑架单元,卸料螺旋以及液压驱动的闸板阀(包括)等卸料设备组成。6.7.3 存储料仓平面规格通常为4500、5000、5500、6000,高径比小于2.5,单座容积100 m3500m3,存储能力宜小于24h。6.7.4 仓顶设置进泥口及直径大于700mm的检修口,料仓侧壁较低位置设置直径大于900mm侧壁检修门。6.7.5 仓顶宜设置超声波料位计监测料位,料位计通过PLC与前后设备联动,同时料位计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泥飞溅污染探头。6.7.6 料仓宜设置在室外,北方应采取料仓保温措施。6.7.7 仓顶应设置臭气抽排口、
26、连接排风管道及小型离心风机。6.7.8 污泥料仓的维护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执行。7 污泥浓缩脱水7.1 一般规定7.1.1 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宜采用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剩余污泥宜采用气浮浓缩或机械浓缩。7.1.2 污泥机械浓缩系统应由药剂制备设备、加药泵、药剂混合器、污泥输送泵、浓缩机(或浓缩池)等构成。7.1.3 进入污泥浓缩工艺段的污泥含水率宜不大于99.5%,尽量避免含水率发生较大波动。7.1.4 应通过试验确定适宜污泥机械浓缩和脱水设备使用的絮凝剂。7.1.5 絮凝剂溶药可采用自来水和符合水质要求的再生水。溶药水温宜为2530,药剂溶解时间7
27、0 min 80min,如温度过低应延长溶药时间。采用自来水溶药配制的药剂放置时间宜小于1d,采用再生水溶药配制的药剂放置时间宜小于8h。7.1.6 干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药浓度范围宜为0.05%0.5%,乳液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浓度范围为0.5%1%。7.1.7 泥药混合罐的混合时间宜为2min3min;泥药在管道混合时间宜为20s 60s。7.1.8 脱水机类型可结合污泥泥质选择。经调理后毛细水时间改善好的,宜采用离心机。比阻改善好的宜采用带式机、板框压滤机。7.2 重力浓缩7.2.1 重力浓缩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重力浓缩池宜采用竖流式或辐流式浓缩池。2 应根据污泥特性确定固体
28、负荷,处理初沉污泥时固体负荷宜采用90 kg/(m2d)150kg/(m2d);处理混合污泥时固体负荷宜采用30 kg/(m2d)60kg/(m2d)。3 设计停留时间不宜小于12h。4 有效水深宜为4m,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不宜小于0.05。5 重力浓缩池应设置去除浮渣装置。6 宜对重力浓缩池的上清液进行化学除磷或磷回收处理。7.2.2 重力浓缩池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固体负荷、水力负荷应满足设计要求。2 宜连续进泥和排泥。3 应定期检测上清液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浓度明显上升时,可调整浓缩池进排泥量、停留时间。7.3 气浮浓缩7.3.1 气浮浓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北方地区气浮
29、浓缩系统宜安装于室内,如在室外应采取防冻措施。2 剩余污泥气浮浓缩的气固比为0.0050.02。3 溶气系统应最大出泥量进行设计。4 刮泥机应按最大出泥量的1.5倍,24h连续运行进行设计。宜选择行走速度可调的刮泥机,行走速度宜为0.75m/min,可调范围为0.3m/min 7.6m/min。7.3.2 气浮浓缩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运行应重点控制进泥量、气量、加压水量、刮泥和排底泥等,确保气浮分离清液清澈。2 固体负荷、水力负荷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剩余污泥气浮浓缩的絮凝剂可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配药浓度宜为2,加药量宜为12。4 应调整溶气系统进气流量,使溶气压力稳定在0.4 MP
30、a 0.5MPa。5 溶气系统和刮泥机宜24h连续运行,浮泥层厚度宜稳定在0.3 m 0.6m。6 应定期清理溶气释放器。7.4 转鼓浓缩7.4.1 转鼓浓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筛网筛距范围为0.5mm 2mm。2 固体负荷15 kgDS/h 3000kgDS/h。3 水力负荷15 m/h 100m/h。7.4.2 转鼓浓缩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固体负荷、水力负荷应满足设计要求。2 螺旋转速10 r/min 68r/min。3 絮凝剂投加量宜为47。4 应定期清洗筛网,确保过滤效果。5 当滤液含固量升高时,应检查过程控制参数。7.5 带式浓缩7.5.1 带式浓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31、规定:1 带式浓缩机水力负荷应满足表7.5.1要求。表7.5.1带式浓缩机水力负荷范围有效带宽 m 1.01.52.03.0水力负荷范围 L/s6.7169.62412.73218477.5.2 带式浓缩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絮凝剂投加量宜为110。2 带速应控制在4 m/min16m/min。3 应进行上机试验,选择适宜的网带。7.6 离心浓缩7.6.1 离心浓缩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絮凝剂投加量宜小于4。2 主电机转速应根据出泥浓度调整,控制在1800 rpm 2800rpm。3 差速宜为最高差速的60%80%。4 正常运行时堰板开度宜为70%80%。7.7 带式脱水7.7.1
32、 带式脱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表7.7.1规定:表7.7.1带式脱水设计参数污泥种类进泥含固率%进泥固体负荷kg/(mh)PAM加药量非消化污泥初沉污泥31020030015剩余污泥0.5440150110混合污泥36100200110消化污泥初沉污泥31020040015剩余污泥3440135210混合污泥39150250287.7.2 带式脱水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合污泥药剂加药量宜小于4,初沉污泥宜小于3,剩余污泥宜小于5。2. 带式脱水机的处理量应根据设备设计负荷调整。处理初沉污泥可为最大进泥负荷,处理混合污泥可为设计最大负荷的90%。3. 带速应为2 m/min 5m/min
33、。如冬季污泥中有机物含量增高,宜降低带速。4. 网带张力应控制在0.3 MPa 0.7MPa,宜为0.5 MPa。5. 带式脱水机运行中,可通过纠偏装置保证网带正常运行。7.8 离心脱水7.8.1 离心脱水的设计,应符合表7.8.1规定:表7.8.1离心脱水设计参数污泥种类进泥含固率%PAM加药量剩余污泥初沉污泥31023剩余污泥0.54610混合污泥3637消化污泥初沉污泥31023剩余污泥34610混合污泥39387.8.2 离心脱水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药剂常选用聚丙烯酰胺,其投加量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宜为510。2 进泥量宜为额定值的80%。3 扭矩宜为17%30%。滤液澄清度要
34、求高时,扭矩宜为18%;泥饼干度要求高时,扭矩宜为25%。4 差速宜为47。滤液澄清度要求高时,差速宜为7;泥饼干度要求高时,差速宜为45。7.9 板框脱水7.9.1 板框脱水出泥含水率可低于60%。7.9.2 板框脱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过滤能力不应小于2 kgDS/(m2h)4kgDS/(m2h)。2 过滤压力宜为0.6 MPa 2.0MPa。7.9.3 板框脱水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板框压滤调质药剂常用无机混凝剂或复合药剂。2 低压进料时间宜为45 min 60min,高压进料时间宜为45 min 60min,压榨时间宜为60min,反吹时间宜为3060s。并根据进泥压力变
35、化曲线进行时序调整。3 过滤周期宜小于4h。7.10 电渗析脱水7.10.1 电渗析脱水宜用于含水率75%85%、且电导率在0.5ms/cm5ms/cm范围的污泥。7.10.2 电渗析脱水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输入污泥厚度为8 mm 20mm。2 电流密度控制在300 A/m2600 A/m2。3 直流电压控制在40 V 110V。4 辊筒转速应控制在0.52m/min。5 极板间温度应小于90。8 污泥热水解8.1 一般规定8.1.1 热水解工艺由储存罐、浆化罐、反应器、闪蒸器、换热器等构成。8.1.2 应根据设计规模及运行保障度要求,确定单条热水解生产线生产能力及生产线数量。8.1.
36、3 应根据项目整体规划,确定热源、污泥输送及余热利用方案。8.1.4 热水解系统内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和生产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8.2 工艺参数8.2.1 热水解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系统前应设置除渣除砂设备,防止粒径大于10mm的杂质进入系统。2 系统前的污泥缓存仓,应该设置通风除臭设施。3 系统内部应设置应急排放措施。4 宜采用蒸汽与污泥直接混合加热。5 系统中的压力容器、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或防腐处理。6 系统中的压力容器、管道、设备等应考虑绝热、防烫措施。7 换热设备应选用大通道、防堵塞、宜清理的热交换设备。8 系统内部的电动设备选型考虑高温因素。9 系统设在室外时,应考虑冬季防冻
37、。10 系统的设备应设置巡视检修平台。11 系统的热量宜回收利用。12 系统产生的气体,需经处理后排放或引入消化池处理。冷凝液宜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水。8.2.2 热水解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热水解系统宜采取全自动化运行。2 污泥在缓存仓内的存储时间不宜超过24h。3 进入热水解反应器的污泥含固率宜控制在14%18%。4 反应温度160200。5 反应压力0.6MPa1.6MPa。6 反应时间15min90min。7 采用蒸汽作为热源的热水解系统,蒸汽压力应高于1.1MPa。8 热水解后的污泥应经过降温处理,达到后续消化池的进泥要求方可进入消化池。9 污泥厌氧消化9.1 一般规定9.1.
38、1 污泥厌氧消化的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消化池池型选择应考虑沉淀、无死区、混合好、易去除浮渣等。2 搅拌方式可选机械搅拌、沼气搅拌和泵循环搅拌等形式。3 应采用避免短流的进排泥方式。4 中温消化池的污泥温度为3438,宜为35,热水解消化温度为3840。高温消化池的污泥温度为5056,宜为55。9.1.2 宜配套磷回收工艺单元回收消化滤液中的磷。9.1.3 储气柜的体积应满足最大调节容量。9.1.4 应配套沼气脱水、脱硫装置。9.1.5 沼气管道、沼气贮罐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规定。9.1.6 污泥
39、厌氧消化设施及其附属设施应考虑防火、防爆、防雷、防可燃气体泄露措施。9.1.7 用于污泥投配、循环、加热、切换控制的设备和阀门设施宜集中布置,应设置通风除臭设施。9.1.8 厌氧消化系统的电气控制室宜建在防爆区外。9.1.9 厌氧消化池和沼气贮罐应有防止池(罐)内产生超压和负压的措施。9.1.10 进入消化池的污泥应先除砂和除渣。9.1.11 消化池进泥有机物含量应高于40%。9.1.12 进入消化池的污泥应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含固量宜小于12%。采用传统消化工艺的污泥消化池进泥含固量宜为3%5%,采用高含固消化工艺的污泥消化池的进泥含固量为8%12%。9.1.13 污泥有机质含量低或以剩余污
40、泥为主时可采用两相式厌氧消化。其中前置高温阶段运行温度为5056,污泥停留时间为1 d3d;后续中温段运行温度为3338,污泥停留时间15d左右。9.1.14 污泥有机物含量低或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未满负荷运行时可采用生物质协同厌氧消化。9.1.15 消化系统产气量降低或产生泡沫时,应对系统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异常。9.2 常规厌氧消化9.2.1 常规厌氧消化适用于污泥有机分含量高并易降解的污泥处理。9.2.2 常规厌氧消化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采用柱形、卵形等池型。2 池容应根据消化池的挥发性固体负荷率进行计算。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宜为0.6 kgVSS/(m3d)1.5kgVSS/(m3d
41、)。3 宜采用上部进泥下部溢流方式排泥。4 搅拌强度宜为5 W/m310W/m3池容。9.2.3 常规厌氧消化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泥浓度宜为3%5%。2 反应温度宜为351。3 固体停留时间宜为20d30d。4 pH值宜为6.87.4。5 挥发性脂肪酸与总碱度的比值VFA/ALK应小于0.3。9.3 高温厌氧消化9.3.1 高温厌氧消化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钢制柱形消化罐。2 池容应根据消化时间和容积负荷确定。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宜为2.0 kgVSS/(m3d)2.8 kgVSS/(m3d)。3 搅拌强度宜为5 W/m310W/m3池容。4 宜采用上部进泥下部溢流方式排泥。
42、9.3.2 高温厌氧消化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泥浓度宜为4%6%。2. 反应温度宜为5056,温度变化率不宜超过0.5/d。3. 固体停留时间宜为10d15d。4. pH应为6.47.8。5. 挥发性脂肪酸与总碱度的比值VFA/ALK应小于0.3。6. 氨氮浓度宜小于2000mg/L。9.4 高含固厌氧消化9.4.1 高含固厌氧消化可用于已高温热水解、超声处理、酸碱处理等方式预处理后的污泥或生物质协同厌氧消化过程。9.4.2 高含固厌氧消化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柱形消化池,宜采用机械搅拌。2. 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有效容积应根据消化时间和容积负荷确定。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宜为2.
43、5 kgVSS/(m3d)5kgVSS/(m3d)。3. 搅拌强度宜为15 W/m340W/m3池容。9.4.3 高含固厌氧消化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泥浓度应为8%12%。2. 高含固消化采用中温消化消化时消化温度为351;采用高温消化时消化温度为5056,且温度变化率不宜超过0.5/d。3. 对于未进行预处理的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停留时间应高于20d;经过预处理的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停留时间宜为15d18d。4. 消化池内pH范围应控制在6.47.8之间。5. 挥发性脂肪酸与总碱度的比值VFA/ALK应小于0.3。6. 应保证厌氧消化池内氨氮浓度不超过2500mg/L。10 污泥好
44、氧发酵10.1 一般规定10.1.1 污泥好氧发酵系统可采用条垛式、槽式及反应器等形式,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污泥流态,可采用垂直流动式、水平流动式或单箱静堆式。2 污泥接收区、混料区、快速反应区、熟化区、成品贮存区及车行道应硬化防渗;污泥接收区、混料区、快速反应区、熟化区、贮存区应设置防雨及排水设施。3 通风方式可采用强制通风、翻抛等。4 应配套除臭设施,宜采用生物除臭。10.1.2 进行好氧发酵的污泥含水率不宜高于80%,pH不高于9,有机质含量应大于30%。10.1.3 污泥和调理剂混合后含水率宜为50%65%,粒径不大于2 cm,碳氮比宜为10:125:1。10.1.4 调理剂宜采用作物秸秆、蘑菇渣、木屑、草炭、稻壳、棉籽饼、厩肥、园林修葺物等。调理剂有机物含量宜大于50%,尺寸宜小于2cm。10.1.5 宜添加蓬松剂增加料堆的空隙率,蓬松剂宜采用2cm5cm的木屑、专用蓬松材料、花生壳、树枝等。10.1.6 调理剂和蓬松剂宜选择可生物降解性能好、较干燥的材料,并保存在专门的贮存间,贮存间应配备消防设施。10.1.7 污泥在快速反应区好氧发酵后,宜熟化处理。10.1.8 污泥好氧发酵结束时,堆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应趋于一致,且没有令人不悦的气味,发酵产物颜色为黑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