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重点(共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理论重点(共24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社会工作理论1.社会工作理论无疑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 Howe(1987)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前者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后者涉及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特色和过程。实际上,这两者是密切关联的。因为任何的社会工作理论都要立足于“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不理解人与社会的本质,这样的社会工作理论是盲目的或肤浅的;反之,如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不能为社会工作的目标、过程和实践提供任何洞见,它必然是空洞的乃至无效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是
2、相互贯通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也蕴涵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要素。2.社会工作理论提出者:Turner(1986),不太确定谁提出来的需要商议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大题)实证传统:心理动力、认知行为、人本传统:存在主义、灵性视角激进传统社会建构传统:叙事治疗实证传统实证主义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其命名人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孔德,他在论实证精神中为实证主义确立了最初的哲学原则,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很快就发展成为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实证主义强调只有唯一的实在,关于这个实在的知识可以经由感觉去获得,并将非描述性的陈述排除在知识体
3、系之外,从而保证知识和科学的统一性。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人本传统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尽管所有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都受益于人本主义传统,但是存在主义治疗和灵性视角则更为彻底和全面
4、地沿袭了这一传统,并形成了具体的实践理论体系。然而,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则少而又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毕竟很多社会问题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的。另外,人本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这使得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难以把握其真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和应用。激进传统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经由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不过,基于激进
5、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被批评过于政治化,因为对很多社会而言,激烈的社会变迁的希望是渺茫的,因此它可能无法很好地回应个人的迫切需要和情感问题(女性主义实践模式可能例外),有忽视“个人”的风险。另外,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服务外包和新管理主义的脉络下。因此在美国,激进实践的追随者并不多见。社会建构传统在理论观上,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建构主义者并不认为人们无法在对行动的各种理论解释中获取共识。相反,他们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因此,共识很容易形成。建构主义者不断追问的是,是谁制
6、造了共识?共识是如何达成的?众多后现代主义者更进一步关注这种共识中的权力关系。他们指出,这个权力关系直接生产了服务于特定群体、个体的利益的理论(Payne,2005)。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概念体系对某些人是真实的,对另一些人则是不真实的;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普遍方式,我们所使用的分类与概念都是具有文化与历史特殊性的,它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社会设置和社会场景
7、。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政治、历史、文化特殊性而非其普遍性和核心性(Sayer,1997)。这显然为社会工作尊重多元的知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专家话语霸权的信任丧失并反对简单地根据专业术语进行分类、类化、治疗和介入,因为所有现象都离不开个人的复杂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建构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亦提供了重要的对话机会,如此对话实践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既然存在多重的现实,那就要看人们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建构。这个逻辑表明,我们可以抵抗现有的叙事和建构,并代之以新的叙事和建构,这是解构与重建的交织,两者并行不悖。社会建构主义影
8、响下的具体社工实践理论有叙事治疗、寻解治疗、优势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助人模式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非例行)是生物成分,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它基于驱力或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缺乏组织,由快乐原则支持,回避痛苦,无法忍受压力。自我是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支配、管理和控制着人格,在本能与环境之间周旋,控制本我的盲目和冲动。它为现实原则所支配,能够实现逻辑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超我体现的
9、是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超我涉及心理奖赏和惩罚,当合乎超我要求之时,个人会有自尊和骄傲,反之则会感到罪恶和自卑。如果个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能够维持和谐的关系,个人就具有完善的人格并能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但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需要予以回应。2.心灵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即经由思考而可以觉察到的部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即那些产生的影响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
10、从觉察的心理过程。潜意识是一个初级的心理过程,与理性思考不同,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3.焦虑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源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抗争而引发的冲突。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现实焦虑是对外在世界的危险的恐惧,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是个体内部的力量平衡的威胁所导致的。当自我无法控制焦虑之时,就只能依靠防卫机制。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或焦虑)而采用的方法,涉及抵制或掩饰不被允许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行、压制和升华。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应对压力,防止自我被压垮,具有适应性价值。但它们
11、基本上都属于潜意识的水平之上。4防卫机制每个人都潜意识地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免于焦虑、崩溃或受到威胁。防卫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利他,自我牺牲服务他人而获得满足;(2)禁欲,抑制某些欲望从而避免焦虑和冲突;(3)否认,不知晓或不接受关于自己的感情、冲动、思维或体验的现实;(4)移置,将关于某人的不可接受的感觉放置在另外的人或情景上;(5)智识化,思考那些不可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而不是体验之;(6)分离,将感觉和特定的内容分开;(7)理智化,应用逻辑思维去判断特定观点和行为从而避免认知到其潜在的不可接受的动机;(8)反应构成,用对立的感觉或冲动替代不适的感觉或冲动;(9)退行,为了回避目
12、前的焦虑,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功能水平和行为方式;(10)压抑,对不适的情感、冲动和体验视而不见;(11)躯体化),不能接受的冲动或冲突被转化成躯体症状;(12)区隔,将两种矛盾的状态(例如爱和恨)分开而非融合;(13)升华,将不可接受的冲动以社会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14)随遇而安,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应对;(15)投射,将不能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赋予他人干预技巧自我取向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我支持(ego-supportive)和自我修正(egomodifying),尽管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非全然清晰。前者旨在重整、维持或提升个人的适应性功能并强化有缺陷或受损的自我;后者旨在改变基本的人格类型
13、或结构。Goldstein对这两种干预方法的辨识是有益的,可以看到自我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不同的应用方式。自我支持聚焦于现在的行为、有意识的想法和环境改变,其方式是经由与社工有价值的关系而学习和掌握新技巧,一般是短期的。自我调节集中于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感受和驱力,避免环境改变。努力的方向是获得对感受的洞察和解决情感上的冲突,运用非指导性和反省性的技巧,通常是长期的(Payne,2005)。具体的技巧可以参考下一章的相关部分。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一般而言,母亲是最初的重要客体。客体关系心理学区分真实的客体幻想的客体,前者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
14、人的客观特征,后者表现的是婴儿关于他人的主观体验,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幻想。婴儿会对自己或他人形成某种意向,一旦形成这种意向,自我和他人的意向就成为基本的内在结构,这一结构会影响个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自身客体移情 Kohut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求,这三个需求是另我或双生移情关系、理想化移情关系、镜像或夸大移情关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所言的自身客体移情,即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以维持自我的整合时,别人并非认为是独特的个体,而是提供自我需要的来源。自身客体 那些被经验为自体部分的人们或客体或为自体服务而促使自身发挥功能的人或客体。孩童的残余自体和自身客体融合在一起,参与在它那组织良好实证传统
15、的经验之中,经由自身客体的作为而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自身客体一词只有当和体验中的人有关联时才具有意义,它不是一个客观上的人或一个真实客体或一个完整客体。投射是一种心理,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自我防卫机制 常见的自我防卫现象 : 1.压抑2.投射3.抵消4.转移5.合理化6.升华7.反向8.退化9.补偿10.认同干预技巧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沿袭了精神分析的很多干预技巧,并在新的概念体系下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具体的干预技术包括维持、探索、解释、宣泄、澄清、个人一情景反思、类型一动力反思、发展性反思、教育和结构化、修通。以下介绍澄清、解释和修通这三个重要的干预策
16、略。澄清是Hollis所倡导的个案工作的两个重要策略之一(另一个是支持性干预),旨在修复适应性系统。它主要帮助案主区分客观现实和外部世界的扭曲,从而能够面对案主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并进一步加以观察,挖掘出有意义的细节。这样,案主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更好的自我认识,并形成一种新的视角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和问题。解释是心理动力社会工作的核心治疗活动,它体现的是社工对案主的精神生活的理解,旨在让案主认识到阻抗,并使潜意识的意义、来源、历史和模式变为意识。因此,解释的目的是辨识案主当前的状态与其早期历史的关联,洞察到案主生活经验中的冲突,检测案主的特定动机干预了自我的自身观察功能,揭示出治疗关系中出现的移
17、情。 Brandell(2004)认为解释可以分为四种:根源解释、动态解释、阻抗解释和移情解释。修通,即形成一种新的路径,旨在打破经验和记忆中情感与冲突的禁锢;解释的延伸、深化和扩展,行为的各种前提和来源的各种功能和决定性因素;将环境中的案主及重要他人置于活生生的情景之中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构;协助裹足不前的案主在面对其一直认为是危险的冲动和客体之时尝试新的反应和行为模式以促其改变。修通的目的是继续个体的发展,直至形成一个能够进行移情性交流的自我,这样的交流是一个人和他的自我客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Kohut看来,修通就是个体发育的恢复。五章 认知/行为理论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一定频率的节拍
18、器声响(条件刺激CS)与肉粉(无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R),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CR)。也就是说当CSCR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出现了。我们可以说,在此情境中狗学会了听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经典条件反射特征: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
19、泌反应。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以上4种特征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
20、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1据此,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如果一个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
21、习中得到印证。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1消退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但是,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
22、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认知所谓认知包含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诸如知识、意识、智力、思考、想象、创意、规划、策略、理性、推论、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
23、想、梦想,可谓涵盖广阔,甚至连知觉、记忆和专注等高级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的范畴。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或者至少涉及认知的领域(Greene,1999)。正是因为认知处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并建构生活的意义,因而从认知的角度切人助人实践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Kuehlwein(1998)指出,认知包括三个层面:最表面的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更为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conditional assumption)、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schemas or core beHefs)。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理
24、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
25、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
26、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3、ABC人格理论ABC人格理论是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它是构成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结果)。B(个体关于A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即情绪反应。如果进行干预,则会产生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产生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新的情感或结果(Corey,2004)。认知治疗也是致力于纠正功
27、能失调的思维,并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揭示隐藏在其后的潜在图式。这一潜在图式表达案主的经历,并为认知扭曲提供基础。潜在图式在一定意义上与非理性信念类似,只不过这样的图式辨识起来更难,只有洞察案主的不安或困扰之后才能让其显示出来。4、反应性制约反应性制约(respondent conditioning)是最早出现的行为理论,也称为经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或刺激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它来自于巴甫洛夫在这个领域进行的关于狗的实验:狗听到铃声就可以获得食物,不断重复之后,铃声能够造成狗的反应。当一个本来不会自然引发某种反应的刺激能够引起
28、或伴随这种反应,这就是行为的条件化,例如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眼睛看到食物时流泪。这类刺激和反应我们称为条件刺激或条件反应。如果在条件反应和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不再持续,消退就发生了。条件反应渐渐衰退,不再与条件刺激有联结(Payne,2005)。反应性制约关注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条件作用就是这样一个行为习得的过程,即在行为与刺激之间建立不同牢固程度的联系的过程。当我们针对一个刺激习得某种反应,我们就改变了我们的行为(Sands,2003)。系统脱敏法就是基于这一原理。5、操作性制约操作性制约与反应性制约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后果或随之而来的行为,即强化(reinforcement),也称为工具性制约
29、(instrumental condition ing)。它认为当前行为的后果决定未来的行为。前导事件A导致行为 B,行为B的目的是处理事件A,由于行为B,结果c产生,行为造成的后果会以增强或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或弱化此行为(Payne,2005)。强化可以是奖赏、行动、后果或事件,从而可以提高过去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包括正面的强化和负面的强化。正面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在行为发生之后的行动、刺激或后果,它们导致满意度提高。正面强化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负面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让人逃脱或回避难堪情景的后果。惩罚是一种导致减少行为的令
30、人讨厌的或恶心的后果,惩罚可以是正向的或负向的,它可以减少过去某种行为的重复出现。代币经济是应用操作性制约原则的典型策略(Sands,2003)。6、社会学习(稍微看看)社会学习立足于Bandura(1977)的理论洞见。根据Bandura的观点,行为是经由观察其他的人或事而习得的。一个人可以并不亲自实践而学会。观察者可以通过看、听、读而获得或学习新行为。观察包括注意到出现的过程和结果,这样观察者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什么是可预期的以及指导示范者行为的规则是什么。观察者对他们所见到的事物形成内在符号呈现并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匹配,由此他们可再生产自己观察到的行为。相应地,行为、外在环境和内在事件(包
31、括认知)之间存在三方互动,环境透过认知的中介而影响个人行为,个人的行为和认知依次影响环境(Sands,2003)。7、认知治疗:认知重建认知重建应用于辨识与问题或症状相关的案主的错误和非理性的观念,这样的认知是解释其感受的未曾证明的假设,它的目标就是辨识、挑战焦虑思维并代之以更精确的思维。首先,要帮助案主辨识伴随案主问题的非理性自动思维,用家庭功课记录和描述相关体验,即发生了什么、案主在想什么、案主的感觉如何。随后,社工挑战案主思维的合理性,让案主探索替代性的解释并比较可能的结果与想象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所以社工要鼓励案主建立在某种场合下出现的替代性思维和反应8、干预技巧认知行为治疗中有很多应用
32、广泛的干预技巧,它们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方法,诸如社交技巧训练、认知重建、系统脱敏法和压力免疫训练。第六章系统视角贝塔朗斐最早提出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5个:1.输入,即能量跨过边界进入系统2.流通,即能量在系统中如何被利用3.产出即透过系统的边界所产生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4.反馈回路,即信息和能量传递至为输出所影响的系统以显示输出的结果5.熵,即系统以自身的能量保持运行,这意味着除非它能接受边界之外的输入,否则它将退化且毁灭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与社会。在系统论看
33、来,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1界限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也就是说把系统与社会环境分开。一个界限模糊的系统可能是开放的,一个界限十分明确的系统可能是封闭的。2开发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内的能量可以越界地互动,容许内部能力、资料集资源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与交换,其界限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开放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其内部仍有许多交换作用产生。封闭系统指系统内的能量不能越界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因为界限是固定的,系统和外部环境完全是独立的。封闭系统的界限是很难渗透,它所能达到的状态是依据原先的资源而固定不变
34、。系统理论的思想:社会生活中有三种协助人们生活的系统:一种是非正式的系统或自然系统,如家庭、朋友、邻里等。人们在这种系统中主要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连接的。另一种是正式的系统,如社会团体或工会等,联系的纽带主要是业缘关系。还有一种是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等,这些系统主要是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干预技巧Pincus和Minahan(1973)认为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协助人们使用和提升他们自己的能力以解决问题;建立人们与资源系统之间的新的联系;协助或改善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改善资源系统内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协助建构和改变社会政策;提供实质性帮助。七章 生态视角系统视角与生态视角的异同共同点:关注不同
35、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不同点:生态视角更加强调系统内的互动,它在操作层面比系统视角更加清晰,尤其是多个具体实践模式的提出,进一步澄清了若干重要概念,舍弃了系统视角中那些很抽象的概念,这使得理论架构更具人性化。生态系统理论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 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 人的生存系统) 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生命模式(具体的
36、没找到)生活中的问题 将案主的问题、人格发展和环境需要的需求定义为“生活中的问题”,而非行为病态或道德瑕疵的问题,这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对案主的污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契合。生态视角将更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对个人在其内部的生活和在其外部的经历所包含的意义展现出来(Mills,1969)。或者如Giddens(2003)所言,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注意到:生活中被称为“天意”的东西其实主要是历史和社会力量的产物。个体复杂而微妙的生活方式能够反映我们的生活经历。基于生态视角的生命模式(life model)认为,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失衡,包括三个类型:(1)困难的生活转型
37、或创伤性实践,是指个人或家庭生活周期阶段的交替和演进,包括生理和社会的变动,预期与非预期的,长期的或突发的,这会带来个人地位和角色的改变;(2)环境压力,个人从环境中获得资源以增进自己的适应,但环境本身的结构也会阻碍个人的适应性发展,比如不平等的机会、难以对付和没有回应的组织都会影响个人的生活;(3)功能失调的人际过程,包括剥夺、不协调的期望,不良的人际过程会影响个人生活的结果和对环境因素的应对(Payne,2005)。(1) 微观系统 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2) 中观系统是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3)外部系统是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
38、统。(4)宏观系统 是指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它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案例分析35岁的王先生,来自西部地区,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其家庭成员为;妻子小孙(供职于某私立学校);儿子,峰峰3岁,现上幼儿园,住小孙父母家并由小孙的父母接送,王先生与小孙周末去小孙的父母家看望孩子。王先生的父母均为贫困山区的农民且都年迈多病,其弟王刚,刚进入大学。夫妻二人每月工资的一部分需照顾王先生的父母及弟弟上学。居住环境方面,王先生居住面积狭小,小区环境差,噪音污染严重,邻里关系冷漠,社区意识淡薄,王先生的工作单位要求严格,工作
39、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经常加班到凌晨。王先生喜欢打乒乓球,并有一群经常在一起打球的固定朋友,借此缓解压力;由于家庭收入分配问题与儿子峰峰的教育问题,小孙与王先生经常发生矛盾,对此王先生非常苦恼。 试用生态系统模式的实务方法给以分析?优势第一 它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分析的框架(视角)第二比心理学取向更加重视环境的改变 同时它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 着重人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而非仅是个人内在的想法和感觉第三, 注重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缺陷第一、它是说明的而非解释的,它建立了个人行为和社会不同层次的连结, 但它并未解释为何出现这种情形, 为何连结存在, 因此很难以实证研究来证实。第二、它并非处理方式
40、的, 因此无法知道做什么、在何处如何做来影响系统干预技巧 生态视角的干预技巧实际上融合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基于生态视角的生活模式的实践包括三个阶段:初期、持续和结案(见表72)。评估涉及明确主观和客观事实,形成供检验的假设并且同时保持对进一步信息的开放态度,回应案主的愿望。在初期,社工思考并探寻问题的理论解释,对案主的感觉和反应进行同理性理解,反思和了解自己对案主的感觉和反应是重要的。持续阶段集中于改变聚焦领域第八章 社会发展视角社会投资社会福利制度:再分配 资源的稀缺,然而投入社会项目的资源似乎是非生产性的。 社会福利制度的弱势。社会投资:再分配给社会项目的资源是具有生产性的,是投资取向的。
41、EG.投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发展个人和社区资产,促进经济参与等。第九章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最强到意义,核心理念是人本传统存在。存在无疑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萨特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纯粹的存在,自在即“是其所是”,所以自在的存在是不思、不想、不动。它仅仅在那儿,无所谓好与坏,没有分化,没有意见,是中立的、静止的,没有内在的意义。自为的存在是我们意识到的存在,自为即“是其所不是”,所以自为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是有意识的、有潜力的、可以改变的,体现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自为的存在将意义引入世界,并对人和世界进行区分。从自在的存
42、在转变到自为的存在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社会工作可以作用于这个过程,帮助案主认识到改变是必要的且可能的。自由和责任。自由和责任对于人类存在而言是对立统一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这样人自己就成为塑造自己生活的主体。然而,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在创造自己的命运之时,也制造了自己的问题。毫无疑问,承认责任是变化的基本条件,因此鼓励案主直面自己的责任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因此而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这是存在伦理的重要层面。我们有行动自由,但没有免于回应我们的环境和施加给我们的压力的责任的自由;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认识到自由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对于个人是关键的,尤其是在生活转
43、变时期。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人们都有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同时又有兴趣走出自我的世界,与别人及大自然产生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发现自我-即追求(或创造)对自我的认同,但这并不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奉献自己并关怀他人,才能成为理性的人。许多存在主义作家讨论到孤独、无归属感及疏离,这些现象可视为个人与他人及大自然发展联结关系时失败的结果。 问题是,大部分人通常会向外在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寻问自己生命的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而却不去信任自己。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冲突,不从自己内心深处去探索症结所在,反而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出卖自己,导致我们变成
44、别人思想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自欺(bad faith)。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他就得为这一事件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他不能把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顺乎自然、随波逐流等等。人不能逃避自由,却能找出种种借口推卸责任,这些借口就是自欺。很多人相信自己不能作出选择或没有责任,这就是自欺。可见,自欺是一种自我描述,旨在回避因存在自由而产生的焦虑,但这注定会失败。自欺也是一种“虚假意识”,这会阻碍我们去体验存在自由的潜在解放效果。自欺的伦理后果是,如果我们以自欺的方式行动,我们就加诸自欺于他人,如果我们否定
45、自己的自由,也就否定了别人的自由(Thompson,1992)。社会工作者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自欺,并尝试回到本真性。本真性(authenticity)。没有自欺即为本真,本真的行动与自由和责任保持一致,这样的行为是与人类自由和自我创造一致的。要实现本真性的存在就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包括接受选择和责任、学会与焦虑共存,并且要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而非屈从于外部影响。所以本真性就是存在的自我发现,它消解了自欺腐化性的一面(Thompson,1992)。焦虑。焦虑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焦虑来自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它是死亡、自由、隔离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Yalom,1980)。焦虑可以
46、视为成长的潜在来源或成长的刺激,没有焦虑就无法生活,也不能面对死亡。为此,干预的目标不是消除焦虑,而是鼓励案主直面生活、坚定立场、作出选择,从而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满意感。干预技巧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并不以特殊的干预技巧见长,它往往会依照案主的独特性而作出反应,本书只提供三个可能的策略作为参考。增强沟通。存在主义思想认为一个家庭的不同群体需要跟一个具有整合性的群体进行交往。社工也许需要寻求改善整合,即为群体利益作贡献。这有助于在追寻所有的个人计划之中提供相互支持。很多关系难以经由行为的一般原则而实现最好的理解。相反,我们可考虑它们的具体计划以及限制它们付诸实施的障碍。成功关系的重要层面就是能够对特
47、定状况进行沟通。如果父母担心和心烦意乱,如果小孩了解父母的处境,他们就理解对于一个要求的冷漠反应或激烈反应。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就会很困惑。如果他们理解,如果沟通是有效的,他们才可接受自由行动的责任(Payne,2005)。消除限制感。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们会遭遇到诸多的限制,这些限制让他们无法自由进行选择,久而久之,人们会接受这样的限制,他们会感觉到比他们面对的限制更多的限制。存在主义将视此为接受选择自由的非现实性限制的“自欺”。社工要试图消除案主的这种受限制感,从而使其可以作出更多选择。赋予意义。社工要与案主一起赋予生活以“意义”。对存在主义而言,这只能来自进行选择和已经作出了选择。当前的问
48、题可能会阻碍人们对他们作出的选择以及仍将作出的选择的价值形成一个现实的评估。已经形成的自我感可能被当前的问题经历所破坏,根据存在主义的假设,这需要重构。干预技巧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并不以特殊的干预技巧见长,它往往会依照案主的独特性而作出反应,本书只提供三个可能的策略作为参考。增强沟通。存在主义思想认为一个家庭的不同群体需要跟一个具有整合性的群体进行交往。社工也许需要寻求改善整合,即为群体利益作贡献。这有助于在追寻所有的个人计划之中提供相互支持。很多关系难以经由行为的一般原则而实现最好的理解。相反,我们可考虑它们的具体计划以及限制它们付诸实施的障碍。成功关系的重要层面就是能够对特定状况进行沟通。如果父母担心和心烦意乱,如果小孩了解父母的处境,他们就理解对于一个要求的冷漠反应或激烈反应。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就会很困惑。如果他们理解,如果沟通是有效的,他们才可接受自由行动的责任(Payne,2005)。消除限制感。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们会遭遇到诸多的限制,这些限制让他们无法自由进行选择,久而久之,人们会接受这样的限制,他们会感觉到比他们面对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