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73169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的录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环境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教师讲授:通过录像的播放,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到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生活,西北地区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板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北,了解影

3、响西北自然环境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干旱的环境下西北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阅读:阅读图8.3 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西北地区的经度跨度有多少?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学生:观察并计算以及汇报计算结果。师生小结:通过计算以及观察了解到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因此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比较少,所以环境比较干旱(板书)。提问:结合教材图5.1分析西北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哪一级阶梯,以及西北地区的地势如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并发言,教师给予指导。提问: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单元有哪些?从东到西

4、,说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师生小结:东部主要是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西部有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到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西北地区高山重重,阻挡水汽的进入,降水比较少,因此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板书)。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分享小组成果。师生小结:整理西北主要时令河的名称,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了解西北地区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活动:河流与降水是关系密切的,简单了解西北地区河流状况后,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了解西北地区的降水情况,降水属于气候内容,活动期间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西北地区温

5、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点。继续请同学们观察教材74页图8.4,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和低于50毫米的地区分布在哪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何规律?学生:分享自主观察得出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继续完成ABC与甲乙丙的的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板书)(通过

6、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板书:距离海洋近干旱西北降水稀少高山阻挡(高原、盆地地形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提问:既然西北地区这么干旱,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不同呢?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与灌溉农业(板书)。 板书:二、牧区和灌溉农业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分布在哪里?请同学

7、们自行阅读教材7475文字以及观察教材图8.5,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多媒体展示图8.5)学生:阅读、观察并积极上讲台在屏幕上把牧区位置指出。教师讲述:(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

8、、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板书:温带草原牧场(以东)天山牧场(以西)贺兰山为 界畜牧业为主阅读:了解了西北畜牧业,不得不了解西北的“可移动的房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阅读材料”,认识蒙古包。学生:阅读理解转折提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不是除了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8和图8.9,通过图片来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代表发表小组意见,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但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

9、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板书)板书:灌溉农业种植业为辅活动:对照教材图8.7,找出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及其特点和分布规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面积较小,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区(黄河流域的宁夏、河套平原)、山麓地带(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板书)板书: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过渡:西北的绿洲农业发展还依赖着西北特色水利工程坎儿井,下面请小组内完成教材76页第1、第2题,了解坎儿井。学生:发表小组见解。教师小结:展示坎儿井示意图并讲解:人们在干旱的环境下,为了因地制宜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开凿了坎儿井,水渠修建利用山麓

10、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过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以及其分布,还有坎儿井的作用,那么西北究竟有什么农产品呢?学生:列举葡萄、哈密瓜、棉花等。教师小结:大家知道吗?由于西北地区的干旱,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也是由于干旱,光照强所以利于部分蔬果着色,所以番茄颜色特别鲜艳;因此西北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外。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请分享你今天的课堂收获。学生:分享收获。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1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

11、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 ) A河水 B湖水 C 地下水 D雨水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气温太低 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 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答案:D A C C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西北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草原和荒漠距离海洋近干旱西北降水稀少高山阻挡(高原、盆地地形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温带草原牧场(以东)天山牧场(以西)贺兰山为 界畜牧业为主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灌溉农业种植业为辅 教学反思: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