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6讲第六章课程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第6讲第六章课程课件讲义(多智职业教育在线)(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1年中学教育学冲刺班 第6讲:第六章课程 讲义 第六章 课程 命题分析与预测: 从历年考试的分布来看,课程一章在试卷题型分布较广,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是应该重视的一章。主要涉及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等。考纲明确指出了本章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将结合历年真题来巩固和强化知识点。 考点归纳: 1掌握课程的一般概念 2掌握课程的分类标准 3了解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掌握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5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6了解课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7掌握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8了解课程实施的概念,掌握课程实施的结构 9了解课程评价的
2、概念,掌握课程评价的模式 10了解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型中)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而言,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三层意思: (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多出现于选择题或简答题型中)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4、、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下面就其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作简要说明。 1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名词解释或是简答题型)又叫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形成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其顺序、授课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分科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进行,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且重视教师系统的讲授。 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第一,它重视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得到整合,形成逐步递进的内容,有利
5、于知识的传递;第二,它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便于教师教学,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它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它较少考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独立的、与其他学科不相干的个体,从而导致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培养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其强调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成课程。活动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杜威和克伯屈。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这一课程的优点在
6、于: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对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塑造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2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以有组织的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得出结论。 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
7、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级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多出现于简答题型)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教育包含于社会整体结构之中,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要素。学校课程作为教育子系统中的一部分,直接
8、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2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及其潜力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多出现于简答题或论述题型中) 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
9、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并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
10、体与局部的关系。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简言之,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七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 4教学目标(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
11、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比较强调课程的个人发展及价值,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
12、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确定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因此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在历史上,课程目标的设置大致有三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多出现于填空题型中) 事实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日渐成熟,设置课程目标时重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成为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课程改革规律的反映,从这种规律出发形成了课程研制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将诸多影响课程目标设置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并积极探索
13、学生、社会、学科这三类传统分类之外的研究方向。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多出现于填空题型中)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避免陷入单一价值取向的误区,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如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多出现于填空题型中)其次,要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两种常见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制定出的指
14、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二)课程设计的意义(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1)在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也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的各要素联系起来。 课程设计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在这种循环中,课程与教学计划就能不断地得到改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制定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教育计划。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
15、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09年江苏真题)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答案为D。 2教学计划的构成(多出现于填空题型中)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构成。 (二)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
16、释题中)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指导性文件。 2教学大纲的构成(多出现于填空题型中)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三)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阐
17、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
18、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启发性。 (7)可读性。 (8)便于学生的学习。 此外,还要注重教材的出版质量。从版式设计、封面装饰到插图、图标,符号、照片,字体字号,颜色搭配,以及所用纸张、油墨,印刷工艺,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课程实施是指将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
19、途径。 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古德莱德曾经提出关于课程的五个层次: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安排课程表;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及结构进行规划;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
20、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等;外部因素,主要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
21、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课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如课程方案的合理性,改革方案的必要性等。 (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
22、因素。学校的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作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教学通过教师的参与,教师的课程准备、态度、能力、合作等多方面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而学校作为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对于课程方案的管理、领导和行政支持,是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 (3)地区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实施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对教职工队伍的培训,时间的安排与信息交流等。 第五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多出现于名词解释题中)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资料,对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方案、课程实
23、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即根据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的,结合课程编制的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夫尔比姆) 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
24、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形成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人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CIPP评价模式。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多出现于简答题型中) 绝大多数的课程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中都涉及或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把握一些基本步骤。 1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通常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对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