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读课教学反思(共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朗读课教学反思(共2页).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朗读,诗歌鉴赏课的基础仇鹏鸿诗歌朗读课的教学,我一直秉承“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诗歌的妙处。同时,注重对鉴赏方法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的拓展。现就诗歌鉴赏课中的一些问题思考如下:1、朗读对于诗歌鉴赏课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我认为,朗读法应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诗,读出诗味,力求让学
2、生达到“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的效果。以雨巷教学为例,诗中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这样一首诗,单纯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其淡淡的哀愁,而且还会破坏这一唯美的意境,所以,我在处理这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味。阅读方式以自读为主,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通过“听读细读品读诵读”四环节,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品,班里几个朗读好的学生将这首诗读得哀婉低回,韵味十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对母校的依恋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
3、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诗人用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诗不读不足以怡情,所以在处理这一课时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读比赛, 从熟读到琅琅上口的朗读,学生经历了一次与“康桥”的约会。再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柳永与情人离别前的不舍、离别时的伤感、离别后的惆怅在词中环环相扣,感人肺腑,如若只是简单地讲解、分析,学生最后只能了解到全词分三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手法有虚实结合,感情是依依不舍的伤感。这样一来,诗词被分割成了碎片,再无整体的意境美,更难体会柳永心中的“痛”。而且,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反感。而若以读代讲
4、,学生会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2、意象分析对于诗歌鉴赏的辅助作用如雨巷中,诗歌兼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通过分析意象含义,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再别康桥里,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意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
5、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手法,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再如雨霖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词,集合了众多送别题材的常见意象,如:寒蝉代表 “忧愁悲苦”;长亭乃送别饯行之地,代指离别;兰舟指离别;暮霭既表离愁的沉重,也指前途渺茫;杨柳表示“留恋”之意;残月代离别、思念、凄凉;清秋季节,万物萧索,代时光易逝,凄凉悲愁之情。通过意象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3、小组活动让诗歌朗读活起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无穷的,诗歌鉴赏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还原寥寥数语组成的诗歌内容。为更好完成教学,并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蕴
6、,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拍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为每一首诗设计一个电影脚本。 小组活动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设计电影脚本的环节,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而这些都必须以体会作者感情为前提。通过脚本的创作,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味,虚实相济的手法都得以呈现。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及艺术手法,落实教学重点。二为配乐朗诵,反复吟诵,感怀于心,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者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进而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之,诗歌的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更应是体悟大语文、感悟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上好朗读课,应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