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441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二) 4、中国快速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在前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多少已经涉及这里的主题。在一般的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被看成是中国初步实现迅速的人口转变的两大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而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人口转变过程的干预性影响,并使之通过生育率的转变来引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些研究证实,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人口控制因素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是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却越来越明显,而且主要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影响。 也就是说,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我

2、们的关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否认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 林副德、刘金塘通过对 1982 年和 1990 年两次普查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控制因素对于总和生育率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的模式和强度都在改变。从影响的强度来,1982 年人口控制因素比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强度更大。到199o 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生育率的影响超过了人口控制对生育率的影响。从影响的模式看,人口控制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作用要大于社会经济因素, 1982 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

3、响为 0.259,间接影响为 O.4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3 5 左右 。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被看作是超经济强控的结果。到 199o 年,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提高到 0.491,而间接影响下降到 0.224,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 2 倍多(参见表 1)。 顾宝昌早期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 把中国的情况(指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引者注)看作是一个单纯依靠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例子,低估或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相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国 30 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刊年代以来的生育率下降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 路

4、。 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体现的。毫无疑问,主观的努力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定。社会经济因素不仅直接通过对人们社会角色及角色意识等非计划生育变量的影响来影响人们的生育需求和生育决策,而且间接地通过对计划生育社会行为所需客观条件的限定来影响生育率的变动。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因素对计划生育具体条件的限定及执行效果的影响上,而且在不推行计划生育群众性运动的时候依然会对生育率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生育率随社会经济发 展而下降。就生育率与收入的宏观关系而言,大致是反比例变化的关系。从长期的趋势看,收入越高、现

5、代化程度越高的人们会倾向于少要孩子。这样,与 贫困产生人口 的著名命题相对应,我们实际上可以概括出 富裕减少生育 的命题。但是要注意,不是高收入本身,而是高收入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才使生育率降低。此外,人均收入和生育率的关系因收入的绝对水平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如果人均收入低于某一临界水平,那么收入水平的上升可能反而会带来生育率的上升。进一步地,如果收入高于某个 临界水平 ,收入的递增则会诱发生育率的下降。这个临界收 入水平 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文化的变迁。换言之,人均收入达到某一临界值只是 冰山一角 ,它必然同时伴随着深层面的文化变迁和观念变革。 然而,比较而言,生育率下降与另一种发展 -社会发展

6、-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生育率下降是与教育、卫生的发展以及贫困程度的减轻紧密关联的。出生率下降与成人识字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比之宏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密切。特别是,生育率自然而然的下降与人的发展尤其是妇女生存境遇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关系密切。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 第一,有利于晚婚;第二,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第三,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第四,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第五,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社会经济发展诱催生育率

7、下降的逻辑在理论上是清晰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一十传统观念改变一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并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日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取向。换言之,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形塑了微观家庭人口增殖的自约束 机制,在宏观上则实现了人口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和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此外,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有独特的条件,我国生育率的下降是在独特的制度框架里完成的,这是引人注目的一点。 可以预期,今后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培育起来的 自发性。内生性控制因素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生育事下降的力量在理

8、论上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即强制力、诱导力和自发力。这里的强制力主要指以完成和落实人口计划、人口指标为旨意的较为直接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控制力。 通俗 地讲,所谓 强制力 ,就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必须按照人口政策。人口计划、人口指标的规定和要求来生育。 诱导力 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宣传教育以及优质服务而培育起来的。三结合 的做法培育的就是诱导力,诱导力的培育离不开利益导向机制。所谓 自发力 指的是现代化的力量特别是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之于生育率下降的正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唐风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之功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影响其生育决策,譬如,从家本位到个人本位。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

9、,都有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 这三种力都是存在的,但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使生育率下降的力量组合及其构成又有显著的差异。在理论上,对应于强制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事实上还可能存在自发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和诱导力主导型的下降机制。现阶段以强制力主导的生育率下降机制天然地决定了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反弹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一旦生育控制的社会机制有所松懈,那么生育率出现一些反弹或者波动应当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中国那种 超经济水平 的强控模式其政策效应和组织效能实际上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以强力对抗为前提的控制绩效是呈递减之势的, 作用力越大,反冲力也势必越大。 目

10、前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衰减和弱化,单凭政策的效力,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经很难有大的预期。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育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一只 看不见的手 将粉墨登场,开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是强制力得到保持的同时,诱导力和自发力会有所增强,从而使人口控制力更加强大。自发力的出现木会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那般简单。相反地,倒有可能出现与计划生育相抗衡的 自发力 一从计划生育角度看,可定义为负自发力 ,如男孩生育偏好的强化以及 议价孩现象 的出现 。证自发力 只有在生育文化现代化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现。因果链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生育文化现代化生育观念转变个人本位的生育决策形成。

11、 5、简短的结论 从上述研究可见,从 2O 世纪中叶算起到中国在 21 世纪上半叶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的百年转变可以清晰地分出这么几个阶段:( l )死亡率主导的人口转变,( 2)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转变,( 3)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4)实质性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5)最后的转变是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 -从 增长型的人口 转变为 缩减型的人口 ,在这个阶段, 稳定低水平 生育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人口转变的规律可以看出 稳定低生育水平 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未来的岁月里,人口的转变和全面现代化需要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 生育事的问题 ,而且是综合意义的 生育问题 。综合治

12、理生育问题的时代到来了,计划生育户充分共享生育率快速下降和人口转变初步实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的时代也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儒要的不仅仅是 依法行政 和批质服务 ,更重要的是利益的诱导、补偿和共享,而归根结底要实现的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实现最后的人口转变将成为月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计划生 育工作非常直接和明确的追求。稳定低生育水平 的真正关键与其说是如何强化行政制约机制,不如说是优化和强化利益激励的机制。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以人为本 原则则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 -这就是在尊重群众的情感。关注他们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生育权益的保障中实现代际公平的崇高目

13、标。 历史将证明,不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而且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转变的最后趋向完成也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予以支持 -譬如低生育率在微观 上是有风险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一种老无所养的风险,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突然夭折的风险更可能使进入这中老年的父母遭遇人生的灭顶之灾,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低生育时期,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降低和防范低生育的风险创造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筹兼顾。双管齐下才是中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所引数据参见彭

14、佩云主编:什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年,页 874.参见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4 章。 参见顾宝昌: 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 ,综论中国人口态势 -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96 年,页 3 18.参见穆光宗、陈卫: 走向卫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 ,开放时代(广州) 1999 年 5、 6 月号(总第 128 期)。 参见顾宝昌、穆光宗: 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 ,人口研究 1994 年第 5期。 参见穆光宗: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

15、利益激励机制 ,中国人口报)2000 年 5 月 22 日第三版。 主要参考文献: l 、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 年。 2、朱国宏主编: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复 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后人口转变时期:苏南模式的启示 ,载现代人口转变之路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3.3、李建民: 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 ,南方人口 2000 年第 2 期。 4李建民、原新、王金营: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发展,科学出版社,2O00 年 7 月。 5、于学军: 解析后人口转变 ,中国人口报 Z000 年 1

16、 月 24 日,第三版;以及 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 ,中国人。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6、穆光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 会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7、顾宝昌: 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作用 ,综论中国人口态势 -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 8、穆光宗、陈卫: 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 ,开放时代(广州) 1999 年 5、 6 月号(总第 128 期)。 9、顾宝昌、穆光宗: 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 ,人口研究 1994 年第 5 期。 10、穆光宗: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强化利益激励机制 ,中国人口报) 20O0年 5 月 22 日第三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