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共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共25页).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沪昆客专云南TJ3标段DK1072+514.6DK1124+140.59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中铁十二局集团沪昆客专云南项目部四分部二一一年一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TJ3标四分部路基沉降观测施工。2 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
2、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沪昆客专工程设计文件;3 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图(见下)设计图纸文件校核观测仪器出测前检校观测资料检查汇总沉降观测资料并上报技术交底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预留预埋定位检查验收仪器购置设备鉴定外业观测验收合格沉降观测资料整理编绘施工期周期及阶段观测4 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根据工程特点及沉降变形观测任务,设1个沉降观测小组,小组配置5
3、人,沉降变形观测设备按1台套配备,详见下表: 监测设备表序号仪器名称主要技术指标1全站仪测角精度2”,1”或0.5”级,测距精度1+1ppm2电子水准仪每公里中误差:0.3mm,配置铟钢尺沉降变形观测每小组组人员配置表序号职务技术等级1沉降观测队长测量工程师2组长测量工程师3组员高级测量工4组员中级测量工5 通用要求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设计无水平位移监测。5.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沪昆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5.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2)垂直位移监
4、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
5、测需要。具体埋设图如下:工作点:编号:日期:首次观测标高:埋设单位:C30以上砼20cm备注:砼埋深根据现场地基情况确定,一般大于1.5米。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来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工作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
6、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5.3 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站。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
7、形特征的位置。5.4 基准网的观测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点至满足沉降观测需要。基准网一般头尾都有设计院提交的二等水准点,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网。示意图如图五。观测自基准网头的已知高程基准点开始,依次测量工作基点及中间的基准点,最后闭合至基准网的尾部已知高程基准点,头或尾没有已知水准点的基准网,按照闭合水准线路闭合至已知高程基准点。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首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判定,然后分别以每个基准网为单位,利用稳定的基准点
8、对基准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值。观测中严格遵守表3、4、5所示标准:表3:二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 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表4:二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尺类型水准仪等级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二等因瓦DS1501.03.0下丝读数0.3DS0560表5:水准测量计算取位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
9、)高程(mm)二等0.010.10.010.010.10.15.5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仪器出测前检测5.5.1 出测前全站仪的检验与校正(1)照准部水准管轴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按照整平的方法将全站仪整平,然后使仪器绕竖轴平转180,此时水准管掉头,若气泡仍居中,则说明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竖轴处于铅直位置,仪器不需校正。如平转后,气泡不在居中,则说明两轴不不垂直,仪器需校正。 校正方法:如气泡不居中时,转动脚螺旋,使气泡中点返回偏离零点格数的一半,此时竖轴处于铅直位置,而水准管轴仍倾斜一个角度,需要校正水准管。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一端的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此时水准管轴处于水平位置,也垂直于竖轴,
10、重复上述检验、校正步骤,直至水准管气泡在任何位置都居中为止。(2)十字丝竖丝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仪器整平后,以十字丝竖丝的一端瞄准棱镜,将照准部制动后,转动望远镜微动螺旋,使望远镜上下微动,观察所瞄准的棱镜是否始终在竖丝上移动,如果偏离竖丝,则说明竖丝与横轴不垂直,需要校正。校正方法:拧下目镜前面的十字丝护盖,松开十字丝环的压环螺丝,转动十字丝环,使竖丝到达竖直位置,再将松开的螺丝拧紧。此项检验校正工作,也需要反复进行几次才能达到目的。(3)视准轴的检验与校正(水平度盘读数法)选择100米比较平坦的场地,分别整平、架好仪器棱镜,首先以盘左位置瞄准远处水平方向的棱镜,读取水平读数m1,然后倒镜
11、为盘右位置,仍瞄准棱镜上的目标点,读取水平读数m2,如果视准轴垂直于横轴,则m1- m2=180。如果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而偏离一个小角度。盘左时瞄准棱镜上的目标点读数为m1,盘右时瞄准棱镜上的目标点读数为m2,则视准轴误差为:c=1/2(m2- m1180)。计算出盘右时,正确读数m2=1/2(m2+m1180)。然后于盘右位置微动照准部,使水平度盘读数等于正确读数m2,这时十字丝交点偏离棱镜目标点,拨动十字丝环的左右两个校正螺丝,使其交点重新对准棱镜目标点即可。(4)横轴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选择一较高的墙面,在离墙面2030米处安置全站仪,先用盘左位置瞄准墙上较高的一点P(仰角在30左右
12、为宜),固定照准部,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放平望远镜,在墙面上标出十字丝交点的位置P1点;再用盘右位置瞄准高处的P点,将望远镜放平,又可以在墙面上得到一点P2;若P1、P2两点不重合,则需要校正。校正方法:在墙面上连接P1P2直线,找出其中点M,旋转照准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交点对准M点,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抬高望远镜,此时P点已不在十字丝交点上。然后用拨针拨动支架上的校正螺旋,抬高或降低横轴,使十字丝交点对准P点。此项检验校正仍需反复进行。(5)竖盘指标差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经纬仪安置好后,用盘左、盘右位置观察同一观测点,根据竖盘读数L、R,计算出竖直角aL、aR,如aL= aR,说明无指标差
13、存在。如aL与aR不相等,说明指标差存在,当指标差过大,超过限值时,应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先计算出正确的竖直角a,再根据竖直角计算公式,推算盘右时正确的读数R。对aR=R-270的仪器,R= a+270;对aR=270-R的仪器,R=270-a。保持照准目标不变,然后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丝,使指标线对准正确读数,此时竖盘指标水准管的气泡偏离中央,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如果是竖盘自动归零的仪器,打开照准部支架上的调指标差盖板,调正里面的两个螺丝,使指标线对准正确读数即可。(6)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在平坦无风的场地上安置好全站仪,在脚架中央地面上固定一白纸板。仔细
14、整平仪器后,在纸板上精确定出仪器中心点A点,从对中器中观察A点是否在刻划圆圈中心(或十字丝交点上)。若A点不在圆圈中心,则需要校正。校正方法:用校正针调整正对中器目镜后的校正螺旋,使刻划圆圈中心与纸板上标记的A点重合为止。以上检验与校正需反复进行,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允许偏差1mm)。否则,产生对中误差会影响测角精度。(7)仪器加常数的检验与校正选择100米比较平坦的场地,设置A、B两点,分别在A点整平、架好仪器,在B点整平、架好棱镜,测出AB距离L;然后在直线AB间选择C点整平、架好仪器,分别测出CA段距离L1,CB段距离L2。若L=L1+L2,则仪器常数为0,若LL1+L2 ,则差值即为仪
15、器常数,在观测前设置于仪器(特别注意正负号)。按上述步骤重新测一次,如果L=L1+L2则仪器加常数设置正确。5.5.2 出测前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水准仪圆水准泡的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按照整平的方法将水平仪整平,然后使水平仪绕竖轴平转180,此时若气泡仍居中,则说明仪器不需校正。如平转后,气泡不在居中,则仪器需校正。 校正方法:继续如上步骤,在气泡不居中时,转动脚螺旋,使气泡中点返回居中部位的一半,用校正针拨动水准泡一端的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重复上述检验、校正步骤,直至圆水准气泡在任何位置都居中为止。(2)水准仪指标差i角检验与校正检验方法:选择100米比较平坦的场地,设置直线上A、B、C
16、、D四点,使AB=BC=CD=L,分别在A点整平、架好仪器,在B、D点架好塔尺,测出BD高差H1;然后选择C点整平、架好仪器,,测出BD高差H2;若H1= H2,则i=0,若H1H2 ,则i(弧度)=h/3L,其中h= H1-H2。5.5.3 出测前棱镜杆和铟瓦合金尺水准泡及垂直度的检验与校正棱镜杆和铟瓦合金尺水准泡及垂直度的检验与校正较为简单,这里就不多累赘了,但是该项工作是必需的。5.6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较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
17、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
18、有变动。 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5.7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2)水准仪使用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要求每公里偶然中误差0.3mm,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
19、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m(电子);视线高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
20、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观测前2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7)观测过程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8)数据处理时,闭合差
21、、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6 专业要求6.1 路基工程6.1.1 路基沉降控制标准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式中: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设计最高速度(km/h)。6.1.2 沉降观测内容(1)路堤基底沉降监测(2)路基面沉降监测(3)深厚层第四系地层地段、软土地段和地基条件复杂地段的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4)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堤填
22、筑过程中水平位移监测等。6.1.3 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变形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布置详见分工点施工图,技术要求按设计院相关文件执行。观测断面及点位设置(1)基底沉降监测:每1001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与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桥路过渡段及地基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沉降板由底板、测杆(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PVC塑料管(49mm)组成。底板为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埋设要点: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沉降板埋设时,应先挖除地表垫层,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3、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顶略低于沉降板测杆顶,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1.0m为宜,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保护措施: 路基沉降板的保护:为了防止大型车辆碰撞,需要对观测杆进行有效保护,测杆四周加固防护杆,在防护杆上贴反光贴,测杆保护套管加盖以防碎石进入影响测杆的下
24、沉自由度。 (2)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路基成形后设置。桥涵路过渡段及地基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同时,也可以按以下做法:在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2 m处。
25、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埋设规格见下图。(3)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分层沉降测量导管由沉降导管外套定位环及磁环组成。沉降导管为专用塑料硬管,具有一定的刚度,管杆直挺,两端采用斜面内接头连接;磁环由沉降测量专用稀土高能磁外包硬塑料组成,是测量感应元件,套在沉降导管外面,可沿沉降导管自由滑动,磁环外装有多个簧片爪,以利其伸入土体,确保磁环与土体沉降一致。分层沉降测量是将分层沉降仪探头放入预埋沉降导管内,探头一感应沉降磁环,分层沉降仪就会发出鸣叫,测出的沉降仪鸣叫处深度既为沉降磁环所处位置。埋设要
26、点:埋设位置按试验设计经测量确定,选在观测断面路基中心附近加固孔之间的土体形心处,其误差不大于一个加固孔孔半径。采用机动钻孔(108mm)导孔埋设,钻孔垂直偏差率应小于1.5%,并无塌孔、缩孔现象存在,软土层应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深度应大于底部测量磁环埋置深度1.5m。分层沉降测量导管埋设前,应按设计用螺钉进行预组装:导管底部用底盖封住,用斜面内接头连接沉降导管至大于埋设长度约1m后,再从底部起交替安装定位环和磁环,用纸绳捆扎磁环上的簧片爪;然后根据钻架高度将预装好的沉降测量导管从接头处撤卸分段备用。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分层沉降测量导管埋设时,按预装顺序从底部分段依次埋入,
27、相邻两段沉降测量导管随埋随接,并及时灌水入导管内,直至将分层沉降测量导管插入孔底就位。地面沉降磁环安装时,应先在地表平铺面积约1m2的正方形双向土工格栅,再在其上部安放沉降磁环,然后用土或砂覆盖土工格栅。不利用定位环定位的磁环,则使用外管压至指定深度。安装沉降导管顶盖,外加钢制保护套管(套住沉降导管为宜),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导管,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分层沉降测量导管的埋设工作。待孔侧土回淤稳定后,采用水准仪测量测定初始读数,用孔口高程换算磁环标高,连续测读数日,稳定读数换算标高既为沉降磁环初始埋设标高。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测量导管和保护套管,每次接
28、长高度以1m为宜,沉降测量导管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螺杆连接。(4)地基水平位移观测: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代表性地段,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通过位移和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记录填筑期和放置期的沉降量。埋设要点:边桩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一般地段在路基两侧坡脚外2m、10m处各设2排边桩。边桩可采用打入设置或开挖埋设,埋置深度1.0m,开挖埋设时桩周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下部要求回填密实,确保边桩埋置稳定。边桩埋置完成后,采用水准仪测量边桩标高、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6.1.4 观测频度要求沉降观测分为四阶段进行,每
29、个阶段的沉降观测的频次应根据沉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沉降大小确定,一般应按照如下观测频度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本阶段沉降观测应与施工配合,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同时应保证每天观测一次。沉降量发生突变时,每天观测23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完成且预压土方施加后,自然沉落期的沉降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基床表层顶面沉降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可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为止。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第三
30、阶段:预压土方卸载、铺设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层)、无碴轨道铺设期间的观测。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与路堤填筑期间观测频次相同。第四阶段: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试运营期间的观测(对于运营期需进行沉降观测的路基)。第1个月每15天1次,第23月每月观测一次,以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频度。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6.1.5 观测精度要求测量精度一般需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沉降和位移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mm。6.1.6 其它观测要求为
31、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1)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2)沉降板和深层分层沉降管随着路基和预压土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应连续进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3)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监测标志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4)在沉降板和深层分层沉降管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作到
32、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5)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每次观测完以后及时的对数据处理,出现异常数据以后及时对现场及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查出问题调整施工。(6)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大于0.5cm,垂直位移每昼夜不大于1.0cm。当沉降变形超过控制标准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部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7)为了分析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施工期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验证推算
33、工后沉降方法的准确性以及配合相关路基综合试验的要求,对部分有代表性路基(暂定工程试验段),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沉降观测,以期得到最终沉降量。6.1.7 元器件保护要求(1)各工程项目分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
34、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6.1.8 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1)控制标准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2)一般规定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3)观测技术要求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
35、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一般路基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加密观测频度。观测精度和元器件保护要求同路基。6.1.9 观测资料整理要求(1)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为了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每次观测前,要通知现场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观测,观测完以后签确认单
36、进行确认。(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和放置期,应对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意见及时报沪昆云南公司,以便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6.1.10 沉降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沉降分析评估基础资料 沉降观测资料。 相应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
37、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路基施工各节点工期,包括路基填筑进度、堆载预压土、卸载预压土、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2)沉降评估方法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将随时间发展,其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数值分析来估算。但是由于固结理论的假定条件和确定计算指标的试验技术上的问题,使得实测地基沉降过程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较理论计算更为重要。通过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的积累,可以找出地基沉降过程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曲线
38、回归,以预测其沉降发展规律,因此曲线回归法是路基沉降评估最常用的方法。路基沉降预测常采用曲线回归法有:双曲线法、修正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灰色预测法、Asaoka法、三模式法等。前期采用修正双曲线法,后期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3)评估判定标准根据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判定标准应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39、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 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4)沉降评估报告大纲 概述 评估分析依据及方法 观测数据整理 沉降预测分析(曲线回归相关系数、沉降预测的可靠性验证、已发生沉降大于预测总沉降的75%验证、预测工后沉降分析、沿线路纵向沉降预测情况分析) 沉降预测结论 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路基沉降预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