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复习题(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复习题(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复习题一、 填空题: 1、在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控制系统(COPICS)中实际存在着3种流:一种是物资流,即原材料/配件毛坯/半成品产成品;一种是资金流,成本核算、采购供应、客户订货等环节都涉及资金的流动;再有一种就是信息流。2、目前信息系统常用的体系结构有两种:一种是C/S体系结构,即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另一种是B/S体系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系统的应用程序可以是集中存放,也可以分布存放,但B/S体系结构是集中式的系统。3、信息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有生命周期,从信息的产生到最终被实验发挥其价值,可分为需求、获取、维护使用和退出过程。4、诺兰(
2、Nolan)在总结了国外一些企业信息协调开发过程后,提出了一个“六阶段模型”,即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阶段。总体规划的时机可选择在控制或集成阶段。5、企业和组织内部的总体规划一般可以在3个层次上进行:战略的业务规划、战略的信息技术规划、战略的数据规划。6、从数据的存储形式上可以将计算机的数据环境分为四大类:文件系统、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数据组织成第三类和第四类数据环境,以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7、主题数据库的建立是信息系统稳定的数据基础,其建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信息过滤阶段、主题数据库定义阶段。其中信息过滤有3个层次
3、:语法过滤、语义过滤和语用过滤。8、最终的企业模型是职能域的建立业务过程的建立业务活动的建立过程9、信息技术规划应该在总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对应用开发策略、数据管理策略、整体网络策略等问题作出回答。10、系统分析阶段是系统详细开发的关键性阶段,是确保每个子系统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实现具体功能的重要基础,其关键在于“理解”和“表达”。11、采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处理功能存在着许多弊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结构式语言、判断树、判断表3种工具。12、“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模型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的思想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主要指导思想。13、采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的分析模型由功
4、能模型、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组成。14、采用UML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进行需求调查,建立功能模型,用用例图来描述;然后是细化功能模型,衍生出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对象模型用类图来描述,它描述了实现用例所需要的数据和操作,动态模型用状态图和顺序图来描述,它描述了功能实现过程的各种动态。15、采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对象模型中的类之间可以有4种关系:关联、依赖性、累计(聚合)、一般化(泛化)。其中,关联和依赖性是类之间的连接。累积(聚合)反映的是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一般化(泛化)显示类之间的继承关系。16、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靠系统设计员来完成的。系统分析员尽管在系统设计中不承担主要的任务,但是要负责
5、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必要是可能还需要对系统分析资料做进一步的修正。17、信息系统设计的四项任务是: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编码设计和功能设计。18、一般来说,评价系统设计的方案主要从6个方面来进行:运行效率 、可靠性、可修改性、灵活性、通用性、实用性。19、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20、使用合成码可以非常明确地描述出编码对象的分类和一定的含义,因此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代码设计方案。21、人机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22、界面设计的内容主要以屏幕界面风格设计、键盘操作方式的设计为主,其次还要开展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和报表格式的设计等。23、界面是系统的感知器官
6、。为了使系统能够更好地工作,在界面上必须要有充分的提示来说明哪一部分是用来操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操作的,提示用户如何实现人机交互,这就是功能的可见性。24、为了在设计中实现可见性,每一项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对于界面所处环境中的大多数用户来说必须是显而易见的,只需看一眼就可以有所了解,具有这种特点的控制方法称为“可供性”。25、模块是具有四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这四个属性分别是输入/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26、将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的两种方法,即以 事务 为中心的设计策略和以 变换 为中心的设计策略。27、功能模块优化设计的原则包括了模块间的 耦合原则 、模块内聚性原则、扇入扇出原则
7、等。28、如果两个模块之间仅存在调用与被调用关系,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传递,这表示两个模块的耦合程度最低,称作简单耦合。29、按照耦合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模块之间的耦合类型分为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和公共耦合。30、在开发Web应用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框架是:模型视窗控制器(MVC)框架,目前它已经成为最适合开发客户/服务器程序和B/S程序的模版。31、MVC把系统的组成分解成模型、视窗、控制器3个核心组件。32、测试的定义应该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出应该把查出了新错误的测试看作是成功的测试。33、测试的基本方法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34、常用的测试数据设计
8、方法有:逻辑覆盖测试、等价划分、边值分析、因果图和猜测错误等。其中逻辑覆盖测试是“白盒”测试方法,其余为“黑盒”测试方法。 35、常用的人工测试技术有:程序审查会、人工运行及复查等。36、模块测试一般有两种测试方式:非增式测试 和 增式测试 。 其中增式测试采用的自顶向下方式的测试条件是只需要设计 桩 模块。37、软件的高级测试包括:功能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安装测试等。 38、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从数据准备、文档的准备、用户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39、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数据准备、文档的准备 和 用户培训 。40、系统切换的方式有:直接方式、平行方式和逐步方式。41、系统运行维护
9、的人员构成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人员。其中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所占比例较大。42、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数据维护和软件维护。二、简答题1、简述信息的层次性,并比较不同层次信息的特征。信息大多是为管理服务的而现实世界中管理是分层的,不同的管理层需要不同的信息,所以信息也具有层次性 可以人为地将信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和执行级三个层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发生变化,管理层次和信息层次也将发生变化。 信息来源信息寿命加工方法使用频率加工精度保密要求战略级信息大多外部长灵活低低高策略级信息内外都有中中中中中执行级信息大多内部短固定高高低2、什么是系统?系统的
10、有哪些特性?系统是内部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按照某种规则,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有序的组合。 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3、什么是信息系统? a) 简单地说: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信息,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b) Cordon B. Davis 给出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4、信息系统的特征c) 1、信息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 d) 2、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必须由管理部门来领导,要有高层领导和最终用户的参与 e) 3、
11、信息系统建设的群体性、计划性 f) 4、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管理的用户机器系统 g) 5、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h) 6、信息就是资源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5、信息系统开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i)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对需求的理解出现偏差b)“堆栈”现象 c)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d)当信息系统开发进度减缓时,采用增加人员的方式来加快进度 e)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6、什么是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内容是什么项目管理是负责协调各类开发人员和各级用户的关系,负责做好文档的管理工作,负责控制系统开发进度,负责项目的经费开支和经费控制等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任务划分、计划安排
12、、经费管理 、审计与控制 、风险管理7、数据规划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第一步:进行业务分析建立企业模型 第二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主题数据库模型 第三步,进行数据的分布分析 第四步,进行主题数据库的可靠性规划8、简述企业模型应该具有哪些特点。1)完整性:这种模型应该是表示组成一个企业的各个职能域中各种职能和活动的完整图表2)适用性:这种模型应该是理解一个企业合理有效的方法 3)永久性:只要企业的目标声明保持不变,这种模型就应该保持有效的 9、简述信息系统分析步骤第一步、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的业务调查分析了解各项需求第二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逻辑模型第三步、依据数据库模型确定出新系统的逻辑功能结构
13、 第四步、整理各项文档资料,并提出系统分析总结报告 10、简述信息系统分析的特点1)用画图的方法,直观且容易理解 2)“自顶向下”的工作原则 3)强调逻辑结构而不是物理实现4)避免了重复工作 11、简要叙述提高系统可修改性的原因。、现实世界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由于系统是在一个实际的客观环境中运行,它的数据来自于客观现实,而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导致客观数据的变化和功能需求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需求,必然要求信息系统也随之而变化,即对信息系统做相应的修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由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硬件价格越来越便宜,新的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在不断地出现或升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
14、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必然对信息系统产生影响,迫使用户考虑使用新的技术、更新设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完善系统功能。、系统开发期内存在着潜在的错误 无论是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调试阶段,都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导致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修正,到了系统测试阶段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故障需要给予解决,这些都意味着对系统的修改。、系统运行时暴露的问题 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说,不可能在系统测试阶段就能够完全彻底地把故障全部排除,有的错误可能会在系统运行阶段才能暴露出来,要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称为运行纠错,这同样意味着对系统进行修改和维护。12、简述影响系统处理能力的因素。、系统中间文件的数量 、数据
15、文件的检索次数 、外存访问次数 、程序的调用和其它的系统开销所花费的时间 、程序的执行时间 13、简述数据库设计主要完成的设计内容。1)用户权限的设计2)索引文件的设计3)中间文件或临时文件的设计4)视图(View)的设计 14、简述编码设计中信息分类的原则1) 科学性:通常要选择事物或概念(即分类对象)中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2) 系统性:将选定的事物或概念的属性特征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3) 可扩展性:分类要具有可拓展的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致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
16、化创造条件。4) 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协调一致。5) 综合实用性:分类要从系统出发,把全局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以达到全系统最优 15、简述代码的功能:信息代码是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有时也称为“码” ,功能如下: 标识:代码是鉴别编码对象的唯一标志,是代码的最基本的特性。 分类:当按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分类,并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区分编码对象类别的标志 排序:当按编码对象发现(产生)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或其他方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作为编码对象排序的标志 特定含义:代码是在一定分类体系下
17、产生的,因此代码可提供一定的特定含义 16、简述界面设计的目标:、简单性、可靠性、易学习与易使用性、立即反馈性17、简述结构图的优点1)、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便于理解和讨论。2)、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逐层扩展而得到的图形,因此它可以用来表达系统的总体结构。同时也能够把整个设计任务分散开来,交给若干个设计人员进行不同部分的设计工作,既便于管理,又能够加快设计进度,提高工作效率。3)、它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又有灵活性。结构图能够准确地表达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关系,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同时它能够随着数据流程图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易于修改和维护。4)、结构图作为系统设计的重要工
18、具,不但能够在系统设计阶段发挥作用,而且还是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维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18、简述系统设计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原则。尽可能采用较低的耦合形式,即尽可能采用简单耦合和数据耦合;减少控制耦合;必要时才使用公共耦合,但一定要将数据控制在最少。19、按照强度由高到低画出模块组合形式判断树。20、简述系统设计中模块的分解原则模块的分解是指把一个模块分解成若干个从属于它的新模块。 在分解一个大模块时,不能单凭语句条数的多少,而主要是按功能进行分解,直到无法做出明确的功能定义为止。在分解时既要考虑到模块的内聚性,又要考虑到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并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 21、简
19、述系统设计中模块的扇入扇出原则。模块的直属下级模块越多,表明它要控制许多模块,所要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它的内聚性可能越低。所以要尽量把一个模块的扇出系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模块的扇入系数越大,表明它要被多个上级模块所调用,其公用性很强,说明模块分解得较好,在系统维护时能够减少对同一功能的修改 22、简述测试的基本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定义黑盒测试:测试者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黑盒,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而进行的测试。白盒测试:允许人们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是测试者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得出测试数据,进行测试的过程。23、简述测试的基本原则1)确定预期输出(或结果)是测试数据准备必不可
20、少的一部分2)程序员应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3)程序设计机构不应测试自己的程序 4)彻底检查每个测试结果 5)对非法的和非预期的输入情况,也要像对合法的、预期的输入一样,编写测试数据 6)检查程序是否做了要做的事仅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看程序是否做了不要它做的事 7)一定不要扔掉测试数据 8)在进行测试设计时不要设想程序中不会查出错误 24、什么是判定/条件覆盖答:编写足够的测试数据,使得判定中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结果至少出现一次,每个判定本身所有可能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25、等价类划分测试方法这,针对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如何确定测试数据1) 给每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的编号。2) 设计一个新的测试
21、数据,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直到所有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即每个有效等价类都包含于某个或某些测试数据中)。3) 设计出一个测试数据,使其仅仅覆盖一个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直到覆盖了全部无效等价类。 26、比较增量测试与非增量测试的方式1)非增式测试方式需要更多的工作量 2)增式测试使模块之间接口的错误能够被较早地检查出来,改错也比较容易;若用非增式测试,当子模块最后被合成时,错误可能在程序的任何地方,很难确定出错位置,因而也不利于修改。3)增式测试对程序地检查可能会更加彻底4)非增式测试方法只需要用较少的机器时间 5)用非增式测试方式在模块测试阶段的开始就有可能进行并行的工
22、作。27、简述常用的测试完成标准的比较有效的测试完成标准常用的测试完成标准:1)测试超过了预定的时间表则停止测试2)执行了所有测试数据但没有发现错误,则停止测试。 比较有效的测试完成标准:第一类(不是最好的):把使用了特定测试数据设计方法作为判断完成测试的基础;第二类:正面指出完成测试的要求,譬如可以认为某一模块的模块测试只有找出3个错误才算完成等等;第三类:用图标出某个测试阶段中单位时间查出错误的数量,通过分析这一曲线,可以确定应继续测试还是结束这一测试阶段而开始下一测试阶段。28、简述软件维护的内容。软件维护的内容包括1)正确性维护: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23、。这方面的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17%21%。2)适应性维护 :是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这方面的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18%25%。3)完善性维护 :这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这方面的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50%66%。比重较大。4)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比如将专用报表功能改成通用报表生成功能,以适应将来报表格式的变化。这方面的工作量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4%左右。三、案例分析题1、根据下面的“制订教学计划”业务过程的详细调查,
24、画出它的业务流程图。并进行功能分析建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及进行功能分析将其转换成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设新系统的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数据共享)。“制订教学计划”业务过程的详细调查如下:l 由各专业教学委员会制订教学计划,各专业的教学秘书将整理后的教学计划交给院系教学办公室进行汇总、审核,然后报学校教务处,l 教务处将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汇总后召开全校教学秘书及院系教务人员协调会,最终确定本年度的教学计划,并下发各院系。l 各院系将教学计划下发给教研室主任安排教学任务,教研室主任将教学任务安排结果汇总成教师任课表报院系,各院系再将汇总后的教师任课表报教务处答:依据“制订教学计划”业务过程的详细调查
25、,其业务流程图如下。功能分析:对上图所描述的“制定教学计划”业务进行分析,“教学计划协调会”处理业务是不能够由计算机来实现的,最终由系统实现的功能是将协调后确定下来的教学计划信息统一管理,同时打印教学计划信息,即本学年的课程信息,给院系,由院系下发教研室主任,主任再安排教学任务,教师任课信息在原有的业务流程中是二级管理方式,而按照数据分布方案需要采用集中管理方式,院系需要了解教师任课情况可以使用远程访问机制,由此确定出新的逻辑结构如下:2、运用模块的设计原则对下列“教师基本信息管理”的结构图进行设计优化。(写出优化过程和结果)答:从初始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在删除和修改功能中都需要调用“输入查询条
26、件”和“查询并显示查询结果”模块,因此可以提高这两个模块的扇入系统,使之成为一个公用模块。另外仔细分析“执行添加存盘”和“执行修改存盘”,发现在执行存盘操作前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完整性验证,验证通过后才能执行插入和修改操作,因此可以进行模块分解的优化设计,将验证算法从存盘功能中独立出来,这样当修改数据约束条件时,仅修改一个验证算法就可以了。优化后的结果如下:3、分析下列案例,用因果图的方法进行测试数据的设计,写出测试数据的设计过程。案例:第一列字符必须是A或B,第二列字符必须是一个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修改文件。如果第一个字符不正确,则发出信息X12。如果第二个字符不是数字,则发出信息X13。答:该
27、案例适合用因果图的方法进行测试。1)首先找出该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原因是: 1第1列字符是A 2第1列字符是B 3第2列字符是一个数字 结果是: 70修改文件 71发出信息X12 72发出信息X13 71v707211123E2) 然后画出因果图: 3)按因果图绘制判定表:结点取值1234567110100020101003110000701100071000011720011014)根据判断表的取值写出测试数据:1、A2(70)2、B3(70)3、AE(72)4、BS(72)5、XX(71、72)6、S4(71)7、S(71) 4、什么是判定覆盖的测试方法?试画出下列程序段的控制流程图,并设计
28、其判定覆盖的测试数据。PROCEDURE pro1Parameter A, B, XIf (A1) .AND. (B=0) X=X/AEndifIf (A=2) .OR. (X1) X=X+1Endif答:1)判定覆盖:编写足够的测试数据,使得每个判定至少有一次“真”和一次“假”的结果。或者说,每个分支方向都必须至少经过一次。A1ANDB=0A=2 OR X1X=X/AX=X+1cabdeeYNNY设计的测试数据:A2,B0,X3 (X1即可) 路径:aceA1(A=1即可),B1(B0即可),X1(X=1即可) 路径:abd5、论述信息系统测试遵循的测试模型答:系统测试遵循的测试模型如下:该图形表达了这样一个测试过程:当子模块测试发现问题时,要修改程序代码,然后重新进行调试和子模块的测试;完成子模块测试进入模块整体测试时,发现问题后需要对程序结构进行修改,进而修改代码,然后再进行程序调试和子模块的测试;完成了模块整体测试进入功能测试时发现错误,如果需要对系统设计结果进行修改的话,则相应的程序结构和程序代码都要进行修改,为此还要再一次重复子模块测试、模块整体测试和功能测试过程如此反复,可以发现底层的模块测试在频繁进行,另外,在系统分析时埋下的错误隐患将在测试后期被发现。(“堆栈”现象),由此可见前期系统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