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策略的实施(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策略的实施(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轮复习策略的实施新汶中学高三历史组 以课标为核心有效整合教材,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说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温故”,那么对知识的整合就是“知新”。温故知新,是复习的双重任务。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说明问题,是高考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举措。 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发展,“课标”则是知识整合的“灵魂”和“标尺”。以课标为中心的概念阐释,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尤其是试题中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并不局限于教材的表述,更要知其表,理其理。因此对历史概念的处理,多层次、多维度分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线索的宏观把握: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注定了课程内容的跨度较大,在政治文明史中尤其如此。如果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政治制度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体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如果不能长时段的把握治乱兴衰的变化,就难以理解政治制度革新的价值和要求;如果不能从整体上认识政治现象,就难以对历史事件做出准确的评价。 因此宏观的把握历史线索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政治人物等方面进行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同时深刻理解,不同的文明所面对、所探索、所解决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攸关的问题,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相同的。不同文明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方式、方法、制度、理念等
3、,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相互借鉴的。即政治文明是在相互交融与借鉴中发展。(文明史观) 注意知识复习的全面性和联系性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每单元每一课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查找易遗漏的知识,做到不留任何知识上的死角。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和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 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
4、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稳健中有创新,基础性与选拔性兼顾,外在形式的平实与内容考查的丰富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主要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固本、创新、引领。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这些年来要求,在普
5、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充分体现: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这种命题思想,对于我们教学过程的设计,材料的选取和运用,问题的创设和引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1、基本史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通常由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
6、基本观点组成。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基本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基本史实;辨别哪些是基本线索;辨别哪些是基本观点。 然后学生会举一反三,在新情境、新材料中得心应手的运用。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之所以重视问题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复习地有效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表”,即历史现象、事件发生演变的过程;又要深入“里”,即深度探究,解决历史现象隐含的实质;还要多元思维,即多元探究,给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平台。高考基本能力的过程培养(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
7、。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明确思维定势的表现,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8、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高考试题的史观考查和史学观念的转变1、高考命题体现史学观念的转变的基本方法: 黄牧航教授告诫:“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历史观又是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主要是由于这些史实中体现了某种思想,而要使史实具备某种思想,需要历史观的参与,任何史学都包含特定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体系的架构和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更离不开特定的
9、历史观的指导。 科学的史识,意味着对历史认识的多元视野,而多元视野本质上就是多元史观。历史新课标和教科书的“时代性”,突出地体现在摒弃了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体现了史观的多元性。如表现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的运用。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10、,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史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史学观念的渗透,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多元史观下的知识整合,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课型的创新和超越。结论一:从考查教科书知识向考查课程知识转变教材只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本身。而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把历史知识浓缩化、概念化、公式化甚至口号化,学生把教科书的表述视为历史的真实,把背诵教科书视为学好历史的不二法门时,真实的历史知识就离学生越来越远了。以“新材料、新情境”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出路。结论二:高考大趋势脱离教材历史材料要比教科书的观点结论重要! 题目的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寻找:材料有可能与教材的内容相关,但教材的内容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 一个基本规律无论材料是多么的新鲜,情景是多么的新颖,作为题目答案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肯定学习过的,这种新材料新情景的题目仅仅是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已。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