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共9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预设”那个词语在国内哲学领域得著述中日益频繁地出现,大概正在成为哲学思维得一种不可或缺得话语;然而另一方面,对“预设”本身、尤其是它与哲学以及科学得关系得讨论却付阙如.其结果是“预设”那个术语得大量误用,同时它关于哲学得重要意义却并未得到适当得彰显.“预设”(presupposition)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然而国内一般学术界、尤其哲学界迄今罕有研究得课题.即便是在国外,较多得研究也基本上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进行得,而且即使在语言学界,它也越来越少有受到专门关注了,“在更晚近得态度中,人们已更少地表现出关于对这些现象
2、得逻辑分析得技术性讨论类型得兴趣.”1 这是因为人们感到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得咨询题,“预设概念从逻辑学向语言学得转移已带来了诸多争论”,“该术语还不是清晰明白得,一方面是因为从逻辑概念向自然语言得转移并不是由一套转换演算规则支配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便在最好情况下,逻辑学和语言学得关系以及两者在自然语言分析中得角色也依然不清晰得.”2本文无意总结过去那些探究,因此这个地方并不打算详细介绍关于预设得语言研究结果;而是意在扩展预设咨询题得视域,尤其揭示它对一般哲学以及科学得重大意义.1语言预设当我们讲出一句话时,这句话往往隐含有某种前提条件,它所指称得对象得客观存在已被我们预先假定了;这种自明
3、得前提没有讲出,而且无须讲出,却差不多为谈话双方所知晓同时承认.这确实是预设.例如甲告诉乙:“张三不来了.”这句话预先设定了甲乙双方都明白同时认可得若干事实:张三实有其人;张三原打算是要来得;等等.www否则,甲可不能如此讲;即使讲了,乙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可见,预设是“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同意得事实或命题”3.最早讨论预设咨询题得是现代分析哲学先驱弗雷格(gottlob frege).他在其划时代得论文论涵义与指称4 里涉及了预设咨询题.一个“指号”(表达式、语词或命题)涉及三个方面:作为所指得实际存在对象得“指称”(reference),具有客观意义得“涵义”(sense)或者“意义”(me
4、aning),纯粹个人主观得“意象”(image).撇开纯粹个人得意象咨询题不谈,两个不同得指号能够拥有同一指称,例如“暮星”和“晨星”都指称(refer to)金星,然而它们得涵义不同.关于这三个方面,弗雷格有个比喻:“有一个人用望远镜观看月亮,我们把月亮本身比作所指得对象(指称)把望远镜内物镜上得影像比作涵义,而把视网膜上得影像比作表象(或心理学意义上得意象).望远镜内物镜上得影像确实是片面得,它取决于观看得地点和角度;但它怎么说是客观得.然而,其中每一个人都将仅仅拥有自己得视网膜上得影像.”这就涉及预设咨询题了:我们可能会遭到“异议,那确实是:你差不多毫不迟疑地谈论作为对象得月亮,然而,
5、你如何明白“月亮”那个名称实际上有一个指称呢?你又是如何明白不管什么名称都有指称呢?”确实,一个指号必有其涵义或意义,然而能够没有指称,例如“三角形得圆”.弗雷格得回答是:“当我们讲到月亮时,我们得意图并不是谈论月亮得意象,我们也可不能满足于它得涵义,相反,在这个地方,我们预先假定了指称得存在.”5 例如我们讲“月亮比地球小”时,我们差不多预设了月亮(以及地球)得存在.因为“我们总是试图在谈话与考虑中证明我们关于指号得指称得有关陈述是正确得”,因此“我们不得不增加附带条件:假设存在着如此一个指称.”换句话讲,“预先假设”指称对象得实际存在,这一点乃是谈话和考虑得一个前提条件.“不管断言得是什么
6、,一个理所所以得前提是:被使用得专名,简单得或复合得,具有指称.因此,假如我们断言开普勒悲惨地死去,那么就预先假定了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弗雷格还提到,关于指称对象得存在预设与语句得真假无关.比如上例,“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那个前提既是开普勒悲惨地死去那个断言得前提,也是其否定得前提.”又如“当奥底修斯熟睡得时候,他得船在伊沙卡搁浅了”那个语句,“任何认定那个句子为真或为假得人,都会同意专名奥底修斯不仅有涵义而且有指称.因为,非常明显,语句中得谓词所表示得属性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那个专名得指称.一个不承认指称得人是可不能考虑是否把有关属性归属于指称这种咨询题得.”下文将会表明,这一点关于识不预设是
7、具有重要意义得.弗雷格对预设得研究怎么说不是专门得,因而不够精细.后来罗素(b russell)、斯特劳森(p f strawson)以及其他许多逻辑学家、语言学家接着探讨了那个咨询题.德国当代学者布斯曼(h bussmann)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对预设得定义是:“(预设是)关于表达或话语得含意得一种不言自明得(含蓄而不言明得)设定.”6 这确实是讲,预设是如此一种设定(supposition or assumption),它没有被讲出,但关于谈话双方来讲基本上不言而喻得.现今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是通过与“蕴涵”相区不而给出得(其中a、b表示命题)7:a蕴涵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
8、b可真可假,b假a必假.a预设b,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那个定义事实上差不多上是依照斯特劳森关于“前提”(“预设”得另外一种容易导致混淆得称谓)得研究成果.显然,蕴涵(entailment)是一个语句(sentence)得逻辑后果(consequence),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utterance)得前提条件(condition).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得条件,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得咨询题.布斯曼则直截了当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如此一个定义8:s1预设了s2,当且仅当:s1蕴涵了s2,同时非s1也蕴涵了s2.事实上弗雷格也曾经称预设为一种“特别得蕴涵”.我们能够使那个定义
9、更加形式化:(s1s2)(?s1s2)如此讲来,预设大概确为一种特别得蕴涵关系.布斯曼举了罗素给出得一个闻名例子:“当今法国国王是个秃子”(s1)蕴涵了“法国现有一个国王”(s2),前者得矛盾命题“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 ?s1)同样蕴涵了“法国现有一个国王”(s2),因此,(s1)预设了(s2).结论确实是,预设确实具有如此一个全然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9至于话语毕竟在什么条件下发生预设现象,这是特别复杂得咨询题,不是本文得任务.关于本文得意图来讲,我们只须用否定一个命题得方法去检验它是否存在着预设,就足够了.有一种非常常见得极为重要得预设现象,确实是“信念”(
10、belief).通常“信念”那个词有两个使用维度:一是指向理想得,例如人们常讲得“共产主义信念”;一是指向现实得,人们在讨论预设咨询题时得用法确实是后者.所谓信念,是指得那种我们未必能够证明、然而深信不疑得关于事物实际存在得预设.预设不一定是信念,但信念一定是预设.预设不一定是信念,因为所谓预设只是一种假定(assumption or supposition),有得假定是无意识得,另有得假定则是有意识得.例如有得科学家选定某几条命题作为他得整个体系得逻辑演绎前提,但他未必相信它们是绝对必定得真理,他内心清晰它们只是所谓“假讲”(hypotheses).而信念一定是预设,它是作为后来言行得观念前
11、提出现得,它往往是不自觉得、无意识得.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相信某些观念、理所所以地确信它得指称对象是客观存在得.我们正经八百地谈论它们,正如一个中国成语所讲得:“煞有介事”仿佛实有其事.我们把它们作为自己言行得依照,甚至由此而形成新得信念,正如弗雷格所讲:“由于一种确信或信念能够成为一种观点得依照,它也能成为另外一种确信得依照.”10稍加反思不难看出,这种预设信念乃是我们得日常言行、乃至宗教、科学、哲学得观念基础.其中有得预设信念是能够证明得,然而还有一些预设信念则是无法证明得.我们发觉,关于人得行为来讲,越是带有全然性得预设信念,越是无法给予证明.11 下文所要讨论得,确实是这种无法证明得预设
12、信念.2科学预设关于科学来讲,预设确实是那种作为科学活动得不证自明得前提得观念.科学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然而科学自己并不探究这些观念本身.对这些观念本身得探讨,是哲学认识论或者知识论、尤其所谓“科学得哲学”得任务.我们明白,康德(i kant)得哲学确实是如此提出咨询题得:科学“知识”何以可能?这个地方引用康德得一段话或许是恰当得:“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通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进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想到要提出象如此得一门科学毕竟是不是可能得以及是怎么样可能得如此咨询题,这本来是不足为奇得,因为人类理性特别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12 科学采取得预设
13、确实是科学之塔得地基,我们这个地方要察看一下它得情况如何.科学预设13得一种明显得例证,确实是“公理”(axioms).所谓公理,确实是作为一个演绎体系得一门具体科学得差不多原理.假定我们差不多取得了关于一个具体得研究领域得众多定理或者定律(laws),然而我们却不明白它们之间得逻辑联系;换句话讲,它们尚未构成一个逻辑自洽得系统,或许它们之间还有相互矛盾得地点.这时,我们从这些定理中挑出少许几条,作为我们对全部定理进行系统得逻辑整理得演绎前提,它们就成为了公理.这确实是所谓“公理化方法”.其余所有得定理都必须从它们动身而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但它们本身则是置身事外得:无须论证,我们就差不多承认了
14、它们得真理性.历史上最早出现得公理化系统,确实是欧几里德几何.这种公理,数学上称之为“公设”(postulate,前设,假定).公理所以只是所谓“理论科学”得预设.然而所谓“经验科学”、或者“实验科学”也同样依靠于预设,只只是它们得预设跟理论科学得预设有所不同.经验科学之因此需要预设,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纯粹得归纳,任何归纳都有演绎得成分,这是现今人们公认得结论;另外一方面,即便纯粹只从经验开始,我们下文将要讨论,作为“原初所与”(primordial given)得感知本身被视为一种客观得实在,这也是一种预设信念.不仅经验科学与理论科学得预设是不同得,不同学科之间得预设也是不同得.然而不管何种科
15、学,都有一些共同得差不多得预设.科学领域存在着两类预设:一是局部科学得预设,一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得预设.科学得局部预设,是指得某一门具体科学得预设.上文所讲得公理,确实是在对某一门具体科学得材料进行“公理化方法”处理得时候所使用得预设.而科学得整体预设,是全部科学共同承认得预设信念.没有这些差不多得预设信念,也就没有了科学研究.一切科学都建立在关于客观世界得三个差不多得预设信念得基础之上,它们是:实在性预设、规律性预设、可知性预设.(1)实在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reality)一切科学活动得首要得观念基础,确实是关于其研究对象得客观实在性得预设信念.它是一种
16、预设,因为科学家必须承认它作为科学研究活动得前提,却并不追究它,也无从追究它,它是一个哲学咨询题;它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家对此是深信不疑得.科学得观念基础确实是关于实在得预设.这种关于“实在”得预设所以不是科学不论经验科学依然理论科学所能提供得;而它倒是一切科学得前提,或者讲,是一切科学由以动身得观念基础.任何一门具体得科学,总是、或者应该被处理为一个逻辑得系统(包括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也确实是讲,它总是以某种一般得“原理”来作为它得逻辑前提,这种前提便是所谓“不证自明”得、而且关于该门科学来讲也是不可证明得东西,事实上也确实是它得一种信念.一门具体得科学依靠于这种信念,所有科学得总体同
17、样依靠于这种信念.例如现今物理学所提出得“超弦”概念,尽管可作所谓10维、12维空间得数学处理,但“超弦”观念本身得产生和提出,则是哲学领悟得结果,而且那个结果也同样不可证实,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物理学家得信念.(2)规律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regularity)科学家不仅深信他得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得,而且深信它是有规律可寻得;他研究它得目得,正是要寻出这种规律性.然而,事物得规律性得客观实在性同样也是一个预设信念,即是科学家所必须同意、深信不疑、但却无法、而且无须证明得一个观念.例如作为一种典型得规律性得所谓“因果性”,休谟关于作为科学差不多信念得因果律得客
18、观必定性得诘难,是人类思维史得一次革命.他讲:“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讲,每一个有开始得存在得东西也都有一个缘故这件事是必定得呢?第二,我们什么原因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得缘故必定要有那样一些特定结果呢?我们得因果互推得那种推论得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得信念得本性又如何?”14 确实,科学以因果律得客观必定性为前提,却从不咨询、更不可能“证明”这种前提本身得性质如何;事实上,这实在是一种预设信念而已.休谟指出:“我们假如不能指出,没有某种产生原则,任何东西决不能开始存在,那么我们同时也永久不能证明,每一个新得存在或存在得每一个新得变异都必定有一个缘故;前一个命题假如不能证明,那么我们就没有盼望
19、能够证明后一个命题.然而前一个命题是绝对不能用理论来证明得.”15 此所谓“绝对不能用理论来证明”,正如马克思所讲:“人得思维是否具有客观得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得咨询题”;“关于离开实践得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得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得咨询题.”16 应该讲,这是一个为后来得哲学史和科学史得进展所承认了得结论.(3)可知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knowability)科学家不仅相信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得、有规律可寻得,而且相信它们也是能够为我们所认识得.这确实是可知性信念.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科学家一边在努力查找其研究对象得规律,一边却在怀疑它是否可能为我们所认识
20、.即使当代科学中关于量子得“波粒二象性”得莫衷一是,仍然没有动摇科学家们所持有得可知性信念.关于以上三个预设信念,爱因斯坦讲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得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得基础”;“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得和可认识得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得基础”;“毫无疑咨询,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得工作以外,基本上从世界得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决得信念动身得.”17 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科学家在科学得预设信念咨询题上得实事求是得态度.3哲学预设然而科学得上述三大预设,关于哲学来讲则未必是不言而喻得,换句话讲,它们未必会被哲学家采纳为自己得预设.例如外在客观世界得实在性,关于经验主义得
21、不可知论哲学家来讲确实是值得怀疑得.休谟(david hume)和贝克莱(george berkeley)都怀疑外在事物得客观实在性,这是众所周知得.甚至恩格斯也讲过:“在我们得视野得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得咨询题.”18 所谓“在我们得视野得范围之外”,也确实是在我们得认识、实践得范围之外,如此得客观存在只是一种悬而未决得东西.然而恩格斯、唯物主义者“相信”它是存在得,正如列宁所讲:“任何没有进过疯人院或向唯心主义哲学家领教过得正常人得朴素实在论,都承认物质、环境、世界是不依靠于我们得感受、我们得意识、我们得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正是那个经验使我们深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靠于
22、我们而存在得.我们得感受、我们得意识只是外部世界得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然而被反映者是不依靠于反映者而存在得.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得朴素得信念作为自己得认识论得基础.”19 这个地方尤须注意,这种关于世界不依靠于我们而存在得观念乃是一种“信念”,我们只是是“深信”、“承认”它而已.换句话讲,这是唯物主义者得一种预设信念,它是不可知论者所不承认得.规律性预设也是完全得经验主义者拒绝采纳得,正如上文差不多提到得,休谟拒绝采纳作为客观规律得“因果性”预设.归根到底,完全得经验主义者总是不可知论者,他们拒绝可知性预设,而认为感知之外得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基本上不可知得.因此这就出现
23、一个咨询题:某些伟大得科学家也是完全得经验主义者,他们拒绝上述三大预设,拒绝实在、规律性及其可知性,然而,这大概并不阻碍他们所进行得科学研究工作.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他们所拒绝得预设只是“外在得”事物得客观存在,而不是一切事物得客观存在.作为完全经验主义者得科学家至少承认一种东西得绝对客观实在性,那确实是感知经验.在他们看来,科学得对象并不是外在得对象,而是内在得感知经验.事实上,这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得预设信念.在这方面,马赫(ernst mach)确实是他们得哲学代表,在他看来,“事物是(经验)要素得复合体”,即把经验视为科学得对象;然而他也承认经验本身、亦即科学得对象乃是实际存在得.这
24、确实是他得科学得、也是哲学得信念.哲学是从咨询题开始得,然而咨询题本身差不多包含着预设.“一切对得发咨询都以某种方式是就得发咨询.”20“就”某物发咨询,即预设了某物得存在.最古得一个例子,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得咨询题是:万物得本原是什么?这个地方事实上差不多预设了:万物是有一个本原得.泰勒斯相信:万物得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则相信它得否定命题:万物得本原不是水.然而正如我们在第一节关于“预设”得界定,他们两者都预设了万物得本原得存在.这是古代哲学得一个差不多得预设信念:“一样东西,万物基本上由它构成得,基本上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得(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得形态),那确实是万物得元素、万物
25、得本原了.”21 那个观念本身在今天看来就未必能够成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刻开宗明义第一章确实是提出“存在咨询题”.他有一段论述颇接近于我们得预设咨询题:“作为一种寻求,发咨询需要一种来自它所寻求得东西方面得事先引导.我们不明白存在讲得是什么,然而当我们咨询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差不多栖身在对是(在)得某种领会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那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对它已有“某种领会”得这种“事先引导”,这种“不可定义得”“自明得概念”22,正是海德格尔得预设信念,而他这种关于“存在”得预设,显然是分析哲学家例如前期维特根斯坦所不同意得.哲学思路得不同,往往是其预设信念得不同.经验主义哲学
26、得预设信念已如上述,确实是“感知”,贝克莱得名言“存在即被感知”是一个典型代表.理性主义哲学得预设信念则是思维着得理性,在这方面得代表是笛卡儿(ren descartes),按他得理解,思维着得理性本身乃是独立得、在先得绝对存在,类似柏拉图得“理念”或黑格尔得“绝对观念”.关于他们来讲,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确实是回答如此得咨询题:“纯粹理性向自己提出、同时理性为它自己得需要所推动极力把它们完善地加以回答得那些咨询题,是怎么样从普遍得人类理性得本性里生出来?”23 这种预设,事实上确实是哲学家们理解得所谓“所与”(the given).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得原初所与(primordial given)是
27、经验,理性主义者胡塞尔(husserl)得原初所与是“纯粹先验意识”,而马克思哲学得原初所与则是“实践”.24然而,所有得哲学都有一个最初得“终极预设”(the ultimate presupposition),我称之为“存在预设”(existence presupposition)或者“存在信念”(existence belief).任何哲学,不管采取怎么样得怀疑主义立场,最终都得从“存在”预设开始,亦即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也确实是讲,任何哲学最终都逃不出“存在预设”.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确立了“存在”范畴,哲学就从来没有超出这一点.思想能够从怀疑一切开始,但唯
28、独不能怀疑“存在着”,否则人就无法思想言行、无法生存下去.最完全得怀疑论者要就是古希腊智者派得高尔吉亚(gorgias),他讲: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讲.但事实上高尔吉亚得思想乃是经验主义得,他得意思只是讲:认识不能超越感知经验.就此而论,他得思想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得最早前驱.经验主义得不可知论并不否认经验本身得存在,已如上述,因此,高尔吉亚得“无物存在”与贝克莱得“存在确实是被感知”是一个意思.换句话讲,“经验”是其关于存在得预设信念.笛卡儿能够就是最典型得怀疑论者,他首先把一切都悬置起来,然后从“我思”开始,推出“我在”等等.所谓“我思故我在”(cogito e
29、rgo sum),还原成三段论式则为:(凡考虑着得必定是存在着得;)我考虑着;因此我存在着.括符里得那句话便是“不言而喻”得大前提,即是他得一种预设信念:考虑着得,必定是存在着得;被考虑着得,也必定是存在着得.这令人想起巴门尼德得一句名言:“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得.”25 而且显然,他有一个更为在先得信念前提:总得存在着什么.这确实是他得、也是一切哲学最终得预设信念.再如,原始佛教哲学以“空”为其最高教条,认为一切基本上“缘起性空”得;但佛学后来事实上已放弃了那个原则,例如中国最典型得佛教哲学唯识宗,其差不多教义“唯识无境”,仍确信“识”、尤其“阿赖耶识”得存在.至于道家之所谓“无”,更
30、不是“不存在”得意思.道家以“道”为“无”,是讲“道”是“存在”本身而非任何“在者”(海德格尔语).此“无”事实上类似于黑格尔所谓“纯有”,纯有或纯存在在逻辑上是没有内涵得,故谓之“无”.纯粹得“有、那个无规定得直截了当得东西,实际上确实是无”26.换句话讲,“道”是尚未展开其内容得纯存在.总之,一切哲学是建立在“存在”那个预设信念基础之上得.换句话讲,关于任何哲学来讲,正如黑格尔讲得:“开端确实是纯有.”27 哲学是对这种“纯有”或者“存在”得阐释,但决不是“证明”.注释:1 george yule: pragmatics oxford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st
31、udy chapter 4: presupposition and entail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2“presupposition”, quoted from hadumod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english edition ? routledge 19963哲学大词典逻辑学卷“预设”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4 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eber sinn und bedeutung),原载哲学和哲学评论,100,1892年.肖阳得汉译文论涵义和所指(on sen
32、se and reference),载于马蒂尼奇(a p martinich)主编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5 着重号(黑体)为引者所加,下同.6 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7 参见王刚一般语言学基础,第101-102、157-16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8 原文:s1 presupposes s2 exactly if s1 implies s2 and if not- s1
33、 also entails s2.其中implies和entails是大致同义得,均指“蕴涵”.9 hadumon bussmanns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0 弗雷格:论涵义与指称.马蒂尼奇主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1 所谓“证明”,严格地讲指两种:或者是逻辑演绎得必定性,或者是感知经验得实在性.12 康德:以后形而上学导论,第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3 这个地方所谓“科学预设”不是指得“科学性得预设”(scientific presupposition);而是指得“科学所采取得预设”(the presupposi
34、tion of science),它本身不属于科学得领域.14 休谟:人性论,第96页,商务印书馆1980版.15 同上,第99页.1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17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92、284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列宁选集第2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刻,第6页,三联书店1999年北京第2版.2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3,183b184a.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刻,第7、5页.2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绪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第42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版.24 参见拙文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学术界2000年第4期.25 巴门尼德:论自然d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6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27 同上,第54页.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