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
2、“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2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中国古典建筑,
3、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3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提倡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重礼、教、德、义,强调“善即美”,道德意识占主导地位,要
4、求遵循仁礼道德标准。孔子提出“思无邪”的要求,即不允许存在任何非道德、非仁礼的因素,当“尽美矣,又尽善矣”。(2)美的形态中国式审美在美的形态上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和为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强调主体性,以思为最,不脱离主体,借物抒情,主观意识融入到客观存在当中;强调意会性,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给予更多的思想空间;强调中和,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超越形式的精神体验,强调从无中见有,从无为中见有为。庄子提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4,超越现象追求无形之境的哲学思想。(3)审美方式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造就了中国人喜淡泊、含蓄及简约的
5、审美情趣。故此,在审美意识中,提倡运用比喻、联想的方式来替代理论论述的审美方式,进而给予读者更大的审美快感。1.2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2.1文化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及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习惯于把美学思想与神的观念相结合,所以在许多西方艺术品中都可以找到宗教神权的影子。西方哲学以爱智为主旨,故有爱智慧求真知的传统。面对自然总是怀着对立的心态,重视自然规律的运用。1.2.2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相比西方建筑更注重创新求变,在建筑风格上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在造型上,西方建筑更体现出了与自然相抗衡的态度。那些纯粹几何
6、形的基本造型元素,与自然界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和反衬的趋势,建筑师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穹隆顶更是赋予建筑一种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西方人一直在不断的发现美的规律并试图利用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1.2.3审美意识(1)道德在西方审美心理中,道德观念淡漠,追求超越功利的审美观念。悲剧是西方古典审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吸取精神营养,而当我们审视西方悲剧中的主角时,你会发现他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与中国式剧作中的主角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并不是好到至极的,而是伴随着很多弱点、过失甚至邪恶的一面。也正是这些真是的人性弱点方才使他们落得
7、悲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悲叹与怜悯。(2)美的形态西方审美思维基本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形式观念。这种形式既包括人体的具体形式,又包括宇宙万象的抽象形式理式,这种美学价值始终渗透着一种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在它的影响下,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客体性,以真为本,天人相分,强调万物的客观准确性,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强调直觉性,以意为泉,注重思想的主导地位,且其思维呈两极型,要么侧重于理性,要么侧重于感性,两者是分离的;强调审美的精确性,认为“真”决定“善”和“美”,忽视道德的价值,追求形式上的完善。(3)审美方式西方人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习惯
8、把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审美意识转移到审美对象中去,然后再去审视审美对象,并从中再来获取原本自己认可的审美感受,这样,有关审美者是如何获得审美感受的这一只能意会的问题却被西方学者讲述得非常明白。西方人之所以如此作为,其目的在于要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本质。然而此般虽然给审美者带来了直观、具体的审美体验,却也客观的限制了审美者的自由思维。3审美差异的原因3.1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差异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古典哲学诞生于黄河流域,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绝大多数人民从来没有在海上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经历,所以该时期出现的思想家则更侧重于关注人伦关系。之后出现的对中国影
9、响最为深广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得由孔子创立,随后得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研究的重点也是人伦关系,即如何做人,重道德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哲学诞生于希腊雅典。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希腊人民只得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希腊民族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航海过程中要直面自然灾害、海啸、地震、冰雹雷雨等。因而希腊人在从事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中十分注重天文、气象、洋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做出预测,努力挣脱外部力量的束缚,逐渐与自然走到了对立面。最初的希腊思想家不断寻求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而
10、导致西方哲学更加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事物的更替和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所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哲学理念发展的不同,同时也对中西方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艺术作品更加注重“精气神”的审美文化、而西方艺术作品更加注重“天人相分”这一明显区别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53.2思维惯性差异现代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左半脑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加工(倾向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主管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
11、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半脑主要是对图形、音乐、方位等信息的加工(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负责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较强。3中西方人的思维惯性不同,中国人偏重右脑进行思维,右半脑居主导地位,左半脑居从属地位,而西方人偏重于左脑进行思维,右脑占从属地位。因此中国审美者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判定过程中偏重于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和艺术欣赏,而对左半脑占优势的西方人来说偏重于对审美客体本身进行思考和分析。3.3性格特点差异人文环境的差异导致所培植的民族性格上也存在着较
12、大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性格特征是含蓄、内向、保守、谦和、属于内倾情感型;西方人的性格特点是外露、外向、激进和张扬、属于外倾型。故此中西方在审美心理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国人的内倾型气质性格特点在审美理想上表现为讲求天人合一、含蓄内蕴,刻意追求“雅”(儒)、“妙”(道)、“悟”(佛)的精神境界;西方人则表现为讴歌精神,崇尚悲剧,欣赏、冒险、叛逆、竞争和新奇。在对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上,西方人外向的性格对世界和自然采取了一种预先设定对象是空洞的,然后企图对它灌注生命的移情;中国人内敛的性格预先设定对象是有生命的、活动的,因而要与对象世界保持动态统一的关系。4总结总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就审美心理而言,
13、是无论高低优劣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在人类在不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绽放出不同的色彩,显示不同的闪光点,世界以及人类的历史文化也就多姿多彩。中西审美方式比较的目的。一方面,是异中求同,在各自不同特殊规律中探寻彼此相同的共同规律,因为有共同的规律,所以艺术才能超越国界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相互尊重、按照各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来吸收和消化外来的东西。在同中发现异,在异中发现同, 从同与异的对比中,人类在挖掘传统审视自身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系统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展示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互取长补短。 那么,人类自身才会更加完善,,人类文化也将更加充盈。参考文献:1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40.2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15.3李丹.从中西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看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J.科技信息,2008,34.4庄周.庄子.至乐.M5胡文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红字部分尚需修改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