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4417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再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巨大人口流动潮(朱传耿等, 2001a)。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朱传耿等, 2001b)。从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资本、文化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增大(林盛中, 1993),制度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丁军, 1993;李永宠, 1995),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也进一步激发人口 迁移和流动(蔡,

2、1995)。但从总体看,这些研究没有从全国角度并利用定量方法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作深入探讨。本文利用公安部 1996 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 199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人口流迁的动因可以理解为“推和拉”两个方面的力量(Bouvier,et al,1977)。“推”是指原居住国或居住地的不好的条件,包括人口过多、恶劣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不好、缺乏机会和宗教迫害等;“拉”的力量是指吸引移民迁居别地的因素,包 括丰富的就业机会、适宜的气候、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廉价的土地和政治自由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调节这些推和拉的力量(S

3、touffer,S.A.,1940)。距离、搬家的费用、欲迁居的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纽带的强弱等都会最终影响迁居的决策;法律及物质的因素也会起作用。但总的来看,人口流动的主动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拉力”因素。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公安部 1996 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全国 3406 个县市(其中包括区,以及省、设区市的累计)的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每一个县市 构成一个调查表,列包括合计、性别(男、女)、居住时间、来源地(省外市、省外县、省内市、省内县、港澳台、国外)、居住情况(旅馆、居民家中、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租赁房屋、其它),行代表迁移原因,包括合计、务

4、工、务农、经商、服务、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保姆、投靠亲友、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其它 13 个项目。为了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公安部 1996 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并提取流动人口超过 10 万的城市(包括所辖县、区)进行分析。汇总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 10 万的城市有 84 个,其中最多的城 市是深圳市,达 283.45 万; 100 万以上的城市有 6 个,分别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北京、上海, 6 座城市中广东省就有 4 个,远远高于其它省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采集 1996 年 16 个社会经济统计因素,它们分别是:地区人

5、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从业人口(万人)、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市区利税总额(亿元)、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 市区客运总量(万人)、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表 1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社会经济因素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临界值 检验结果 地区人口(万人) -0.01 0.3 x 市区人口(万人) 0.28 0.3 x 市区非农

6、业人口(万人) 0.28 0.3 x 市区从业人口(万人) 0.41 0.3 * 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 0.59 0.3 * 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0.19 0.3 x 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0.12 0.3 x 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0.55 0.3 * 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0.51 0.3 * 市区利税总额(亿元) 0.42 0.3 * 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 0.08 0.3 x 市区客运总量(万人) 0.25 0.3 x 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0.39 0.3 * 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0.51 0.3 * 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7、亿元) 0.58 0.3 * 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0.7 0.3 * 注: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中, *代表相关显著, X 代表不显著。 三、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城市 流动人口和其它 16 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计算城市流动人口和 16 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于是二元相关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和其它的每个因素),因此采用了皮尔森 (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取显著性水平 0.01 进行双侧检验,得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临界值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可以看出,流动人口超过 10 万的城市中,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8、、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润总额、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性显著 。其中,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 0.7,相关系数超过 0.5 的从高到低依次是: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和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和市区客运总量相关不显著,与地区人口呈负相关。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流动人口总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对流动人口

9、超过 10 万的 84 个城市用上述 9个相关性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 2)发现,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职工年平均工资 6 个因素回归效果显著,总体回归效果也显著,但回归结果不理想。 表 2 各个规模的城市流动人口回归分析参数 附图 为了进一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再按流动人口规模将城市分级,分级标准为: 10 万 15 万, 15 万 25 万, 25 万 50 万和 50万以上,回归结果见表 2。 (1)10 万 15 万规模的回归分析中, 9 个因素中只有市 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

10、资 2个因素的 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F(9,15),0.05=2.59,回归效果显著,其余 7 个因素回归效果都为显著。总体F 统计量也小于临界值 F(1,15)0.05=4.54,总体回归效果不显著。 (2)15 万 25 万规模的回归结果中, 9 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以及总体回归效果都不显著;25 万 50 万规模也是如此。 (3)大于 50 万规模的城市回归分析中,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5 个因素回归效果显著,总体回归效果也 显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流动人口超过 50 万的城市,其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的社会经济因

11、素之间才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流动人口 50 万以上的城市有13 个,这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很大,应该是人口流动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其流动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直接的规律性应该更强。因此,除了采用与上面相同的 9 个因素外,还将所有的 16 个因素考虑在内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列为表 3。 表 3 50 万以上流动人口城市的流动人口回归结果 附图 从三种回归方法的结果可以看出, 16 个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效 果相当好,几乎所有的 13 个城市都能很好地回归,误差几乎为 0。采用 F 统计量 3.0 为引入值, 1.5 为剔除值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 11 个因素引入到回归方程中,

12、分别为: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市区客运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逐步回归分析的离差平方和为 55845.2656、回归平方和为55841.3555、残差平方和为 3.9090、复相关系数为 1.0000。 可以看出,用上述11 个变量构建的回归方程和 16 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效果相差不大,其 F 统计量为 F(11,11)=1299.0813,远大于显著性水平 0.01 下的 F 临界值 4.54,说明引入变量回归效果显著。从回归结

13、果看,回归误差最高为 3%,有 8 个城市几乎为 0,因此回归效果很好,完全可以用逐步回归分析取代 16 个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而 9 个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效果不太理想,有 6 个城市回归误差超过 10%,最高误差达 27%,因此 9 个相关性较强的因素进行回归的效果不太理想。 可见,流动人口 50 万以上城市的回归效果较好,其中 用回归分析得到的 11个因素可以很好地表达流动人口总量,并用于预测的目的,回归方程为: 流动人口总量(万人) -64.2655+0.2877*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 +0.9874*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2.9195*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2

14、680*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0.1720*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0.8649*市区利税总额(亿元) +5.1261*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 -0.0051*市区客运总量(万人) +0.0531*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0708*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 +0.0208*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人数、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

15、显著;与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和市区客运总量相关不显著;与地区人口呈负相关。 (2)流动人口超过 50 万以上的城市,其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的社会经济因素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方程可以用于预测。 【参考文献】 1 Bouvier,Leon F.,with Henry S.Shryrock and Harr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Population Bulletin,1977,(32):26. 2 Stouffer,

16、S.A.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1940,(5):845 867. 3 蔡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 J.中国人口科学, 1995,(6):8-16. 4 丁军 .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 J.城市问题,1993,(2):21-24. 5 李永宠 .对我国流动人口制度的探究 J.经济问题, 1995,(12):14-16. 6 林盛中 .试论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 J.人口学刊, 1993,(4):31-34. 7 朱传耿,顾朝林,张伟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J.人口学刊,2001a,(2):3-7. 字库未存字注释: 原字为日加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