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夏源2012-8-5 17:43:59来源:科学学研究(京)1996年01期文摘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出发,论及科技体系结构方面的一般历史演变情况。关键词:科技体制 科技史科学技术史表明,任何国家的科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国家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变科技体制,旨在使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生产彼此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扣得很紧,从而使科学尽快成为技术,使技术尽快成为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对分析科技
2、体制的模式和研究科技体制的改革都是有指导意义的。1 欧洲国家科技体制的变化欧洲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欧洲国家的科技体制正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中世纪,欧洲第一批大学的出现,就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艺复兴时代,现代科学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科学研究活动更加活跃。科学组织的最初形式是业余学者协会和小组。由于反复实验不断征服新的科学领域,所以科学自身发展就要求学者们联合起来。17世纪肇始的科技体制,是以英国为楷模的小农经济式科技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在法国,17世纪前半叶的科学协会几乎把当时所有著名科学家都联合起来了。在这些
3、科学协会和小组的基础上,自1635年至1832年,一个包括法兰西学院(1635年成立,主要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美术科学院(1648年成立)、志铭和纯文学科学院(1663年成立)、皇家科学院(1666年成立,后称自然科学院)以及伦理与政治科学院(1832年成立)这样五个科学院的法国国家科学院法兰西研究院,在科学家们、一些著名国务活动家乃至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公会的努力下,几经历史周折终于形成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应用科学的推广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结构。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率先采取了官办集中建校的科研教育体制,如相继成立了国立公路桥梁学校、
4、国立矿业学校、巴黎综合技术学校等。19世纪,各类高等技术学校的发展更加迅速。这一体制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在这一历史阶段,法国的科技成果累累,人才辈出,涌现了大批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但是,由于当时法国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教育采取强制统一的专制主义,致使法国科学的繁荣与科技体制的进步都随着拿破仑的失败而逐渐衰退了。与此相应,法国的经济发展节节败退:由1860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逐步退居到1880年的第四位。吸取了法国的经验教训,19世纪70年代,德国打破了英国小农经济式的科技体制,从个人分散的小型实验室,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兴办国家科学研究所的新阶段,并通过国家研究所
5、承担的基础理论与通用技术的研究来进一步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当时英国的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已经“老化”了: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教师就更少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从事科学研究与工农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德国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办大学,培养科技人才,并鼓励各大学展开竞争,尊敬教授和博士,给其应当的荣誉;建立起宽敞的实验室,配以优良的实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至19世纪末,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尤其在数理科学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然而,工业研究尚未具备足够的条件。某些工业部门的公司力图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但是缺乏必要的财力。
6、英国、法国等国家政府出于战略考虑,从立法和税收上开始迎合企业主,促进企业开展研究工作。有些企业自愿捐款建立了一系列合作研究协会。另外,有些私人公司的工厂或部门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法等国政府认识到本国在国防和有关工业方面的弱点,从而使他们加强了对工业研究的重视。1916年,英国政府建立了科学和工业研究部,以此来促进科学研究及其工业应用的工作,并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和支持一些特殊的研究计划。1919年,法国政府建立了国家研究发明局,促进了研究成果和发明在工业上的应用。1922年,该局被改组为国家工业科学研究与发明局,隶属于教育部。此时,欧洲国家的工业研究组织体系开始形成了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干预,纷纷建立各类研究机构。1939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法国科学组织史上的一件大事。尤其是战后直至50年代,欧洲各国为恢复经济和重振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大规模地建立各类研究机构和国家科技政策机构,一套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逐步形成了。2 美国科技体制的形成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技体制的产生,始于北美独立战争前后。鉴于美国国家形成的特殊条件,其科学技术及其体制皆源于欧洲,但又超脱了欧洲的框框。2.1 学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早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曾于1742年在费城创办了“科学爱好者俱乐部”,后扩大改称美国哲学
8、学会,名扬国外。在他的学会里,人才济济,如华盛顿、杰弗逊等伟大人物以及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学会会员。富兰克林的学术活动奠定了美国学会体制的基础。1848年,在地质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协会的基础上,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拨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这为政府干预和开展科学活动打下了基础。到1860年,联邦政府共组织了十几个大型考察队,成了当时政府组织科学活动的主要形式。2.2 从“发明工厂”体制到“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真正使美国科技体制有所变革的是爱迪生,他是美国工业实验室的创始人。他于1872年在明洛公园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实验室,
9、这就是爱迪生的“发明工厂”体制模式。这种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把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二者从组织上统一起来。通过这样的体制,爱迪生搞了1000多项发明,并且还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后者成为后来发明电子管的起点。爱迪生留下的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发明工厂”体制,给美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后来普遍推广的“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率先施行这种体制的第一个样板是通用电气公司,接着还有杜邦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梅隆工业研究所等。这种“工厂中心实验室”的体制是美国应用研究和
10、发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在这一时期(18601914年),美国竭力研究欧洲的经验,尤其是学习德国的先进科技体制与管理方法。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全国科学院和政府、工业、大学、私人慈善基金会等系统的各种研究实验室、研究机构相继出现,尽管还很分散,却为美国科技体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3 国防科学研究的强化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科技体制的发展起了摧化剂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美国航空事业比法国、德国等明显落后的状况。这一现实深刻地教育了“国会山”。国会于1915年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和领导飞行科学研究;确定试验研究课题;探讨其研究途径和实际应用。这是
11、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这一举动扩大了政府组织科学研究的权限。同年,海军也倡导并建立了海军咨询委员会,其职责是对为国防目的而提出的科学概念和建议进行审议和评价。1916年,为动员美国的科学技术资源用于军事目的,政府成立了国防会议。在史密森博物研究院和全国科学院的倡议下,总统指令在全国科学院组成一个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任务是为政府、大学、工业和其他研究组织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使更多的科学团体参与有关战略问题的研究。该委员会在战争期间承担了许多复杂问题的研究,其中最杰出的一项成果是,通过发动机的声音发现潜水艇,为反潜艇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罗斯福总统预见到美国不可能长期避免参战,便吸
12、取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历史经验,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是组成了一个国家国防委员会,后于1941年,总统又批准建立了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均由物理学家V.布什担任主任和局长。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比一次大战期间的国家研究委员会有更大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该局的杰出贡献是,它与由军事部门的代表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共同监督施行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2.4 历史的经验与现代科技体制的形成V.布什成了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的科学顾问。二次大战后,他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组织了一个顾问委员会,草拟了一份有名的报告,即科学无止境的领域。该报告指出,联邦政府要依靠科学技术并对其扩大
13、干预,是罗斯福时代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布什总结出的具体历史经验有三条:其一,基础研究是为实现国家特定目标而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基础。在美国最适宜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的是基础广泛并充满活力的、分散管理的大学体制。其二,为战时动员和协调国家科学资源所采用的、与工业和大学签订研究合同和提供研究资助金的制度,是政府干预科学技术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三,政府吸收科学家作顾问和政府中设置科学咨询机构,能使总统和政府作出准确有效的科学技术决策。战后,随着联邦政府科学技术任务的迅速增加,政府在原有一些部门的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又新建了某些重要机构,如1946年新成立的原子能委员会,1957年成立的国家
14、航空与航天局;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机构也扩大了;政府实验室也从数量和类型上明显增加了。战后,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这样,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系统,至今无多大变化。3 前苏联科技体制的产生与发展3.1 帝俄时期科技体制的产生苏联科技体制的产生可追溯到彼得一世(16721725),即彼得大帝的帝俄时代。彼得大帝在位期间,他仿效西方,实行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政治改革,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1697年,他化名以下士身份参加出防西欧的大使团。大使团考察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科学技术,参观了工厂,研究造船,购买武器,
15、雇用水手、炮手,聘请专家共约1000人。这次考察对彼得一世改革有很深的影响。1711年,彼得一世为满足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的利益,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改革在科学技术、文化上的体现是:创立科学院、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和专家,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简化俄文字母,出版第一份俄文报纸;开设医院、剧院等。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帝俄政府于1725年,按照法国皇家科学院的体制模式创立了帝国科学艺术科学院,即俄罗斯科学院,甚至连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都是从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引进的。后来又于1755年建立了莫斯科大学。此后,在全国纷纷建立
16、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部门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机构。鉴于帝俄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所建立的科技组织机构从一开始便是高度集中型的体制。3.2 苏维埃时期科技体制的发展帝俄时期建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网虽然不甚发达,但是却为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科技体制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当时,全国有298个科学研究机构,其中包括105所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由科学院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工业部门研究机构所组成的三大系统的科技体制已初具规模。苏维埃政权一建立,政府就着手对这三大系统进行有计划的改造、调整和建设。自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
17、阶段:3.2.1 19171938年的初期发展与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苏维埃政府对科学院进行了改造:首先将其置于当时的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下,以便团结和教育那些不愿同政府合作的帝俄院士;其次,1918年4月,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决定为科学院提供研究经费,使其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中心;第三,1927年,颁布了苏维埃时期科学院的第一个新院章,将俄罗斯科学院改称苏联科学院。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组,科学院的规模扩大了。1934年,科学院由彼得堡迁至莫斯科。这从组织和地理上加强了科学院同国家各部委的直接联系。在这一时期,工业部门的研究机构系统也有很大发展,大批应用性研究所组建起来了。
18、1918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了科技局,加强了国家对工业研究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政府对工业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改组,对工业研究进行按部门的归口管理。高等学校在建国初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新建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在高校内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站,天文台和其他有关研究机构;在边远加盟共和国和地区也建立了一批高等学校。至1940年,全苏已有817所高等学校。3.2.2 战后至60年代初的恢复与大发展阶段战后,为医治战争创伤,苏联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建设。政府对科学院提出新的要求: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要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为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委员会
19、以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管理。战后,工业应用科学机构迅猛发展,其管理问题日趋复杂。195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这一状况。1961年,苏联政府不得不对工业研究进行有效的协调。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政府采用了在高等学校建立专题研究实验室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高校已开始直接参与全国的科技活动。在这一阶段,苏联政府还大力加强国防科研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研究原子能的科研机构,开展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和试验活动:1949年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试验,恢复制造弹道导弹的研究设计工作,研究喷气飞机,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雷达技术等。3.2.3 60年代以后的调整和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苏联政府主要
20、对科技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并发展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形式。1965年,苏联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纠正了1957年改革的一些不适当措施,最终组成了国家统管科学技术工作的政府部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后者一直运行至苏联解体。同年,政府决定建立联盟部委和加盟共和国部委,直接领导工业部门的专业科研机构。60年代末,首先在工业部门出现了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的组织形式。在这一阶段,苏联科学院经历了1961年和1963年的两次较大的结构改革。根据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两次决定,苏联科学院和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后者在第二个决定中提及)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要求将其工业技术研究机构全部移交给各相应工业部门。1963年,科学院主席团通过了新院章,1976年和1988年又进行了两次院章修改。通过这些措施,苏联科学院的组织结构有了新的调整,至苏联解体前共有4个总学部、18个学部。现今俄罗斯科学院的组织结构基本延袭了苏联科学院的体制。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室。法国科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编,1980。(2)劳汉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研体制的演变。科学与管理,1990。(3)王益苓。美国的科技体制。国外科技体制汇编。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84。(4)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