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共5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514499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共5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自考-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共5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共5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共58页).doc(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外教育管理史 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4.稷下学宫的学生

2、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

3、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7.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

4、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墨家主张积极主动的说教;教育内容,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以培养“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

5、对象,墨家授徒仍沿用手工技师的收徒方法。8.教学管理: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9.组织管理制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严明。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10.教育体制:统治者对各家讲学的内容采取择善而从的原则,从不加以干涉和限制,各家在教学上仍保持着私学的传统按自家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法去讲学和进行学术研讨;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学生管理: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也有规矩,其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1.秦朝

6、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而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格的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

7、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

8、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6.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

9、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8.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类型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并让学童学会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此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9.察举制度的含义: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10.策问与对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制度主要

10、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左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一的标准。(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学校和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

11、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12.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 答:如何选拔见“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13.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含义及差距制度主要科目及标准”)(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

12、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学制度作了准备。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3.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贡献:刘劭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

13、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4.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隋唐时期文教

14、政策的基本内容:重振儒术;兼容佛教。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教文教政策的背景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1)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2、儒佛道三教并用。(2)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三次兴学都是为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

15、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3)理解“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学以致用。(4)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2、整顿地方官学3、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4、增设专门学校5

16、、改革科举制度。(5)识记“三舍法”和“积分制”: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参考簿记纪录的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6)宋代官学的管理较前代又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2、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3、创行学田制4、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5、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6、教学管理的发展。(7)书院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宋代有那几所著名的书院?书院的管理有什么特点?书院是私学,宋代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

17、石鼓”“茅山”六大书院。管理特点:1、管理体制是由山长负责,下设管干、斋长等职2、书院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条规加强管理。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3、书院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以五经为主,后朱熹的四书注集逐渐取缔五经;教学组织形式一般由名师拟题,聚集生徒“升堂讲说”,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考课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制度,展礼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4图书与经费管理:图书来源有四一是皇帝赐书二是官绅捐赠三是自行购置四是自行刊刻。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田田租。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1、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的特点: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维护民族文化传统。2、辽金元时期官学的特点

18、:在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上吸收汉民族的办学经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以学习儒经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上,辽金元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除本民族的语言外,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所用教材也多是唐宋以来的经史,元代在教学管理体制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法,实行分斋升学和考试积分制;教师管理方面 辽代官学的教师主要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汉人为主,同时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汉代教师则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兼用。从任用方式上元朝中央官学的教师有超体直接任命的,有的是进士被委以教职,地方官学的教师的任用方式有多种样式,集贤院、礼部、儒学

19、提举司、地方政府官员都有权选用教师,元代对教师有严格的纠察制度;学生管理方面 入学资格与学额 三代官学的入学资格是由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元代具有强迫教育的性质。学生的待遇和学规 学生在学校期间享受政府拨给的钱粮,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1、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内容:尊孔崇儒、推崇理学;网络人士、禁锢思想。2、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明清的文教专政政策严重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

20、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影响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明清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是由严格的考试制度。4、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中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数之中,严重败坏了学风。5、科举制度的僵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6、明清教育行政机构和

21、官员的名称:礼部,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提学官。7、国子监内部设置了哪些机构,其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一人为祭酒之副职;之下设有五厅四堂: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和掌馔厅。五厅为管理机构,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厅指帅星、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六堂为教学单位。8、明清时期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教师的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也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教师的薪俸分等。教育对象的范围放宽,对监生以优厚

22、的待遇,有严厉的学规,课程安排得当,教学和考核制度严格严密,并要求监生历事,地方官学的生员入学有严格的考试。9、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明初重官学、倡科举,书院受到冷落,嘉靖以后科举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书院又纷纷建立,明中期以后由于文化专制书院受到了一些影响,清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但仍有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在坚持讲学。后清又采取加以提倡加强管理的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所以书院大致分两类:一是继承宋代自由讲学的传统,倡导实学为宗的书院;二是官学化了的书院。10、明清私学的特点:第八章 晚清的教育管理1、晚清的文教政策的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提出;张之洞发表劝学说,“中体西

23、用”文教政策的确立。2、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魏源的师夷长以制夷的主张就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1861年冯桂芬在校办庐抗议中进一步发展了魏源的思想,其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早期的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维新派,对阐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作为清政府文教的确立缘于张之洞的劝学篇。3、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

24、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4、中体西用对文教政策的影响: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学习西方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的关系。6、洋务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类型及主要学堂名称: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学堂(福建

25、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7、维新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种类:兴办职业教育并扩大到农桑学校,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发展普通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大学堂。陆续创办一些师范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8、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直系为普通教育分三级七段,旁系为实业和师范教育。9、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10、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提学史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设置了中央视学、省视学、县视学。11、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视导制度的创设可以及时地掌握

26、各地的办学情形,并予以积极引导和严格规范。12、如何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意义: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客居完全成了文化专制的工具,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存在的合理性逐渐丧失,要求改革科举、废除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富国强兵的需要,所以许多人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许多人平时在新式学堂学习,而在科举考试是为了取得功名请假去参加考试,二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也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1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了怎样的贡献?

27、洋务派勇于实践,率先在中国创建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撰文介绍西方的学校制度提出变更学制的意见;1898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中也提出关于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学制的主张和设想,并且拟定新的教育体系。以上建议和改革措施的提出,为清代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第九章 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1、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9日。2、教育部建制的特点:重视成人教育;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制度,总之民国初年的教育不的建制,比清代末年的学部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不同于封建官制,拥有一

28、定的教育立法权利,其设置也有近代倡导的组织法作为依据,因此,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3、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军国民教育,实利注意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依据基础。4、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5、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办学体制:民国初年,初步建立了普通学校分级管理制。6、教员职称的规定:民国初年,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资格、任命和待遇等,都逐步地做了法规规定。如民初小学教员有正教员副教员之分,正教员有由本科正教员和专科正教员之分。凡是能够担任一个年级各科教学者,称本科

29、正教员,专教授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缝纫、英语、商业之一者为专科正教员。辅助本科正教员者为副教员。7、大学是如何管理的:民国初年,颁布了大学令、大学管理规程等,对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领导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都作了规定。学校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等组织机构。大学和大学院实行学位制,1913年1月公布的大学规程有规定:大学科下设门,门下有类,同时对各类应设的课程也作了详尽的规定。8、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评议会处理各学科之废置、讲座的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及教育总长级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等。教授会负责规划学科课程、省定申请学位者合格与否以及教育总长校长咨询事件等。9民初实业和师范教育是怎样管理的:

30、民初实业学校有清末的初等、中等、高等事业学校改为甲乙两种事业学校,有关专门学校的法令,还对学校的师资、设备、内部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外还颁布具体的专门学校规程中,对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高等师范为国立,并有教育总长通计全国分区定点设立,经费取之于国库,师范学校定之为省立,师范学校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生管理上,推行学生自治,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尤其重视人格的培养。第十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行政日趋完善的表现在哪里,教育界人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上,大致到20年代

31、,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他们坚持教育救国论,积极组织教育团体,创办教育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提出改革方案。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教育中的弊端,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宗旨有何变化:五四前后,儿童本位思想受到国内众多教育家的推崇。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通过了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的议案,这一议案是以儿童本位主义为基础的,明显受了实用主义的影响,这一议案没有被北洋军阀所采纳,但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本义观却深入人心,在1922年制定的心血之中

32、得到体现。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共和精神”只不过称之为教育本义。3、如何历史的评价“六三三”学制,教育界人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壬戌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但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它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教育界人士积极参与,不仅造成了教育必须改革的形式,而且为改革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4、六三三学制对学校系统的

33、规定:初等教育6年,分初小和高小两级,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和高中2级,各3年;高等教育4-6年不分级。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5、北洋政府时期中小学是怎样管理,中小学教育为兼顾升学和就业实行过那些制度。这一时期对初等教育的管理措施的改革,除了初等教育的改革上的变化外,最主要的是课程的结构的变化;中学教育管理的变化,主要是中学教育目标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新学制颁布后,普通高中出现了综合性高中,教学管理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管理上,也从管制约束转入积极指导,将监学改为训育主任等。1917年教育部采纳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建议,规定中学得设第二部;新学制颁布后为兼顾升学和就业

34、,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学校还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这样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新学制颁布后,普通中学出现了综合高中,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在同一所学校内设置施教。6、北洋军阀时期高等学校是如何管理的?不仅法规制度更加完善,而且在理论实践上也有很大发展,许多管理制度得以实施。1924年的国立大学条例规定,国立大学分文、理、法、医、农、工、商等科,可以设数科或单设一科,各科分设个学系,此外国立大学可暂设预科。国立大学得设董事会,取消个科学长,代之以教务长1人,主持全校教务;恢复教授会,负责规划课程及其事宜;同时添设教务会议等。7、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学校的管理所起的作用:在管理体制上推行校长

35、和管理委员会相结合的制度,成立评议会为立法机构,此外还设立教授会、教务会、组织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共同治校,即教授治校;在教学管理上,根据沟通文理的,废科社系的思想,对学科设置进行了改革,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行选学制等。他的一系列措施,对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改革的思想和措施被吸收到了国立大学条例等新订的法规当中,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规范化管理。8、北洋军阀时期职业和师范教育的管理:学校的设置,即设立独立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有于综合高中校内设立科和师范科;教学管理,在课程设置上,除必修课之外,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关于职业教育及综合高中之农、工、

36、商、家事等职业科专修课程,新学制公布后只有讨论并无正式规定。关于大学之教育科、系或教育学院及师范大学的必修、选修,有各校自定,实行学分制。在教学方法上,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掀起了教育改革试验。9、新学制对师范大选任务的规定: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培养教育学术界及行政界人才;研究试验各种教育方法。第十一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1、教育独立运动的内容: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出固定的专款,不得以作他用;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需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要求教育思想独立、内容独立。2、实行大学制的背景和契机:辛亥革命以后,教育行政机关多有官僚政客把握,任用人员不问

37、是否具有教育管理的才能,人尽可为,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充满官僚气息,腐败不堪。蔡元培独此深恶痛绝,力图改革。当时全国正经过北伐战争的洗礼,打倒官僚腐恶的思想深入人心。3、大学院制的内容: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4、大学院致失败的原因:由于教育行政独立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性的教育行政体制,与中国几千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相悖,与当时的政体不符,在实行中,学术化未见成效,而官僚化却难以铲除。5、教育部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从教育部的官员任命来看,有简任、特人、荐任和委任之分,管理层次清晰,体现了管理的有序性。从编

38、制上看,教育部注意裁员,提高办事效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设立了各种专门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对于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不五裨益,是我国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重要进步;1931年国民政府修正了教育部的组织法,规定在教育部设立督学,自此教育导视无论从机构上还是在实施上,都逐步趋于完善。6、党化教育的内容:要求学校师生须集体加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公布党化教育大纲,提出以训练党员的要求来训练学生,以国民党的纪律为学校纪律,用管党的办法来管理教育。7、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的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国民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

39、的大同。8、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该学制分为甲乙两项,甲项为原则有七条,乙项为组织系统,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师范教育废止了6年制师范学校,取消师范专修科及讲习科的名目,添设了乡村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从普通中学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高等学校实行单科多院制,总之,这个学制系统和新学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面作了变通。9、国民政府对普通学校是如何管理的。学校领导体制,为了加强对中小学的管理,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构的建设,除在校长之下设教务处外还设置了训育人员,以加强中小学的训育管理;校长资格、任用有严格的规定;建立了保证师资质量稳定队伍的制

40、度及措施。教学管理上国民政府非常重视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10、校长任用资格的规定:初级中学的校长,除应品格健全、才学优良之外,还必须符合于以下条件之一:其一为国内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毕业或其它院系毕业而曾学习教育学科20学分、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2年以上卓有成绩者。其二为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植物3年以上卓有成效者。其三位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4年以上卓有成绩者。高级中学校长出具有中学校长资格之一外,必须合以下列资格之一:其一是曾任国立大学文理师范或教育行政科系或专任讲师1年者;其二是曾任省级直辖市教育

41、行政机关高级职务2年以上卓有成效者;其三是曾任初级中学校长3年以上卓有成效者。11、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措施:首先规定收费的种类,其次规定了收费的标准,还规定图书费和体育费只能占其中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还规定“各地私立学校中学征收各费,不得超过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公立中学征收学费之一倍”,此外还规定:“中学生用书及工作材料”,应由学生自备,或由学校所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组织学生消费合作社廉价批发。特别规定学生的用具和制服,都必须“采用国货”,“尤以当地产品为主”。1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1938年和1939年两年间,分别颁布个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和分系必修和选

42、修科目表,是我国近代高等学校的科目的设置初具规范。1944年在各类高等学校时间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较大的修正,抗日战争结束后进行了总结。教育部根据各校的一件重新颁发了各校共同必修科目表,是大学课程的管理臻于完善。为确保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严肃性,教育部要求各校认真执行部颁标准。教育部对具体的教学安排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所有院系未经呈准不得分组等。国民政府对高等学校课程管理上,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中文和外文的教学;二是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时间和研究能力。13、国民政府为加强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采取了哪些得力措施?1932年颁布了职业学校法,1933年又颁布了

43、职业学校规程从此职业学校脱离普通教育成为独立的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战争后颁布的推行职业学校计划中,规定了职业学校应占的比例。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颁布了职业学校各科课程表教材大纲设备概要汇编,抗战期间,教育部继续组织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工作,公布了奖励编译职业技术教材暂行办法。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特别重视职业技术的实地训练。1932年,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法,1933年和1934年先后公布了师范学校规程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自此,师范教育也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十二章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1、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制

44、定了怎么样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总方针:自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央苏区的文教政策: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为抗战服务;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坚持干部教育第一。解放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中国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2、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是如何进行管理的?一、苏区的学校管理

45、,普通教育的管理:1934年2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以及小学管理法大纲;社会教育的管理:1934年3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消灭文盲协会章程,关于识字班的管理1933年6月苏区政府公布了识字班工作,关于夜校的管理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于1933年8月颁布了夜校办法大纲;干部教育的管理:苏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实行学生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副教员。二、抗日民转根据地的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的管理: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干部学校的管理印发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普通学校的管理:根据地的小学,根据规模的大小,在学校的领导体

46、制上有所不同,各边区政府对本地区的小学课程分别作了统一的规定,在教学方法上个边区政府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管理上实行民主化管理。社会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实行民办公助的社会教育政策;编印识字课本;提出指标建立检查制度;建立教育社团促进社会的发展;创办教育刊物。三、解放区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领导机构。第二建立相互衔接的学制系统,第三加强教学管理。教师的管理:第一明确对待旧教员的政策,第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第三各解放区普遍对教师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第四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建立法律法规,稳定教师队伍。学生的管理:第一甄别学生的

47、学业制度,严格学籍管理。第二实行民主管理制度。第三提倡自主学习。3、苏区最早建立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设立了教育部。4、苏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及内部机构、职能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掌管苏区的教育行政事务,内部机构:初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社会教育局、艺术局、编审局、巡视委员会等机构。其中初等教育局和高等教育局协同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局和艺术局协同管理社会教育;编审局负责教材的编审;巡视委员会负责计划与指导巡视。5、苏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经验。1934年2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了初小和

48、高小实行三、二制,除了上述条例外,还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小学管理法大纲等一系列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以及;社会教育的管理:1934年3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消灭文盲协会章程,关于识字班的管理1933年6月苏区政府公布了识字班工作,关于夜校的管理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于1933年8月颁布了夜校办法大纲;干部教育的管审理:苏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实行学生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副教员。6、抗日战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7、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行政机构,是随着各根据地政府机构的建立而建立的,各政府机构内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行政机构,主管本地区的教育事务,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有先有后,名称也不统一。其内部的组织机构,边区的教育厅或教育处,大部分设小学教育科、中学教育科、社会教育科、编审科、督学、或督学室及秘书室。边区教育厅制定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发布通令或指示,巡视各地教育情况,培养各地教育管理干部;管理各级教育及社会教育;管理图书教材的编审;对教育文化、学术团体、图书馆、博物馆及公共体育娱乐场进行统一管理。行署(专属)教育处(科):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承教育厅的指示,执行教育并督促检查,研究和处理有关教育的各项事项;管理各县的“短师”、“联师”,中学和地方干部班等等。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