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技能(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提问的技能(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堂提问的技能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提问高手,他使用“精神产婆术”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结论的荒谬,通过再思索,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什么是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2、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求知欲。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二、提问技能的功能(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求,进入“愤、悱”状态。(二) 促进学生学习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三) 平稳过渡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相互联系,并以一定的方式关联在一起。提问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稳过渡。(四) 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相互活动的有效手段。(五) 培养能力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六) 反馈教学信息 提问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
4、生“学”的双向过程。(七) 管理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三、课堂提问的类型(一)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把问题分为四类:1、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2、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等等。3、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
5、”、“你该如何?”等等。4、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等等。(二)根据布鲁姆教学提问模式,可把提问分为六类: 1、识记性提问:包括判断提问和回忆提问,是考查识记能力的提问。对于这类提问,学生只需凭记忆回答。2、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理解性提问是
6、较高级的提问。3、运用性提问:教师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以达到强化记忆、透彻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4、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通过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原理分析,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和阐述。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5、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把原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新的
7、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6、评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四、课堂提问的实施1提问前设计问题注意:(1)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问的目的要
8、明确,意图要清楚。(2)问题的科学性。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 (3)启发性。例如:“养花都需要什么条件?”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给你一粒花籽,为了能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设问要求: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使多数学生参与,适当兼顾“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问题设计的难易深
9、浅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5)问题排列的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提问时在方式方法上注意:(1)措词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准,但文字表述上有毛病,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乱猜想,必然会浪费许多时间。(2) 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所谓焦点化
10、,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确定问题回答范围的大小。回答范围大的问题,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而回答范围小的问题,指向性强,能较有效地引入一个课题或帮助学生回忆。(3) 适当地提示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指点是提示。(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问题在全体学生中分市,以此来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感到形成一个答案人人有责,而不仅仅只是几个特殊学生的事。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
11、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也离适当的。同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5)恰当的停顿由于学生在反应和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有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问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体学生,观察他们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而这些反应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停顿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短
12、较,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停顿时间较长,表明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思考。3提问后的评价注意: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判断是在转瞬间完成的。分析学生的回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完全正确;基本正确;完全错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回答与预想答案有距离;回答超前,即教师计划两、三步才能达到目的,而他一步到位;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等等。 (2)分析学生回答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重视对学生思路的分析。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偏离
13、了正确方向,以致离开了预想的答案;还要分析偏离正确方向的原因或忽略了某些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理解不恰当;或没有弄清题意;或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等等。只有找准了误答的原因,才会有相应正确的措施。即使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也要分析其思路。这样做既能帮助回答者本人明确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挖掘他的思维潜力;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明确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3)分析个别学生的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回答得好,那么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否也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学生回答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他的问题是不是班上大多数学
14、生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否则,或者为了个别人的问题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或是忽略了全体存在的问题。总之,既要面向全体,也不能忽视个别学生。做了以上分析后,教师应立即做出反应,或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地评价,或是对问题本身做调整,再次提问。评价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确认,即学生的回答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要予以确认。确认的方式有重复学生的回答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转化;对回答做概括;对回答做进一步扩展;对回答思路做分析;对回答方法做出确认。除教师确认外,还可调动学生群体,师生共同确认。二是有分寸地肯定或否定,并予以纠正。评价学生的回答应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
15、参与。即使是回答完全错误,也要注意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热情和公正,是使讨论深入下去的重要保证。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做好并不容易。那种只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善于从多方面做确认的反应,缺乏思维的导向;那种语言分寸感差,肯定少否定多,不善于多角度地运用语言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些现象应尽量避免和克服,使教师的反应更有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距,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而缩小差距的最好办法,是善于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同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同时,在交流中还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