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共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编辑出版史(共16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一节 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 一、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二、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三、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图
2、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的集合。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第二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二、研究内容与学科地位: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文字的产生、图书的起源、编辑的萌芽、出版的发展、图书的著述编纂、整理校勘、抄写印刷、内容特色、形式制度、出版发行、流通利用、典藏保护及至各个朝代的文化政策、社会背景、编纂机构、组织管理都是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因此,中国
3、编辑出版史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总结为以下几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2、 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3、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
4、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4、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保护图书的著名建筑明代皇史宬 chng ,-中国明、清两代皇家收藏历代帝王实录的地方。例:宁波范氏天一阁。二、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量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在生产技术上,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将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有如禁锢,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
5、相径庭。在图书保护上,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五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1编辑编辑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 2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3编辑出版的奠基时期(秦汉)4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7 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6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7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和清前期)8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清代后期) 9编辑出版事业的斗争时期(中华民国 中国书史的分期:三种书籍制度:上古到汉代为竹帛并行时期,图书形式为简牍制度。从魏晋到唐五代为纸写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卷
6、轴制度。从宋代到近现代为印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册页制度。第一章 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上古至西周):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一、 传说时代及“仓颉”( Cngji)造字”1.文字产生前的口耳相传;口碑相传,即口头传递信息 。 2、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1、 结绳记事,用绳子打成结来帮助记忆。2、契q刻,在竹、木、陶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用以记事帮助记忆。3、图画,是对文字最有影响的阶段。演变为图形文字,象形文字。距今34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第二节 图书的起源:一、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
7、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ln shng ,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这则神话说明,最早的图书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是被最高统治者。二、 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信号,只有使用文字、图画 才能较
8、精确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传播知识。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图书的形成不仅需要用来记录知识的符号体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材料将这些符号、记录留存下来。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牍、纸张等。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刻画、传抄、印刷、复印等记录、复制技术;二为搜集、整理、编撰、翻译、策划等编著技术与工艺。此外,还包括图书储藏技术等。5、图书的装帧形式 ,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是编简成策的简牍式,汉代发明造纸术后,装帧形式就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发明后,装帧形式发展为册页式。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的大量生产成为可
9、能。三、图书产生的时代: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殷墟甲骨文是系统成熟的文字。第三节 早期的文字载体:一、陶器款识。二、甲骨卜辞。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三、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伐、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四、 玉石刻辞。我国正式的石刻文字始见于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刻文。确证金石记事大体同步,至迟在商代已经有了。唐初在天兴
10、三峙原出土的十个石鼓,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五、 竹木简牍。简牍起源于商代,与甲骨、金石载体同时,春秋战国时使用更为广泛,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第四节 原始的编辑活动:一、 掌书史官:在学术统于王宫之中的商周时代,史官司受命为王起草册命,代王宣命,且负责记录王室朝廷的重大事件和天子的言论.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史官所掌职责有秉笔、执简、掌书、守典、奉法、决狱、册祝等。既要记录帝王言行和军国大事,又要从事宗教祭祀贞卜活动,还要兼管奉法决狱事务。甚至还要
11、去民间采风,整理加工,修史编书等。可以说他们最早参予了图书编辑或编纂活动。二、 商周典籍的编辑管理活动:1、 材料加工,修整龟甲兽骨,以作占卜材料。2、 编次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编辑成册。如:“册六”。3、 集中典藏,集中有目的的收藏,为王室服务。各以其物入于龟室。 4、 分类管理,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5、行文格式,甲骨文已经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是最原始的“编辑规范”。汉字字序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的行文格式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确定,并对后世出版物产生了深远影响。6、反复使用,反复使用历书;频繁省视验证;查阅参考引用。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第
12、一节 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述的兴起:一、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 史官职责在各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二、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夏、商、周三代宗庙建筑相因,典籍藏于宗庙,周王朝官府藏书处还有太史府,此外还有专门收藏盟约的档案馆,即盟府。 西周统治者认为礼制源于天命,遵守礼制,也
13、就是“敬德”。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为了管理国家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由官司主管这些书册,有职官专守。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称为畴chu人子弟。这
14、种情况,就是畴人世官,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
15、播学术文化的先驱。私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导致了学术的扩散。例如周惠王、周襄王间争夺王位的内讧,使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离周去晋。周景王死后,王子朝争夺王位失败,率领一批贵族及百工,携带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到楚国。至于
16、其他小规模的贵族流亡事件则层出不穷,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历史上通常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一、图书的编纂与考辨中国有
17、优秀的历史记事传统,因而保留了完整、系统、可贵的历史著述。这包括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开始,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乃至历代史志,甚至包括“正史”以外的一些兼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著述。 二、孔子的编辑活动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 六经,是指经过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
18、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仪礼是记载制度的著作,与、合称“”。周易,周易上古的占筮sh之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乐经,乐经,已佚y 。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春秋,春秋是据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被用作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称“六艺”,
19、后世尊为“六经”。三、孔子的编辑特点:第一、 有明确的编辑意图,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思想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第二、 第二、科学的编辑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第三、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在编辑过程中也是这样。孔子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编辑思想。孔子编辑“六经”,使文化知识得以在社会中下层广泛传播,有效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
20、文史资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编辑作风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一、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先秦诸子: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 荀子、 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二、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语录型著作;以篇为单位编辑成书。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并称“”。通行本
21、论语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宋、元以后,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
22、代表人物:吕不韦吕氏春秋 农家 ,代表人物:许行。“教民农耕”,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y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 三、吕氏春秋及其编辑特点: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
23、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治理天下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吕氏春秋中认为,这些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三、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
24、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第四节 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l 竹木简牍的时代,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竹木简牍的内容(1)祭祷do记录;新蔡简显示,祭祷时不仅仅用乐,还与贡贡和馈ku(进献结合起来)乐、百、贡是祭祷时的一个组合。(2)遣策qin c :随葬物的清单。 ;(3)书籍。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用许多简编连成册,书写文字也就有了天然的界栏,可以保持整齐、清晰。后来的帛书、纸卷,虽然也有不用界栏的,但大都画出界栏,以便使文字整齐和美观。帛书的种类及形式,写在绢、缯zng 、缣jin 、帛上的文字
25、为帛书,亦称素书。帛书的特殊用途:丝帛多用以绘画;丝帛还可用来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练书法。帛书的优点及影响:易于书写、携带、收藏、阅读。体积小,容量大,可随意根据内容剪裁。表面洁白,使书写内容更清晰。克服了竹木简牍的缺点,是书写材料的飞跃。缺点是成本高,价格昂贵第三章 编辑出版的奠基时期(秦汉)第一节 秦王朝时期的文化政策:一、“书同文”与仓颉篇编纂1、统一各国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书同文”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改革。大篆 :狭义专指籀zhu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
26、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又称大篆。起于晚年,时期行于。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也叫“”。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仓颉篇原是教育学童识字的字书,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时又成为小篆书体的样板.秦李斯著。三、 “焚书坑儒”对出版编辑事业的摧残1、秦始皇焚书坑儒。2、“书亡于项羽”。第二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1、 开放的文化政策1、废除“挟xi书律”,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 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 书律也不例外。直到惠帝才
27、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 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正式废止了西周以来延续了七八百年的官书垄断传统,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在除挟书律后的一百来年间,先秦官书能够被人们公开收藏并进而在公众间流通;司马迁写出了第一部以社会公众为读者的史书-史记,书籍著作领域出现了面向公众传播的明确观念 2. 加强文化建设。3. 大规模征书、献书活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隶书的繁盛汉隶 隶书的起源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mio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
28、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八分汉代成熟的隶书 。汉隶字形上扁方而规整,用笔上有蚕头燕尾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也称八分 二、 两汉的图书编纂机构:1、汉代皇室藏书之所。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兰台与东观皆是藏书、著述之处,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又都在东汉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典校秘书。都对汉代的典籍整理传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29、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寺,典司图籍。东汉创置秘书监,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 。三、汉代系统的编校活动:(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编校工作 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 。别录七略 刘向(前77前6)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 刘向主持了一项旷古未有的大型文化工程: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主持校理皇家图书宫中秘书。刘歆也以黄门郎的身份受命辅助父业。刘向、刘歆校书特点:1.取本参校。2.编次定名。3.撰写叙录。4.杀青缮shn写。5.分类编目别录,中国第一部
30、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二十卷。西汉撰。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去详从略,撰成七略编出第一部反映当时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共7卷。刘向、刘歆父子之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之创始之作,奠基之作. 对保存先秦古籍、对后世图书目录的编纂,有深远的影响。刘向、刘歆长期精心校勘整理图书,使先秦的许多古籍得以流传,大大推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而他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创目录工作,在公元前1世纪就编制出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水平的大型图书分类目录则尤为可贵。别录、七略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2、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x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
31、家经本。一称“汉石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经王国维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传、论语。熹
32、平石经的影响: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误正伪,平息纷争,提供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三、石经产生导致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字书 ,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1、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一部历经先秦,成于汉代的集体著作。“尔”是近正的意思。“雅”专指“雅
33、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2、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 ,首创部首法;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唐以后,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许慎,。扬雄,方言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释义,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
34、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言的编纂体例,有以下特点:1.篇章体例。2.释词方式。3.说解术语。对古、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的普通话都有专称。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编纂的。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班固与汉书:我国最早的记传体断代史。汉书,又称前汉书,由
35、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并称为“”。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灵帝时期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馆所在地东观。该书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合成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四、科技著作(一)天文、算术类著作1.周髀b算经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
36、的和四分历法。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2.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二)医药学著作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
37、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y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2. 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难”是“问难”(难nn论说;争辩 )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著作。成书于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
38、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初,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它确立的原则,是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一、图书商品的萌芽:1、早期书
39、籍由官府垄断。2、私人藏书的出现。3、赐书制度君王赐给的书籍。4、征书、求书。5、手写传抄。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二、书肆的诞生:1、最早的书肆槐市。槐市 中国西汉时期长安买卖的集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太学附近。其地槐树成林,无墙屋,因得名。2、 两汉的民间书肆。书肆一词出于扬雄法言。法言 ,杨雄仿儒家经典论语所写的一本书。合乎礼法的言论。 3、 以抄写书籍谋生的“佣书”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者。古代得书不易,读书要靠自己抄写。东汉初期,经师开馆较普遍,读书人多,对图书的需求量也扩大了,逐渐出现以抄书为业的人。佣书人在长期的
40、缮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图书形制与纸的发明:一、秦汉竹木简牍与帛书。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l 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传播:(一)纸的发明。 纸是印刷术的承印物 , 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 由于有了纸 , 印刷术才得以完善並迅速推广开来。 纸同印刷术一起 对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世界瞩 目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l 蔡伦(63121)字敬仲,桂阳郡耒li阳(今湖南)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的发明者。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扩大了造纸原料范围。改进了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
41、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第四章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政治集权削弱,自然主义活跃。东汉党锢之祸。魏晋时,曹氏及司马氏先后篡位夺权。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二、儒道释的汇流魏晋玄学兴起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清议诞生在汉末魏初,主要是士人议政,臧否人物 )直接演化的产物。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和,称之为“三玄”。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42、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等各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文明程度,往往使少数民族的首领人物大为折服,他们之中不乏汉学修养精深的人物。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禁书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连续出现多次规模较大的禁书活动。这些活动呈现两大特点,其一,禁绝对象为妖言惑众的谶纬之学和与儒家思想对立的佛道经典;其二,禁书的地方大多发生在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府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二、 政府编纂机构及其编辑活动1.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监。东汉桓帝始置一官,典司图籍,先属太常寺。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属少府。晋
43、初裁并,西晋末复置。南朝梁始定为长官 ,北朝亦置。主官为秘书监。监以下有少监、丞及、校正郎、等官,领国史、著作两局,掌国之典籍图书。图书文献分类大抵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2.(1)曹魏 郑默中经官府藏书目录 。(2)西晋 荀勖x 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创立四部分类法。(3)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书目。(4)南朝宋、梁七分法的七志、七录。对图书的七分法始于王俭编撰的七志。王俭(452489年)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3. 编修史书:陈寿三国志65卷。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由此,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干宝晋纪23卷。记载西晋武帝至愍帝mn 53年历史
44、。已佚。“简而有当,是非分明”,编年体史书的新发展。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4 . 编辑类书:类书:将文献资料原文按类编排在一起,并注明其引文出处,以供寻检使用的图书形式。特色:“撰集经传,随类相从”。西晋陆机要览二、新型编著形式的涌现:1. 别集与总集: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也称集或诗文集。总集:汇集多人作品的著作。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q梁代的诗歌总集。2. 韵书初创: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
45、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韵为目的。出现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绮q丽,重视诗文的四声和韵律。3. 早期的佛经文献翻译:新的著述形式佛经文献翻译。两汉间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四十二章经。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4. 专业论著的出现:刘勰文心雕龙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裴秀禹贡地域图最早的地理图集。王叔和脉经,脉学的第一部专著。 编辑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郦道元与水经注:全书40卷,今存30万字。编辑体例特点:内容丰富,超过原著。纠正原著错误之处。三、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1、捶拓chu t 技术,也称拓印。所谓捶拓,就是把
46、纸浸湿,铺在石面上,用软刷子轻轻捶打。 l 印章。汉时用印封检奏章,故称印章。印章与拓印方法的结合,发明印刷术。不管是印信还是捶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你要取得文字,可以不用手抄。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发行事业:一、佣书与经生。“为人佣书以供纸笔”,佣书成为社会职业。经生,抄书为业者。l 图书流通的方式及作用:图书发行的多种形式:书肆普及。流动售书。送书上门第五章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第一节 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一、历史及文化背景1.经济上:均田法, 租庸调法。2.政治上:社会安定,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3.文化上: 南北文化大融合,思想活跃。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