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归路,已制定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2. 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内容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与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无力、化学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健康状况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等; 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疾病的社区卫生防治和人群的社区保健,健
2、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和预防。特点: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 主要着眼于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 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临床健康效应 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3. 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原则,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的状况。 为医学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 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4.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补虚弱。5.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
3、 医疗卫生服务 生物遗传因素6. 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医务工作者是贯彻三级预防的主体)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预防措施,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第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潜伏期,为组织或延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病)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在疾病临床期为减少其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它的目的在于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体现,是全民卫生保健的体系,是医务工作者的医疗保健的实践
4、,以不同的层次、全方位的把以预防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搞好。7. 传染病“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8.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医学世纪,阐述统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研究医学资料或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学科。9. 同质:指观察单位件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10. 变异:指在同质基础上各观察单位间某观察指标的差异。11. 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12.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集合。数值变量:又称定量变量 二分类变量(定性变量) 多分类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 无序多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13. 统计变
5、量的分类14. 统计资料的分类:数值资料 分类资料 等级资料15.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医学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分析资料16.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健康分布、疾病流行及其控制的科学,是一门方法学。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流行病学定义为: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17. 流行病学的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时人群 不仅研究疾病状态,也研究健康状态; 关注的重点是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性研究:临床研究 社区实验3)理论性研究 A.现况调查法,又称横断面调查描述性研究 B.监测,纵向调查 C.
6、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1)观察性研究 目的是为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18.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9. 流行病学的用途: 描述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 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的预防方法; 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对策和评价。20. 疾病的分布:每种疾病均有其特异而有规律的群体现象。21. 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发生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和人群分布(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和民族、行为、收入)的现象。22
7、.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23. 病死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24.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频率。25. 罹患率:是衡量某一局限范围较短期间内新发病例的频数。26. 患病率:又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例数所占比例。27. 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28.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数的比例。29
8、. 散发:是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30. 流行:是指在一定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平均水平。31. 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大流行。32.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类方法。通过在特定人群中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及数据处理等手段,描述疾病和健康状况在时间、地点和人群方面的分布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初步防治对策或进一步的研究方向。33. 现况调查:又称现患调查或横断面调查,指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后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
9、分布计谋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的研究方法。34. 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提供病因线索 早期发现病人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35. 现状调查类型:1) 普查:是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人群的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或检查。 优点:能提供疾病分布情况和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 通过普查能起到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作用 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使其得到及时治疗 缺点:应用范围窄 准确性低 耗时长 成本高耗费人力财力 “窄、低、长、费”2) 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群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
10、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调查范围小,耗时短,准确性高,适合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缺点:调查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均比较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且不适用于调查变异较大的资料; 当某病的发病率很低时,小样本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而样本扩大到近于总体的75%,直接进行普查更有意义。36. 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虽简单、最基本) 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效率最高) 整群抽样(容易出现较大偏差)37. 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一组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例人群作为病例组,另选一组目前未患此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
11、子下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子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38. 病例对照研究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设立对照 观察方向是由果及因 一般不能论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联39. 病例对照研究类型: 非匹配设计的病例对照:病历和对照从设计总体中随机抽取,对照只需在数量上不少于病例组,没有其他任何限制和规定。 匹配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研究设计的要求,按照一定匹配条件来选择对照。 A:群体匹配:也称频数匹配,只要求对照组在匹配因素的比例上与病例组相同,无须一一匹配 B.个体匹配:根据匹配因素一致的原则,病例与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混在因素R440.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
12、实施: 1)确定研究目的,建立假设 2)选择研究类型 3)选择研究对象 病例的选择:A疾病的诊断标准 B病例的来源(医院病历和社区人群) C病例的种类 对照的选择:A人群对照 B随机数字拨号 C医院或诊断为基础的对照 D病例的邻居同事亲属作为对照。41. 偏倚:是随机误差以外的可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的系统误差。主要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42. 选择偏倚:是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存在问题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的情况。43. 选择偏倚种类:入院率偏倚检出偏倚奈曼偏移 易感性偏倚 无应答偏倚 失访偏倚44. 选择偏倚的控制:科研设计要严谨,严格掌控纳入和排除研究对象的标准; 提高应答
13、率,减少失访率 设立多组对照45. 信息偏倚: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从研究对象获得信息时,由于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可比,因而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系统误差。(回忆偏倚、暴露怀疑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测量偏倚)46. 信息偏倚的控制:制定严格的收集资料和质量控制方法。对研究者进行统一的培训,统一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标准,要求研究者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尽量使用客观的指标,以避免研究着和研究对象人为的偏倚。采用权威的诊断标准。47. 混杂便宜:在研究中,由于一种或多种潜在的混在因素影响,是结果分析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从而歪曲了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48. 混杂因素存在的条件: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
14、独立危险因子 必须与研究因素有关 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49. 混杂偏倚的控制:随机化 分层 匹配 限定研究对象 多因素分析50.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51.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行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是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称之为公害。52.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污染和其他污染。5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
15、害:急性毒性作用-直接危害 慢性毒性作用-间接危害 特殊毒性作用-特殊危害 免疫作用54. 特殊毒性作用:致癌、致极、致突变“三致”55. 环境危害的特点:广泛性 多样性 长期性 复杂性56. 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是某些物质排入大气,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1)直接危害:急性中毒 慢性炎症 变态反应 致癌作用 非特异性疾病 2)间接危害:影响微小气候和大气辐射 形成酸雨 产生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57. PM2.5:微尘,可吸入颗粒中直径小于2.5m的颗粒,可直接带到人体肺泡表面,对人体危害巨大。58. 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水质和
16、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体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59. 水体污染的危害:物理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水俣病)生物性污染(介水传染病、水体富营养化)60. 土壤污染: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61. 职业有害因素:是生产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62. 职业损伤:即职业性有有害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工伤。63. 职业病:反之也有害因素作用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人体承受的程度,造成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
17、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64. 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 有明确的接触水平 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往往具有群发性,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如能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预后较好 大多数尚无特效治疗办法65. 职业病的诊断:职业史 生产环境调查与评价 常规与实验室检查66. 职业病的处理措施:确诊-治疗-落实待遇67.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68. 营养学:就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69. 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项计提提供走狗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
18、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70. 营养素:是质食物中科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71. 基础能量消耗:基础能量代谢,指人体在空腹、清醒、静卧、适宜气温状态下用以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如心脏跳动、肺的呼吸、腺体分泌、神经活动等所消耗的能量。为确定基础能量消耗,必须先测定基础代谢率。72.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8种,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婴儿9种,还有组氨酸。73.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混合食用,可以使食物中的氨基酸互相补充,从
19、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这就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74.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但是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75. 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增加肠蠕动,防止习惯性便秘 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调节血糖 控制体重76. 维生素A: 1)缺乏症:导致上皮组织细胞萎缩,皮肤粗糙、干燥、毛囊角化;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导致夜盲症;幼儿发育迟缓 2)食物来源: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类胡萝卜素:胡萝卜、西兰花、菠菜、芒果、杏、柿77. 维生素D 1)缺乏症:佝偻病,多汗、烦躁不安、手足抽搐、骨质脱钙、软化、骨骼畸形等表现;成人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易发生骨折。 2)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
20、;常晒太阳78. 维生素E 1)缺乏症:红细胞数量减少及缩短红细胞生存时间,出现大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2)油料种子中,麦胚油、芝麻油、花生油79. 维生素B1 1)缺乏症:脚气病(周围性神经炎、心力衰竭、下肢水肿为主要症状) 2)谷类、豆类、瘦肉80. 维生素B2 1)缺乏症:各种炎症、脂溢性皮炎(男性阴囊炎、女性外阴炎) 2)动物内脏、奶类、蛋类81. 维生素C 1)缺乏:坏血病(牙龈出血;皮下)、肌肉、关节出血、抵抗力低下、伤口不易愈合。 2)青椒、番茄、柑橘82. 钙: 1)缺乏症: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少儿佝偻病,成年人骨质疏松,老年易骨折 2)牛奶、虾皮、豆腐83. 铁 1)缺乏症:血蛋
21、白减少,营养学贫血 2)血红素铁:动物血、肝脏、瘦肉 非血红素铁:豆类、黑木耳、芝麻酱84. 锌 1)缺乏症:生长发育迟缓,性成熟受抑制;食欲减退,有异食癖,伤口不易愈合,免疫力低下 2)贝壳类海产品、红肉、动物肝脏85. 碘 1)缺乏症:甲状腺肿大。孕早期缺碘小儿生长迟缓、智力低下、龙牙、身材矮小“克丁病” 2)海带、紫菜、海鱼,加碘盐86. 食品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害物质当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亚急性疾病。87. 食品中毒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88.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对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防
22、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89. 传染病:由特异性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所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90. 传染源:只体内有病原体生长、泛指,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91.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起,到最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期。92. 潜伏期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感染源,查明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和效果 影响流行特征93.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进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常见有8种类: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土壤、医源性、围生期传播。94.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预防为主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95. 突发事件: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的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9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