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4、扩散现象说明: 分子之间有空隙 ;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剧烈 ,物质扩散也就越 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
2、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 液体表面 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 内部气泡壁上 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沸腾比蒸发 剧烈 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 相同(一样) 的。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 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 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 物理 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 是 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
3、、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不属于 分子的热运动。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 温度 、 位置 、 形状 、 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
4、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5、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当指针偏左时应当如何调节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称量: 物品称量值不能超过天
5、平的量程。 左物右码 (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用已经调平的天平测量物体时如果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此时要向右盘加砝码或是向右移动游码,如果是指针偏右,则要减砝码。(称量时绝对不可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平衡)读数: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向左移动)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
6、量如何求算?将上述公式变为 右盘物体质量=左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若砝码磨损了(变轻),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如果砝码生锈了(变重),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一般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2、 密度的公式:= m/v(公式变形:m=v v=m/)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1)对于同种物质:是一个定值,m与v成正比,的大小与 m、v无关(
7、2)对于不同种物质:当v相同时,m越大的越大(与m成正比)当m相同时,v越大的越小(与v成反比)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或 克/立方厘米(质量/体积单位就可)(2)两者的关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1千克/立方米=110-3 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立方米或1克/立方厘米 (4)单位转化:1毫升 = 1立方厘米 = 110-6立方米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3升 1升10-3立方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
8、理:m/v (2)测量步骤(固体):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v;形不规则且不溶于水的固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定计算m/v(3)测量步骤(液体):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M1倒掉V体积液体称量剩余液体质量M2计算液体密度(M1-M2)/V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3)判断物体是否空心一个质量为158克,体积为50厘米3的铁球,问: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方法一:如果V实V物 则物体是空心的V = m/ = 158克 / 7.9克/厘米3
9、= 20厘米3 m物 则物体是空心的m=V = 7.9克/厘米3 50厘米3 = 395克 158克方法三:如果实物 则物体是空心的= m/ V = 158克 / 50厘米3 = 3.16克/厘米3 7.9克/厘米3 只能判断出此球是空心的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物-V实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 热量定义: 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能量)的多少,用 符号表示。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有温差。 热传递的方向:热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放热,温度下降;低温物体吸热,温度上升。最终两者等温,热传递停止。、热量的单位: 焦耳,简
10、称焦,符号。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 ()。 千焦 焦耳3、热量的大小影响因素:温度的变化值、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种类(比热)4、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比热容是物质一种_特性_.它可以用来鉴别_物质_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3 焦/(千克) 意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5、比热容的实质:(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6、比热表的阅
11、读: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多少无关 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7、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
12、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 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 熔点 和凝固点 是相同的。 6、 特点: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 熔化特点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吸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特点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特点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 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常见晶体:萘、海波、
13、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石蜡等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第六节 汽化与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一般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
14、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沸点:液体沸腾是的温度);b继续吸收热量。沸腾过程:沸腾前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小(因为液体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气泡内水蒸气增多后气泡会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气泡遇到上层凉水将变小) 沸腾时气泡上升,气泡体积变大(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液体变气体进入气泡,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 刚烧开水的时候,容器边出现气泡(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气,温度高,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少)4、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
15、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6、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也叫凝结)。 同一物质,液化温度和沸点相同。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厉害得多)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气压低,沸点低;(高压锅,一个标准大气压,高山上)7、 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
16、”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汽化方式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成气态,都要吸热不同点发生部位在液体表面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剧烈程度较缓慢剧烈温度变化有制冷作用温度不变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大气压强(气压变大,沸点升高;气压变小,沸点降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冰棒雪糕的白气也是同理)。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积“白气”形成的。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
17、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凝华成小冰晶聚,聚集成云。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低于) ,水蒸气凝华成六 角形冰花,冰花聚结在一起形成雪。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
18、华成霜。4、严冬,冰冻衣服变干是 冰升华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 的结果,它往往出现在玻璃窗的 内 表面;樟脑丸放入衣箱后会 升华 成杀虫的气体。5、干冰是 固 态的 二氧化碳 。当将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 升华 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可以用来制造“舞台烟雾”、 进行人工降雨 以及 冷藏食品 等。第八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
19、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性质通常用“易(不易)”、“能(不能)”、“可以”“会(不会)”、“难”等词来描述。如:铁能生锈,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c.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象)拓展知识: 物质的溶解性和
20、酸碱性 1、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某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在水溶液申,某种分子(或离子)高度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透明的混合物。均一性,是指溶液各处浓度一样,性质相同。如一杯蔗糖溶液,取上部的溶液和下部的溶液,它们的浓度都一样。稳定性,是指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溶液不分层,也不析出固体沉淀。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固态物质
21、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不同。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越强。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探究实验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注意此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食盐的质量一定,水的体积一定即水的质量一定,然后再来讨论影响因素。2、物质的酸碱性 如何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呢?通过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试液可以知道。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一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注意:用过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话,先要用蒸馏水冲洗。)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